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能《平均数》课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5545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顾志能《平均数》课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顾志能《平均数》课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顾志能《平均数》课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顾志能《平均数》课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顾志能《平均数》课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顾志能《平均数》课例.docx

《顾志能《平均数》课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志能《平均数》课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顾志能《平均数》课例.docx

顾志能《平均数》课例

直面重难点巧构学习路

——“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平均数”的教学,早已从以前的单纯追求“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转向至更为正确更有价值的方向——“理解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感受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这样的转变,在还原了平均数本真面貌的同时,也清晰了教师们教学研究的思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因为这不仅是本课教学数学内涵的体现,也是让学生学习平均数计算方法、感受其生活应用的思想基础。

所以,把“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作为教学重点,大家都很认可。

然而,这个重点想要突出,却并不容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如有教师按教材提供的情境为例,呈现男生队五人的成绩和女生队四人的成绩后(如图1),提出核心问题:

哪个队的成绩好?

理想的情况,是学生有人说“比总数”,有人说“比最高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比法都不合理,因此需要产生一个新的量——平均数。

教学就沿着美好的设想进行下去了……

可学生的想法却不合教师的意。

学生提出:

人数不一样多,这不公平,根本不能比;要不去掉一位男生,大家都是四人,然后比总数,或者再派一位女生参加,大家五个人,还是比总数;等等。

总之,学生对于这个情境就是不认可。

教师往往很无奈,最终只能借着少数学生对平均数的已知,生硬地引出这个概念。

这样的教学,重点尚谈不上突出,但困难却是显而易见了。

虽然我们知道,若呈现人数一样多的情境,是难以让学生产生对平均数这个统计量的需求。

但若静下心来一想,上述的情境的确也太怪了——为何不选派一样多的选手参加,偏偏要生出这等“不合理”的事来?

这样的体育比赛,学生没见过,我们教师,难道见过?

要解决这个难题也是有办法的,如教材就提供了一种思路——先通过简单的情境,把平均数这个概念以及计算的方法教掉(如图2),让学生头脑里具备“平均数”的意识。

然后等到学生再遇见四个人和五个人的比赛情境时,或许就会方向明确而不会心生它想了。

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存在的问题是显见的——“铺路搭桥”,消除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学生再面对四个人和五个人的比赛情境,就会“顺畅”地解决问题,但如此,怎谈教学重点的突出?

若说重点已转移至了这个准备题的教学上,但这个准备题的教学,又怎能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价值,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呢?

显然,这样的突出重点,也只能是说说而已了!

教学重点没有好的办法得以突出,往往意味着它原本就是一个教学的难点。

教学的重点难点合二为一的时候,虽然对教学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但也可使研究的思考点、用力点更为集中。

瞄着“深刻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这个教学重难点,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情境:

小学生跳山羊。

教师告知:

学校男女体操队各有四位队员,要举行跳山羊比赛,为了公平起见,邀请五位教师担任评委,每个动作满分为10分。

二、新知探究

(一)男生队比赛——引出概念。

1.视频播放小华跳山羊动作。

评委亮分:

9,9,9,9,9。

问:

最终得分应该为几分?

学生有认为45分(用总分表示),也有认为应该为9分(每个评委都打了9分,这就是这个动作的真实水平——离10分差一点点)。

教师引导可用9分表示。

2.播放小刚跳山羊动作。

评委亮分:

9,7,9,6,9。

问:

最终得分应该为几分?

(1)展现学生观点。

一般就是9分、6分、7分、8分等情况,教师请学生说理由。

9分:

因为有三位评委打了9分。

6分:

最低是6分,说明这个学生的水平就可能只有6分。

7分:

因为7分不高不低,是中间数。

8分:

因为五个分数加起来是40,40÷5=8分,8分是平均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完整的算式)

(2)组织学生讨论,哪个分数更合理?

(3)反馈分析。

讨论后,很多学生会倾向于8分,教师质疑,引发思考。

师:

都认为要选8分,那么,其它几个分数为什么就不合理?

生1:

9分是最高分,选最高分不合适,太高了。

生2:

虽然有三位评委打9分,但不能代表所有评委的意见。

生3:

如果只听这三位评委的意见,那另两位评委不是白来了吗?

师:

有道理,9分不合理。

所以选6分肯定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是——最低分,太低了。

生4:

而且打6分的只有一位评委,四位评委都白来了。

师:

你们的意思,在图上可以看得更清楚。

图4

教师课件呈现条形统计图,一条代表分数的线依次停留在9分、6分上(图3、图4),让学生感受这两个分数的不合理。

 

图5

图3

师:

看来这个合理的分数应该在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

那么,7分和8分都是符合要求的,为什么选8分而不是7分呢?

(教师把课件中的分数线上移到7分那里,如图5,再引导学生观察)

生1:

因为7分离6分只差1分,但离9分却差2分,而且9分有3个。

所以,用7分代表,浪费了5分,还是太低了。

图6

生2:

7分只有一位评委打的,用7分作代表,其他评委都有意见。

师:

那么,难道8分就好了?

我发现根本没有一个评委打8分的呀?

8分究竟有什么好的呢?

(教师将课件中的红线上移到8分,引导学生再观察)

生:

第一个9分拿出1分来给7分,两个都是8分;还有两个9分,各拿出1分来给6分,三个分数也都变成了8分。

所以用8分作代表,不浪费,也不缺出,正好。

教师再请其他学生复述,根据回答,在课件中演示这个过程(如图6),并将学生的意思通过板书呈现(如图7),同时得出“移多补少”的说法。

图7

师:

用8分作代表,不多不少正好。

除此之外,8分还有什么好的呢?

