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9366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docx

《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docx

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

 

抗震救灾高原防护手册

 

青海省交通厅

2010年4月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自治州发生了7.1级强震,地震灾情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地震灾情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抗震抢险队伍急进高原灾区。

玉树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高原影响人的根本因素是缺氧,会导致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我们根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高原(山)地区筑养路职工安全与健康保障研究》和《高原环境下交通施工安全与职工健康保障研究》等研究成果编制了此手册,旨在给广大急进高原的人们提供最基本的高原保健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自我监测的能力。

青海省交通厅

2010年4月15日

目录

一、高原(高山)地区主要有害因素

(一)低氧

(二)高寒

(三)强幅射

(四)干燥与大风

二、进驻高原的准备

(一)学习高原防护知识

(二)心理适应性煅炼

(三)进行低氧耐受性训练

(四)全面身体检查

(五)禁忌或暂缓进驻高原指征

三、进驻高原途中的要求

(一)行程及行进原则

(二)个体应注意事项

(三)医疗保健要求

四、初到高原注意事项

(一)防止体力负荷过重减轻氧耗

(二)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足够睡眠时间

(三)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四)保证热能供给

五、饮水卫生

六、抗缺氧药物与改善缺氧环境

七、强化医疗保障管理

八、高原反应自我监测和判断

附:

慢性高原病青海计分标准

九、急性重症高原病的防治原则

附:

1、急性高原反应的自我判定标准

2、怎样自我判定高原肺水肿?

十、高原作业的防护

(一)合理安排施工和作习时间

(二)劳动强度等级和劳动定额计算

(三)定期身体检查和轮岗休假

(四)心理卫生与文化娱乐

十一、高原病(赫蒙氏病)

十二、高原理化性损伤防治

(一)冻伤

(二)雪盲症

(三)日光性皮炎

(四)皮肤皲裂

十三、高原野外作业防护常识

(一)方向确认方法

(二)时间的确定

(三)异常气候变化防护

(四)寻找水和食物的注意事项

(五)对猛兽和有毒动物的防卫

 

一、高原(高山)地区主要有害因素

高原(高山)地区地理特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对机体功能影响很大,如不注意加以防范,往往会造成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导致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

高原环境性低氧、高寒、强紫外线辐射、干燥和大风是对人体有害的主要因素。

(一)低氧:

低氧是高原损害的根本原因,海拔增高、大气压降低,空气逐渐变的越来越稀薄,氧气的浓度也就相应减少,海拔3000米氧含量为平原的69%,海拔4000米为52%。

人体氧气供给不足而产生低氧血症,出现一系列因环境性缺氧引起的不适症状:

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失眠等,称之谓“高原反应”,反应的程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少数反应较重,甚至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而危及生命。

长期在低氧环境下工作、生活,可能会造成组织器官功能变化,罹患高原性心脏病、高原血压异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病、指甲凹陷症等高原特发性疾病。

(二)高寒: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最冷时可达-40℃左右,长期寒冷成为高原地区仅次于低氧对人体影响的重要因素。

它不但促使机体能量代谢增加、加重耗氧量、不利于低氧环境下机体的生存,而且易发生冻伤、产生疲劳、同时因着装较厚和触觉、视觉的敏感性减弱,对各项工作操作灵敏度也有一定影响,降低工作效率。

(三)强辐射:

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加,紫外线辐射强度大,特别是对人体损害较大的中波紫外线,在海拔4000米高度,300纳米紫外线是平原地区2.5倍,尤其是在雪线以上高原,反射增加,人体接受辐射量强度更明显,致使暴露部位粘膜、皮肤遭受损伤,发生日光性皮炎、眼球结膜炎、雪盲症等,有资料显示紫外线长期照射是皮肤癌的诱因之一。

(四)干燥与大风:

高原大气水分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在海拔3000米高度大气的水分只相当于平原地区的34%,海拔6000米仅为平原的5%。

