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03656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云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王云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王云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王云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王云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云五.doc

《王云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云五.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云五.doc

俞晓群:

王云五,何许人也?

 

他的挚友胡适先生说:

“此人的学问道德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他的学生金耀基先生说:

“他自十四岁做小学徒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一生做了别人三辈子的事”;他曾经的部下胡愈之先生说:

“他既没有学问,而且政治上也是一个很坏的人”;也是他曾经的部下茅盾先生说:

“他是官僚与市侩的混合物”……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时候,就格外关注他的名字。

但直到前不久,我仍然在文章中表达着内心的困惑:

“为什么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争论不休;一抛弃他的名字,历史就发生断裂呢?

现在好了,有了九州出版社《王云五全集》二十卷,总算清晰了我心中许多谜团。

文化奇人

王先生说,许多年来他填写“个人简历”,在文化程度栏目中,只填写两个字:

识字。

确实,他没有学历,只读过几年小学,连私塾都没有读完。

原因是他小时候先天不足,体弱多病,算命先生说他活不过十四岁。

母亲把他当作病人,他怕受人欺负,畏见生人。

后来母亲觅得一个偏方,用田鸡蒸饭,他吃了一段时间,身体才好转。

再者因为他大哥读书好,考上秀才,十八岁却早逝。

父母以为风水不好,王家不该出读书人,只让他识字、读一点外语夜校,满足将来经商所需就可以了。

但王先生天资极好,早年他学东西进步飞快,十六岁进上海同文馆学英文,十七岁就兼职做低年级的辅导老师了。

十九岁他被聘去做中国新公学老师,他的同事是宋耀如先生;他的学生中有十七岁的胡适和二十一岁的朱经农。

由于没有学堂可进,图书馆成为王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去处。

他进的第一座图书馆是同文馆创办人布茂林的私人藏书室,布茂林是英国人,他有近千册英文藏书,大多是西方名著,有亚当·斯密《国富论》、斯宾塞《社会学原理》、孟德斯鸠《法意》、休谟《人类理解》和卢梭《社约论》等。

在布茂林先生的指导下,王先生开始了他一生的自学追求。

此后几年,王先生通过分期付款,买下一套英文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一条条读下去,边学英文,边学知识。

这些事情都对他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胡适先生曾经称赞他是“有脚的百科全书”,知道事情最多,都与他博学强记,以及早年独具个性的学习生活不无关系。

后来人们请王先生介绍学习方法,他写过《中国古今治学方法》、《论学》等著作,其中讲自己六十余年来,“宁可一日不吃饭,不肯一日不读书”,还有读书的五个问题、十四种方法等等,处处妙笔生花、启迪心智。

我总结他的神奇之处,可以用“一强四快”概括。

一强是强记,四快是读得快、记得快、译得快、写得快。

强记是基础,读他的《新名词溯源》,四千字的文章,满篇列举新词出处,信手所为,实在厉害。

比如说:

“浪人见柳宗元《李赤传》,文部见《旧唐书·百官志》,意识见《北齐书·宋游道传》,实体见《中庸·章句》,同志见《后汉书·班超传》……”就这样一直写下去。

那时没有电脑检索,全凭记忆与查找,没有强记的天资和阅读功底,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

其余四快,各讲一个故事为例。

读得快:

王先生《美国国会图书馆读书记》中写道,他于一九二零年五月二日至十三日,曾在美国国立图书馆读书十一日,每天读到晚十点闭馆,涉猎科学管理类图书九百种,做笔记数十万言。

回国后他让东方图书馆按照他的记录收购,几乎购全,后来却在“一·二八”之役日本人的炮火下化为灰烬。

记得快:

王先生早年靠研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自学成才,所以一生做出版,最希望编辑各类工具书。

编辞书是一个辛苦活儿,需要记大量卡片,王先生做事原本就是一位亲力亲为的人,比如他上世纪三十年代编《中山大词典》时,自己用七八年时间,做了八百余万张卡片。

另有记载,直到一九七九年,香港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大公报》上披露,当年王云五先生离开香港去台湾前,曾在该处存放词汇卡片数十万张,拟编纂《中华百科全书》用。

译得快、写得快:

王先生写作,落笔飞快。

在《王云五全集》中,多处记载他的著译速度。

例如,他五十岁时,翻译《在铁幕之后》,平均每天译五千字。

他一九六三年辞去政务后,开始著书立说,到一九七零年止,至少完成了一千万言的著作。

他说“每日写作不下四千言”。

他说这样工作,并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性去完成的。

此后因心脏病影响,他才放缓了自己的写作计划。

学界通人

称一位大学问家为通人,要看他成名成家、盖棺定论时,有几个“家”可以得到公认。

就学界而言,王云五先生许多领域内都称得上优秀的专家。

其一是出版,这里说的不单是商业问题,也不单是企业经营问题,而是王先生把出版做成了学问。

比如他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云五检字架、图书影印法等等,都是极好的范例。

进一步,它对与出版密切相关一些学科,诸如图书馆学、版本学、目录学、百科全书理论等,都有深入研究。

其功力之深,涉猎之广,都是今天许多出版人无法做到的。

比如一九三七年,他为出版“中国文化史研究丛书”,曾经著文《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论说文化与文化史、中国文化史料之丰富、中国文化史料之缺点、外国学者编著之中国文化史、外国学者编著之世界文化史和编纂中国文化史应用如何方法。

其中列出欧、美、日学者论说中国文化史著作二百三十四部,还详细介绍了法国“人类演进史丛书”五十巨册,以及英国“文化史丛书”拟编二百余种的计划、分类和书目。

最后列出拟编“中国文化史丛书”八十种目录。

这套书出版后影响巨大,无需多言,只是王先生为这套书的启动所做的功课,实在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还有他为出版“丛书集成”、“万有文库”、《中山大词典》和“国学基本丛书”等所做的研究文章,都大有可以圈点之处。

其二是翻译,王先生英语好,我注意到他一生中三次比较集中的翻译活动。

第一次是他十七岁时,就为上海南方日报翻译文章。

第一篇是雨果《可怜的人》节译本,数千字在报上连载。

此后以隔日千字为度,翻译有关世界珍闻,继续了二三年之久,署名曰出岫或岫庐。

第二次是一九二零年,王先生为公民书局主译“岫庐公民丛书”,分国际、社会、政治、哲学、科学、经济和教育七类,他首译罗素《社会改造原理》,后来每月出版两种,先后出版二十余种。

第三次是一九四九年他来到台湾之初,创办华国出版社,以译书为主,他自己也参加翻译了许多书,如《工业心理学》、《波兰怎样变成苏联卫星国》、《现代武器与自由人》、《俄国人眼中的俄国》和《共产主义在中国》等,署名曰龙倦飞,取意于“龙从云”,以及“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其三是著述,王先生一生忙碌,他学术著述的高峰期,发生在一九六三年他退出政坛之后。

那时他已经年近八十,他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写了一千多万字的著作,涉及论政、论学、论管理、论世局、论教育、论国是、论经济、论为人等,还有回忆录。

其中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七卷和《中国教学思想史》六卷,他原本还要续写《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国哲学思想史》,由于年龄问题,壮志未酬。

这些大著有两点引起我的思考。

一是写法,王先生采取纵横交错的方法,先是以人为纲,罗列出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摘录他们的言论,并加以点评;然后再以事为纲,将那些思想归类解说。

王先生著述始终坚持“述而不作”古训,大量摘抄古人言论,足见他博学强记。

但如此写法,与时下既定的学术专著格式大相径庭,我甚至想到,会有人质疑其是否为学术著作。

二是选取人物,王先生选取的古代人物与通常学说大同小异,但他选取的民国政治思想家只有五位:

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张嘉森;他选取的革新时代的教学思想家也是五位:

张之洞、孙中山、梁启超、蔡元培和胡适。

如此框定与论说,就很值得我们阅读与思考了。

其四是企业管理,王先生有“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之父”的称号,原因是他最早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中国。

那是在一九二九年,王先生刚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职务上卸任。

翌年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鲍咸昌先生突然病逝,张元济先生等人力主,请王先生回来出任总经理。

开始王先生再四推辞,后来提出两个条件:

一是取消现行的总务处合议制,改为总经理独任制;二是接任后立即出国考察半年,回国后实行负责。

没想到商务印书馆接受了这苛刻的条件,王先生在半年的时间里,访问了日、美、英、德、法、比、荷、瑞、意九国,参观了近百家企业工厂,咨询管理专家六十余人,阅读相关管理期刊无数。

