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7031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docx

《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docx

报告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

 

山东大学(威海)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

务农人员空心化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以聊城地区为例。

 

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团队名称:

“山大农情”社会实践团队

团队类型:

添翼专项团队-调查研究型-校级立项资助

队长姓名:

王新彩

指导老师:

朱新林

实践地点:

山东省聊城市

2015年9月2日

中国的明天谁来种地?

----“山大农情”添翼专项调研团队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

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乡村流动到城镇,从农业转向非农业,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5亿人,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问题突出。

从十余年前的农村“386199(指妇女、儿童、老人)部队”演变为现在的“老人农业”:

从几年前免除农业税后部分农民工回乡重操旧业,到当前撂荒地再现:

从老一代农民工“农忙种地,农闲打工”,到新一代农民工“宁愿下岗,不愿种地”,甚至不会种地……种种迹象,令人担心。

粮食安全的警钟敲响:

明天谁来种田?

关键词:

务农人员空心化谁来种地现状调查对策分析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1.城乡转型发展迈入关键时期

“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这一农业思想,迄今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

粮食从哪里来?

土地。

中国有多少土地?

现在国家力保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人均1亩略多一点。

中国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农村人地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务农人员空心化的问题。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确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农业领域流出。

2000年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历史时期,但这并不能挽留住农民进城的脚步,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仍不断加速。

具体表现为:

(1)农村人口总量减少。

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乡村人口65656万人,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少3423万人。

(2)农村流动人口总量大幅增加,结构年轻化。

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

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力。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

(3)完全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业性减弱,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不断增加。

超过三成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时间超过5年,从事目前工作的平均时间接近4年,全年平均回老家不足2次。

(4)农村产生大量留守人口。

估计我国目前的留守人口约计1.5亿人,即约占四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处于与亲人长期分离的状态,产生一系列关于留守人口的社会问题。

2.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转变

当前我国农村形成了以代际分工和性别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农耕模式,这种耕作模式是小农经济的体现和延续。

在这种耕作模式下,老年人或者妇女在家种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做生意。

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外出务工收入,这一部分占主要位置,且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的比重可能会更高;二是在家务农收入,这一部分可能不占主要位置,但也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农户一般不会在种田还是不种田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

对大多数农户来说,暂时不会单纯依靠打工收入而不务农,务农承担着保障底线、分摊风险的作用。

虽然单纯种田的收入增长空间有限,但大多数农民还不会完全外出务工而弃耕地于不顾。

其次,目前的这种基本耕作模式不仅承担获取经济收入、保障基本生活这样的物质层面功能,还承担实现人生意义、维系村庄价值体系等精神生活层面功能。

在家务农的许多妇女和老人,需要照顾孩子,可能很难在村庄外第二三产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他们需要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来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

以上的问题都阻碍着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很难打破,务农和打工相结合的模式又会产生很多弊端,如留守儿童问题、夫妻感情问题、老人养老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农民实现进一步增收。

土地关系的实质性转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团队将通过实际调研来了解聊城地区务农人员空心化产生的原因、过程、带来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方法等,以求为当前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同时培养团队成员热爱土地、关心农业的意识,为将来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即以聊城地区空心化现状为例,展开实际调查,围绕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农村空心化进行探索。

在了解农村空心化的具体情况之后,也为如何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二)文献回顾

1.现有研究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写出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围绕新农村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农村金融等主题展开研究,其内容包括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选择、我国农户要素资源收入贡献的比较分析、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促进政策分析、合作社在中国农村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较深入地研究了务农人员空心化的状况,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对策:

农业合作社、小额贷款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中国的“空心村”进行了调研和报道,撰写了《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从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对农村空心化状况进行了描写,并提出了相关整治对策。

以上研究都是国家相关农业部门在全国的角度上提出的农村问题和整治策略,运用了先进的测量技术,研究方法科学,投入了大量成本,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2.现有研究的不足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而国家农业部门人力、物力有限,其对典型地区的研究无可挑剔,但是非典型地区,如对经济水平一般的农村家庭、尚未出现严重空心化的村庄等他们则缺少关注,而对这些地区加以规划,可以避免其成为空心村,同时有利于遏制务农人员外流形势的发展,在农村发展角度讲,很有必要。

二、务农人员空心化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社会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

1.文献研究法

在暑期社会实践前期,团队成员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和广泛的纸质图书查阅了目前国内外比较权威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了交流,确定了务农人员空心化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对当今务农人员空心化的现状进行初步的了解。

