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四单元主题教案.docx
《六上第四单元主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第四单元主题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上第四单元主题教案
第四单元
人性的光辉
——单元主题学习设计(六年级)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组课文人文主线是人性的光辉,教材安排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桥》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穷人》写一个穷渔妇收养两个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渔夫和桑娜的高贵、无私、仁慈的“富人”精神。
《在柏林》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反映人们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本组课文语用主线是感受小说的特点,首先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其次,凭借课文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出小说中环境的作用。
环境的渲染,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再次是感受小说丰富的情节结构,认识小说结尾的特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结尾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荡激人的心灵,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与前文的伏笔相呼应,使故事发展符合情理。
在整组文章学习的基础上,课本“交流平台”针对小说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便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识。
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认识、感受小说特点不是主要目的,能自己创作或者练习写作是主要目标。
设计
理念
本单元在“习作”板块,就围绕本单元的“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这一要素进行的。
教学中可以结合《桥》《在柏林》两篇课文,将课文作为孩子习作的支架,为创编生活故事,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而服务。
与本组教材配套的拓展图书是《人性的光辉》,图书中有“榜样的力量”“人性的光辉”“战争的印迹”和“名著推荐”板块。
其中“榜样的力量”的四篇文章对应《桥》,文章主要展示了人性之美;“人性的光辉”的四篇文章对应《穷人》,组文符合小说主要特质的同时都展示出人物的丰富形象;“战争的印迹”的四篇文章对应《在柏林》,课文中进一步展示出小说的魅力,同时让人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最后是“整本书推荐”,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童年》,孩子思想在受到教育的同时,能进一步感受小说的魅力。
教学中,围绕小说的特点和人性的光辉双线并行,通过教材与图书的整合教学,让学生感受小说的魅力,如情节跌宕起伏、环境渲染强烈、人物形象丰满,同时,又使学生的心灵接受一次洗礼,人性得到升华。
总体
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五个部分:
模块一整体预习课: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疏通字句,了解课文大意。
模块二精读引领课:
引导学生学习三篇精读课文。
在教《桥》、《穷人》、《在柏林》时,首先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其次,凭借课文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出小说中环境的作用。
环境的渲染,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再次是感受小说丰富的情节结构,认识小说结尾的特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结尾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荡激人的心灵,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与前文的伏笔相呼应,使故事发展符合情理。
阅读丛书《人性的光辉》《战争的印记》
模块三自读提高课:
学习《穷人》,在此基础上阅读丛书《走进列夫托尔斯泰》。
模块四阅读汇报课:
学生自主阅读丛书,以完成阅读汇报卡。
模块五拓展延伸:
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学得的知识落到实践中去。
目标
预设
1、教学《桥》时学习作者利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感受渔民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展开想象,续编《穷人》。
3、学习《在柏林》这篇课文是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理解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拒绝战争的情感。
课时
安排
整体预习课——3课时
精读引领课——3课时
自读提高课——1课时
阅读汇报课——3课时
拓展延伸课——3课时
“语文主题学习”备课笔记
学习主题
人性的光辉
第
(1)课时
主备人
王英飞
教学内容
《桥》、《交接》的字词及熟读课文理清两课的脉络
课型
整体预习课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咆、哮”等生字,理解“惊慌、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呻吟”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教学
重难点
1、学会本课“咆、哮”等生字,理解“惊慌、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呻吟”等词语。
2、理解“桥”的深刻意义。
预习作业设计
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同学们都看见过小木桥,踏过石板桥,惊叹于城市的立交桥,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桥,还有一种桥叫——生命桥。
它是老羚羊为救年轻羚羊,牺牲自己,让年轻羚羊飞渡悬崖的桥;是蚂蚁为了让自己的同伴在烈火或大水中留下来而抱作一团滚过火、蹚过水的桥。
这些都是动人心魄的桥。
今天,仍有一座桥在演绎着动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
桥)
二、提出要求,自学课文
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
三、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2)“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
跳舞、狞笑。
)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
(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
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危急。
)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党支部书记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是怎么做的?
怎么说的呢?
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于村民来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在后面,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二次备案
课时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完成练习册关于字词部分的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主题学习”备课笔记
学习主题
人性的光辉
第
(2)课时
主备人
王英飞
教学内容
《穷人》、《穷苦人》的字词及理清两课的脉络
课型
整体预习课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汹、涌”等生字,理解“汹涌澎湃、心惊肉跳、倾听、探望、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湿淋淋”等词语。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
情。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
进行评价,感受穷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感受渔民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
惨。
2、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展开想象,续编《穷人》。
预习作业设计
查阅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
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
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
灵。
(板书:
穷人)
2.引导预测:
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
哪些问题?
