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01977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昆明市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神庆传

   ?

崔神庆,贝州武城人也。

明经举,则天①时,累迁莱州刺史。

因入朝,待制于亿岁殿,奏事称旨。

则天以神庆历职皆有美政,又其父尝有翊赞之勋,甚赏慰之,擢拜并州长史。

因谓曰:

“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

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

”因自为按行图,择日而遣之。

  

   ②神庆到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文书下州,谷麦踊贵,百姓惊扰。

神庆执奏,以为不便,则天下制褒赏之。

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③寻而兄神基下狱当死,神庆驰赴都告事,得召见。

则天出神基推状以示之,神庆据状申理,神基竟得减死。

神庆亦缘坐贬授歙州司马。

  

   ④长安中,累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

转太子右庶子。

   ⑤时有突厥使入朝。

准仪注②:

太子合预朝参,先降敕书。

神庆上疏曰:

“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龟者,比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

况太子元良国本,万方所瞻,古来征召皆用玉契,此诚重慎之极,防萌之虑。

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

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

况太子至重,不可不深为诫慎。

以臣愚见,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每召太子,预报来日,非朔望朝参,应须别唤,望降墨敕及玉契。

”则天甚然之。

寻令神庆与詹事祝钦明更日于东宫侍读。

   ⑥俄历司刑、司礼二卿。

神庆尝受诏推张昌宗,而竟宽其罪。

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

寻卒,年七十余。

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

   ⑦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

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

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缌麻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

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珪、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

琳位终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崔神庆传》,有删改。

【注释】①则天:

即武则天,并州人。

 ②仪注:

制度,仪节。

(1)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制于亿岁殿,奏事称旨                                 称:

符合

B.寻而兄神基下狱当死                                     当:

判处、判罪

C.此诚重慎之极,防萌之虑                                 诚:

确实

D.神庆尝受诏推张昌宗                                     推:

推荐

(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神庆出身宦门,入仕后,政绩卓著,深得武则天器重,虽然没有担任过尚书,却被破例授予并州长史一职。

B.并州谷麦价钱飞涨,惊扰了百姓,崔神庆把这一情况上报给皇上,得到了武则天的表彰和赏赐。

C.崔神庆受张昌宗案牵累,被流放到钦州。

然而不久以后,又得到朝廷的昭雪赦免,并被派往幽州担任都督。

D.崔神庆荫泽绵长,三个儿子都身居高官,门庭显赫,当时号称“三戟崔家”。

其他的亲属后代为官者也很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

②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

(4)根据第⑤段,崔神庆对“征召太子上朝”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D

(2)C

(3)①并州是朕的故乡,又盛产战马,连日挑选(这州的长史),无人比你(更胜任)。

②屡次进呈奏章陈述当时政治措施的弊端,武则天常常赞许并接受(他的意见)。

(4)①事先要有预报。

②降亲笔敕书及玉契

【解析】【分析】

(1)D项,“推”,结合“而竟宽其罪”分析,译为审讯。

句意:

崔神庆曾受诏审讯张昌宗。

故选D。

(2)C项,“并被派往幽州担任都督”错。

结合“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

寻卒,年七十余。

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分析,第二年,敬晖等获罪,因受张昌宗牵累被流放贬官的都依例昭雪获免,追赠崔神庆幽州都督。

故选C。

(3)①“并州,朕之枌榆”(判断句);“之”,助词,的;“枌榆”,泛指故乡;“简择”,选择、挑选;“如”,比得上。

②“数”,多次、屡次;“陈”,陈述;“利害”,弊端(偏意复词);“嘉”,赞许;“纳”,采纳、接受;“之”,代词,指建议。

(4)结合“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每召太子,预报来日”分析,期望每次召见太子,事先要有预报;结合“非朔望朝参,应须别唤,望降墨敕及玉契”分析,如果不是朔望朝会(礼节性的朝会),应该另有通知,希望降亲笔敕书及玉契。

故答案为:

⑴D;⑵C;

⑶①并州是朕的故乡,又盛产战马,连日挑选(这州的长史),无人比你(更胜任)。

②屡次进呈奏章陈述当时政治措施的弊端,武则天常常赞许并接受(他的意见)。

⑷①事先要有预报。

②降亲笔敕书及玉契。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崔神庆,是贝州武城人。

考中明经科,则天时期,几经升迁至莱州刺史。

于是入朝,在亿岁殿等待诏命,奏事符合皇上旨意。

则天认为崔神庆在历次任职中都有好的政绩,又因他父亲曾有辅佐的功劳,对他大加奖赏抚慰,提拔授为并州长史。

于是对他说:

“并州是朕的故乡,又盛产战马,连日挑选(并州的长史),无人比你(更胜任)。

前后任长史的,都是由尚书担任,因为职位重要,所以委任于你。

”因而亲自为他选定行走路线,选择日子遣发。

   崔神庆到了并州,有个富豪伪造了皇上有关钱币的诏令,文书下到州里,谷麦价钱飞涨,百姓恐慌担忧。

崔神庆上奏皇上,认为不妥,则天下诏表彰赏赐他。

在这之前,并州有东西两个城,中问隔有汾水,崔神庆开始筑城相接,每年可节省防御兵几千人,边州人认为很便利。

   不久他哥哥崔神基被投进监狱论处死罪,崔神庆飞速到京都求情,得到召见。

则天拿出崔神基的审问状子给他看,崔神庆根据状子申辩,崔神基最终得以减免死罪,崔神庆也为此受牵连获罪贬授歙州司马。

   长安年间,多次转任礼部侍郎,屡次进呈奏章陈述当时政治措施的弊端,武则天常常赞许并接受(他的意见)。

调任太子右庶子。

   当时有突厥使臣入朝,按礼仪制度,太子应当参预朝见,先颁下诏书。

崔神庆上疏说:

