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docx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 警
弋舟
上了车,我才知道这是要把老奎送到养老院去。
地方是老郭找的,离得也不算远,还在我们派出所的辖区里。
这家养老院是私营的,规模不小,据说条件不错,住进去不容易,有的老人已经排了两年的队。
天知道老郭是怎么搞定的。
我想这事儿,怕是不会像让两根烟那么轻而易举。
这就是我师父。
他除了跟老奎长得像点儿,俩人之间既不沾亲又不带故。
再说了,他已经退休了,自己还在跟喉癌死磕。
两个老头都不说话。
我偶尔回头,看到坐在后排的他们,居然手拉着手。
两只满是老年斑的手彼此扣着,像盘根错节的枯树根咬合在一起。
车里有股老年人身上特有的怪味儿。
这气味还带着颜色,青灰,又泛着点儿苔藓长着毛的墨绿。
没错,你也可以说那就是死亡的味道。
到了地方,老奎却不想进去了。
老郭也不劝他,让我跟他在院门口等着,自己蹒跚着进去找人办手续。
老奎的包袱扔在地上,他一屁股坐了上去,从口袋里拿出只铝烟盒。
这只铝烟盒我太熟悉了,老郭的,现在竟然到了他的手里。
铝烟盒里装着烟丝,估计不够他抽几回的。
也就是说,用这只铝烟盒来装烟丝,实用性不大。
它更像是个装饰品或者是纪念物。
不知为什么,我还觉得拿在老奎手里,它也像是个女人用的粉饼盒。
尽管它也算不上太讲究,但对于老奎来说,还是精致了点儿。
他开始卷烟。
我跟他说这家养老院有多好。
我的话他压根没往耳朵里进。
他抽着烟,眼睛空洞地望出去,像是曾经望着滔滔的江水。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又问了那个问题。
它挺困扰我的,我当时想的是,我要是再不问一下,可能就永远不会得到答案了。
我装作漫不经心地问老奎——为啥要在一把年纪了的时候想到来自首?
老奎不搭理我,抽他的烟,望他的水。
问完我才明白,其实我也没那么想得到个答案。
这世界上说不清的东西太多了,而有答案的东西却太少。
“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冷不丁,老奎来了这么一句。
我听见了。
但当时像没听见一样。
随后我才意识到,“孤单”这个说法,我压根就没跟他挂上过钩。
这个词不该在他老奎的词库里。
我认为有些情感是他无从觉醒到的。
哪怕它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攫紧了他的心,疯狂地荼毒他。
就好比如果他真的被“孤单”所煎熬,恐怕他也只会本能地有所不适而已。
那情形完全是生理上的,在他,可能就像是嗅到了一股令人反胃的恶臭。
他没法将之上升为一种情感。
所以,我以为听见了另外一个人说话。
他还是不看我。
但我没看错的话,他的眼角有混浊的老泪。
你见过人的眼泪像洗过抹布的脏水吗?
当时我就见识了。
他还能流出脏水一样的眼泪,这算是上帝对他的一个优待。
你知道,动物们只能干瞪着眼睛默默承受。
不过这可不像一辈子都让上帝头疼的那个老恶棍。
他敢杀人,敢卖闺女,敢当钉子户,可是不敢承受老了的“孤单”。
他坐在那儿,整个人蜷缩着,像是被人扔出去时还揉成了团的废纸,你要是想重新弄平整,得用熨斗使劲熨才行。
报纸卷出的烟卷都快烧到他指头上了。
有一阵,我甚至动念,是不是想办法帮他把闺女给找回来。
但这念头立刻打消了。
还是算了吧。
有什么好说的呢?
