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2166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docx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docx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教案及反思

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运用规律进行小数乘(或除以)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2、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3、会进行小数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能解决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在探索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5、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6、体验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第一课时

课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课时

1

学生情况

分析

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其实很简单,但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很可能出现不会移动的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规律。

活动二,应用规律进行乘法口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情感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变化

扩大10倍向右一位

扩大100倍向右两位

扩大1000倍向右三位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纽扣问题

总结规律

运用规律

试一试

作业

1、提出:

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

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师生写出乘法算式:

0.05×10=0.5(元)

3、提出:

100枚钮扣多少钱?

学生会后写出:

0.05×100=5(元)

4、提出:

1000枚纽扣多少钱?

让学生计算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1、提出:

观察上面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述。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2、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1、出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列算式并试算。

提示:

算完后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2、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检验的结果。

重点使学生知道,3.87×100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

鼓励学生自己完成。

基础题:

1、2、3题

提高题:

6页上的同步练。

拓展题:

7页同步练的第四题。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

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小数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何规律,而是让学生自主去观察,去探索寻求知识的方法,并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自主猜想,得出的结论,向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使得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猜测规律,在合作中探索规律,在交流中发现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动眼、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讨论总结规律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困惑:

觉得本节课学生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

尤其是单位换算部分,学生学困难而乏味。

如何把生活性、探索性、时效性结合起来有待于我们继续思考。

第二课时

课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的桂规律

课时

1

学生情况

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有了这个基础,小数点相左移动的规律,学生会很容易接受。

教学内容

分析

活动一,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活动二,应用规律进行除法口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

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除以10、100、1000的除法,会把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

情感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

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除以10、100、1000的除法,会把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变化

缩小10倍向左一位

缩小100倍向左两位

缩小1000倍向左三位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平分彩带

总结规律

运用规律

试一试

作业

1、提出:

把5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分,每份是多少米?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解答。

2、交流学生的答案。

根据把5米平均分成10分,可以用除法表示;每份5分米,可以写成0.5米,师生写出除法算式:

5÷10=0.5(米)

3、提出:

把5米彩带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每份各是多少米?

要求学生写出除法算式、结果用小数表示。

4、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和结果。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板书算式。

1、提出:

观察着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相左移动的规律。

然后,比较小数点相左、向右移动的规律。

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自己试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2、全班交流计算的结果。

重点关注丫丫的问题,使学生知道,53.8÷1000小数点相左移动三位,位数不够要在5前面补一个0占位,点上小数点并在整数部分写一个0。

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

教材15页试一试

基础题:

教材15页练一练1、2、3题。

提高题:

同步练7页。

提高题:

同步练拓展练习。

发现有学生还是不会做这样的题,再出几道这样的题加强练习。

如:

19÷1000=

3.65÷100=

0.42÷10=

教学反思:

本节最大的难点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因为这既要求学生灵活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又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我在教学时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记熟单位间的进率,另一方面也教学给学生进行名数间改写的一般方法。

我先让学生先整理各单位及进率,让学生在学习前有一个知识回顾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在做小数和复名数改写时如:

3.4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  )米,先根据题目的要求,如看清楚是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是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或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然后,再把小数分开两部分处理:

整数部分照写,小数部再根据各单位及其进率进行量的转化、把小数点移动,实现小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这样给学生一个清淅的解题思路,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自然得到保证。

总之,在做小数和复名数的转换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熟记各单位及进率,基础打好了,做事自然事半功倍。

第三课时

课题

小数乘整数

课时

1

学生情况

分析

学生有了前面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因此小数乘法列竖式可能受到影响,后进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不太明白。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超市购物“的事情,给出了学生常见的铅笔、钢笔、挂面等物品的单价。

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计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情感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又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信心,能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又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信心,能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课前准备

计算器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1.8×3=5.4(元)

答:

0.95×12=11.4(元)

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超市购物

练一练

作业

1、呈现五种物品及价格,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事物和价格信息。

2、解决问题

(1)。

(1)提出问题

(1),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然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师生列出1.8×3的算式和竖式,教师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3)让学生用计算器验算并交流计算的结果,使学生确信竖式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3、解决问题

(2)。

(1)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列出算式,让学生先估算。

(2)师生列出竖式,并提出:

0.95有两位小数,怎样把它变成整数?

