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2663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docx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docx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第一节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常见并发症

 

一、发热反应

(一) 原因

1.输入的药液和或药物制品不纯。

2.输液用具污染。

3.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4.环境空气的污染。

5.输液速度过快。

(二)临床表现

发冷、寒战和发热。

体温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期寒战,继之高温达40℃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

(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2.输液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反复穿刺

3.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热源反应

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药液现配现用

5.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6.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观察生命体征

7.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8.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一)、原因

1.短时间过多、过快输入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3.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差

(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听诊肺部布出现大量湿啰音。

(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滴速

3.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4.按医嘱用药

5.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

(一)原因

1.长期输入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2.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

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3.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4.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

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

6.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观察和护理。

7.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行湿热敷。

8.超短波物理疗法

12.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一)原因

1.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

2.液体前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

3.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

(二)临床表现

病人胸部感到异常不适,有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注意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

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

及时更换或添加药液,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

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4.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五、疼痛

(一)原因

输入的药液对血管的刺激、输注速度过快、药液漏出血管外

(二)临床表现

局部剧烈疼痛、红肿

(三)预防及处理

1.注意药液配制的脓度,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药液时,宜选择大血管进行穿刺,并减慢输液速度。

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若发现液体漏出血管外,局部皮肤肿胀,应予拔针另选部位重新穿刺。

局部予以热敷。

六、导管阻塞

(一)原因

1.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2.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

3.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

(二)临床表现

静脉点滴不畅或不滴。

推药阻力大

(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

2.应正确掌握封管时推注封管液的速度。

3.避免封管后病人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

4.静脉高营养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

七、血栓栓塞

(一)原因

1.长期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壁损伤及静脉炎,致使血小板黏附于管壁,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而发生凝血致血栓形成。

2.静脉输液中的液体被不溶性微粒污染,可引起血栓栓塞。

特别是脑血栓、动脉硬化的病人,由于其血脂高、血黏度大,当不溶性微粒进入静脉血管时,使血液中的脂质以不溶性微粒为核心,不断包裹形成血栓病灶。

(二)临床衣现

根据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而表现不同。

(三)预防及处理

1.避免长期大量输液。

                                            

2.为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

3.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

在开启安瓿前,以消毒液擦拭颈段可有效减少微粒污染。

4.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

抽药的注射器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加药针头型号选择9~12号侧孔针,并尽量减少针头反复穿刺橡胶瓶塞,可明显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

6.输液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

7.发生血栓栓塞时,应抬高患肢、制动,并停止在患肢输液。

局部热敷,做超短波理疗或TDP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15~2Omin。

严重者手术切除栓子。

八、神经损伤

(一)发生原因

由于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衰竭,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患儿哭闹躁动或穿刺不当造成误伤神经血管。

一些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漏出血管外也可引起神经损伤。

(二)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肿胀,淤血或伴有发冷、发热、局部疼痛、不能触摸,根据损伤神经的部位,可出现相应关节功能受限。

(三)预防及处理

1.输注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先用等渗盐水行静脉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才连接输液器,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药液有无外漏。

2.静脉穿刺时,尽可能选择手背静脉,熟悉手部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进针的深度应根据病人体型胖瘦及血管显露情况而定,尽可能一次成功。

长期输液患者应经常更换汪射部位,保护好血管。

3.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后,严禁热敷,可用冷敷每日2次;桡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用理疗、红外线超短波照射每日2次,也可肌内注射维生素B12500µg、维生素B1100mg每日一次。

九、静脉穿刺失败

(一)发生原因

与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原因相同,另外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亦可引起穿刺失败,其原因:

1.静脉穿刺时见回血后再顺血管方向进针时没掌握好角度,针尖又穿破血管壁,在退针芯向血管内推送外套管时,外套管一部分在血管内,其尖端已通过穿破的血管壁进入血管下深层组织。

虽然穿刺见回血,仅仅是针头斜面的一部分或者是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外套管体的尖端并没有随针芯进入血管,所以外套不容易送进血管内。

2.反复在皮下穿刺寻找静脉,致外套管尖端边缘破损或边缘外翻,虽然针尖斜面进入静脉,已破损或外翻的套管尖端无法随针尖进人静脉,即便进入静脉,已破损的外套管尖端极易损伤血管。

(二)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输液点滴不畅,甚至不滴;或针头斜面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

