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5434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docx

《《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docx

《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

  

 

  

《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

 

  

 

 

 

 

 

 

 

   

 

 

 

 

 

李炳海

摘要: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殿军,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战国后期的重要诗人,《成相》篇是他的诗歌代表作。

《成相》是荀子的一首长诗,全篇共56章,除个别章有例外,绝大多数都是每章五句。

这首诗在体制上很特殊,它的谋篇布局也经过精心调遣,是一篇有重要文学价值的作品,也是战国后期诗歌的一株奇葩。

《苟子·成相》的篇题,其中的相字指的是扶持、引导盲人乐师者。

荀子借用这个称谓,希望自己成为君王的扶持者、引路人。

《成相》篇句型,为三言诗复兴和七言诗生成作了准备。

作品共分三大板块,每个板块都由章数相同的两个部分组成。

作品的句组既有纵向的排比对应,又有横向的顶针相续。

文中寄托的是美政理想和悲士不遇情怀。

关键词:

荀子;《成相》;篇题;结构

I206.5:

A:

1003-854X(2010)09-0089-05

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殿军,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战国后期的重要诗人,《成相》篇是他的诗歌代表作。

在先秦诸子中,苟子的学问最为渊博,他会通诸家,兼容并包,使先秦说理文发展到成熟阶段。

他的专题论文结构合理,逻辑严密,体现出苟子缜密的逻辑思维和高超的写作艺术。

《成相》是一篇诗歌,苟子散文的上述特征,在《成相》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他的这首诗与其专题论文多有相通之处,二者可以相互印证。

20世纪70年代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竹简有《成相篇》。

墓主是一位下级官吏,名叫喜,曾经担任过令史、狱吏等职务。

其生年约为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卒年为秦始皇三十年(前217)。

《秦简·成相篇》是《为吏之道》的一部分,是培养官吏所用,其主旨及句型与《苟予·成相》多有相似。

由此看来,苟子的这首诗当是有所借鉴,采用的是官吏培训读本的样式。

《成相》是萄子的一首长诗,全篇共56章,除个别章有例外,绝大多数都是每章五句。

这首诗在体制上很特殊,它的谋篇布局也经过精心调遣,是一篇有重要文学价值的作品,也是战国后期诗歌的一株奇葩。

一、《成相》篇名辨析苟子的《成相》是一篇体制独特的诗歌,关于篇名的含义,清人卢文弼、王引之、俞樾、王先谦都作过辨析,其中卢文昭的辨析最为后世所取:

成相之义,非谓“成功在相”也,篇内但以国君

之愚圈为戒耳。

《礼记》“治乱以相”,相乃乐器,

所谓舂牍。

又古者瞽必有相。

审此篇音节,即后世

弹词之祖。

篇首即称“如瞽无相何伥伥”,义已明矣。

首句“请成相”,言请奏此曲也。

卢文昭针对杨惊在篇题解说中引录的“成功在相”之语进行辩驳,认定相指的是乐器,他所引的《礼记》“治乱以相”出自《乐记》,卢文昭所作的解释基本合乎《乐记》原义。

近人朱少宾对卢文昭的说法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奏乐之时,先击相,是相犹今鼓板,每大鼓书

开唱之时,则先击鼓,工拍板,北京各大鼓书场皆

先击鼓而后唱也。

……“请成相”,即请各备鼓而

唱歌也。

今北京大鼓书场开场尚有“请打打鼓来唱

一曲”之语。

相是指乐器,但不是普通的乐器,而是用以协调、节制其它乐器的特殊乐器。

《札记·乐记》称: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

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

”鼓、相、雅都是打击乐器,用以协调和节制其它弹拨乐器、吹奏乐器。

相是打击乐器,其它乐器演奏过程中的节拍、旋律、段落等往往由它敲定。

针对卢文昭的说法,王引之作了如下反驳,并且阐明自己的观点:

卢以相为乐器之春牍,斯为谬矣。

以相位乐器,

则成相二字义不可通。

且乐器多矣,何独举春牍言之

乎?

