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施工方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03175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施工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施工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施工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施工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施工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施工方案.doc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施工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施工方案.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施工方案.doc

紧急避险系统

2013年1月7日

煤矿会审意见

会审人员签字栏:

矿长:

日期:

技术负责人:

日期:

安全副矿长:

日期:

生产副矿长:

日期:

机电副矿长:

日期:

目录

第一章紧急避难系统建设组织机构 2

第一节组织机构 2

第二章系统建设目标和时间 3

第一节系统建设目标 3

第二节建设时间 4

第三章建设的主要内容 4

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分析 4

第二节矿井安全风险分析 12

第三节紧急避险设施设计 16

第四节自救器配置 16

第五节避灾路线优化与应急预案完善 17

第六节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 17

第七节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 19

第八节设备选型与投资概算 19

第四章保障措施 19

第一节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19

第二节筹措资金加大投入 22

第三节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22

第一章紧急避难系统建设组织机构

第一节组织机构

一、系统建设领导小组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第二章系统建设目标和时间

第一节系统建设目标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具备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2)具备在井下发生火灾、爆炸、突出等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避险人员提供的一个安全避险密闭空间,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3)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

4)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环境监测、通讯、照明、动力供应、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4天)。

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氧气含量必须在18.5%~23.0%之间,CO2≤1.0%,CH4≤1.0%,CO≤24×10-6,温度≤35℃,湿度≤85%,并保证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处于不低于100帕的正压状态。

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检查监察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

5)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有机联系,形成井下整体安全避险系统。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必须对紧急避险设施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测。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必须能实时监测井下人员分布和进出紧急避险设施的情况。

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必须能为紧急避险设施供给足量压气。

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必须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并为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必须延伸至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紧急避险设施内必须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

6)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紧急避险设施必须有清晰、醒目的标示。

矿井避灾路线图中必须明确标注紧急避险设施的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必须有紧急避险设施方位的明显标示,以方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迅速到达紧急避险设施。

7)必须随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包括紧急避险设施、配套系统、避灾路线和应急预案等。

8)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的配套设备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必须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第二节建设时间

2013年春节收假后开始施工建设,2013年6月底以前完成并进行竣工验收。

第三章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分析

一、井田概况

1、交通位置

2、地形地貌

煤矿属低至高中山地貌,最高海拔位于矿区北东部,高程2141.10m,最低海拔位于矿区西部沟谷,高程1960m,相对高差181.10m,地势南北走向,矿区北东部地势高,西南部地势低。

3、水文气象

矿区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的过渡类型,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霜冻期,6—10月为雨季,年降雨量890—1100mm,最高气温34.9℃,最低气温-11℃,年平均气温13.7℃,2—3月为风季,最大风速15m/s,一般3—6m/s,多为东南风。

4、富源县地处曲靖-昭通中强地震控制带之东

据县志记载,自1537年1月1日的曲靖4.8级地震后,虽有多次地震,但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区内地震烈度为7度。

5、有矿井及小窑生产情况

区内煤炭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小窑密布于煤层的浅部和露头部位,多以斜井或平硐开拓,采用手镐落煤,自然通风,人工排水等方式,且多季节性开采,故规模一般不大,主要开采M7、M9煤层。

二、地质特征

1、地层

大河镇煤矿出露地层自下而上有:

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下三叠统卡以头组、飞仙关组第一段及第四系。

从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上二叠统龙潭组(P2l)

主要为陆相沼泽—湖泊相含煤沉积、岩性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泥岩、菱铁岩及煤层组成,地层厚度170.30-200.59m,平均195.50m,含大羽羊齿状化石,含煤28—50层,煤层总厚度33.75m,含煤系数为17.26%,煤层编号的有M1—M24,根据含煤特征,岩石类型及标志层、将龙潭组自下而上分为二段。

1、龙潭组第一段(P2l1):

上至M16煤层顶板,下至玄武岩顶界,地层厚度约71.76-97.85m,平均72.10m。

岩性主要为浅灰、灰黑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细砂岩及煤层组成。

含较多星点状,结核状黄铁矿,含煤9—12层,其中可采煤层二层,根据主斜井所揭露的M16煤层以下的地质特征与邻近矿区对比,将两层可采煤层对比为M16、M19煤层。

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呈假整合接触。

(本矿区内P2l1地表未出露)。

2、龙潭组第二段(P2l2):

上至M7煤层顶板,下至M16煤层顶板,地层厚度约69.00-107.84m,平均71.30m。

岩性为灰色薄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薄层状、似层状菱铁岩。

含煤7-20层,矿区内含可采煤层四层,即M7、M9、M13、M15煤层。

(二)长兴组(P2c)

上至M1煤层顶界,下至M7煤层顶板,地层厚度75.00-129.10m,平均89.88m,岩性为灰色,黄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少量似层状、透镜状菱铁岩及煤层组成。