你要是也被自己的亲爹卖过一回,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从上海回来,咋就觉得屋里更空了。
”他说,“我都后悔为啥非要那么大的房子,不如回监狱去待着。
”
那房子并不大,一居室而已,凑合着住倒是够了,可已经放不下一个老混蛋的“孤单”。
这玩意儿好像有体量,而且呈弥漫状,随物赋形,无孔不入,能把整个世界都塞得满满当当的。
老郭在院子里朝我们招手。
我把老奎拎起来,还替他拎起了包袱。
这两样都不重,轻飘飘的。
我师父老郭站在不远处。
几个统一穿着橘红色马甲的老人在窗口探头探脑。
条件再好,在我眼里,这里也是生老病死的所在,是荒凉之地。
但你无能为力。
可能最后我也得把我妈送进来。
可能最后我自己也得被人送进来。
我们向老郭走过去,我突然觉得我师父也是轻飘飘的,大概也已经瘦到了能被我一只手就拎起来的地步。
时值仲秋,天高云淡,但那一刻,我的感觉并不比待在六十年未遇的酷暑中好受多少。
那是浩渺的炽灼跟微茫的薄凉交织在一起的滋味。
(选自《2016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既是“出警”活动的参与者,又是见证人,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借助“我”的观察和思考,有力凸显了师傅老郭的形象。
B.老奎做尽了坏事,还无事生非,以主动自首来制造事端,是一个十足的老混蛋,即便如此,他也有常人的情感,害怕孤单。
C.小说巧用对比手法,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前者如“我”和老郭思想差距上的对比,后者如老奎做尽坏事和害怕孤单的对比。
D.老郭已经退休,又身患喉癌,但依然参加“出警”,塑造“老郭”这一形象可以鼓励人们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
(2)铝烟盒这一细节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3)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
(2)①老郭的铝烟盒成了老奎的宝贝,从侧面体现了老郭对老奎的照顾;②这只铝烟盒只能装烟丝,实用性不大,只有装饰或纪念作用,老奎却把它带在身边,说明老奎重视与老郭的友谊,和他老恶棍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③小说对老奎珍爱铝烟盒的描写引出下文对老奎内心孤单的描述。
(3)①小说最后用“炽灼”“薄凉”等词语描写在养老院的感觉,蕴含着对生命生老病死的强烈体悟;②照应上文关于“死亡的味道”的描写;③凸显注重人文关怀的主旨。
【解析】【分析】
(1)B项,“还无事生非,以主动自首来制造事端”表述错误。
从老奎的回话“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可以看出,老奎自首是因为害怕孤单,希望到牢里跟人说话,而不是“无事生非”“制造事端”。
故选B。
(2)题干要求“铝烟盒这一细节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首先,“铝烟盒”这一物象本身微不足道,但对于老奎而言,却弥足珍贵,因它是老郭送给自己的,这体现了老郭对自己饿的关心,故从侧面体现了老郭对老奎的不离不弃。
其次,“铝烟盒”实用价值微乎其微,但老奎却无时无刻不给它带在身边,这个细节描写和老奎原本是一恶棍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更能表现他对老郭给予的关怀的珍视。
最后,老奎如此珍爱“铝烟盒”,这也为下文老奎的孤单寂寞做了铺垫,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此题要探究的文句“那是浩渺的炽灼跟微茫的薄凉交织在一起的滋味”,宏观而言考查结尾段作用,微观看侧重艺术手法的检测。
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域,答题模式为:
首先概括内容,即本段或句写了什么;然后对于塑造形象有何价值意义;其次看结构上对情节有何作用;接着总结突出表现了何种情感;最后明确修辞的效果。
首先,结构或情节方面:
照应上文关于“死亡的味道”的描写,使情节曲折有致,增加小说的戏剧性和可读性。
接着,主旨情感方面:
引发对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凸显注重人文关怀的主旨,使主题更丰富深刻。
最后,修辞或语言表达效果:
此句用“炽灼”“薄凉”意义相对词语意在描写在养老院的感觉,有强烈的对比感,蕴含着对生命生老病死的强烈体悟。
故答案为:
(1)B;
(2)①老郭的铝烟盒成了老奎的宝贝,从侧面体现了老郭对老奎的照顾;②这只铝烟盒只能装烟丝,实用性不大,只有装饰或纪念作用,老奎却把它带在身边,说明老奎重视与老郭的友谊,和他老恶棍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③小说对老奎珍爱铝烟盒的描写引出下文对老奎内心孤单的描述。
(3)①小说最后用“炽灼”“薄凉”等词语描写在养老院的感觉,蕴含着对生命生老病死的强烈体悟;②照应上文关于“死亡的味道”的描写;③凸显注重人文关怀的主旨。
【点评】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
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小说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2)此题考查欣赏作品中物象以及细节的作用。
思维角度涉及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答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3)此题探究文中结尾段中划线句的意蕴。
题干为“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做探究文本关键句子内涵的题目,与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有相通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命题者是选择那些关涉全文意蕴的词、句来探究,换言之,透过这些词、句、标题,看能体悟到文本哪些深刻的意蕴。
因此做此类题一定要注意词、句在文中出现之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②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③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④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
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⑤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⑥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
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
然后,我就到了家。
⑦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
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
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荞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
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
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睛,它们就开始吹奏。
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
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
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
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
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⑩我突然明白了:
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⑪而我呢?