机体水分含量减少与海拔高度呈正比,干燥加之大风、高寒、缺氧等使皮肤水分散失,致使呼吸道粘膜和全身皮肤干燥,易促发咽炎、鼻炎、干咳和手足皲裂等。

二、进驻高原的准备

(一)学习高原防护知识

熟习进驻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特点,了解对身体引起危害的因素,掌握自我防护、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的常识。

(二)心理适应性煅炼

明确在进驻高原中将可能遇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作好思想准备,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以平和心态对待困难和不利因素,去主动适应高原、战胜高原。

(三)进行低氧耐受性训练

低氧耐受性训练,一般在进驻高原前一月开始,常用的方法:

1、爬山、长跑、游泳等体力活动,逐日增加运动量,加大机体耗氧,以提高对低氧的耐力。

2、屏气使氧气供给相对降低,形成机体缺氧状态,训练对低氧的耐受性。

3、有条件可在低压舱进行缺氧模拟训练。

(四)全面身体检查

进驻高原前体格检查应详细、全面,经检查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对能否到高原,怎样去适应高原非常重要,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领导都要重视,体格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详细询问生活史、既往史、家族史、曾上高原反应史。

2、一般检查:

测体重、血压、呼吸、脉搏、肺活量和胸腹、心肺、肝脾、四肢脊柱等全身物理检查。

3、实验室检查:

血液、血细胞和生化、肝肾功能、胸部X线、心电图、肺功能、B超等检查。

4、低氧耐力检查:

即低氧通气反应,模拟低氧血症时工作能力,模拟低氧血症时肺动脉压检测。

(五)禁忌或暂缓进驻高原指征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涉及到机体各个系统,对呼吸、循环、神经、血液系统影响更甚,一些系统相应生理功能不良或罹患疾病者不宜到高原从事作业,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可分为禁忌或暂缓到高原者两大类。

1、患有以下疾病禁忌到高原

(1)呼吸系统:

慢性小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活动性肺结核及矽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和肺功能障碍。

(2)循环系统:

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率失常或静息心率在90次/分以上,高血压(≥140/90毫米汞柱)和曾在高原发生过高原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原心脏病和症状明显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3)血液系统: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血液系统疾病。

(4)神经系统:

严重神经衰弱和睡眠障碍、癔病、癫痫及对高原高度恐惧。

(5)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病活动期,上消化道出血及肝脏疾病。

(6)泌尿系统:

严重肾脏疾病及肾功能不全。

(7)内分泌系统:

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疾病及其功能紊乱。

2、有以下情况暂缓进驻高原

(1)患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未治愈者。

(2)阵发性心动过速,安静时心率仍在90次/分以上者。

(3)情绪低落、高度紧张、恐惧心理未得很好调整者。

三、进驻高原途中的要求

进驻高原的途中已是赴高原的第一步,为了能顺利地、更好更快地适应高原,有利于在高原工作、生活或旅游等,途中防护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要高度重视。

(一)行程及行进原则

1、在行进时应乘坐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避免人货同行或露天行进。

按时作息,每日行车时间8小时左右为宜,保证有充足休息和睡眠时间恢复体力,防止因赶路引起过度疲劳诱发不良反应。

2、进驻高原要坚持阶梯性上升原则,一般要求进驻3000米的地区时,先在海拔2600~2800米地区留住5~7日,待对高原稍适应后再登高,原则上每次海拔上升高度不超过1000米,并在每个海拔梯度停留2~3日逐步适应。

(二)个体应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不轻易脱减衣服,防止高原气温变化大而着凉感冒。

进食不宜过饱,遵循早吃饱、中吃好、晚吃少的原则。

要注意水分补充,每日饮水3.5升为宜,但又要防止因口渴饮水过多。

忌吸烟饮酒。

2、途中停留时不宜参加剧烈的娱乐活动,根据个体情况可适当服用安定等镇静安眠药物,增进睡眠质量、防止失眠。

3、戴口罩、风镜,用防晒霜等防护用品,减轻面、眼、手等裸露部位遭受强光、强紫外线、风沙等损害。

(二)医疗保健要求

1、加强医疗视巡,掌握每一个同行人员身体情况及高原反应的程度,尤其要注意易感者的变化。

2、发现有呼吸道感染、较重高原反应或其它异常情况及时处治或停止行进,严重者转送医疗机构诊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加强保健知识宣传,讲解医疗保健在高原行进中的重要性,增强行进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医疗保健管理。