若篇首称“如瞽无相”乃指相瞽之人而言,非

乐器,亦非乐曲也。

谓相者治也,……成相者,成

此治也。

请成相者,请言成治之方也。

④王引之认为,作为《成相》篇题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相,指的不是乐器,他的说法在学理上可以成立,并且有充分的文献材料可以证明。

卢文昭称“古者瞽必有相”,“相乃乐器,所谓舂牍”。

可是,查阅相关典籍,见不到盲人乐师必有舂牍的记载。

《周礼·春官·瞽嚎》写道:

瞽噱掌播鼗、枧致、埙、箫、管、弦、歌,讽

诵诗、世奠系,鼓琴瑟。

⑤这里列举盲人乐师使用的多种乐器,其中没有提到相。

如果舂牍真的是盲人乐师必备的乐器,文中不会把它忽略。

再看具体礼仪,《仪礼·乡饮酒礼》写道:

工四人,二瑟,瑟先。

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

首。

挎越,内弦,右手相。

郑玄注:

“相,扶工也。

……凡工,瞽嗓也。

”这里的工,指的是盲人乐师,由相者扶持登台,准备表演。

相者所持的乐器是瑟,是盲人乐师演奏所用。

《仪礼·乡射礼》的记载与此大体一致,盲人乐师的乐器都是瑟。

就是在级别很高的燕礼、天子大射礼中,盲人乐师的演奏也是弹瑟,只是进行表演的人员有所增加。

由此看来,卢文昭把相说成是盲人乐师必备的乐器,缺少实际证据,无法得到确认。

王引之对卢文昭的反驳是有道理的,可是,他释相位治,又显得迂曲。

从实际情况考察,作为篇题和反复出现的成相之语,其中的相,指的是扶持、引导盲人乐师的成员。

《成相》首章即称: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王引之已经指出这里提到的相“乃指相瞽之人而言,非乐器”。

他如果能够沿着这思路去解读《成相》的篇题,会顺理成章地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因为这是作品本身提供的可靠的内证,带有解题的性质。

可惜王引之未能充分利用这个内证,而是对于相另作解释,可谓失之交臂。

在行走过程中,对盲人乐师进行扶持、引导者称为相,孔子就充当过这种角色,具体记载见于《论语-卫灵公》

师冕见,及阶,子日:

“阶也。

”及席,子曰:

“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日:

“与师言之道与?

”子日:

“然,

固相师之道也。

”朱熹注:

“师,乐师,瞽者。

冕,名。

……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

”⑦师冕是一位盲人乐师,他在与孔子相见过程中,孔子告诉他已经走到台阶,前面就是坐席。

坐定之后,又向他逐一介绍在场人员。

孔子认为这是充当相者所应尽的职责,他本人是由于师冕的到来而临时扮演相的角色。

扶持、引导盲人乐师者称为相,《成相》篇本身提供了这方面的内证,因此,对于该篇的题目,也应该按照相字的这种含义去理解。

所谓成相,指的是成为像扶持、引导盲人那样的角色,即成为相者。

成,谓成为。

《苟子,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其中的成字,均当释作成为。

作品以“请成相”开篇,故取“成相”二字为题目,采用的是古老的篇题标示方式。

“请成相”,就是请让我成为相者的角色,即充当扶持和引路之人。

而苟子所要扶持和引导的对象,不是盲人乐师,而是当时的君王。

作品反复陈述古往今来兴衰治乱的道理,反映的是战国士人愿为帝王师的情结。

出土的《成相篇》是《为吏之道》的组成部分,讲述的是如何当好官吏。

苟子则把本身创制的《成相》篇作为治国理政的启蒙教材,自己则希望充当君主的扶持者和引路人。

一、独特的篇章体制

《成相》是一首杂言诗,有三言、四言、七言。

但是,《成相》又和春秋中期就陆续出现的杂歌谣辞有所不同,先前的杂歌谣辞往往是把长短不齐的句子错杂排列,或是有序,或是无序,还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规则。