计算出的乘积怎么办?

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计算。

(3)交流学生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演。

重点指导确定积中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把0.95扩大100倍,先算95×12的得数,再把得数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让学生用计算器检验。

4、鼓励学生“利用超市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并用竖式解答。

然后交流。

基础题:

练一练1、2、3题。

提高题;同步练8页。

提高题:

同步练8页的拓展练习

教师介绍聪聪的算法。

把这里的买25包挂面改成买12包挂面。

教学反思:

今天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与整数相同学生很容易理解,而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学生能不能很好理解呢?

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在课的开始,出示“超市购物”的情境,使学生了解到其中几种商品的价格信息,并提出铅笔1.8元支,买三支铅笔要花多少钱?

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列出了算式1.8×3,我问:

1.8×3表示什么?

生:

3个1.8相加的和是多少?

那你能算出的数吗?

学生很快就算出了得数,我又问:

你们是怎么算的?

有的学生是用加法算的,还有的学生是口算的,当然也是用加法。

“你们谁会用乘法来算?

”学生们一听,好几个学生举起手说:

我回我会。

我叫起一名学生让他说算法,说的对,但是其中的算理却没有说明白,于是,我说:

他算的对,但是为什么这样算,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们都说想。

于是我详细的讲解了这道题笔算的过程,并重点讲明了算理。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学得很认真,但课后我发现有个环节我忽略了,那就是在计算3支铅笔的价钱时,没有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

我想主要原因是自己过于关注小数乘整数的笔算了,这也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失误,今后教学中一定注意。

第四课时

课题

小数乘小数

课时

1

学生情况

分析

在小数乘整数中学生对乘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不是很明确,可能会影响到这节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客厅面积及家具占地面积等问题,呈现出聪聪家客厅一角的情景,设计了三个问题:

(1)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2)沙发占地多少平方米?

(3)茶几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情感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借助计算器和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借助计算器和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4.8×3.6=17.28(平方米)

竖式

1.8×0.85=1.53(平方米)

竖式

0.45×0.9=0.405(平方米)

竖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客厅面积

沙发占地面积

茶几的面积

试一试

作业

1、教师谈话,介绍客厅面积和有关数据信息,提出问题

(1),师生列出乘法算式。

2、提出估算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

3、提出:

用竖式计算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的乘法怎么办?

师生讨论并计算。

使学生理解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要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1、读

(2)题并观察沙发图,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写出算式,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2、交流学生试算的过程和结果,计算和验算中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3、在横式中写出得数。

告诉学生:

根据小数的性质,积中小数的末尾有0时,横式中可以不写。

4、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1、让学生读题并观察茶几图,了解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再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2、交流学生自主计算的结果。

重点说说是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的。

让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得数。

基础题:

练一练1、2题。

提高题:

9页同步练

延伸题;一题奥数

这里在学生试算后,再用计算器验算,让学生比较计算器上的得数和自己算的得数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发现计算器上的得数没有小数末尾的0,让学生明白这里的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了。

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在我课前的意识里没有多大困难,因此我只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上。

但我没想到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可以说是漏洞百出,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从列竖式,到计算,再到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处处都有问题。

首先是列竖式,学生不会把两个因数末尾对齐,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及时告诉学生小数乘法竖式和整数乘法竖式的写法是一样的,都是末尾对齐,但是部分后进生在练习中还是有错误;接着是计算,学生计算的方法是知道的,就是计算的准确性很差;再有就是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学生还不会找,原因是有的学生还不知道一个小数是几位小数。