四、初到高原注意事项

由平原地区或较高海拔地区到更高海拔地区时,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过程通过心肺、呼吸循环、血液和神经中枢等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来完成。

一般来说需要至少3周时间,高原反应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对低氧环境达到相对地适应,这段时间是机体对缺氧反应最明显、急性重症高原特发病的高发期,也是劳动卫生、劳动保护和健康保障极为重要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防护:

(一)防止体力负荷过重减轻氧耗

1、尽可能防止较重的体力劳动,一些不可避免的、必须的体力劳动,如到达驻地搭建帐篷,搭炉灶等要缓慢操作,间歇休息时间要长、次数要多,决不可硬拼。

在初到高原数日内不宜从事中等劳动强度以上的作业,如挖运土方、开山运石等。

2、禁止体力消耗大的娱乐活动,如剧烈的体育比赛、打蓝球、踢足球、爬山和其它运动量大的活动。

娱乐以体力消耗最少为宜,如打牌、下棋、看电视等,但时间均不宜过长。

(二)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足够睡眠时间

1、进驻高原者睡眠是不可忽视的保健和体力恢复要素之一,要正视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应安排足够的睡眠时间和采取适合的促进有效睡眠时间的方法,提高睡眠质量。

2、有利于睡眠的方法措施

(1)睡眠环境好,室内光线柔和暗淡、安静、噪音低于30分贝,温度16~18℃,空气新鲜流通,气流速度小于0.1米/秒。

(2)睡前2小时不过多进食,饮水(禁用具有使神经兴奋性增加的饮料如茶、咖啡等),睡觉姿势采取右侧卧位,禁止蒙头。

(3)睡前20分钟用热水泡脚或按摩脚部穴位。

(4)入睡困难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或健脑安神中药调整睡眠。

(三)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方法

(1)及时更换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2)使用口罩等减轻冷空气、粉尘对呼吸道刺激。

(3)服用辛辣汤散寒去湿。

(4)不吃生凉食物,禁忌或少吸烟、饮酒。

2、上呼吸道感染治疗

(1)出现咽痛、咳嗽、发冷发热、浑身酸痛症状要及时就医、治疗,且不可拖延或自服退热镇痛药物,延误治疗。

(2)上呼吸道感染鉴于高原环境和气候条件应遵循:

A、早期足量应用抗菌药物。

B、改善缺氧,适当间断低流量吸氧。

C、补液量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补液量超过1000毫升时适当用利尿剂,采用补利结合的办法,防止体内水分潴留。

D、补充大剂量多种维生素,提高机体抵抗力。

(四)保证热能供给

1、进驻高原后无论是在安静状态下,还是在体力负荷条件下,由于高原高寒和为适应低氧环境机体功能活动提高,基础代谢、能量消耗均高于平原地区,故能量供给要高于平原标准。

2、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初到高原时高碳水化合物有利于适应机制建立,因此其比例是蛋白质10~15%,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应高于60~70%。

3、由于高原缺氧,消化机能减退,饮食供给以易消化吸收食物为主,有条件者少吃多餐,随饿随吃保持热能供给或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三餐能量分配早餐占全日总热能供给的30%,中餐40~50%,晚餐20~30%。

4、高原大气压低,水的沸点也相对降低,与海拔升高呈反比。

海拔3000米水沸点为90℃,4000米以上为85℃左右。

因此食物应用高压锅烹调,保证食品能够煮烂熟透。

5、尽量供应一些新鲜蔬菜,科学储存、洗涤和烹调。

维持机体维生素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需要,必要时可采用保健药品及酸甜饮料予以补充。