《成相》则不同,它的每章都遵循同一规则,第一、二句三言,第三句七言,第四句四言,第五句七言。

除少数章因所处位置特殊或是流传过程中有个别字词亡佚讹误外,绝大多数章都是按照这种规则进行排列,长短不齐的句子是有序排列,而不是无序错杂。

这是对前代杂歌谣辞的超越,是以排列整齐的诗体形态呈现出来的。

《成相》各章长短句的排列遵循着既定的规则,在全诗一以贯之。

就每章而言,又形成一种句型富于变化的排列方式。

五句中有两句是七言,第一个七言句前面是两个三言句,第二个七言句前面是一个四言句,两个七言句分别与三言、四言相组合,是一种富有变化的组合方式。

《成相》各章第一、二句都是两个三言句,从字数和功能方面衡量,可以把它们视为一个准七言句。

这样一来,《成相》各章就可以视为由四句组成,第一、二、四句是七言,第三句是四言,唯有第三句的字数与其余各句差异较大,是在第三句出现明显的转折。

后代绝句多在第三句出现转折,《成相》篇已有雏形。

《成相》篇是由三种诗体组合而成,即三言、四言和七言。

这三种类型的诗句在苟子以前均已反复出现。

和荀子所处时代相距不远的屈原、宋玉,他们的作品都可以见到这三种句型。

屈原的《橘颂》如果去掉偶数句末尾的语气词“兮”,就都成为上句四言、下句三言的句型,采用的是四加三的模式。

《招魂》也是这种句式,只不过偶数句末尾的语气词是“些”。

至于屈原的《天问》,绝大多数采用的则是四言句。

如果把《橘颂》、《招魂》都是两句合成一句,去掉句尾的语气词,或者把《九歌》七言句中间的语气词换成实词,就会都变成七言诗句。

由此可见,《成相》所运用的三言、四言句,是对屈原《橘颂》、《招魂》、《九歌》句型的继承。

宋玉的赋类作品大量运用三言句、七言句,是《成相》篇直接借鉴的对象。

从屈原到宋玉,再到苟子,诗歌中的三言、四言、七言句的运用一脉相承,是战国中期和后期楚地诗歌的重要传统。

屈原、宋玉作品中的三字句,通常都是单句领起,采用的是一加二的句式,如《橘颂》中的“橘徕服”、“生南国”、“更壹志”,《招魂》中的“入修门”、“背行先”、“反故居”,都是属于这种类型。

后代的三言诗,采用的多是这种句式。

《成相》篇的三言句,绝大多数采用的也是这种句式,只有少数例外,如第三十七章的“门户塞”,第三十八章的“正直恶”等,这类句式所占的比例很低。

《成相》的七言句也是如此,绝大多数合乎后来七言诗句的节拍,只有个别句子例外,如第三十章的“通十二渚疏三江”、第三十五章的“后来知更何觉时”、第四十九章的“离之者辱孰他师”。

这些七言句在结构上有散文化倾向,还不是成熟的诗句。

不过,这类句式在作品中微乎其微,属于个别现象。

总之,《成相》的三言、七言句基本是成熟的诗句,为汉代三言、七言诗的复兴和生成作了先期准备。

《成相》总计56章,除第三十三章、四十四章每章四句外,其余都是每章五句,全篇278句。

从屈原到宋玉,楚辞作品有多首是长篇巨制,如《离骚》、《天问》、《招魂》、《九辩》等。

荀子《成相》的长篇体制,是对楚文学传统的继承,是战国后期长篇诗歌的压卷之作。

杨惊注《荀子》称“《成相》三章”,从作品的结构考察,全诗确实分为三大板块。

从第一章“请成相”到第二十二章“成相竭”为第一板块。

从第二十三章“请成相,道圣王”到第四十四章“观往事,以自戒”为第二板块,计22章。

从第四十五章“请成相,言治方”至结尾第五十六章“臣谨惰,君制变”为第三板块,总计12章。

这三大板块中,第一、二板块都有明确标示开头和结尾的领起语、收柬语。

第一个板块的领起语是首章的“请成相”,结尾收束语是第二十二章的“成相竭,辞不魇”,首尾遥相呼应,自成独立的板块。

第二个板块领起语是二十三章的“请成相,道圣王”,收束语是“观往事,以自戒”,仍然是首尾遥相呼应。

第三个板块的领起语是四十五章的“请成相,言治方”,结尾没有特征明显的收束语,因为全诗已经结束,无须再用表示终结的词语加以标明。

前面两个板块之所以有收柬语,为的是标示段落,使读者便于划分。

以上是对《成相》全篇所作的整体划分,把作品分为三个板块,可以说是第一次划分。

如果进一步对每个板块进行审视,会发现还可以对它的结构作第二次划分,每个板块都由两部分组成,每个板块内的前后两部分章数相同,是由中间进行平分,并且有标示鲜明的领起语。

第一个板块从中间平分,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为第一部分,领起语是首章的“请成相,世之殃”。