2.社会调查法

主要是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发放使用了抽样方法。

因为人力、物力、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按照理论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而是采用判断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抽样设计的目的性、可行性、可测性和经济性原则,首先,我们用抽样方法中的非概率抽样下的判断抽样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八个县区进行了抽样,考虑成员对各县的熟悉程度和调查实施的难易程度,最后选择了莘县和冠县。

莘县、冠县分别辖管24、22个乡镇。

队员们先去县政府部门对各乡镇的情况作了相关了解,然后运用判断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选取了乡镇样本:

在莘县的24个乡镇和冠县的22个乡镇中,首先分别运用判断抽样方法各选择3个乡镇,然后再在各自剩余的乡镇中随机抽取一个乡镇。

判断抽样所选择的乡镇是莘县大王寨乡、河店乡、十八里铺镇和冠县兰沃乡、贾镇乡、定寨乡;简单随机抽样所选抽取的乡镇是莘县大张庄镇和冠县辛集乡。

最后考虑到调查实施的可行性和目的性,采用判断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来对8个乡镇下的87个村庄进行了抽样,先是运用判断抽样的方法在各乡镇选择两个代表村庄,然后对剩余的村庄实行简单随机抽样来选取一个村庄,最后抽取了冠县兰沃乡石家寨村、莘县大王寨乡西张庄村等24个村庄进行实地调查。

然后每个村庄抽取12个务农人员,共抽取务农人员288名,这些务农人员就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

在样本村庄进行问卷调查时,我们采用了偶遇抽样的抽样方法,为保证样本的可靠性,我们在田间农作的人群中选择受访者。

考虑到受访者的文化水平,我们采用了自填问卷法和结构访问法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问卷的质量和回收率。

我们共填写了288份问卷,其中5份无效,有效率为98.3%。

3.访谈法

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我们拟定了两份访谈提纲,分别对当地的农民、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进一步加深对农民务工人员空心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对农民受访者的选择上,我们根据访谈的可行性和效率性,抽取了种植大户代表、果树种植户代表和一般的农民代表进行了入户访谈,保证了其代表性。

在对政府的调查中,我们采取了当面访问法和电话访问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效率,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较好地保证了调查质量。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抽样总体为聊城地区所有的务农人员,样本是运用偶遇抽样的方法获得,但是我们选取的地点多为田间,人群为正在劳作的人。

在其他地点:

如街道、乘凉处、农户家中选取的样本,我们均通过询问的办法进行了样本评估——即此人是否具有务农能力,根据是否具有务农能力这项标准进行了筛选,以保证所调查的对象都是务农人员。

我们共填写了288份问卷,其中5份无效,有效率为98.3%。

因此可以说,由这个样本所得到的数据能够推论到聊城地区的务农人员。

(三)资料收集

我们首先从政府2014年印发的地图上了解了聊城各县、各乡的数量,然后通过走访或者电话访问县政府部门,对两个县的各乡镇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对抽取到的乡镇所管辖的村庄数量进行了统计,然后利用判断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32个村庄。

在这32个村庄中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抽取各抽取了10名务农人员,共320名,作为本次调查的样本。

考虑到受访者的文化水平,调查采用自填问卷法和结构访问法相结合的资料收集方法,共填写了320份问卷,其中15份无效,有效率为95.3%。

问卷无效主要由于受访者错填、漏填等因素所致。

从总的情况看,受访者回答问题或者填答问卷是很认真的,问卷质量较高。

(四)分析工具

调查主要以问卷为工具展开。

问卷由团队成员共同制作并且经过了指导老师的审核,共包含21个问题,其中20道封闭式问题,包括四道多选题、16道单选题,1道开放式问题。

我们在队员的居住村庄大柳邵村进行了试调查,调查对象为大柳邵村的田间务农人员,受到了受访者的积极配合。

在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上,我们使用了SPSS软件,得到了准确的结论。

(五)调查结果

1.我们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以下调查结果:

(1)务农人员的年龄构成情况:

图表显示,务农人员的年龄构成以45岁至55岁为主,55岁以上的比重偏大,18至30岁的青年和30至45岁的壮年比重偏小。

可见务农人员空心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情况,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和务农人员老龄化的现象已经存在。

(2)务农人员的性别构成情况:

金字塔图图表显示:

30-45岁和45-55岁年龄段的务农人员中,女性务农人员比重偏大,这将使得妇女的生理负担和劳动强度加重,而妇女在心理承受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获得上不如男性,所以务农人员妇女化不利于农业的长久发展。

