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0116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教案.docx

《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单元教案.docx

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一)、本单元由三篇精读课文《莲叶青青》、《萧山杨梅》、《地震中的父与子》、一篇略读课文《母亲的呼唤》和一个《语文百花园》组成。

(二)、单元课文都围绕了“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纯真的情感”这个主题。

《莲叶青青》记叙了祖母十分喜爱荷叶,每年都在自家院子里种一缸荷花。

今年荷叶长大了,她却把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家孩子治疮。

文章赞美了亲邻间的爱。

《萧山杨梅》讲的是作者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师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赞扬的是父爱。

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

《母亲的呼唤》的作者回忆了儿时母亲亲切的声声呼唤,抒发了“我”和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育他们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个角落。

(三)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读19个字,认识字形,读准字音。

会写26个字,正确掌握字形,能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2、掌握常用词语,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体会,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者分析:

对单元课文中故事,学生充满好奇心,对父爱、母爱、师爱、亲邻之爱有或多或少的感受,容易融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之中,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对于本单元的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学生不会感到太多的困难。

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再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17、莲叶青青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玄、驳、雇、藕、肘、疮”7个生字,会写“玄、斑、驳、缸、肘、孙、疮、替、剪”9个生字,掌握“斑驳陆离、一缸、胳膊肘、念念有词”等词语。

2、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有情感地朗读课文,理解祖母把心爱的荷叶送给孩子治疮的做法,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课文重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感情朗读训练点】第二部分

【读说结合训练点】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的5~7自然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

【预习任务】

1、在文中标出下列值得积累的词语,连同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和生字词达到会认,能正确听写。

斑驳陆离、水缸、胳膊肘、孙子、长疮、代替、剪刀、欣喜、探头探脑、仿佛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念念有词萧条不以为然斑驳陆离

3、多音字组词。

种糊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人需要帮助。

你帮助过他们吗?

2、教师总结后说: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莲叶青青》,来感受一下内心世界,同时来体会祖孙之间的美好的感情。

3、板书课题:

17、莲叶青青

4、学生齐读课题,并进行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的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练读:

(1)翘舌音:

肘疮

(2)后鼻音:

缸疮

(3)前鼻音:

玄斑

(4)直呼音:

(5)其他字:

驳雇萧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

你读明白了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释疑。

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喜欢,我生出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到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斑驳陆离”是什么意思吗?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联系上下文解释。

6、幻灯片出示:

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全班一起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7、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对祖母的思念、想念)

六、小结

是呀!

看着满池的荷叶,我在寻找那些斑驳陆离的诗句中,我想起了祖母来,祖母的笑脸,把我的心事照亮了。

我想趣亲爱的祖母来。

七、布置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4、过渡:

当你看到满池的莲叶,在寻找那些斑驳陆离的诗句中,他想起了祖母来,祖母的笑脸,把他的心事照亮了。

他想起了亲爱的祖母来,究竟想到了哪些事情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内心,来感受那份对祖母的想念。

二、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思考:

课文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名评价朗读情况:

是否读出我的思念,是否读出我当时激动的心情?

3、指名回答各段的段意。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讨论:

祖母喜爱荷花吗?

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2、找出课文中体现祖母让我吃惊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3、讨论:

看着祖母这样地照顾荷花,你有什么感受?

你从这件事情体会到了什么?

4、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分析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

5、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6、你此时理解我当时为什么“吃惊”了?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夏天的时候,祖母是怎么做的?

你体会到她喜欢莲叶了吗?

2、这段中什么事情让你最感动的?

说说理由。

3、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4、反馈学习情况。

5、幻灯片出示祖母说的那句话:

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大用场,不开花也罢。

6、一起朗读这句话,谈感受。

7、再次带着对祖母的敬佩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三)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全班一起朗读第4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你理解最后一句话吗?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2、是呀,有时你举手之劳,或许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帮助,我们要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词语。

2、理解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18、萧山杨梅

【教学目标】

1.会认“杭、咖、啡、籍、兼”等5个生字,会写“阅、籍、兼、擦、初、库、沧、桑”等8个生字。

掌握“杭州、尽量、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金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请吃杨梅这两件事,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课文重点】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

【感情朗读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说结合训练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挂图

【预习任务】

1、在文中标出下列值得积累的词语,连同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和生字词达到会认,能正确听写。

阅读、书籍、兼管、沧桑、鼓励、初中、擦汗、天涯海角、喜怒哀乐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遨游领略惬意沧桑

3、多音字组词。

尽jìn()jǐn()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并进行质疑。

3、出示课文插图:

这是什么?

4、你们吃过杨梅吗?

5、你们知道萧山杨梅吗?

出示课件。

6、过渡:

同学们,欣赏了杨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句。

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组成的词。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幻灯片出示本课生字。

翘舌音:

蝉初平舌音:

前鼻音:

兼蝉后鼻音:

杭沧

其他字:

咖啡阅籍库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5、分析字型,互相交流。

6、书写生字。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

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3、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反馈学习情况。

4、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段意。

5、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个段,并给课文分段。

6、反馈分段,概括段意情况。

第一段:

(1-2)写我最喜欢杭州水果中萧山杨梅,因为它使我想起我小学时代的金老师。

第二段:

(3-4)写金老师很注重学生课外阅读,把学生引到一个新奇的世界,遨游知识的海洋,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第三段:

(5-7)写在有一年的暑假,我们帮金老师整理图书馆,金老师请我们吃萧山杨梅,让我们阅读图书馆中的许多书。

第四段:

(8)写虽然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金老师,但我永远忘不了金老师。

7、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一起朗读课文第一段

2、你从第一段中读懂了什么?