从第十二章到第二十二章为第二部分,领起语是第十二章的“请牧基,贤者思”,由11章组成。

第一板块的前后两部分均由II章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社会的治乱,相继出现“世之殃”、“主之孽”、“世之衰”、“世之祸”、“世之愚”等意义明确的提示语。

第二部分主要从正面论述社会的治乱,所用的提示语有“治之经”、“治之志”、“治之道”等。

第一板块的前后两部分章数相等,各Il章,前后是对称型结构。

在内容安排上,前面是从反面进行论述,后面是从正面进行阐释,呈现的是正反相成的结构。

再看第二个板块。

从第二十三章到第三十三章是第一部分,计11章,领起语是“请成相,道圣王”。

这部分追述古代圣王贤臣的业迹,从尧、舜到商汤,中间提到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人物。

从第三十四章到第四十四章是第二部分,计Il章,领起语是“愿陈辞”,是从历史教训方面总结世道衰亡的原因,提到的荒亡之君有周厉王、周幽王,提到被杀的伍子胥,是在揭露滥杀忠臣而亡国的吴王夫差。

第二个板块前后两部分章数相等,是对称型结构。

论述的重点有正面反面之分,是正反相成。

和第一个板块的差异在于正和反的排列顺序,第一个板块是先反后正,而第二板块则是先正后反,排列的方式正好相反。

最后看第三个板块。

从第四十五章到五十章是第一部分,计六章,领起语是“请成相,言治方”。

这部分论述治国之道,共分五项,第四十五章总论,以后各章分论五事。

从第五十一章到第五十六章是第二部分,计六章。

第五十一章总论为君之术,后面五章再分别加以说明。

第三板块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的是施政纲领,第二部分讲述施政纲领如何具体落实,属于实际操作层面。

而在每一部分的六章中,开头一章和其余五章又构成总论与分论的关系。

综上所述,苟子《成相》篇是一篇经过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篇章体制和结构方式。

它的结构分为三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是偶数章构成集群,第一、二板块各22章,第三板块12章。

三板块内部又都是对称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二板块的每个部分由11章组成,第三板块的每个部分六章。

这样一来,《成相》的结构就呈现出奇偶相生的格局,与它在内容划分上的正反相成彼此辉映,都体现出阴阳学说所制约的思维方式和结构模式。

而对称性结构,反映的则是对整齐性的追求,是以对称为美;奇偶相生,正反相成,又使对称之美多有变化,是变与不变的有机结合。

《成相》的体制和结构遵循既定的规则,掌握它的这种特点,有助于对其文本形态的审视。

《成相》绝大多数篇幅都是每章五句,只有少数例外。

比如第三十三章,全文如下:

天乙汤,论举当,身让卞随举务光,道古圣贤基

必张。

这章不是五句,而是四句,在“道古圣贤基必张”之前并没有一个四言的句子。

再如第四十四章,也是只有四句,而不是五句,全文如下:

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训,托于成相以

喻意。

此章和三十三章一样,都是较其它章缺少一个四言句。

对此,顾千里称:

“案此句例之,应十一字,亦疑尚少四字。

”⑧顾千里怀疑第三十三章、四十四章各少一个四字句,可能是原句已佚。

如前所述,从第二十三章到第四十四章,是《成相》篇的第二个板块,这个板块中间平分,构成前后对称的两部分,每个部分11章。

其中第三十三章是第一部分的末章,第四十四章是第二部分的末章。

这两章都处于每一部分末尾,又都较其它章少一个四言句,显然,这是苟子有意为之,而不是原文脱落所造成。

苟子是以章内句数的特殊性,作为分段的标志,突出尾章与其它章的不同。

否则,两章的句数及句子的排列不会完全一致,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巧合。

另外,第二十二章也属于特例,全文如下:

成相竭,辞不魇,君子道之顺以达。

宗其贤良,

辨其殃孽。

此章虽然只有五句,但是末尾不是七言句,而是四言句。

对此,顾千里写道:

“此句以前后例之,应十一字,今存八字,疑尚少三字.无可补也。

”此章后两句的意义已经表达得很完满,确实是“无可补也”。

依照第三十三、四十四章的情况推断,第二十二章的原文本来就是如此,并无脱落。

此章是作品第一个板块的末章,也是采用特殊的章句结构,用以突出它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三、巧妙的句组排列