(3)务农人员的文化程度构成情况:

图表显示,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占到一半以上,务农人员的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务农人群中智力流失严重。

这将不利于农业知识的传播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不利于农业向现代化发展。

(4)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情况:

 

聊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根据调查,玉米、小麦种植比重最大,占总比重的62%,棉花占10%。

另外还有大蒜种植、豆类种植等,所占比重较小。

粮食作物基本各个地区都有种植,果蔬虽然两县均有种植,但又各有侧重,呈现出“零散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

(5)自家耕地处置情况:

 

调查显示,81%的耕地由农户自己种植,少部分土地被征收为建设用地,用来修路、扩建城区、建造工厂等。

租赁在耕地处置方式中占小部分,所以目前聊城地区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尚未形成趋势。

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土地荒废情况。

(6)农户收入构成情况:

在聊城地区当今的农户收入中,务工收入占收入总体的大部分,农作物收成只占26%,,根据农民反映,最近几年外出务工的明显增多,因此外出务工收入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多,而农作物收成的比重有所下降;另外非农业收入,如小商铺零售、手工艺品的制作等所占比重为14%,养殖业、林木种植业日益兴起,现在的比重为15%,其他的零碎收入所占的比例为4%。

2.务农人员空心化的现状总结

在目前消费水平日益增长,农民的农作物收入并未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随着城镇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务农人员外流成为一个显著状况。

而这种情况,又带来了一系列乡村效应。

(1)年龄结构变化——老龄化加剧

青壮劳动力外流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具体表现为农村拥有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但主劳动力缺乏,农村发展主体缺失。

由于外界经济的发展,田地所带来的收入已满足不了本村居民的发展需求,家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寻求发展的机会,并且务工收入成为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将近80岁高龄的老人还在种地。

一个58岁的农民说:

“我就是村里的年轻人了。

”老年农民有过困难时期饥饿的经历,对土地有感情,看到土地荒废心里很难受,有的不仅把自己的承包田种好,而且把房前屋后、田埂地边都种上了庄稼。

但多数老年人已经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为老年农民种地最普遍的状态。

新一代农民厌恶农业生产,也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的主要原因。

现如今,80后乃至90后农民,对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缺少感情,一门心思考取大学跳出“农门”;实在考不取大学的,宁愿做一个廉价的农民工,也不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都纷纷外出打工。

在我们实践队员进行调查时向农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

以后种地肯定要靠科学种植,规模化,科学化,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将是以后种地的主力军。

大多数村民对此却认为,这些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作为农民的他们来说,觉得还有有些不靠谱。

“种地是实实在在干活,要大学生出主意想办法可能还行,但要种地还是得靠农民,如果种地的收入还是没有进城打工的收入高,还是没有年轻人愿意回来种地。

”尽管老年人农业生产经验丰富,但由于文化素质偏低,缺少技能,难以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

(2)家庭结构变化——留守家庭增多

外出务工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其常年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留守群体的增大,突出变现为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

①留守老人。

因子女外出务工,造成了空巢和类空巢老人增多。

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中的问题既有作为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因子女“缺位”带来的特殊问题,主要变现为:

养老保障不稳定、基本医疗缺乏保障、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独居老人面临高生活风险、隔代户和两代户老年人生活压力大。

②留守妇女。

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其妻子往往留守在家承担照顾老人和小孩的重任,由此产生大量的留守妇女。

她们已经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无论是发展生产、经营家庭,还是建设文明乡风,保持村容整洁,参与民主管理,留守妇女都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责任。

其主要表现为:

她们已成为农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村级事务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但是,她们也面临着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损、文化素质较低、发展机会减少、安全感降低、家庭稳定性降低等众多问题。

③留守儿童。

由于部分家庭选择夫妻共同外出务工,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关怀与照料,反而要过早分担家庭的生计压力,并面临着成长风险。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

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特点是是会支持的朋辈性、亲子关系的残缺性、教育管理的松散性、社会交往的闭锁性与自主性。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教育情况令人担忧、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感增强、性格行为存在缺陷、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等。

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共同构成了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现实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将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素质结构——智力流失严重

外出务工人员多为农村青壮年高素质劳动力,其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往往高于留守劳动力。

该群体大量外出务工,对乡村发展而言,本应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有助于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并且外出务工往往能够实现技能水平的提升,而后的回乡创业有利于乡村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始终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往往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难、农业转型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断层、社会治安问题增多、留守儿童教育任务重等问题。

