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8693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docx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docx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2.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化学。

那么什么是化学?

怎样学习化学?

先看下面的实验(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导入,如“烧不坏的手帕”-将手帕浸入70%的酒精溶液中,取出点燃,观察现象。

“反复无常”—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在滴入稀盐酸,观察;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自制果冻”—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等)。

过渡: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化学世界吧。

本节课先来学习绪言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先学

(一)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P1----P4内容,思考:

1.简要说明化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人类对化学的认识,大致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3.什么是化学?

要求:

5分钟后,能结合实例回答上述问题。

(二)学生先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检测题见“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

三、后教

(一)更正

请同学们认真听这名同学的发言,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

(指名尖子生更正)

(二)讨论:

(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得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第1题: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

学习用具、衣服、桌子、玻璃、铁等金属制品,所有这些都与化学有关。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图1—1,展示课件,使学生明确我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都与化学密不可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评第2题:

(一)更正:

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二)讨论:

板书:

古时候:

----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和简单的工具,改善了自身生存的条件,从而变得聪明而强大。

继而人类有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如在翠绿色的孔雀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铜生成。

人类在逐渐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如陶瓷、铜器、纸、火药等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更多的依赖于猜想和偶然的经验。

板书:

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性质,就可以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板书:

现代--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化学不断地发展着。

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这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3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

强调: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

占有空间、具有质量、具有特性的东西称为物质,如玻璃、木材等。

由物质组成,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用途的东西称为物体,如玻璃杯、桌椅等。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物理学主要研究物体及其运动。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五、写一篇小短文,谈谈你对化学的认识。

六、教后记

 

附怎样学习化学?

观:

即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

观察、观察、观察。

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到“水蒸气冲的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

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

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

(1)反应物的颜色、气味、状态;

(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最后对观察到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动:

即积极动手实验。

这也是教学课标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一种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

成倍提高学习效。

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

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

记:

即记忆。

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习化学最基本的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是由于

(1)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

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

(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

怎样去记忆呢?

:

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

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的俗名及某些特性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

思:

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

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

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专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

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

练:

即保证做一定量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3.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

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4.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课时分配】(含复习课)

课题1:

2课时

课题2:

3课时

课题3:

2课时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学习目标】

1.理解、识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2.理解、识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引入)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在不断变化着,而这些变化又体现物质的某些性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课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

二、引导实验

师:

仔细观察下列实验发生的现象,从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变化有何区别?

教师演示:

教材P6-P7实验1—4,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生:

前两个实验没有新物质生成,后两个实验有新物质生成。

师:

我们把前者叫物理变化,后者叫化学变化。

那么,什么叫物理变化?

什么叫化学变化呢?

你所见到的变化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呢?

三、先学

(一)指导自学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P6—P9的内容,结合实验分析,什么叫物理变化?

什么叫化学变化?

什么叫物理性质?

什么叫化学性质?

5分钟后,在理解、熟记上述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做对检测题。

(二)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是化学变化?

并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1)铁生锈;

(2)石蜡熔化;(3)纸张燃烧;(4)瓷碗破碎;(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6)潮湿的衣服被晾干了;(7)下雪后天气晴暖,雪融化;(8)在寒冷的冬天向玻璃上哈气,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2.下列有关性质的描述中,哪些指的是物理性质,哪些指的是化学性质?

为什么?

(1)酒精能燃烧。

(2)酒精能挥发。

(3)水能变成水蒸气。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6)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7)铜的密度是8.9g/cm3。

(8)石灰石遇到盐酸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四、后教

(一)先交换练习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

(指名尖子生更正)

(二)讨论:

(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得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第1题:

为什么

(2)(4)(6)(7)(8)是物理变化,

(1)(3)(5)是化学变化呢?

引导学生分析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生活中你所见到的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拓展:

由此推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如何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出示幻灯片—化学变化中伴随的一些现象),但是,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放热、水烧开了有气泡冒出、将氧气降温可以得到淡蓝色液体等都不是化学变化,要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评第2题:

答案:

物理性质:

(2)(3)(6)(7)

化学性质:

(1)(4)(5)(8)

为什么

(2)(3)(6)(7)是物理性质,

(1)(4)(5)(8)是化学性质呢?