《成相》篇各类句组的排列颇具匠心,既有纵向的排比对应,又有横向的顶针相续,并且变化多端,呈现出的是立体形态,多种组合方式。

所谓纵向的排比对应,是指在不同的章次采用相同的句式,这些句式在各章中所处的位置相同,从而形成纵向的对应,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各段首句的纵向对应。

《成相》由三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又平分为前后两段,全文共六段。

六段的首句依次是:

请成相、请牧基、请成相、愿陈辞、请成相、请牧祺。

三大板块分别以“请成相”领起,各板块后段分别以“请牧基”、“愿陈辞”、“请牧祺”领起。

这六个领起的首句形成大体一致的排比系列,其中“请成相”相继在第一、三、五段出现,构成一个重复排比系列。

而出现在第二、四、六段开头的三句,则用语稍有变化.构成另一个排比系列。

这两个排比系列错落有致地交织一起,构成一个大的排比系列。

第二种类型是相邻章开头同类句型的依次对应,如第四章、第五章:

曷谓罢?

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

远贤近谗,

忠臣蔽塞主势移。

曷谓贤?

明君臣,上能尊主爱下民。

主诚听之,

天下为一海内宾。

这两章前后相次,分别以“曷谓罢”、“曷谓贤”开头,所用句式相同、上下形成纵向对应。

类似情况还见第九、十、十一章,首句分别是“世之衰”、“世之祸”、“世之愚”。

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六章,首句分别是“尧让贤”、“尧授能”、“尧不德”。

第三十、三十一章,首句分别是“禹有功”、“禹傅土”。

第四十八、四十九章,首句分别是“君法明”、“君法仪”。

第三种类型是相邻章尾句同类句型的依次对应,如第四十七至第四十九章:

守其职,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

利往印上,

莫得擅与孰私得?

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

进退有律,

莫得贵贱孰私王?

君法仪,禁不为,莫不说教名不移。

惰之者荣,

离之者辱孰他师?

这三章尾句三个字分别是“孰私得”、“孰私王”、“孰他师”,三个短语形成整齐的纵向排比。

第四十七、四十八两章尾句,句型完全相同,也形成整齐的纵向排列。

以上句组三种类型的纵向排列,使得《成相》篇的文本形态呈现出明显的立体特征,相邻章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排比方式得到显示。

《成相》的顶针句式集中在第二个板块的第二段,从第三十四章到第四十二章,上下章之间基本都是顶针句式,共计九章,其中前五章为一组,后四章为一组,列举后四章如下: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

谗夫多进,

反复言语生诈态。

人之态,不如备,争宠嫉贤利恶忌。

炻功毁贤,

下敛党与上蔽匿。

上壅蔽,失辅势,任用谗夫不能制。

郭公长父,

之难厉王流于彘。

周幽厉,所以败,不听规谏忠是害。

嗟我何人,

独不遇时当乱世。

这四章运用的是顶针句式,前章末句与后章首句以相同词语承接,前后句至少有一个相同词语重复出现,只是相关词语的位置不是很固定,而是有所变化。

《成相》第三十四章到第三十八章的顶针句式也很明显,第三十四章结尾是“鲜无灾”,三十五章开头是“患难哉”,三十六章结尾是“塞门户”,三十七章开头是“门户塞”。

三十七章结尾是“恶正直”,三十八章开头是“正直恶”。

在整个一段11章中有九章运用顶针句式,从而使得各章之间一气贯通,像丝线贯珠,呈现为珠串状。

连续几章运用顶针句式的诗歌,《诗经·大雅-下武》已有先例,全诗五章,第一章到第三章运用的是顶针句式,“王配于京”是首章尾句,又是第二章首句。

“成王之孚”是第二章尾句,又是第三章首句。

《下武》第五、六章也是顶针句式,“受天之祜”是第五章尾句,又是第六章首句。

《成相》也是联章采用顶针句式,继承的是《大雅·下武》的传统,但《成相》篇的顶针句式更为灵活,流转自然。

四、美政理想和悲士不遇

《成相》是表达苟子美政理想的诗歌,这是作品的主线。

同时,抒发悲士不遇的感慨作为一条辅线,贯穿于作品之中。

《成相》全篇围绕政权建设展开,反复强调对于“基”的经营。

基,有根本、基础之义,《成相》篇多次出现与这个词相关的诗句。

第二章以“请布基”开头,意谓对于基业加以宣告、陈述,指的是造成舆论。

第十二章以“请牧基”开头,指的是经营基业,进入具体运作阶段。

第十三章首句是“基必施”,指基业的实施。

第三十章结尾称“道古圣贤基必张”,指所述古代圣王皆是基业恢宏,政绩显赫。

第五十一章称:

“请牧祺.明有基。

”这是全诗最后一段的开头,还是把基业建设作为国泰民安的前提。

对于政治失误而造成家败身亡的春申君,则称“春申道缀基毕输”。

苟子反复强调布基、牧基、有基、基必施、基必张,他实际是从思想理论方面为后来出现的大一统帝国奠基,是在不自觉中进行的。

《成相》篇抒发作者的美政理想,是从对治乱兴衰的展示人手,继承的是楚辞的传统。

屈原的《离骚》、《天问》都有历数前代兴衰存亡的段落,《天问》甚至大肆铺陈,简直就是一幅历史的长卷。

《成相》同样有这方面内容,但不是像《天问》那样按照虞、夏、商、周的顺序依次追溯,而是选择典型案例,分置几处进行处理。

第七章到第十一章,列举荒亡之君对贤臣的迫害以及明君的礼贤下士,其中出现的昏君有商纣王、吴王夫差、虞公;佞臣有飞廉、恶来;明君有周武王、秦穆公;贤臣有微子启、箕子、比干、百里奚、伍子胥;大儒有孔子。

《成相》篇列举这些历史事实,寄托的是圣主贤臣遇合的理想,也就是苟子所向往的美政。

那么,苟子所向往的美政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呢?

《成相》第二十三到第三十三章,即第二个板块的第一段,列举的全是古代圣君贤臣的遇合及其业绩,舜遇尧,禹遇舜,务光遇成汤,都是贤臣遇圣主,其中对于虞舜时代的贤臣几乎全都提及,包括后稷、夔、契、益、皋陶等。

《成相》对于圣君贤臣遇合的向往,在追述往古的过程中表现得极其充分。

圣主贤臣遇合千载难逢,经常出现的倒是昏君对佞臣的重用,对贤臣的排斥和杀戮。

对于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贤臣,苟子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且借机抒发悲士不遇的感慨。

第二十五章写道:

尧授能,舜遇时,尚贤推德天下治。

虽有贤圣,

适不遇世孰知之?

这是以尧舜君臣遇合为例,说明并不是圣君贤臣都有这样的机会,或是有圣君而无贤臣,或是有贤臣而无圣君,遇与不遇的关键在于时机。

第四十二章、四十三章写道:

周幽厉,所以败,不听规谏忠是害。

嗟我何人,

独不遇时当乱世。

欲衷对,言不从,恐为子胥身离凶。

进谏不听,

到而独鹿弃之江。

苟子以乱世贤人自居,认为自己生活的时代和西周厉王、幽王阶段一样,同属乱世,朝廷根本听不得忠言劝谏。

苟子在《成相》中两次提到伍子胥,把他作为忠臣被杀的典型,寄予深切的同情,唯恐自己也遭遇伍子胥的命运。

人生的遇与不遇,战国时期才作为重要话题出现,屈原的作品就是把悲士不遇作为主题,宋玉《九辩》也是反复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苟子的《成相》同样如此。

在揭示美政理想无法实现的根源时,《成相》与屈原的作品也是异曲同工。

《成相》反复批判君主的拒谏饰非,自以为是,重用佞臣,这与屈原作品的指向是一致的。

在揭露奸佞小人时,列举的恶行有结党营私、蒙蔽君主、炻功毁贤、言语生诈等,这种批判从西周后期的变《雅》就已经开始,中间经历屈原、宋玉,到《成相》篇继续进行,把人的劣根性、恶的一面解剖得很透彻。

《成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首政治批判和警示诗,其中的许多观点在他的散文作品中表达得更加充分。

注释:

①陈良武:

《出土文献与<萄子·成相篇>》,《长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②④⑧⑨王先谦:

《苟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04、304、304、304页。

③参见杜国库《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88-89页。

⑤贾公彦: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797页。

⑥贾公彦:

《仪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985页。

⑦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9页。

作者简介:

李炳海,男,1946年生,吉林龙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责任编辑刘保昌)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