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神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3861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复习神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毛概复习神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毛概复习神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毛概复习神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毛概复习神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复习神器.docx

《毛概复习神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神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复习神器.docx

毛概复习神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20年李大钊、陈独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出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1)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4、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物质基础:

20世纪初工人阶级的成长与壮大。

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队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的理论——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三大作风”)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

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

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仍具有普遍的意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并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1981年,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这个评价对于统一全党的认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全党的拥护。

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

历史和现实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这些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8、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明显的特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时代背景: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现实基础: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重要借鉴: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1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涸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19∽1949)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1927年大革命(1924∽1927)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党的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武汉)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和三大法宝

A.总路线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化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4)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B.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C.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5、试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

A.不同点:

(1)指导方针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方针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方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领导阶层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

(3)目标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则是建立人民共和国,发展社会主义。

B.相同点:

(1)对象和任务相同。

根本任务都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三座大山”)

(2)革命性质相同。

都是民主主义革命。

(3)参加者相同。

工人、农民……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

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49年10月∽1956年底)

1、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2、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内容?

结果?

(1)原因:

为了尽早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内容:

“一化三改”;

(3)结果:

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981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成熟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时间跨度: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目标:

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三步走”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标志)。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经济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文化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治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6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试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A.共性:

(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4)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5)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B.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多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6、(多选)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2)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案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eg:

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②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③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8、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9、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0、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简答或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1)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制度,包括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4、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