引导学生明确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要看该性质是否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拓展:

1.由此推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什么区别?

2.有1、2题归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分析: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能力、特征,它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一般常用“会”“能”“易”“可以”“就”等词辅助描述。

“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运动过程是物质性质的具体表现。

比如:

“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前者说明酒精正在发生的一种变化,后者是从前者中得知酒精具有可燃烧的化学性质,因此是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

如果酒精不能燃烧,那么就点不着。

检测3:

(教师展示)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正立于桌面上,推测它们具有的物理性质。

生: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放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生:

氧气中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中的木条很快熄灭。

由此推测氧气和二氧化碳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生:

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捕支持燃烧。

拓展:

现有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怎样将它们区别开来?

生: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木条很快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师:

此类题的描述方式:

操作过程—观察到的现象---由此得到的结论。

五、课堂作业

1.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

列举生活中你见到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2.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下面有关描述的横线上。

通常情况下,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溶解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

3.现有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试设计实验,将他们区别开来(写出步骤、现象、结论)

六、教学反思

P9讨论题,最好准备两瓶氧气和两瓶二氧化碳,教师先展示一瓶氧气和一瓶二氧化碳,探究其性质,再展示剩下两瓶,让学生区分它们,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示,纠正学生描述上的不完整,最后教师归纳区别题的描述方式:

过程—现象—结论。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

下面我们学习第1课时“探究蜡烛及其燃烧情况”。

(板书课题)请看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二、先学

(一)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P12—P14“二”上的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1.如何探究蜡烛的密度、质地、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

2.如何探究蜡烛燃烧后的产物?

3.学习化学要注意关注物质的哪些方面?

4分钟后,会根据课本的提示,完成“活动与探究1”。

(二)学生自学

(三)引导实验,师生同步完成实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在点燃熄灭拉蜡烛后的白烟时,可能有困难,吹灭蜡烛后,白烟很容易飘散,不容易点燃。

这时可给学生指导借助酒精灯帽将蜡烛盖灭,白烟不飘散。

2.在探究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时,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会看到烧杯被熏黑,这时给学生讲解是因为烧杯位置太低,将烧杯适当向上方移动。

3.在探究蜡烛火焰哪部分温度高时,看不到火柴梗两端被烧黑,中间没有明显变化的现象。

这时指导学生火柴梗伸进火焰的时间要短一些。

三、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附:

探究报告

对点燃前蜡烛的探究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观察蜡烛并用手触摸

色状态,有轻微气味,有滑腻感。

2.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并将其投入水中

溶于水,质地较,能在水面上。

石蜡的密度比水的。

对燃着时的蜡烛的实验探究报告

实验内容

现象及结论

1

点燃蜡烛,观察发生的变化

烛芯上固态石蜡先后,燃烧产生火焰,烛芯逐渐变黑。

2

观察火焰:

分为几层;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1)火焰分层;焰、______焰、焰

(2)______焰最明亮

(3)最暗

3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不同部位被烧情况。

在的部位变黑,第二层次之,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温度最低

4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烧杯壁接触感到发,出现,蜡烛燃烧放出,有生成。

5

在蜡烛上方罩一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蜡烛燃烧有________生成

对熄灭后蜡烛的探究报告

熄灭蜡烛后

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蜡烛_______

四、课后作业:

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

要求:

(1)体裁不限:

综合报告、科技小论文、科普小小说、科幻故事……

(2)题目自拟:

如“蜡烛自述”、“烛光探秘”、“小小蜡烛知多少”……

五、教学反思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先学

(一)自学指导

理解并熟记教材提供的三条信息,认真看P14如何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2分钟后按照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

(二)学生自学

(三)引导学生实验,师生同步完成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时,可能看不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时给学生分析可能是因为振荡时没有盖玻璃片,造成二氧化碳扩散或是因为没有收集气体时没有进行深呼吸。

2.在“步骤三”中,学生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气体的少。

这时给学生讲解,能使燃着的木条火焰变小的气体不仅仅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其他气体,如:

氮气。

因此,根据P14

(2)参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的多。

三、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利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向装有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滴入两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1.空气瓶中石灰水

2.呼出的气体集气瓶中石灰水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瓶中与呼出的气体集气瓶中

1.空气瓶中小木条

2.呼出的气体中小木条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观察水蒸气的情况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对比。