五、饮水卫生

水和氧一样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存,一个人只饮水,不吃食物能存活20~30天,如果不饮水仅能存活5~6天,可见水及饮水卫生对维持人的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在高原野外作业时,重视和搞好饮水卫生在进驻高原者健康保障方面具有现实意义,饮水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高原地理结构十分复杂,水的来源方式众多,要认真寻找选择水质好、流量充沛、周围环境干净卫生、远离污染的水源,避免人畜同饮,一般用水和生活用水不能同放共储。

2、按照国家饮水卫生标准要求,尽可能对水源水质进行测定,饮水中应不含任何种类的微生物,其化学成分应对人体有益无害,矿物质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3、重视饮水的净化处理,凡是水质欠清亮,含有害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的水应作净化处理,如明矾混凝沉淀、煮沸和氯化消毒等,保证饮水卫生、防止介水传染病。

六、抗缺氧药物与改善缺氧环境

1、国外主要用利尿、肾上腺皮质素和镇静剂、醋氮酰胺等作为抗高原反应治疗药物,效果不理想。

2、我国学者集中在中藏药研究,开发出能提高缺氧耐受能力、抗缺氧能力和加强生理调节能力的中药如人参、党参、红景天、花粉等,可单用或组合使用均有促进低氧适应,防止高原病发生的较好作用。

目前,投入市场的抗缺氧制剂有红景天沙棘,社会比较认同。

3、青海省交通医院与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研院联合研制的黄芪浓缩颗粒冲剂、银杏及银杏叶、党参合剂胶囊等三种抗缺氧中药制剂,动物药效学实验和海拔4600~4700米公路、铁路施工现场验证,对神经、呼吸、循环、内分泌等器官功能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减轻高原反应和提高高原劳动能力效果明显,成本低、经济实用,可供选用。

4、改善低氧环境的方法较多,如富氧离子发生器应用、向居住室喷氧等。

提高局部环境氧浓度和低流量吸氧(1~2升/分),可消除体内酸性代谢物的堆积,尤其在睡前使用对改善睡眠质量、减轻高原反应、较好的恢复体力、提高作业者工作效率有良好作用,有条件使用的单位可参考使用。

七、强化医疗保障管理

初到高原机体正处在适应性调节生理生化功能变化最剧烈时期,也是对环境反应最明显的时期,强化医疗保障管理应作到:

1、加强对进驻人员的医疗巡视,最好早、晚各巡视一次,严密观察高原反应较重的人员和易感者,监测血压、呼吸、脉率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督促和指导进驻人员防寒保暖,供应辛辣汤等预防上呼吸感染、去寒去湿,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防止紫外线、大风、干燥环境造成的损伤。

3、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者和其它疾病(皮炎、结膜炎等)。

4、适当应用致适应药物和吸氧,使用富氧装备等,减轻进驻者对低氧的反应。

5、坚持医务人员值班制,保证及时进行医疗处治。

八、高原反应自我监测和判断

进驻高原前学会自我监测和自我判定,在高原作业防护中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自我监测与判断方法有:

1、症状监测和判断:

自觉反应症状如头痛、头晕、胸闷、心慌、腹胀、纳差等随进驻时间在减轻或加重,减轻则说明在逐渐适应,反之则说反应在加重或尚未适应。

2、体征的监测和判断:

自我测试体征如脉搏、呼吸,认知、计算、口算和记忆(可作数字记忆),脉搏、呼吸次数较进驻初减少(呈未达进驻前水平)和认知、计算、记忆速度变快,说明适应较好,反之说明适应差或在加重。

3、运动和操作技能的监测与判断:

运动即在体力负荷情况下,观察疲劳出现时间、间歇休息时间、疲劳消除时间,若疲劳出现时间延长,间歇休息、消除时间缩短说明适应较好,否则说明适应差或尚未适应。

操作技能(特指作较精细动作)如摆图案、穿针等,动作的完成准确率高和速度逐渐加快说明适应良好,若降低说明反应可能加重,应引起注意,及早就医。

附:

慢性高原病青海计分标准:

建立青海慢性高原病计分标准,其目的在于对高原病进行准确的评估,便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病例资料进行定量对比。

