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3957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docx

《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docx

山东平阴高二语文月考

山东省平阴县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第一卷(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元好问说: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楞严经》曰:

“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

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

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例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

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

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

现在到了黄昏,它又照来了。

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

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

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

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

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

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

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

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节选自袁行霈《诗与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B.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

D.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

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B.《楞严经》中“臂如琴瑟

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

C.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更有机锋。

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以禅入诗”的佳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

B.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C.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高低的品评,以禅论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

”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

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

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

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

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

……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

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

把灯光调亮?

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

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

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

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

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

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

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

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

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

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

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

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

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

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

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

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

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

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

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

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

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

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

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

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

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

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

嗬,灯光调过了?

书店亮了许多哦!

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

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

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

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

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

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

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

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处境艰难,折射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B.小说三次写到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坚守和执着。

C.小说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女主人公形象,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示了卢娜丰富的内心世界。

D.“‘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小说结尾含蓄蕴藉,“通体透亮”不仅写出了卢娜明朗的心灵世界,也暗示着书店的美好前景。

5.小说

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请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5分)

 

6.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坚持的动力源泉。

现实生活中,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杜甫传(节选) 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

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

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

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

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

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

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

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

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

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

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

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

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

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

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

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

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

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

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

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

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

表弟送了些钱。

有的是杜甫索求的:

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

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9.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

母有痼疾,药饵必亲。

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

“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

”却不受,玠益敬服。

少豪饮,帝戒之曰:

“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遂绝不饮。

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

“敌未灭,何以家为?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

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

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

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

“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

”调军食,必蹙额曰:

“东南民力,耗敝极矣。

”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

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

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

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

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

每辞官,必曰:

“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B.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C.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D.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这里特指黄河。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前面,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

D.“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投入酒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敌未灭,何以家为?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些言论,成功地塑造了岳飞高大的形象,体现了岳飞崇高的思想境界。

B.岳飞不仅治军从严,严格训练,严肃军纪,而且有情有义,非常关心爱护自己的部属,朝廷颁发下的犒劳,也都平均分给部下将士。

C.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发挥众人的智慧,有勇有谋,因此有胜无败。

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虽然岳飞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但是他性格过于正直刚烈,争论时不给别人留余地,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

“敌未灭,何以家为?

”(5分)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

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陆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

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項是()(5分)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

吴中近亊你们知道吗?

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15.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赏析。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列子是“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

能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是:

“,,。

(2)屈原《离骚》中“,”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对广

大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

第二卷(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这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②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③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的作风。

成都市政府近年来安土重迁,拨给搬迁的农民一笔拆迁费,帮助他们在建设新家园后,还有足够的生活费用。

④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奖”文学丛书,丛书囊括了当代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蔚为大观。

⑤男人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⑥这几十年的中国大学院校,象钱老这样有良知,不为金钱名利所动,一心做学术研究的真正学者专家实属百里挑一了。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B.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①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存废。

②在今天, ③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

这种误解,④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⑤ 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⑥ 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

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1②③  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