1.同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2.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包装及质量,包装有破损或过期不能使用,如果外套管体脆性大、不柔软,易从外套管根部断裂,尖端不圆钝容易外翻或破损。

3.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时要稳,进针时要快、准确,避免在皮下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固定要牢固,防止术中因躁动而脱出。

4.穿刺时操作者除了观察是否有回血外,还要注意体会针尖刺入血管时的“空旷感”来判断是否进入血管,不要盲目的进针或退针。

5.穿刺见回血后要平行缓慢顺血管的方向进针约0.1~0.2cm,使外套管的尖端进入血管内,再轻轻向内推送外套管。

6.见回血后顺血管方向边退针芯边向血管内推入外套管时,不能将外套管全部送入,如果有阻力,不要硬向内推送,观察静脉是否有较大弯曲或者是有静脉瓣等,如果证实外套管确实在血管内,而且已进入静脉一部分,不一定全部推入,也可固定。

十、药液外渗

详见注射法中静脉注射操作并发症

十一、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一)原因

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常规都需用胶带将输液针头固定在皮肤上,目的是保持针头在静脉中的稳定性,使液体和药物顺利进入患者体内,达到输液目的、临床上,常遇到一些患者因各种原因造成体内水钠滞留发生肢体浮肿,对这类患者仍采用常规的方法处理极易出现胶带周围透吸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观无异样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带时也易造成皮肤损伤。

皮肤敏感者:

如婴幼儿、高敏体质,尤其是对胶布过敏者,也易造成皮肤损伤。

输液时间太长。

随着输液时间的延长,胶带与皮肤的黏度不断增加,粘贴更加紧密,在揭取胶带的外力作用下,易发生皮肤创伤。

(二)临床表现

胶带周围透吸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观无异样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带时出现表皮撕脱。

(三)预防及处理

1.改用一次性输液胶布,一次性输液胶带取代了以往的胶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避免了对氧化锌过敏所致皮肤损伤。

2.对于浮肿及皮肤敏感的患者,准备一条宽4~5cm的弹性绷带,长24~28cm,在两头各缝一与弹性绷带同宽长4~5cm的搭扣,称为输液固定带,消毒后备用。

  3.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布后,动作要缓慢、轻柔,一手揭取胶布,一手按住患者与胶布粘贴的皮肤,慢慢分离、揭取,以防止表皮撕脱。

如发生表皮撕脱,注意保持伤口干燥,每天用2%碘伏或安尔碘消毒伤口2~3次。

 

 

第二节    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一、误入动脉

(一)原因

选择血管不当。

(二)临床表现

患儿呈痛苦貌或尖叫,推药阻力大,且局部迅速可见呈树枝分布状苍白。

临床表现为输液滴注不通畅或不滴,甚至血液回流至头皮针内造成堵塞。

(三)预防及处理

1.加强技术操练,熟悉解剖位置。

3.发现误入动脉,立即拔针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二、发热反应

(一)发生原因

1.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被污染,直接或间接带入致热原。

药液不纯、变质或污染,可直接把致热原带入体内。

2.输液反应与患儿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关。

即感染性疾病如小儿肺炎,菌痢等输液反应的比例相对增大。

3.输液反应和输液的量、速度密切相关。

有研究发现输液滴速过快,输液量过大,输液反应出现的比例增多。

当输液速度加快时,输入的热原物质愈多,输液反应出现的机会也愈多。

某些机械刺激也可以引起输液反应。

如输液的温度与人体的温度差异过大,机体来不及调节,则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发生输液反应。

(二)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发热,寒战,皮肤出现花纹。

体温可达40~42℃。

伴有呼吸加快,脉速。

(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仔细检查输液器具,药物液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严格掌握患儿输液指征,发生发热反应时,要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降低发热反应的发生。

3.合并用药时,要严格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尽量减少过多的合并用药。

4.注意患儿的体质,早产儿、体弱儿、重度肺炎、痢疾等患儿,输液前采取适当措施。

5.治疗室、病房输液时的环境要保持清洁,减少陪护人员,防止灰尘飞扬。

6.严把三关。

根据输液反应的原因,安全静脉输液的三个因素是无菌、无热原,无有害颗粒液体,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防止污染,一定把好药物关,输液器关,操作关。