3、学了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

4、你认为我对这位金老师的感情如何?

找出具体的语句来。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由于看到萧山杨梅,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的金老师,这带给我们一丝温暖,究竟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分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字词语。

3、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4、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

你有哪些质疑呢?

5、出示自觉提纲:

A、金老师为什么给我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

B、金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独特的之处?

C、我从这样的学习方法中受到什么影响?

6、反馈学习情况。

7、“新奇”是什么意思?

我为什么感到新奇呢?

(课外阅读,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第三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

你有哪些质疑?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5、小组讨论:

金老师忘我什么请我们吃萧山的杨梅?

6、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反映金老师和蔼可亲的句子?

7、找出你最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8、交流:

A、解释词语“尽钱”“惬意”

B、你从金老师“尽钱”给我们买杨梅,体会到了什么?

C、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金老师爱我们?

9、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四、学习课文第后一段

1、全班齐读本段。

2、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自然段的的第四句话的?

3、你从最后一句话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3.

2、有感情分朗读课文。

3、摘抄最住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塌、昔、墟、掘、爆、堪”等6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8个生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2、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和深深信任。

【课文重点】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和深深信任。

【感情朗读训练点】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

【读说结合训练点】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和深深信任。

2.在对比中品味文中语句的用语准确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预习任务】

1、在文中标出下列值得积累的词语,连同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和生字词达到会认,能正确听写。

倒塌、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欢声笑语

2、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

废墟坚定颤抖破烂不堪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

地震]师:

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学生谈论)

2、师:

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

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

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

(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

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

(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

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

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

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

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

“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

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生说)

是呀!

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投影:

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教学反思:

20、母亲的呼唤

【教学目标】

1、认识“憔、悴、愚”3个生字,理解“憔悴不堪、声嘶力竭、愚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深深母爱。

3、激发学生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情感,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的道理。

【课文重点】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深深母爱

【感情朗读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读说结合训练点】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母亲简单的呼唤、朴实的举止中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身在福中不知福”,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有关赞美母爱的名言、诗句

【预习任务】

1、在文中标出下列值得积累的词语,连同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和生字词达到会认,能正确听写。

愚笨、喜极而泣、声嘶力竭、憔悴、焦急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憔悴不堪、声嘶力竭、愚笨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对母亲的呼唤总的感受是怎样的?

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生和自己母亲的照片,按孩子年龄由小到大排列。

[有旧照片引起回忆,激起学生对母亲的爱]

[板书:

母亲]

母亲日夜操劳,抚养、教育我们长大。

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一天一天地变老了。

看了这些照片,我们才想起母亲曾经那么的年轻、美丽。

然而,从小至今,没有改变的还是母亲的一声声呼唤,永远令我无法忘怀。

[板书:

的呼唤]齐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全文,标记生字,读准字音。

利用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4、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憔悴不堪声嘶力竭愚笨

5.巩固记忆生字词。

讨论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近字组词:

愚()呼()幸()视()

遇()乎()辛()现()

6.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不堪:

达到不能忍受的程度,表示程度深。

声嘶力竭:

嗓子喊哑,力气用尽

愚笨:

头脑迟钝,不灵活。

7.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三、初步了解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1、“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到公园玩,捉迷藏时母亲的呼唤成为“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记忆。

2、小时候的一天,母亲带“我”到海边玩,母亲担心的找“我”,那次呼唤令“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3、“我”小时候听到母亲的呼唤感到“心烦”,但听不到母亲的呼唤又会感到害怕。

[意在理清文章脉络]

四、作业:

回家留心听听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呼唤自己的。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交流:

回家后,听到自己妈妈呼唤自己时的甜蜜体验。

那么作者对母亲的呼唤有什么感受?

二、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对母亲的呼唤有什么总的感受?

[板书:

亲切甜蜜]

2、文中写了三件事表现了这充满爱和关怀的呼唤。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三件事分别给作者留下什么感受?

——最快乐,最难忘,心烦又渴望

3、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感动自己的相关句子,写体会感受

4、小组内仔细读读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5、全班汇报:

(1)“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到公园玩,捉迷藏时母亲的呼唤成为“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记忆。

重点理解“总是,慈祥,温暖,温馨”

——融融亲情,深刻难忘

(2)小时候的一天,母亲带“我”到海边玩,母亲担心的找“我”,那次呼唤令“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重点理解“急切、近乎绝望、声嘶力竭”

——担心到心力憔悴

“憔悴不堪、散乱的头发、喜极而泣的神情”

——无比关心,深切爱意

(3)“我”小时候听到母亲的呼唤感到“心烦”,但听不到母亲的呼唤又会感到害怕。

“心烦”——小,天真幼稚,不懂这是妈妈爱“我”的表现。

“感到害怕,哭了起来”——与前面茅盾,显得刻骨铭心,感到幸福眷恋

6、哪件事最令你感动?

选择一件,有感情地读一读。

7、最后一段。

这段课文怎样总结全文,与开头呼应的?

——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首尾呼应

[意在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五

【教学目标】

1、“语海畅游”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连词“和”及“与”的用法,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学习顿号、引号、书名号的用法。

2、“积少成多”安排了《别董大》一诗,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挚友深情。

3、“阅读平台”的《心灵创可贴》一文真挚感人,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感受小女孩儿纯真的爱心。

4、“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意在通过让学生讲述家庭生活中感人的故事,感受亲情的平凡与伟大,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笔下生辉”要求写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

教学时引导学生以本单元课文为例,学习把最感人的部分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课文重点】体会连词“和”及“与”的用法

【感情朗读训练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

【读说结合训练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