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3.以疑激读:
那么,列夫•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快速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都是谁。
第三遍,仔细默读,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2.反馈初读情况:
(1)出示重点生字,侧重正音析形。
(2)指名若干学生,分段朗读全文。
(朗读完毕,学生评议,教师评点,再选择难句适度指导。
)
(3)抓住“穷人”“场景”,讨论课文要点。
①课文中依次出现的穷人是:
桑娜、西蒙、渔夫。
(板书:
桑娜、西蒙、渔夫)
启发:
其中作者着力表现的穷人是谁?
(桑娜。
)
②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作者描述了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
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场景二:
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抱回了她的两个孩子。
场景三:
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
③启发:
其中作者着力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桑娜与丈夫收养寡妇西蒙的孩子。
)
④依据三个场景,板书“中心词”:
A.补破帆,等丈夫。
B.看西蒙,抱遗孤。
C.吐真情,得支持。
三、细读课文,体会“穷”境
1.谈话提示: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究竟穷到什么程度呢?
让我们走进他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看看桑娜一家生活得怎样。
2.个人自读:
找出体现“穷”的语句,体会感受。
3.小组讨论:
交流体现“穷”的语句,说说理由。
4.班级交流:
(可以打破课文固有的顺序,言之成理即可。
)
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
(1)我从“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看出穷。
要是不穷,可以换新帆,不用去补了。
(2)我从“这间渔家的小屋”的整个面貌看出穷。
瞧,如果不是穷,就这么一间小屋,怎么可以又做客厅,又做厨房,又做卧室呢?
如果不是穷,怎么能够一家七口全挤在一间小屋里呢?
(3)我从“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看出穷,“这时候”就是“古老的钟声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甚至更晚的时候,渔夫是清早出海的,到深夜还没有回来,起早贪黑地干,那是因为穷的缘故。
(4)我从桑娜的丈夫“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看出穷,海上风大浪急,小船在风浪中出没,那是拿命去搏,如果不是穷,谁愿意这样去冒险呢?
(5)我从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看出穷,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地捕鱼,妻子一天到晚做那么多的活计,不是穷的话,他们不必干得那么辛苦。
(6)我从这一整个部分看出穷:
一个七口之家,挤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家里的全部财产也就是这间破屋,一只小船,一张破帆,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生活用品;为了生活,丈夫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妻子任劳任怨包揽所有家务、照料五个孩子,就是这样拼死拼活地干,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5.引导深究:
是啊!
正因为穷,作为一家子的顶梁柱,渔夫每天得在风浪中出生入死;正因为穷,作为家庭主妇,每天都得牵肠挂肚地等待丈夫。
让我们再次细细地读第一部分,看看桑娜怎样焦急万分地等待丈夫,哪些情况让她焦急万分。
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
(1)桑娜焦急万分的表现:
“他现在在哪儿?
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
”
(2)桑娜焦急万分的原因:
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始终不见等。
(先说出词语,再理解意思,然后想象情境,体会心情、读出感情。
)
6.齐读前两个自然段。
二次备案
课时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生字每个写3遍并组词。
3.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主题学习”备课笔记
学习主题
人性的光辉
第(4)课时
主备人
王英飞
教学内容
《桥》+丛书《交接》
课型
精读引领课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体会课文中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从描写老汉的词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
难点:
理解“桥”的深刻意义。
预习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设计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7自然段到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
老汉真是“一座山”吗?
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
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
想象老汉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
(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
(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
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党支部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刚,也充满父爱。
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选择第7自然段到第23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
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
齐读最后4个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
怎么说?
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一个片段。
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三、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地设置悬念。
讨论:
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二次备案
课时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用环境描写写一段话。
3.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老汉 洪水 村民
沉着、镇静 凶猛 惊慌失措
无畏、英勇 可怕 毫无秩序
不徇私情 魔鬼 跌跌撞撞
教学反思
“语文主题学习”备课笔记
学习主题
人性的光辉
第(4)课时
主备人
王英飞
教学内容
《穷人》+丛书《穷苦人》
课型
精读引领课
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进行评价,感受穷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感受渔民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难点:
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展开想象,续编《穷人》。
预习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教学准备
海风、海浪、钟声的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语言描述,导入本课学习
动情描述: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列夫•托尔斯泰到海边的渔家小屋里,听到了夜深人静海上狂风的怒吼、波涛的轰鸣,而渔夫起早出海打鱼到深夜还没回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可是始终没见丈夫的身影。
桑娜再也坐不住了,提着马灯到海边,可是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
后来,却让桑娜看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那是怎样的画面呢?
请打开课本。
二、引读谈话,导出西蒙场景
师:
(引)海风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桑娜想起了——
生:
她傍晚就想去探望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
师:
(引)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可是没有人答应。
于是,她又想——
生: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进去看看吧!
”
师:
(启)同学们,从刚刚老师与你们的交流中,你们对桑娜有什么认识?
