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6390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docx

《《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docx

《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

《妇女节优秀征文三篇》

(篇一)

初次走进我们新校区中那座外貌算不上宏伟的图书馆大楼,你一定会为楼内舒适优雅的阅览空间布局所惊喜。

在这里,你能够亲身体验到现代图书馆的模样:

建筑面积二万余平米,设计超前、实用,图书馆五大功能服务区——藏、借、阅、咨询及检索合一,除了拥有中外图书、报刊、电子文献、赠书、参考书、休闲等多个阅览区外,还有研究厢、讨论室、放映厅等个性化的学习空间,甚至拥有先进的图书自助借还系统,这些都让校内的读者津津乐道,让校外的学生羡慕不已。

然而,你可知道在这些背后辛勤工作的图书馆员们吗。

全馆50多名馆员中,女性就有40多名。

只要学校不放假,她们每天,即使在周末,都在不同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

如果你经常来到图书馆,你就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图书馆是你完成学业和获取文献信息的好地方,感受到这些女图书馆员们对工作对读者那种温馨、清醇、持久和执著的爱。

当你流连倘佯在一排排的书架中博览群书时,可曾想到,这些整齐有序的图书由谁每天在流通后及时被归架以迎接新的读者。

当你坐在明亮的阅览区内埋头苦读专著时,可曾想到,这些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不断更新的书刊每年是如何订购、分编、典藏、流通的。

当你悠然自得地靠在月牙型沙发上或是趴在柔软的地毯上闲读时,可曾想到,这些舒适的阅览区是如何保持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

当你无暇来图书馆查找馆藏,或预约、续借图书时,可曾想到,你这些需求也可以通过网上图书馆完成,还能通过电子邮箱获取更多的个人借阅信息。

当你在为一篇期刊原文便寻无获时,可曾想到,上图书馆网站查阅电子全文期刊导航系统,或请文献传递的老师“千里之外”代你索取。

当你使用图书馆资源有疑惑时,可曾想到,点击图书馆网站上“我要问问”中的实时在线咨询图标,就能与切切实实近在眼前的咨询馆员洽谈,立即化解眼下的难题。

当你在听图书馆讲座时,可曾想到,这是图书馆员在用心为你打开通向知识海洋的窗口,提供又一个获取信息的门道。

当你从自己的电脑中的邮箱随手收到学科馆员推送的最新文献信息或文献检索结果时,可曾想到,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也是值得你进一步充分利用的资源。

夜幕降临,路上人影已渐稀,但图书馆大楼仍然灯火通明,各个阅览区座无虚席。

因为此时此刻,依然有图书馆员在各个窗口为你服务。

女馆员认真工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已经成为图书馆一道亮丽的风景。

她们和男同志一样,不仅勇挑重担,在抬书包、搬书架等重体力活时样样冲到前面;在不同岗位上,也是技术能手。

所有的部门主任都是清一色的女馆员。

校内各个项目的运动场上,总是能看到她们矫健的步伐和敏捷的身影;学校各种荣誉称号的光荣榜上,也常常能看到她们当中的名字。

这里,让我摘录一下新馆开馆至今年年初短短二年时间的一些最通俗的统计数字吧,它们间接显示了女图书馆员们平凡工作的成绩:

图书借书和还书分别都超过66万册,如果把这些书一本本地排起来,你可以想象能绕图书馆大楼多少圈;文献传递接受委托3000篇,其中完成全文传递的超过90%以上;图书馆每周开馆91小时,比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要求的72小时多19小时,是目前国内开馆时间最长的高校图书馆之一。

没有一种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决心是很难守住图书馆这块无名无利却需尽心尽力耕作的土壤。

没有勇于接受挑战、不断学习钻研的精神是很难适应图书馆这个岗位平凡却技术发展更新飞快的工作。

博尔赫斯曾有一著名诗句: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却一直在暗暗设想:

我们的图书馆,不正是由这些勤劳的女馆员在倾心努力地打造成天堂的模样吗。

她们以不断提升的职业品质、不断丰富的技术手段与不断创新的工作项目,强化细节服务,注重亲情服务。

她们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对日复一日、如此细琐的平凡工作无比耐心,对来自不同部门的各类读者满怀热忱。

在全部岗位上都能看到她们尽职尽责的身影,在每一本馆藏中都留有她们认真过的踪迹。

她们力争上游、爱岗敬业,既有慈母般的细心,又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馆内有个生气勃勃的“太阳花”小组,就是由35岁以上的女馆员们组成的,这个名字既寓意了她们的精彩,也寄托了她们的希望。