说实话,这么多的问题弄得我头都大了,由此也让我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基础是很差的,教学时我不能只顾现在课本上的知识,还要随带给学生补一些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利于学生本节知识的学习。

第五课时

课题

小数乘小数和求积的近似值

课时

1

学生情况

分析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是上学期学的知识,学生可能有些遗忘,因此提前复习一下比较好。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选择了水果含糖量的事例,呈现了试验员为猕猴桃计算含糖量的情境和每千克猕猴桃含糖量的信息,设计了两个问题:

(1)0.6千克猕猴桃至少汉唐多少千克?

(2)0.6千克猕猴桃最多含糖多少千克?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例,再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求积的近似值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需要在前面补0,会用四舍五入发求积的近似值。

情感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自己确定的近似值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需要在前面补0,会用四舍五入发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自己确定的近似值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和求积的近似值

0.08×0.6≈0.048(千克)

竖式(略)

0.14×0.6≈0.08(千克)

竖式(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含糖量问题

试一试

作业

1、教师介绍猕猴桃的含糖量,提出问题

(1),鼓励学生列出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2、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使学生明白:

0.08×0.6的积应该是三位小数。

而8×6的积48只有两位,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需要在48的左边补一个0占位,点上小数点后,整数部分要写0。

3、提出“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的要求,启发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办。

然后,教师说明,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4、提出问题

(2)和兔博士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

5、交流学生自主计算的结果,重点说说0.084保留两位小数得0.08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试做。

交流时说说是怎样保留整数的。

基础题:

教材练一练3、4题。

提高题:

同步练。

延伸题:

同步练拓展练习。

复习:

1.38(保留一位小数)

5.93(保留整数)

3.447(保两位小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球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已完全忘记了,而教学新课前我有没有复习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上的不是很顺利,因为在发现问题后,我有在新课的教学中穿插了对求小数近似值的复习,所以课不仅不顺利,而且没讲完,看来,数学课新授前的复习不管在什么课上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六课时

课题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课时

1

学生情况

分析

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学生接受起来应该比较容易,只是在简便计算上,学生还有困难。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了李阿姨买面粉、鱼、肉的事情和相关信息,提出“她带了100元钱,够吗?

”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经历自主解决现实问题和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的过程。

能力点

能运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

情感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能运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方法一:

13.4×2=26.8(元)

16.6×2=33.2(元)

42+26.8+33.2=102(元)

方法二:

(13.4+16.6)×2

=30×2

=60(元)

42+60=102(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购物问题

试一试

作业

1、出示文字和情境图,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的机会。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小数混合运算和以前学的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

教师说明“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运算”。

然后,鼓励学生试着用简便算法计算“试一试”的题,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计算的。

基础题:

教材练一练做1、3题。

提高题:

同步练。

延伸题;2题奥数

复习:

10-0.5=

2.3+5.61=

125×11×8

教学反思:

我的课前设计是将学生已学知识“整数的简便运算”与新接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相联系,从而迁移到小数的简便运算内容上来。

首先,出示复习题:

63×100+37×100、102×35的计算,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整数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尝试能否运用到小数乘法当中,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的学习方法(这是数学课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今后的许多知识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新课作好铺垫,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

紧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这样通过学生的表述,突出了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方法,这些不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远远超出了教师单纯教的效果,而且学生的印象深刻;然后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实践。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本想注重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实践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地书写习惯和较快的计算速度。

但是对于数学课而言,我对学生的估计过高,如在听算时缺少策略所以耽误了很多时间。

同时复习题的针对不强,应把第二道改成一个运用乘法结合律的复习题。

对整节课的教学就更有帮助了。

还有应及时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板书出来,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过并改过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深刻,对问题的理解也就会更透彻。

说明自己在教学中还要学习很多东西,更要结合新课程的标准深钻教材,不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意识和观念,认真实践,努力创新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