7.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注意保暖,配合针刺合谷、内关等。

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

8.严重反应者应停止输液。

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

9.仍需继续输液,则应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重新更换注射部位。

三、穿刺失败

(一)原因

1.操作者心理失衡,情绪波动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面对患儿家长的焦急疑虑、缺乏信任,如果自信心不足,操作无序,就可能导致操作失败。

2.患儿血管被人为损伤:

不正规静脉穿刺,导致患儿血管保护不良,常规静脉穿刺部位针孔斑布。

加之间隔期短,再次复穿时原针孔部位出现硬结或血液外渗等现象,难以进行正常静脉抽血、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

3.在拔针时针眼处理不当,使皮下淤血、青紫、肿胀,造成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导致静脉难以显现而影响穿刺。

4.操作者判断失误:

由于小儿血管充盈度差,特别是大量失水、失液、严重贫血的患儿血管干瘪,穿刺时常无回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误认为穿刺未成功而拔出针头,也会导致穿刺失败。

5.缺乏患儿配合:

小儿对穿刺往往表现出过度恐惧、紧张,在他们的吵闹中常会使得针头脱离、移位,造成皮下组织渗出,局部水肿。

6.进针的角度与深度:

由于患儿静脉浅表,进针角度以针头与头皮夹角15~

20°为宜,甚至更小,肥胖小儿针管要刺入稍深一些,有的操作者由于掌握不当往往穿破血管。

7.患儿家长及亲属的态度、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语言等都可以成为不利于护士操作的刺激源,如有的家长在护士穿刺前发问“你行吗?

你能一针扎上吗?

”等等;有的家长情绪不好乱指责护士,挑选护士,甚至指定穿刺的静脉,这些都可能形成一种与护士心理不协调的气氛,对此适应性较差的护士,就会出现焦虑、紧张或急于求成的心理冲突,致使判断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盲目迸针,穿刺失败。

(二)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

局部疼痛及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

1.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加强自身的心理锻炼,经常保持有一种自信、沉稳、进取的良好心态。

在进入工作状态前,应当先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排除一切干扰工作的心理因素,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心情平静、操作有序。

另一方面,还应当注重培养自身的耐心,以利于劝导和安慰患儿家长,以取得他们的配合。

2.穿刺部位的选择:

要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和具体情况选择血管。

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躁动不安,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无静脉瓣,不易造成阻力,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且头皮血管丰富显见,易固定,因此,宜选择头皮静脉穿刺。

3周岁以上患儿可选用手背或足背血管,对肥胖儿应选择粗大易摸或谨慎按解剖部位推测出静脉的位置。

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或需快速输液以及注入钙剂、50%葡萄糖、甘露醇等药物,可选用肘静脉及大隐静脉。

3.穿刺的操作:

应选择与静脉大小相适宜的针头。

穿刺前要 “一看二摸”。

穿刺时要做到稳、准、浅、轻。

“一看”就是仔细观察血管是否明显,要选走向较直的,静脉大多呈蓝色、动脉和皮肤颜色一样,因此,要注意鉴别,较隐匿的静脉要尽可能寻找静脉的迹象。

“二摸”就是凭手感,摸清血管走向,如果血管在骨缝之间,则有柔软感,动脉可以摸到搏动。

进针时要屏住呼吸,这样可避免握针的手因呼吸而颤动。

针进入血管后有一种轻微的落空感或针头的阻力突然消失感,对失血或脱水的患儿,因其血管充盈度差,血管扁平,甚至萎陷,静脉穿刺应采用“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尖稍微挑起,使血管壁分离,使针尖的斜面滑入血管内,这时会有一种 “失阻感”及“腾空感”,使无回血,针也已进入血管,这时即可注射。

对长期输液的患儿,选择血管应从远端到近端,从小静脉到大静脉,避免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

拔针时应顺血管纵向压迫,这样才能按压住皮肤与血管上的两个穿刺点拔针时角度不宜过大,动作宜轻。

4.穿刺后的护理:

小儿天性好动,自控力差,易碰针而导致穿破血管壁使药液渗出,局部水肿。

因此,做好穿刺后的护理极为重要。

穿刺成功后应强调针尖的固定处理,如在四肢浅静脉穿刺,应用小夹板固定,松紧要适度,过松达不到目的,过则影响肢端血液循环。

另外,应请家长协助看护,对已懂事的患儿应根据小儿特点进行心理诱导,使其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