但是我们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乡村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不如此显著,因为留守群体的存在,加之农民的土地情结,聊城地区的土地流转状况并不乐观。

(4)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看来,青壮年务农人员外流对农业发展并无太大影响,粮食产量依旧连年增加。

但是从长远来看,老人、妇女虽然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但是其文化素质偏低、技能不足,较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

因劳动力投入不足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流转不足,使得农业机械化。

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不利于粮食产量的大幅提升,也不利于农业发展模式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向农业集体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也不利于打破单一粮食种植模式、向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发展。

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的传统,但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匮乏,粗放经营开始成为人们应对劳动力不足的普遍措施。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粗放经营有三种典型表现。

第一种表现是“广种薄收”。

一个大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子女都把耕地都留给老人种,由于体力、精力的原因,老人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对每一块土地都精耕细作了,只是撒上种子不至于荒了地就行了,能收多少算多少,反正也不指望它。

第二种表现是“只管种和收”。

一些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只是种地时回家看看,把种子撒到地里,或请人帮助种上,然后基本不管理,只等着收获时回家收割。

第三种表现是“只种不收”。

少数人外出打工,因工作太忙抽不开身,也因为收益的微不足道而对收获物不屑一顾,熟透的麦子淹没在杂草丛中也不去收割,仅仅为了得到政府的种粮补贴,不过第三种情况只占少数。

3.务农人员空心化的原因分析

(一)农业收入相比来说仍然较低

农业具有多风险特征,既受地理、气候、季节的制约,也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自然灾害直接减少了农民的农业收入。

与农业的多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是传统农业的低收入特征。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从自给自足向市场化的转变,农民是否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呢?

答案是否定的。

自然原因与市场原因有一定作用,还在于农业的特殊性以及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农产品很难遵循“物以稀为贵”和“薄利多销”的原理,从而影响农民获得应得的利益。

同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必然的。

生产力水平低下,尤其农业经济落后,农业收入较低的重要根源。

特别是随着农民流动自由度的增加,外出打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户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领域转移。

“种一年地,不如打一个月的工”,尽管国家的农业补贴不断增加,但农业仍然不能留住年轻人。

(二)农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低

在调查中发现,年轻人不愿在家种地,在农村人看来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低,老农民这么认为,年轻人更是这么认为。

导致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低的原因有很多,如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等,种种因素使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缺少社会尊重。

老农民告诉实践队员,在过去,不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的人是找不到媳妇的,因为在农村这是不务正业。

而现在,“老实”变成了一个不好的代名词,留在农村种地的青年往往被人看不起,“连打工的本事都没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呢?

”此外,中国人向来以“跳出农门”为荣,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都把离开农村作为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得年轻人认为只有远离农村和农业才“光荣”,而留在农村种地“丢人”。

因此,“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就成为农村青年一致的价值追求。

所以种种原因都导致人们眼中的“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低”。

(三)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土地资源流失

城镇化和工业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外经验教训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大量土地被占用的时期。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相当稀缺。

处理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处理好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调研中发现,近几年因修路,修渠等占用土地较多,如在调研中,聊城东昌府区刚新建的两个体育馆就占用了农民大量耕地。

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避免在土地问题上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也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大问题。

(四)其它因素制约着农村土地的发展

在调研中发现,制约农村土地发展的因素很多,以上三条是在调研中较为突出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土地的发展,如现在的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城市宽广的马路,美丽的公园,完善的公共服务等吸引着当今年轻人,巨大的城乡差异使得年轻的农村人涌向城镇;作物复种指数下降,原本可以在进行其他作物种植的土地却成了大面积空地,导致利用程度下降;现如今农村土地种植科技含量仍然较低,缺乏较高的科学指导,农民大都在摸索中种地等等。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土地的发展。

三、解决务农人员空心化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农业的问题,最根本上产生于人多地少的矛盾。

只有将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彻底地转移出去,然后将土地进行有效流转,形成有效的以家庭农业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组织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一)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新农村建设

1.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向农民工提供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住房等公共服务,吸纳农民工进城定居。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同时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办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等等。

适应农民工进城落户和城镇化的需要,应赋予农民工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股权的自主处置权,为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创造条件,有助于耕地、宅基地的流转。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

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以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为重点,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逐步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扩大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国家教育经费要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筹资机制,同步提高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实际报销水平。

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推进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与省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积极发展惠及农村的远程会诊系统。

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

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改进农村社会救助工作。

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

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3.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搞好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山水林田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