生:
(谈)
(1)我觉得桑娜很关心她的女邻居西蒙,她知道西蒙生病,早就想去看望了。
(2)我觉得桑娜很有同情心,自己家七口人的日子很难过,但她深深知道一个寡妇张罗两个孩子的日子比自己更困难。
(3)我觉得桑娜很善良,她一边担心着丈夫的生死,一边还牵挂着女邻居西蒙。
师:
(导)是啊,桑娜真是善良!
让我们跟随桑娜,走进西蒙的小屋——桑娜,还有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描述这个画面——(指名朗读)
师:
(导)看了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想?
请结合有关语句说说。
学生:
(谈)
(1)西蒙家比桑娜家更穷更苦,桑娜家虽然挤,但生了炉子很温暖,可是西蒙家连炉子都没生,又潮湿又阴冷。
(2)西蒙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穷那么苦,也许自己就是饿死的,可两个孩子都是“圆脸蛋”,“圆脸蛋”就是胖胖的,可见西蒙从来没让孩子饿着。
(3)西蒙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那么冷的天,她临死前“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让孩子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
(4)西蒙死得很痛苦,一只手还想“抓住什么”,脸色“冰冷发青”,可见她死前一直苦苦挣扎,不愿死去,不愿离开两个孩子。
这情景实在让人揪心。
师:
(随机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西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
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学生:
(想象描述)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包住孩子的脚。
她已经气息奄奄了。
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
“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
啊,老天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
”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师:
(结)是啊,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让人特别心疼啊!
让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
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的品质
1.启发谈话,引导品读。
能够心心相通的,也只有穷人了。
桑娜看到西蒙死了,是怎样做的?
又是怎样想的?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下面的内容,找一找桑娜的表现,体会她的心情,从而感受她的品质。
2.自读课文,圈画体会。
3.交流心得,指导朗读。
(程序:
说出语句——谈谈感悟——尝试朗读——评议练读)
重点语句研读预设:
(1)“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
①这三句话写了桑娜抱回西蒙孩子时的动作和心理。
②行动很干脆:
“裹”“抱”“放”“拉”这一系列动作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利落,可见她完完全全把西蒙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多么善良啊!
③想法很简单:
家里一下子多两个人,本应该想些什么:
从此多了两个孩子,日子更难过;多了两个孩子,自己的孩子会更苦;多了两个孩子,丈夫会更苦;多了两个孩子,自己会更苦……但是,“不知道……”,说明她当时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来不及想,救助苦难不需要任何理由!
而“觉得……”说明她懂得救助苦难天经地义!
师:
(评赞)一个女人,在没有得到丈夫同意的情况下,做出这样一个非同小可的决定,这是多么伟大的善良!
让我们以深深的敬佩之情读一读这段话,读出桑娜伟大的善良!
(学生齐读)
(2)从“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一直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描写“忐忑不安”的心路历程:
①怜惜丈夫,深深自责:
他终日劳累,自己不能为他多多分忧,反而擅自做主抱回两个孤儿来增加他的负担。
②为了孤儿,甘受责罚:
人有善心,谁也不可能眼巴巴看着幼小的孤儿见死不救!
拿定主意接受丈夫惩罚。
③不谋而合,无比欣慰:
一边倾吐对丈夫的关切和牵挂,一边又嗫嗫嚅嚅透露西蒙死去的不幸,试探丈夫的态度,发现丈夫与自己息息相通,终于一块石头落了地。
4.总结评赞,深化情感。
看,这就是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西蒙孩子的桑娜,甘受责罚也不后悔的桑娜,体恤丈夫又不舍弃邻居的孤儿的桑娜!
多么质朴、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桑娜!
四、全文整合,总体认识“穷人”
1.完整认识桑娜。
(1)启发谈话: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桑娜是个最值得称颂的穷人,除了善良,桑娜还有什么特点?
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读书)
(2)交流看法:
①桑娜还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
②桑娜还是个贤惠温柔的人:
“‘我?
’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我可替你担心呢!
’”
2.全面认识穷人。
(1)启发谈话:
那么,其他穷人呢?
他们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再一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想法。
(学生读书)
(2)交流看法:
①西蒙也是个善良的人,她很苦,但看得出她一直独自忍受,没有过多麻烦邻居,直至死前。
②西蒙还是个勤劳的人,一个寡妇拉扯两个孩子,如果不勤劳,就没法养活孩子,而她居然能够把两个孩子抚养得很好。
③渔夫是个勤劳的人,爱家的人,每天都出海打鱼,却从无怨言。
④渔夫是个善良的人,他一听说西蒙死了,身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立刻就决定要抱回他们。
3.归结课文主题。
启发提示:
大家学得很认真,读书的收获很大,感受很深。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学生归纳:
桑娜及她的丈夫,在女邻居西蒙死去后,毅然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经过,表现了穷人善良、勤劳的品质。
回应课题:
让我们记住这些善良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
二次备案
课时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