辉煌与梦想渐成清晰的追求,女图书馆员们为自己在图书馆的壮大与发展中全心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感到欣慰,为每一位姐妹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和齐心做贡献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们象红烛发热闪光,我们象绿叶清新平凡。

用书刊垒成攀登阶梯,用智慧织出理想花环。

”这是国内第一首图书馆员职业歌**——《我们是光荣的图书馆员》中的一段歌词,它不正是女图书馆员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这些勤奋的女图书馆员不正是几千个为把学校办成国内先进的医科大学而奋斗的大医人的缩影吗。

我曾为红烛赞叹,为绿叶讴歌,此刻我更为图书馆员而感动。

(篇二)

在美丽的信号山脚下,住着一位92岁的老党员,她叫**,无儿无女。

她原籍**京,上世纪40年代末随丈夫来到**,五十年代她是**路街道的居委会主任,她尽心尽力为居民服务。

平时生活清贫、节衣缩食仍坚持捐款捐物做好事乐善好施六十年,曾被评为**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的先进典型。

老人每天看电视、读报纸看新闻是她最重要的事情。

太平洋海啸、汶川地震、白血病患儿,都牵动着老人的心……xx年抗洪时,她又将家中积攒的棉被、衣物和部分积蓄拿出来,一次次地寄给受灾群众……笔者曾数次探望过她,清贫的家里只有几张桌椅,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18寸彩电和一台用了多年的冰箱。

她珍藏的“财富”就是很多收据:

1000元、500元、200元……这些收据用无声的语言见证了她的无数次善举。

这无论如何也没法让人把主人和一位“出手阔绰”的捐赠者联系起来。

说起**老人,很多人都很崇敬,“这是我们的老主任了”,**路社区的**女士告诉笔者,**老人一直热心公益事业,早在抗美援朝时期,她就和老伴一起把两人所有的积蓄十两黄金,还有自己结婚的戒指、翡翠等嫁妆全部捐给了国家,并且每月节约四十元钱和半袋面粉交给政府,作为军属生产自救的费用。

xx年老伴去世后她虽然生活不富裕,却用自己的养老金和积蓄致力帮助他人,不少人称赞她:

“捐款时就像富豪,而自己平时生活就是贫民”。

虽然自己过着清贫的日子,老人仍不忘帮助别人,老人捐过多少钱她也一下子说不准,她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社区,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财产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受她资助的学生至少也有四五十人。

而她自己还总是觉得做得太少。

去年7月1日,91岁的老人还在邻家闺女的陪同下,到街道交了500元钱特殊党费,给受灾地区。

202x年,**老人又做出了一个让人刮目的举动:

她到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百年过后她要将自己的遗体毫无保留地捐献给国家。

“已经签了协议了”,**老人想的是,把遗体留给国家,“对于搞研究有用。

”她在捐赠申请中写到:

“我从70年代起就萌生了这种想法,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落实,时至今日在我有生之年能够把这件事情落实,我感到很欣慰,也不再有什么遗憾了。

”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不过**老人的善举也得到了政府、街道、社区、邻里及有关单位的关怀与照料。

自她的丈夫去世后,邻居左老太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她的任务。

202x年左老太生病临终前,托付女儿小**一定要像对待亲妈一样照顾好这位老邻居。

**女士遵照母亲的嘱托,十多年来全面承担了照顾老人的责任,亲如一家。

在邻居两代人的照料下,她生活得很幸福,虽年过九旬仍然耳聪目明;从事了一辈子社区事业,仍然乐善好施。

**女士从小就跟**奶奶住在一个院里,她说:

“我和老人关系非常好,我也是她看着长大的。

现在,**女士每天都会把**老人从三楼接到一楼的院里,跟他们一家人一起吃饭,晚上怕老人走路不方便,还专门把饭菜送到楼上。

**女士说,**老人从来不为自己考虑,“从来不占国家的便宜,宁肯自己吃亏,也从来不打个人的小算盘。

xx年**路城管中队成立后就与老人结成了帮扶对子,队员们就像照顾母亲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老人,十多年来没有间断。

每到过年过节,中队就给老人送去面粉、大米、花生油等生活用品,平日里也经常买些水果过来和老人聊聊天、说说家常。

老人说:

“他们真是好人啊,帮我打扫卫生、劈木头,什么活也干。

这十几年,城管人员也换了好多批,但每个队员都拿我当亲人一样,有一个姑娘去了别的中队了还经常来看我,就像母女一样亲。

”当城管队员与她谈及工作中的琐碎而烦恼时,老人像母亲一样,耐心的开导。

老人说:

虽然人名叫不上来,她有多名城管儿女,这些年她一直心存感激,为此老人不止一次的写过感谢信。

**老人还饶有兴趣地说,自己没有什么大病,之所以这样关键有个好心态。

早年的工作一直是社区调解,因为自己喜欢那份工作,所以直到70多岁才退下来。

遇到事情能够开朗、平静地对待,所以我健康快乐。

称赞她为大家树起乐善好施的榜样时,她总是淡然地笑说:

“我不是有钱人,没作什么大贡献啊。

不过,我就是听到别人有难,不认识的也好,我的心都会揪起来,就总想要帮帮他们,所以尽心捐点而已。

(篇三)

有人说女人如花,女人似水,女人美丽,女人妩媚。

然而,我的母亲既不美丽,也不妩媚。

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村妇,一米六的小个头,一双“三寸金莲”的脚,一张褐黄色的脸上眼睛长的不大,真是一位平平凡凡的女人。

如果非要把她比作什么花,母亲只能算是**上的一株无名山花,或是一株“腊梅”,因为她经历了冰雪严霜的洗礼,岁月的“摧残”。

母亲出生在**一个叫**的小农村,18岁上嫁给了大她8岁的父亲。

我的父亲祖上几代都是贫穷的农民。

爷爷和大伯父给地主家做长工。

爷爷、奶奶共生育六个子女,三儿三女中父亲排行老五。

因为家穷,我的两个姑姑从小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大伯一生没娶上媳妇。

二伯父娶的是奶奶的亲侄女。

父亲到了25岁上还没有人给他提亲。

也就是在这一年,(1938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来**开辟了抗日根据地。

一批革命的知识分子要办一份宣传抗日的报纸《大众日报》,可是那些儒雅文人怎能去敌占区采买办报物资。

于是根据地领导动员一位开明地主,办起了一个贸易货栈。

父亲从12岁就跟着大姑父学做卖盐生意。

在十**岁时,父亲就单挑门户独立去青岛等地方采购咸盐回到**去卖,那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盐贩子了。

于是,父亲被“招聘”到“贸易货栈”当了一名伙计。

实际上是为《大众日报》去当了采买员,也就是地下交通员。

为报社采购办报物资,要经过敌人占领的许多地方。

实际上父亲他们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工作,随时有生命危险。

就是看中了父亲在为抗日工作,母亲才看上了父亲,成为了我们的母亲。

1939年元旦《大众日报》正式创刊,印刷出第一份报纸、、、、、、。

1940年就有人给父亲提亲了,于是母亲就走进了王家,成了一名王家的儿媳,也就成为了我们的母亲啊。

母亲地一生是坚强的、勇敢的、善良的、孝心贤惠的、勤劳的、、、、、、她具备了女人所有的美德。

母亲坚强勇敢,是在抗日时期,《大众日报》的叔叔阿姨们有时经常住在我家里。

有一次日寇突然半夜来袭击村庄。

那时,父亲他们正在外地为报社采购物资。

母亲听到枪声,便带领报社的叔叔阿姨们趟过汶河跑进了南大山里躲藏起来。

母亲的坚强勇敢受到报社领导的赞扬。

母亲心里美滋滋的。

母亲善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记得,每有要饭的穷人上门来讨饭,她总是把好多吃的送给那些穷人吃。

特别是大伯父娶不上媳妇,他一生都是跟着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生活,母亲一样的伺候他的吃喝,为他做衣服,洗衣服、、、、、、从来没有说一个不字。

母亲孝顺,从我刚刚记事起,就看到母亲每天早上一起床,先用开水给我生病的爷爷、奶奶冲上两碗鸡蛋汤喝。

每天还要伺候他们和儿女们的吃喝、洗衣做饭。

有时候爷爷、奶奶的痨病犯了,咳嗽吐痰,母亲从来就不嫌弃,亲手为他们倒尿罐、痰盂、洗脏衣服、、、、、天天如此,从无一句怨言。

母亲勤劳,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推磨拉煎饼糊糊,天刚亮就开始在锅屋里烙煎饼了。

等一家人吃完饭后,她又开始下地干活,伺候庄稼去了。

母亲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

好在那时母亲有一个好身体支撑着她。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最痛爱她的儿女。

记得,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中无一粒米。

母亲就挖野菜、钩树叶为儿女充饥。

母亲饿的只肯咸菜喝凉水。

1960年春天,我在孟良崮中学读书。

家里没有吃的,我只好辍学了。

那时,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让一个儿女饿死,她带着我到各位亲戚家要点吃的东西。

人家给点地瓜干、棉花籽、最好的给一点玉米面。

母亲拿回家来,做上一锅稀粥,让孩子们吃,她自己在啃榆树皮啊。

有一次,我跟着母亲去姥姥家要点吃的。

走到半路上饿的我头昏眼花,走不动了,坐在地上。

母亲走进一个叫西关头村的人家,给我要了一个地瓜面窝窝头,那是一位六十多岁地老奶奶给的。

那一刻至今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1960年的秋天,家里的自留地里的地瓜、玉米成熟了,母亲说:

