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4710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

《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x

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①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

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

你会说:

“因为太阳下山了。

”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

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晚将和白天一样明亮。

这种理论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②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他认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距离越远,单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

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③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④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

但实际上,空间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

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恒星一样明亮。

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护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

有人则认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恒星分布并不均匀,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

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

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多星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达地球。

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

这些理论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⑤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

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

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

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

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

1901年,物理学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开尔文的计算结果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

由于宇宙的年龄现在远小于1万亿光年,所以夜空是黑的。

   ⑥从爱伦·坡开始,天文学家已对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比较可信的解释:

宇宙还太年轻。

1964年,天文学家哈里森发现了另一个可能正确的解释:

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

哈里森计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

另外,恒星不可能永生,就算宇宙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

   ⑦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

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

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

(1)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概括什么是奥伯斯悖论?

(2)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科学家们提出了哪些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设?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

________

②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叫、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

________

(4)“令人惊评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

”这一现象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

(1)理论上讲整个夜空应该和白天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2)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

(3)列数字;打比方

(4)创新发现、创造发明更需要大胆的假设,丰富的想象。

【解析】【分析】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词句作答。

本文第2段介绍什么是奥伯斯悖论。

根据其中的“整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概括作答。

(2)根据文本中的“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和“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来概括作答。

(3)①语句“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中运用了“150亿光年”的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

②语句“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把“点亮整个宇宙”比作“蜡烛她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夜空看起来是黑色的原因。

据此,①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②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本题开放性试题。

对这一知名悖论做出合理解释的不是著名的科学家,而是一个美国的诗人,这是因为科学家的思想有些僵化,而诗人的想象力却让爱伦•坡得出了合理的解释。

作答时可从人的“想象力重要”的角度来谈启示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故答案为:

⑴理论上讲整个夜空应该和白天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

⑵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

⑶列数字;打比方;

⑷创新发现、创造发明更需要大胆的假设,丰富的想象。

【点评】⑴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⑵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文本内容。

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⑷本题的答案比较开放,答题时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文内容,说法合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___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

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

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

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

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

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

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

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

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

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

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

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

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3)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答案】

(1)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

(2)①“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②“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3)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②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

(4)C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如可提取第5段“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第6段“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第7段“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等句作为答案。

(2)考查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只不过”本义:

“仅仅”;语境义:

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

“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而“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而不是完全对称的,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3)考查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明显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就是标志性词语。

“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等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4)A原文“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注意是“再次确认”,不是“再次发现”。

B原文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选项“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的顺序错误。

C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

D原文是“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注意有“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而选项则没有。

故答案为:

(1)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中央裂谷。

(2)①“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②“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3)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②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

(4)C。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仔细阅读全文,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锁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意思对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全文的内容和主旨,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其语言特色。

(3)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

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前,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内容和原文比较,找出与原文不同的地方辨析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瓦片

   ①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随着朝代更迭,瓦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奢华的琉璃瓦,也可以看到徽州质朴的粉墙黛瓦。

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②但,如今,瓦的功能性被扩大化了,这一改变源自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汉瓦”。

“汉瓦”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是更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也是现有市场里太阳能产品和传统屋面瓦的升级产品。

   ③“汉瓦”之所以能发电,核心技术是,它将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换言之,就是将轻薄、高效、柔性的铜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芯片通过内外双层的夹胶封装工艺,精密封装在透光度超过91.5%的玻璃内层中,这种太阳能芯片能让瓦片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进行薄膜发电。

   ④除了具有发电功能之外,相比传统屋面瓦,“汉瓦”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

“汉瓦”具有玻璃材料、U型挡水条、F型卡槽三重防水保护。

其中,玻璃材质永久不透水,U型挡水条保证瓦片安装后上下方向不渗水,F型卡槽双扣结构保证瓦片安装后左右方向不渗水。

   ⑤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选自《东南快报》

(1)选文中这种神奇的瓦片有哪些功能?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选文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②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划线的“多”字能否删除?

为什么?

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答案】

(1)除了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发电的功能,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

(2)①分类别、列数字。

非常清晰明白地说明了“汉瓦”和种类和价格,使读者一目了然,快速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不能删。

“多”是概数,准确反应了瓦的历史悠久,但又没有确定、精准的年代数字。

这样更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更符合事物的事实情况。

【解析】【分析】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词句概括作答。

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

文章中的相关语句有“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

”“‘汉瓦’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

”对这几个句子进行概括即可。

(2)①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

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文章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把“汉瓦”进行分类介绍,采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千元以上”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结合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②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答方法:

①表态(一般不能删)。

②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本题中的“多”是概数,准确说明了瓦的历史悠久,但又没有精准具体的年代数字,这样更符合事物的事实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1)除了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发电的功能,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