1.空气中的玻璃片

2.呼气的玻璃片

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

四、教学反思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列举实验的注意事项;

2.说出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并概述操作要求。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先学

(一)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18---P23的内容,思考:

1.固体药品、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酒精灯、量筒、滴管的使用方法;

2.给液体加热的方法;

3.连接仪器装置的方法;

4.洗涤仪器的方法。

7分钟后,请同学上台演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引导实验)

1.固体药品的取用(药品):

大理石、碳酸钠

方法:

挑选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出现的错误操作以及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并给予纠正。

可能出现的问题:

将大理石竖直丢入试管中,可能会打破试管底部;

取碳酸钠粉末时,若药匙不能伸入时,直接将粉末倒入,这样会沾满试管壁,这时强调用纸槽。

2.液体药品的取用(药品):

稀盐酸

方法:

挑选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出现的错误操作以及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并给予纠正。

可能出现的问题:

瓶塞没有倒放,造成瓶塞损坏以及沾污原试剂;

标签没有向着手心,造成标签被腐蚀;

瓶口没有与试管口紧挨,造成药液洒落;

倒完液体后,没有立即盖紧瓶塞,造成盖错塞子以及沾污试剂。

3.酒精灯、量筒、滴管的正确使用

方法:

各挑选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出现的错误操作以及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并给予纠正。

可能出现的问题:

使用滴管时,学生经常将橡胶帽朝下,这样会腐蚀橡胶帽;使用滴管后,将滴管放在实验台上,沾污滴管;使用酒精灯时,灯帽没有倒放;使用量筒时,要求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滴加少量液体时,将滴管伸入量筒内。

4.给物质加热

方法:

挑选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出现的错误操作以及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并给予纠正。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没有预热;试管外壁有水,没有擦干就直接加热,造成试管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向人;加热时,没有用外焰加热,有时试管底部挨着灯芯,造成试管炸裂;加热后,直接清洗试管,造成试管炸裂。

5.连接仪器装置

6.洗涤仪器

方法:

选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出现的错误操作以及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并给予纠正。

四、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氧气、氮气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3.认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4.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及分解反应;

5.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课时分配】(含复习课)

课题1:

2个课时;

课题2:

2个课时;

课题3:

2个课时。

 

课题1空气

(1)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法

2.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3.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

二、引导实验由于空气没有颜色和气味,所以人们对空气的真正认识却比较晚,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展示教材图2-1和2-2,简单介绍拉瓦锡的实验原理),今天就模仿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我们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1.教师演示实验2---1;

2.学生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

过渡:

空气中除了氧气、氮气,还有哪些气体呢?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认真默读P27—P30内容,理解并熟记:

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原因分析及由此得到的结论。

2.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3.什么叫混合物、纯净物?

4.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分别有哪些主要性质和用途。

6分钟后会解答上述问题,并会利用上述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二)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检测题

1.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时:

(1)若红磷的量不足,会有什么后果?

(2)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此推测氮气的相关性质。

(3)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

为什么?

(4)某同学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右图),你认为改进后有什么优点?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

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3、下列物质

(1)人体呼出的气体;

(2)氧气;(3)二氧化碳;(4)空气中0.094%的稀有气体;(5)液氮;(6)洁净的空气。

其中:

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请选出一种混合物并说明其中的成分_________.

三、后教

(一)先交换练习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

(指名尖子生更正)

(二)讨论:

(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得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第1题:

答案:

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补充了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为什么用可以用红磷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拓展:

(1)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应具备两个条件:

该物质在空气中能燃烧且只与氧气反应;

该物质燃烧后生成物为固态或液态,所占空间体积可忽略不计。

(2)过量红磷燃烧时基本上耗尽了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且广口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内的水就有多少。

即进入广口瓶内水的体积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评第2题:

要学生书记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体积比:

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0.94%

评第3题:

为什么

(2)(3)(5)是纯净物呢?

由此归纳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拓展:

混合物是由纯净物组成的,如空气是混合物,组成空气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关键看这种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不能与物质的名称混淆。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物质的名称,属于纯净物,而“氧”“磷”是组成这种物质的基本单元,也就是“元素”;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作业:

P321、2、3

五、教学反思

 

课题2氧气

(1)

【学习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