含煤7-10层,局部可采煤层一层,即M3煤层。

与下伏地层龙潭组(P2l)呈整合接触。

(三)下三叠统卡以头组(T1k)

地层厚度70-120m,一般90m,下部为灰色、灰绿色薄—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含多量叶肢介动物化石,上部为灰色、黄灰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夹少量中厚层状灰色细砂岩,基本不含化石,与下伏地层长兴组呈整合接触。

(四)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

岩性以灰紫色、紫红色薄层状泥岩为主,并与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呈互层状产出。

泥岩中富含蠕虫状方解石为特征,该段地层矿区内出露不全,出露地层厚度大于90米。

与下伏地层卡以头组(T1k)呈整合接触。

(五)第四系(Q)

由坡积物、残积物、冲积物和耕植土所组成,多为岩块、砂、砾和粘土堆积,零星分布于沟谷、凹地及煤矿炼焦场地,厚度0—10米。

2、构造

煤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I1),滇东台褶带(I2),曲靖台褶束(I34)的东南部。

在区域上夹持于富源—弥勒大断裂,营上—阿岗大断裂之间。

矿区内地层总体走向为北东向,倾向北西,倾角11~35度的单斜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由于该矿位于杨梅山—小达村南北向断层与北西向次级断层夹持的三角断块中,在矿区内发现断层5条,即F1、F2、F3、F4、F5,其中F1、F2、F3为正断层,F4、F5为逆断层。

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3、煤层及煤质

(1)、煤层

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2l)及长兴组(P2c)。

(一)上二叠统长兴组(P2c)

上至M1煤层顶界,下至M7煤层顶板,地层平均厚度89.88m,含煤7-10层,煤层总厚度4.89米,含煤系数为5.44%。

含局部可采煤层一层,M3煤层。

(二)上二叠统龙潭组第二段(P2l2)

上至M7煤层顶板,下至M16煤层顶板,该段地层厚度平均71.30米,含煤9层,煤层总厚度9.60米,含煤系数13.46%。

含可采煤层4层,即M7、M9、M13、M15煤层;局部可采煤层2层,即M8、M11煤层。

其余均为不可采煤层。

(三)上二叠统龙潭组第一段(P2l1)

上至M16煤层顶板,下至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地层平均厚度约为72.10米,含煤9-12层,煤层总厚度7.17米,含煤系数9.94%。

含可采煤层2层,即M16、M19煤层,局部可采煤层3层,即M21、M22、M24煤层。

(2)、煤质

煤矿区内煤层均为黑色、块状、鳞片状、粉状内生裂隙发育,断口呈不规则状、贝壳状,较坚硬。

煤岩类型为半暗—半光亮型煤。

镜下鉴定结果,煤岩成份以半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夹有镜煤及丝炭条带,矿物杂质以石英、粘土为主、黄铁矿、方解石次之。

M7、M9、M13、M15、M16、M19煤层原煤灰分均在15.05—25.35%,属中灰分煤层,洗煤灰分均在3.95—20.34%。

M7、M9、M13、M15、M16、M19煤层原煤Qb.ad(MJ/kg)均在20.58—29.70之间;Qb.daf(MJ/kg)在35.12—35.86之间,属高发热量煤。

M7、M9煤层均属1/3焦煤(1/3JM)。

M13、M16、M19煤层为焦煤JM25。

三、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矿井工作制度

设计年工作日330天,每日三班作业,每天净提升时间14-18小时。

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根据矿井储量计算,矿井可采储量为1510万吨,矿井生产能力以15万吨/年;日均生产能力为180吨。

四、井田开拓

1、概况

煤矿现开拓有主斜井、副斜井及风井三个井口,矿山采用斜井开拓,开采采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法。

2、矿井开拓

矿井为缓倾斜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质构造较为中等,地层走向及倾向变化不大,平均倾角17°。

矿井主斜井和副斜井布置在煤层底板中,主斜井井口标高+1968.18m,副斜井井口标高+1963.62m,布置下车场和矿井中央水仓。

矿井风井井口标高+2002.88m,为穿层布置,倾角30°,在+1840m水平落平后与主斜井和副斜井下车场沟通,形成开拓系统。

3、井口主要特征:

井口主要特征详见井筒主要特表

煤矿井口代码

X

Y

H

主斜井

2826061.87

35440036.65

1968.18

副斜井

2826103.09

35440026.46

1963.82

主风井

2826061.00

35440036.00

1966.18

五、井筒及装备

该矿井正常生产时期有3个井筒,即主斜井(+1968.18m)、副斜井(+1963.62m),风井(+2002.88m)。

主斜井主要担负矿井的总进风和煤炭运输,副斜井主要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