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8068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

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

寓教于乐。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

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

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

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

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

(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

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

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

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

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

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

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

插入说明方法:

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

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

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

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目标:

1、知识目标:

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

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

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设想:

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

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

黄鸾饩鋈?

鑫侍猓?

1、跳读:

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

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怎么说?

这样说:

“……”是过渡段,它表明“……”。

如: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

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

如:

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

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

如:

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

(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

(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四、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

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

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诗:

附:

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

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目标:

1、知识目标:

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

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

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

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

抓住两点:

—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

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

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

(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

(好!

)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

(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

(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

(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

(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

(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

(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脚印”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

(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

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

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

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

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

在哪儿能体现出来?

(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

)(内容:

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

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

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

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

(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

)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12分钟)

①抢答(2分):

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

(共31段)

②抢答(2分):

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

(共9段:

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

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

不能重复回答。

)(教师提示:

承上?

启下?

承上启下?

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④必答(5分):

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女生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个问题?

男生思考“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问题?

大家可以下位讨论,商量。

(教师帮助女生概括,因为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

)小组讨论、商量概括文章内容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女生:

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

男生:

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四、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13分钟)

①抢答(4分):

刚才找出的9个独句段,哪些有助于我们理出女生和男生思考讨论的“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部分和“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部分?

并说说这两部分的起止。

(5段和22段;5----21;22----29。

②抢答(2分):

现在谁知道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简说理由(1—4/5----21/22—29/30--31)

③分出了全文的四大部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层次,我们只有理清了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的层次,我们才算是理清了全文的层次。

下面的问题是必答题:

男生负责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15分)(教师巡回、帮助男生梳理,因为这部分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

),女生负责理清第三部分的层次。

(10分)要求:

用段号表示出自己组那一部分的段与段的层次关系示意图,可以下位讨论,出来结果后,将层次关系示意图板书到黑板上(同组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到黑板上修改)。

小组代表发言回答时,要讲解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含义。

然后师生评议。

五、分析体会文章语言:

生动有趣。

(8分钟)

这篇课文篇幅尽管很长,可由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我们还是能尽快熟悉内容;课文尽管有点深奥,可我们学习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懂,相反感到生动有趣:

这是为什么呢?

抢答题(2分)谁又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分析?

举一例加1分。

(因为运用了拟人、比喻、举例子等方法)

六、小结(2分钟):

①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②总结所用时间情况;

③总结男女小组得分情况

七、布置课下思考题(1分钟)

(课上若有剩余时间,也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

第四自然段,有的人说放在这里好,有的人说放在这里不好,还有的说这段压根就多余,没必要写,有人认为不多余。

你认为如何呢?

一、情境引领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

下面由我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

提到时间,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

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

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世龙。

(点击下一页)

二、走近作者

陶世龙,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

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粗糙(cāo)龟裂(jūn)楔形(xiē)

我让班长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

他读得很好,下面我们一齐读两遍。

五、要点探究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0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要求:

速读课文,独立自主完成问题。

1、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不含小诗)明确:

共30个自然段。

2、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我这里有四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岩石领我们找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

(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石头是时间的脚印”。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岩石是时间的脚印(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

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

毁灭与新生。

三、岩石是无字的史书(21——28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

无字的史书。

四、岩石领我们找宝藏(29——30自然段)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通过贴标题,我们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明确:

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迁移内容看时间而定是否讲解)

迁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已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等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用8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

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同时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

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

挡的威力。

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的过程。

这些句子,新颖、贴切、生动、形象。

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

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所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