生:

8分跟每位评委的分数都有关系。

(教师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尽管没人打8分,但8分来自于每一位评委的分数,用8分作代表,是尊重了每一位评委的意见)

(4)揭示概念。

师:

8分这个分数跟每位评委的分数都有关系,可以通过移多补少得来,反映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像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揭题,板书课题)

(5)小结方法。

根据图示和前面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移多补少、求和均分,并对求和均分的原理作简单说明。

3.尝试练习。

呈现另两位男生的得分(图8),要求学生求“最终得分”。

(反馈时引导理解小杰最终得分的7分与评委五的7分数值相同,意义不同)

图8

(二)女生队比赛——巩固认知。

呈现女生队参赛信息:

小虹、小慧、小芳、小丽。

因小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因此只有女队只有三名选手参赛。

呈现打分表,如图9,请学生通过观察口答平均分(引导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图9

(三)男女队成绩比较——强化理解。

小结比赛情况,呈现男女队成绩单(如图10),引发思考:

哪个队水平更高?

 

图10

生1:

男生队水平高。

他们总分是32分,女生队才得了24分。

生2:

女生队厉害,女生最高有10分,男生最高才9分。

生3:

那女生最低有个6分,你怎么不讲了。

……

师:

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大家又都不认可,关键在于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要求,我们要比的是——男生队、女生队。

要比整个队的,而不是比一两位同学的。

这到底怎么比才合理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醒悟,应该用平均数来比,因为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师请学生口算平均数,得出男女队都是8分,所以男女队应“一样厉害”。

三、知识运用

1.模拟现实,真实经历统计过程,再次体验平均数的应用。

师:

男女队平均成绩都是8分,难以分出胜负。

小虹知道了,她说,要不我再跳一次,如果得分能超过8分的,就算我们女生队获胜,如果不到8分的,就算男生队获胜。

男女同学都赞成,教师邀请学生担任评委,现场打分。

请五位女生当评委,男生不乐意,所以男女同学各请五位,共十人担任评委,发放打分表。

现场播放小虹跳山羊视频,学生打分。

回收分数,录入电脑,如下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平均分是比8分高还是低。

再电脑计算验证,宣布比赛结果。

 

若出现极端数据,讨论处理方法(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2.男女队比身高(课件呈现,如图11),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图11

3.教师呈现一个关于身高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价值。

(略)

4.简要介绍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运用。

(略)

课后思考

这样的一节课,虽不能说有多大的新意和多好的效果,但可以说是直面了教学的重难点,努力地创新着教学的思路,以追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的情境,体现了知识的特征,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深刻理解打下基础。

平均数,是统计领域内的一节课,自然应当能体现出统计知识或统计教学的特征,如解决真实的统计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等。

为此,本课选择了跳山羊打分这个相对现实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产生)、整理、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产生,体验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及价值。

同时,跳山羊、男女生比赛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的情境,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热情。

教学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师生又能合成一股力,知识的深刻理解就有了最好的基础。

2.精准的定位,凸显了用力的方向,加深了探索的力度,让深刻理解成为可能。

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定位,目标清晰,突出主体。

第一个例题不再是知识铺垫(准备)性质的,而是放大升格为融平均数的价值、意义、求法于一身的主要例题。

教学的方向就是把解决这个例题作为教学的关键,以此影响乃至统率本课后续所有内容。

这种重难点前置且放大的策略,能充分发挥学生课始思维灵活的特点,集中力量,有效突破。

我们可看到,在教学中,教师瞄准“9,7,9,6,9,最终得分应为几分”这个认知冲突点,暴露认知,引发碰撞,直观支撑,理性思辨,形式丰富灵活,步骤层层推进,使得学生的思维一直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逐步清晰。

3.清晰的引领,聚焦了概念的本质,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使深刻理解变为现实。

平均数是数据集的中心值,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辞海)在小学教材中,不涉及到平均数概念的描述,但有些教师把“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作为概念,而在教学时突出“求和均分”以显现概念教学的特征,这恐怕不对。

在我看来,对平均数概念的真正理解,体现在学生能否体会到它是“数据的中心值”,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我觉得“整体水平”比“一般水平”可能好理解一些),即能否感受到它虽然是一个虚拟的数但却有着现实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讨论的方向、教师的启发等,都是清晰地往这个方向走的。

如“最终得分”的提法,指向于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体的分析;分数线从9分移到6分,然后移到两者之间,讨论哪个更合理,体现的就是向数据中心值的聚焦;“没有人打8分的,8分究竟有什么好的?

”“可以通过移多补少得来,跟每位评委的分数都有关系”,就是在努力地传达着“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层含义;等等。

4.精巧的练习,巩固了知识的掌握,提升了应用的意识,把深刻理解用力夯实。

练习不多,但衔接巧妙,意蕴精致。

尤其是小虹的补赛,顺应学生的需求,既让学生完全真实地经历了一次统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包括估算),还在不知不觉间拓展了本课学习的内涵——直观地体验平均数的一些特征,如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敏感性,等等。

后续的习题,无论是学生比平均身高的例子,还是教师呈现的一个现实问题,都能巧妙地衔接上一环节,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步步夯实所学知识,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地理解它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