“儿啊,你再去上学吧。

能跟上课吗。

”我感恩地说:

“娘,我一定会学习好的,您放心吧。

”于是辍学半年的我又重新走进了**的孟良崮中学读书了。

从此,我才知道读书一定要刻苦用功,否则我就辜负了母亲的一片苦心啊。

那下半年我努力学习完了上半年拉下的功课,年末考试,我取得了好成绩,学校让我加入了共青团。

1962年夏天,我考上了县城的高中,可是家里又拿不起学费,我再一次失学了。

这年秋天,我二伯父家的大哥从北大荒农场回家探亲,中秋节后他要返回农场。

于是我决心跟他去闯关东,到农场去上班工作。

16日早上天刚蒙蒙亮,母亲送我到村头的等车站点去东北。

母亲为我烙了几张白面饼,带在身上走路吃。

母亲把我送到村头,我上了汽车,汽车开走时,我看见母亲站在那儿向我挥手,一会儿又用衣巾擦着眼泪。

那一刻至今定格在我的心中、、、、、、。

春去秋来,转眼间我在农场和部队已经八年了。

1970年春天复员回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

那八年我日夜思念着我的母亲和父亲。

71年的春天,我回老家去给一位老乡入党搞调查。

我才有机会回到家乡探望父母。

我看见离别八年的父母脸上增添了沧桑的皱纹。

父母已经老了。

那些年我无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将每年的军贴费几乎全部寄回家中,好让弟弟妹妹上学用。

可是那时的农村也在搞文化大革命,人们生活仍然非常困难,于是我把弟弟妹妹弄到兵团上班好减轻父母的负担。

直到文革结束,1977年,父母都老了,那时,父亲已经64岁,母亲已经56岁,家中生活依然困难。

于是我在那年春天把父母亲都接到了农场来生活。

一家人终于在北大荒团聚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1978年4月4号,父亲检查出来口底癌症。

天无疑是塌下来了。

在父亲半年多的岁月里,母亲日夜伺候着父亲。

我尽管给父亲到佳木斯医学院看病,也无回天之力。

在父亲最痛苦的日子里,我想办法为父亲在医院开了107支杜冷丁止疼用。

父亲终于在十月十日还是走了。

坚强的母亲陪同他度过了半年多的痛苦岁月。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父亲走了,他并没有与母亲与之偕老,他“撇下”母亲先走了。

可坚强的母亲并没有痛不欲生,她只是擦了几把眼泪。

我们做儿女的知道母亲的心里是多么的痛苦啊。

她这样做完全是做给儿女看的啊。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生活水平天天提高。

可母亲依然在做着她喜欢的事情,每天为我们做饭,看孙子、孙女。

xx年我大姐夫因胃癌病逝,那时,我最小的女外甥才刚满一岁。

于是,母亲又走进了姐姐家给她看小外甥女,一看就是八年多、、、、、、。

xx年夏天,母亲又经历了人生的一场生死离别,那年我三弟弟也是因为肝癌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可那一年弟弟才46岁。

老年丧子,母亲又一次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却依然没有倒下。

她坚强地生活着,为我们做儿女的做出了榜样。

快到80岁的母亲依然快乐的做些能干的活儿。

xx年春节,我和母亲过了最后一次春节。

那时母亲知道我在春天要去青岛了,我那时突然发现母亲脸上瘦了许多。

我心里很疼,我知道母亲是想念我不愿让我走。

“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更何况我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

但全家人举杯向母亲敬酒时母亲还是高兴地一饮而尽。

母亲说让我在青岛好好看望着她的重孙子、、、、、、当时我的眼泪潸然而下。

三月十六日我没有去萝北县姐姐家与母亲告别。

我怕母亲因我去了青岛而伤心。

就这样,我走进了青岛开始了新的生活。

xx年春节刚过,突然接到东北姐姐来的电话,说。

“母亲得了中风,人已经不行了。

”我赶紧买上火车票回到北大荒的萝北县。

母亲用最好的药也无力挽回生命了。

就这样天天维持生着,到八月11日母亲走完了人生的道路,走完了84岁的人生。

母亲一生不知道什么叫“三八妇女节”,即使我们在那天给她做好吃的,告诉她是她的节日,母亲也不懂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高兴地说:

“好,我又有一个生日,你们孝顺,咱们喝酒。

”于是,一杯北大荒酒一饮而尽。

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不管母亲懂不懂“妇女节”,我将这篇“祭文”献给我最亲爱的母亲。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