⑫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
⑬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
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⑮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
⑯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描绘出作者沉醉于诗歌世界的心灵体验以及阅读《诗经》、唐诗时的痴迷状态,具体可感,令人神往。
B.第②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第⑨段作者用“抚摸过和问候过”“轻轻松了土,培了土”等细节,描写父亲在田园劳作的情景,妥帖而有情味。
D.文中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2)根据文意,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
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3)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含义:
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
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
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好处:
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典,引发读者关于“东篱”意象的丰富联想,有文化意味。
“东篱”意蕴丰富,“父亲”则限定、提示了“东篱”深层意蕴,虚实结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父亲的菜园中,蔬菜花草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诗意美感;着意描写这一风光是为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自然引发下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意联想,为下文“我”的领悟作好铺垫。
而且这样的诗意田园是父亲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为结尾表达是“父亲们”在维护、“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作了铺垫。
【解析】【分析】
(1)B项,“第②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表述错误,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心里“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故选B。
(2)从修辞来看,“父亲的东篱”意思就是“父亲菜园子的篱笆”,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这个题目,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增加了文化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文中“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
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可知,“东篱”象征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由“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可知,作者通过赞美父亲,赞美的是他一生侍弄的菜园所代表的诗意境界,找寻到的是丢失已久的心灵的归属。
所以从技巧上看,该题目一语双关,不仅实指父亲菜园的篱笆,还代表了诗情诗韵,代表作者追寻的精神家园;作者对土地和田园的真正含义的理解都是通过父亲的东篱引发的。
具体作答时,据此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3)本题中,本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⑦段详细描写菜园“风光”有什么用意。
从内容上看,通过“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等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菜园的生机和热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从结构上看,作者写这段文字是承接上文,解释自己对田园的错误理解,认为只有这样的院子才能培植“安稳的朴素意境”,从而为下文赞美父亲一样的农人“温厚淳朴的感情”,赞美他们对“延续古国的乡愁和诗史”做出的贡献作铺垫。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⑴B;
⑵含义:
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
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
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好处:
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典,引发读者关于“东篱”意象的丰富联想,有文化意味。
“东篱”意蕴丰富,“父亲”则限定、提示了“东篱”深层意蕴,虚实结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⑶父亲的菜园中,蔬菜花草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诗意美感;着意描写这一风光是为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自然引发下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意联想,为下文“我”的领悟作好铺垫。
而且这样的诗意田园是父亲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为结尾表达是“父亲们”在维护、“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作了铺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⑵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
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父亲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了质朴的生活方式;是父亲们延续和维护了真正的诗意田园,这个田园是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⑶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
一般文章首段作用有交代故事的开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段落作用是承上启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
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
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
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
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
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
慢慢地,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
“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
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
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
”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
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
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
“小子,你去当兵!
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
不,升到营长!
”李全入了伍。
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
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
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
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
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
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
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
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
张荣回来了。
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
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
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
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
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
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怎么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
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的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
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的说:
“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
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
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
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
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
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
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
爹!
李大叔!
你们说句话吧!
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
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
“我完了!
你们,去打吧!
打……!
”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
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
“咱们是朋友了!
”
(有删改( )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与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了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
后来李村村长的小儿子参军了,但一直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
请简要概括。
(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D
(2)①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鬼子。
②张荣搀着李全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
③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受到感召,认识到了民族的仇恨。
④李全的话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最后张村长主动与李村长和好。
(3)寓意:
“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友”既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
“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
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弃私仇而共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
【解析】【分析】
(1)A项,“统领全篇,画龙点睛”错,应为引出下文;B项,“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表述有误,根据张村村长的话“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
”可知,李村也有人去当兵;“一直处于下风”于文无据;C项,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而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化解敌对关系的关键。
故选D。
(2)解答本题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
两村关系缓和是因为战争的到来,“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
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共同的民族仇恨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