回国后向董事会提交《科学管理方法》计划,率先在商务印书馆推行。

其间虽然遇到困难,但王先生此举,已经奠定了他开创中国企业科学管理的先发地位。

其代表作为《论管理》与《论经济》两部著作。

其五是教育,王先生在《岫庐八十自述》后语中说,他一生出版为主,教学次之。

前已叙及,王先生早年即从事教育工作。

到台湾之后,直到晚年,他在从政之余,还兼职在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典籍研究、现代公务管理和中国行政问题研究等课程。

曾指导硕士、博士论文三十余篇。

台湾最早的五位法学博士周道济、雷飞龙等,都是他的学生;还有金耀基先生也是他的博士生,论文题目是《中国民本思想之史的发展》。

又由于王先生最早倡导中国设立博士学位,所以有“中国博士之父”的称号。

说到博士学位,王先生八十二岁时,被韩国建国大学颁赠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他风趣地说:

“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张文凭。

韩国学校提前来信要尺寸,为我订制博士服。

我很惭愧地告诉他们,身高只有一百五十公分。

他们做的袍子顶合身,帽子太小,他们没想到这个矮个子的人,有这么大的头。

”去韩国领取证书时,韩方同意资助他带一位秘书陪同。

他不肯,坚持只身前往。

他安全归来后,还与夫人开玩笑说:

“古语说,七十岁以上的人出远门要带着棺材,我不是好好地回来了么?

事业巨人

王先生一生,一直在商政学之间游走。

说到商业,人们一定会说到出版,一定会说到商务印书馆。

这不奇怪,他十八岁正式就业,到九十岁工作七十余年,有四十余年都花费在出版上,而其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商务印书馆。

在中国百年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是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抗日战争之前曾为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徐有守语)。

王先生自一九二二年由胡适先生举荐,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一九三零年至一九四六年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一九六四年出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直至终年。

王先生回顾往事,多次提到他曾经四度带领商务印书馆走出危机,实现复兴。

第一次危机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日军攻击上海,重点攻击商务印书馆总馆、总印刷厂、编译所、东方图书馆,至全毁于火。

时任总经理的王先生没有倒下。

他后来在回忆中写道:

“敌人把我打倒,我不力图再起,这是一个怯弱者。

他又一念,一倒便不会翻身,适足以暴露民族的弱点,自命为文化事业的机构尚且如此,更足为民族之耻。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商务印书馆终于宣告复业。

他们悬挂着王先生拟定的巨幅标语:

“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

张元济先生致信写道:

“去年公司遭此大难,尚能有此成绩,皆属办事人之努力,极当佩慰,特代表股东向办事人致谢。

”张先生还有言曰,高梦旦先生当年引云五先生入商务印书馆,卒成为商务书馆的救星。

第二次危机是一九三七年上海沦陷,沦陷区逐渐扩大,多数分馆先后陷敌,财产损失惨重。

第三次危机是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袭击香港,使抗战四年间商务印书馆印刷重心之香港印刷厂陷敌,财产损失奇重。

在此期间,王先生为之殚精竭虑,一次次拯救商务印书馆于水火之中。

比如第三次危机后,王先生从香港来到重庆,当时商务印书馆重庆分馆存款只有十三万法币;到五年后抗战胜利,现款已经达到四五亿法币,成就巨大。

所以当王先生提出辞职时,张元济先生写信挽留道:

“罗斯福岂恋恋于白宫,其所以再三连任者,亦为维持大局,贯彻已之计划也。

第四次危机是一九六四年王先生辞政后,不顾七十六岁高龄,出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在他的主持下,一年后就使营业额增长了四倍,盈余增长了二十多倍,一年出书近三千种,而此前十六年间,台湾商务印书馆总共出书才七百余种。

就企业经营而言,王先生确实是一位奇才。

另外他到台湾后,很看重基金会之类的社会活动,做了许多有影响的事情。

略举几例:

其一,一九六零年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投资一千万成立文化基金会,王先生任董事长,第一届特殊贡献奖授予吴建雄博士。

其二,一九六四年台湾为举行“国父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成立“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王先生任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