(2)①分类别、列数字。

非常清晰明白地说明了“汉瓦”和种类和价格,使读者一目了然,快速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不能删。

“多”是概数,准确反应了瓦的历史悠久,但又没有确定、精准的年代数字。

这样更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更符合事物的事实情况。

【点评】

(1)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逐段逐句寻找对照,提取中心句和关键词概括回答,1段基本功能:

透风、挡雨、装饰,2、3段:

发电,4段:

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

(2)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和说明语言分析。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依据文字信息来判断,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先解释大意,然后说明去掉后意思发生的变化,最后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地球降温,别想了

漆文

   ①根据2015年签订的巴黎气候协定,到2020年,我们要将全球气温平均升幅控制在比工业革命之前的气温高2℃以内。

如今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了,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吗?

科学家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给地球降温并不难,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有什么妙招。

   ②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并不少。

温室效应的诱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给地球降温,首先要考虑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体化起来。

那么该如何固碳呢?

   ③固碳方法其一,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也就是碳酸盐矿物。

但直接将二氧化碳气体矿化需要千万年的时间,所以需要先将二氧化碳溶解制成碳酸氢钠溶液,再将其注入地下400米到800米深处的玄武岩层中。

为什么选择玄武岩呢?

因为它常见、分布范围广,并且碳酸氢钠呈酸性,玄武岩中含有大量的钙、镁、铁,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与碳酸氢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

另外,在地底深处压强大,二氧化碳不会轻易溢出,就像喝碳酸饮料时,如果你不将盖子打开,封存在罐中的二氧化碳是不会溢出的。

   ④固碳方法其二,植物来帮忙。

绿色植物是碳最好的载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碳固定下来。

植物固碳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需要大量的树木,如果要解决现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将整个澳大利亚都种满树,或者将海洋表面的10%都种上海藻。

   ⑤除了固碳,给地球降温还有其他方法。

地球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我们是否能够减少这些能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呢?

有人提议将街道涂成白色以减少热量的吸收,有人提议在太空中装面大镜子,将光反射回去。

科学家又有了新的灵感来源——火山。

   ⑥如果仔细观察全球气温变化记录,将每年的气温变化数据制成折线图,它所呈现的并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有升有降,有些地方起伏的幅度还不小。

在许多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

   ⑦火山喷发不但会喷出火山灰、岩浆,还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

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向大气中喷洒了将近2000万吨二氧化硫,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由于大量气溶胶的注入使得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下降了约0.5℃。

更为突出的例子是1815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后,1816年被称为“没有夏天的一年”。

   ⑧如果我们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喷洒大量二氧化硫,不就能够给地球降降温了吗?

   ⑨但火山爆发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816年,美国东海岸、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都遭到了洪水的侵袭。

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火山爆发很突然,大量气溶胶突然进入大气,造成气候突变。

如果人为地加入气溶胶,我们可以慢慢来,让飞机全年分散地向地球平流层持续加入少量硫,不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这样便不会对某个地区造成剧烈的影响。

并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了。

   ⑩科学家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如此多,看来全球变暖一点儿也不可怕,我们可以轻松解决。

真的是这样吗?

这些给地球降温的方法真的能够投入使用?

答案是否定的。

   ⑪将二氧化碳矿化,耗资巨大,无法大规模使用,并且谁也不能保证地质变化会不会让封存的二氧化碳溢出。

植物固碳,暂且不说我们是否能够种足够量的树木,这些树木的成长需要时间,而在它们成长的这段时间里,谁又能确定二氧化碳不会持续增加,超出它们的承受范围呢?

   ⑫用硫给大气增加气溶胶的后果更难以预测。

气溶胶颗粒也许会抵消一些温室效应,但同时它也会对气候产生其他影响。

例如,它不会减缓海水酸化反而可能加剧,因为二氧化硫同样是酸性气体。

另外,气溶胶会使热带过度冷却,两极也会降温,造成无法预测的全球性气候变化。

气溶胶对降雨的影响比二氧化碳要大,如果投放能够完全抵消温室效应的气溶胶,会使全球水循环过程加剧。

   ⑬其实,地球工程会对地球有怎样具体的影响,我们只是根据模拟实验和经验推测,并不能完全确定,也不知道如果运用了这些方法,造成的后果是否会失控。

   ⑭假设这些方法确实有用,也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那么问题解决了吗?

并非如此。

一旦人们知道了科学家会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就会放肆排放二氧化碳,不再担心后果了,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⑮地球工程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诱人却危险。

美国地球工程科学家瓦格纳说:

“如果今天需要投票决定是否启动地球工程,我会投反对票,我希望地球工程永远也不启动。

”如果是你,你会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呢?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