慢性高原病依据下列症状进行计分:

症状/评分

0分

1分

2分

3分

气喘/心悸

轻度

中度

重度

失眠

睡眠正常

不能正常入睡

睡眠不足,

时睡时醒

无法入眠

紫绀

轻度

中度

重度

血管扩张

轻度

中度

重度

感觉异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头疼

轻度

中度

重度

耳鸣

轻度

中度

重度

血红蛋白:

男性:

18g/dl<Hb<21g/dl(0分)Hb≥21g/dl(3分)

女性:

16g/dl<Hb<19g/dl(0分)Hb≥19g/dl(3分)

根据以上症状和血红蛋白浓度的等级,慢性高原病可依据计分结果分为:

无慢性高原病0~5分

轻度慢性高原病6~10分

中度慢性高原病11~14分

重度慢性高原病>15分

九、急性重症高原病的防治原则

急性重症高原病,在高原特定环境下发病,根本原因是环境性低氧,从平原到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即有可能发生,随海拔增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主要有急性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山昏迷和急性混合型高原病,发病进展快,病情危重,处理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

在进驻高原作业中防治重症高原病是生产安全最重大的课题,国内外都作了大量研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防治原则如下:

1、预防:

(1)在进驻前认真作体格检查,剔除高原易感人群,不再进驻高原地区。

(2)针对急性重症高原病的三大诱发因素,既上呼吸道感染、寒冷和疲劳,积极预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作好防冻保暖、防止过度劳累、避免心理恐惧的工作。

(3)对高原反应较明显,症状较重者及早给予吸氧和减轻高原反应药物治疗。

(4)体重增加,脉搏加快(>100次/分钟)及脉压差减小(脉压差=收缩压-舒强压)的人员应停止体力活动,积极对症处理观察。

2、治疗原则:

(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改善低氧状态和脱水利尿、激素等药物,吸氧治疗:

氧气量2~4升/分,严重者4~6升/分,以混气为宜。

(3)绝对静卧,防止体力活动,加强口腔、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4)一般采用就地治疗,如疗效不佳、时间过长或因医疗条件不足需转送低海拔地区治疗的,作好途中的治疗和护理。

附:

1、急性高原反应的自我判定:

自我判定很重要,一是在无医务人员情况下可自我救护;二是可以早期诊治,不致贻误病情。

这里介绍的是国际统一(1991年标准)方法:

头疼

0分:

完全无头疼

1分:

有轻度头疼

2分:

呈中度头疼

3分:

为严重头疼,以致不能工作

胃肠症状

0分:

食欲好

1分:

食欲减退或恶心

2分:

中度,恶心或呕吐

3分:

严重恶心、呕吐,致不能工作。

疲乏无力

0分:

无任何疲乏感

1分:

轻度疲乏无力

2分:

中度疲乏无力

3分:

严重疲乏无力,致不能工作。

头晕目眩

0分:

1分:

轻度

2分:

中度

3分:

重度,致不能工作。

睡眠障碍

0分:

睡眠正常和平时一样

1分:

和平常比睡眠不深

2分:

难以入睡,多次醒来

3分:

通宵难眠。

根据以上打分可作出自我判定(具备任何1项)

0分:

完全正常

1分:

轻度反应

2分:

中度反应

3分:

严重反应,必须卧床休息。

2、怎样自我判定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的自我判定法:

参照国际标准(1991年):

自觉不适(症状相当于高原反应)

0分:

1分:

轻度

2分:

中度

3分:

重度,致不能工作

呼吸困难

0分:

1分:

轻度,稍活动即出现

2分:

中度,静坐即产生

3分:

重度,端坐气喘

咳嗽

0分:

1分:

轻度、干咳或少量痰

2分:

中度,痰较多或带血

3分:

重度、大量泡沫状痰。

胸部紧压或壅塞感

0分:

1分:

轻度发紧发闷感

2分:

中度紧闷或伴胸痛

3分:

严重紧塞,极度憋气

呼吸次数

0分:

正常即20次/分以下

1分:

轻度增速20——30/分次

2分:

中度增速30——40/分次

3分:

显著增速40次/分以上。

根据以上可作出自我判定

0分:

完全正常

1分:

提示早期肺水肿可能(3项或以上,每项1分)

2分:

已有肺水肿出现(2项或以上,每项2分)

3分:

典型肺水肿表现(2项或以上,每项3分)。

 

十一、高原作业的防护

人到高原经过机体各种功能调节,高原反应症状好转、消失、达到新的内环境的平衡,适应或习服了高原恶劣环境和气候条件,即可留驻高原生活、劳作。

留驻后机体将可能会由早期的生理功能调节向器官组织功能病理性转变,一般在6月以后出现。

有报导在高原留驻3个月就出现高原性心脏改变者,因此留驻高原作业者的防护仍不可忽视。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安排施工和作息时间

由于高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特殊,人体在3000米以上低氧地区,基础代谢水平高于平原,加之因寒冷为维持体温致能量消耗、生理负荷增大,劳动能力下降。

劳动时间、施工工期建议如下:

1、高原地区冷期长,3000米地区为6个月,4000米地区在6月以上,有些地区秋夏相连或是长冬无夏,黄金施工季节较短,施工时间最好安排在5~10月份,施工期不超过半年为宜。

2、高原低氧海拔越高空气含量越低,机体缺氧程度在不同海拔地区差异较大,无氧代谢产物堆积量不一样,体力恢复时间也就不同。

一般日作业时间2000米以上地区7小时,日纯劳动时间70%;3000米以上地区6小时,纯作业时间50%;4000~4500米地区4~5小时,纯作业时间50%;4500米以上地区日作业时间不超过4小时,纯作业时间40%为宜。

3、在高原施工作业时,应采用持续操作与短休息交替的办法,负荷重的体力劳动要增加休息次数,以免由于超负荷劳动发生不测。

4、除日常工作,严格限制大运动量活动,除特殊需要不延长日作业时间,以节省体力,减轻体力消耗,保证施工效率。

(二)劳动强度等级和劳动定额计算

在高原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下降,劳动强度等级的研究比较多,青海省职业病防治院结合国家分级标准提出:

1、2500米以上地区较平原地区降低半个劳动强度等级,3000~4000米地区降低一个劳动强度等级,4000~5000米地区降低一个半劳动强度等级,5000米以上地区降低二个劳动强度等级,6000米以上地区降低二个以上劳动强度等级。

2、考虑到野外施工低温、大风加重体力负荷的因素,野外作业的行业、工种在以上劳动强度计算的基础上可再相应降低标准。

3、高原作业日劳动定额任务要根据不同地区劳动强度等级相应调整合理分配。

4、作业时,体力负荷以自身体重1/4为宜,最大负重不应超过自身体重的1/3,持重的方式以肩、背、腰为宜,注意左右两侧负荷均衡平稳。

(二)定期身体检查和轮岗休假

1、高原医学专家指出3000米以上地区具有医学意义,高原特发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高,一些组织器官的功能器质性损害大约在进驻半年左右就会出现。

防治高原对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已成为高原作业防护重要内容。

而定期检查身体,是预防的首要措施,通过检查观察器官功能的变化,制定防治措施和方法,确定留驻高原作业与否。

一般在高原作业半年以上,6~12个月应检查一次身体,检查重点为心肺功能(心电图、心彩超、肺功能、胸部透视或拍片等),血液细胞成份及细胞数,血红白旦含量和红细胞压积等,必要时进行其功能的检查。

预防的办法,目前主要是服用抗缺氧和提高缺氧耐受的中藏药和改善局部低环境(见抗缺氧药物和改善低氧环境节)

2、轮岗是在高原从事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轮换到平原地区或较低海拔地区作业。

根据格拉铁路的经验,每年在高原从事体力劳动期限控制在8个月之内,最长不超过1年就应轮换加以休整。

3、鉴于轮岗的方法对于某些工种行业并非可行,如公路养护等,可采用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