“我认为五品以上官员之所以佩戴玉龟,是由于皇上另外下达诏令,害怕有欺诈,拿出的玉龟相合,然后才会接受命令。

况且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被天下所敬慕,古来征召都用玉契,这的确是慎重之极,是从防范来考虑的。

昨天因为有突厥使臣朝见,太子一起参加朝见,只有文书下达东宫,不曾颁布诏书。

然而古人(总是)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考虑事情,(这是)时常没有令人后悔过错的原因。

况且太子至关重要,不能不深加慎重。

以臣愚见,太子既然和陛下不在同一个宫殿,期望每次召见太子,事先要有预报,如果不是朔望朝会(礼节性的朝会),应该另有通知,希望降亲笔敕书及玉契。

”则天很赞同。

不久令崔神庆和詹事祝钦明每天轮换到东宫侍读。

   不久历任司刑、司礼二职。

崔神庆曾受诏审讯张昌宗,而竟然宽免了他的罪,神龙初年,张昌宗等被杀,崔神庆为此获罪流放到钦州。

不久去世,终年七十多岁。

第二年,敬晖等获罪,因受张昌宗牵累被流放贬官的都依例昭雪获免,追赠崔神庆幽州都督。

   开元年间,崔神庆的儿子崔琳等都当了大官,堂兄弟辈有数十人,在朝廷任职。

每年的家宴,组带及玉佩(古代官员的习用服饰)相互辉映,用一榻放置笏板,重叠在上面。

开元、天宝年间,内外亲属都不用细麻布制作孝服,其福禄昌盛到了这般地步。

东都私宅门前,崔琳和弟弟太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都做了大官,当时号称“三戟崔家”,崔琳官位终于太子少保。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丁瑄,不知何许人。

正统间为御史。

初,福建多矿盗,命御史柳华捕之。

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

沙县佃人邓茂七为甲长。

其俗佃人输租外,例馈田主。

茂七倡其党令毋馈,而田主自往受粟。

田主诉于县,县逮茂七,不赴。

下巡检追摄,茂七杀弓兵数人。

上官闻,遣军三百捕之。

被杀伤几尽,巡检及知县并遇害。

茂七遂大剽略,伪称“铲平王”,设官属。

党数万人,陷二十余县。

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等先后被杀。

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十三年四月,茂七围延平。

刷卷御史张海登城抚谕。

贼诉乞贳死,免三年徭役,即解散为良民。

海以闻。

命瑄往招讨,以都督刘聚、佥都御史张楷大军继其后。

瑄既至,先令人赍敕往抚。

茂七不肯降,瑄驰赴沙县图之。

贼首林宗政等万余人攻后坪,欲立寨。

瑄令通判倪冕等率众先据要害,而身与都指挥雍埜等邀其归路,斩贼二百余级,获其渠陈阿岩。

   明年二月,瑄诱贼复攻延平,督众军分道冲击。

贼大败,遁走,指挥刘福追之,遂斩茂七,招胁从复业。

未几,复擒其党林子得等。

尤溪贼首郑永祖率四千人攻延平。

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

   楷之监大军讨贼也,至建宁顿不进,日置酒赋诗为乐。

闻瑄破贼,则驰至延平攘其功。

瑄被胁依违具奏。

福不能平,诉之。

诏责瑄具状。

楷等皆获罪。

瑄有功不问,功亦竟不录。

茂七虽死,其从子伯孙等复炽。

朝廷更遣陈懋等以大军讨,瑄乃还朝。

景泰初,出为广东副使,卒。

(1)下列对文言文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B.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C.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D.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中国古代官名。

从秦朝开始,御史是专门统帅全国军事的长官。

B.保甲制度是旧时的户籍编制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

C.“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指皇帝的诏书。

如“敕书”是指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

D.古代称大夫死曰“卒”,古代汉语中表死的词语还有“不禄”“崩”“薨”“缢”“殂”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茂七反抗官府。

沙县佃户邓茂七杀死弓箭手数人后,官府又派士兵三百人追捕他,这些人也几乎全被他杀死打伤。

B.张海招抚失败。

朝廷派刷卷御史张海前去招抚,因寇贼提出的招抚条件未能得到张海同意,而使得这次招抚失败。

C.丁瑄临危受命。

他先是按照朝廷的意思对邓茂七进行招降,失败后,他赶往沙县制定了讨贼攻略,并最终捕获寇贼的首领陈阿岩。

D.张锴窃取功劳。

张锴到建宁后,每天置办酒席赋诗作乐,听说丁瑄攻破贼寇,就急奔到延平窃取功劳,胁迫丁瑄写了奏章。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

②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

【答案】

(1)C

(2)A

(3)B

(4)①柳华让各个村落都设置瞭望楼,将百姓编为兵甲,选择其中的豪强之人做甲长,(各村)能够自行准备兵器,督察百姓巡视。

②丁瑄偕同雍埜等人截击(郑永祖贼寇),活捉了郑永祖,杀敌五百有余,剩余的党徒溃逃四散。

【解析】【分析】

(1)句中“贿王振”是“得迁”的原因,“得迁”的职务是“左布政使”,句子不要断开,排除ABD。

故选C。

(2)A项,监督非统帅。

故选A。

(3)B项,“因寇贼提出的招抚条件未能得到张海同意”错,原文“海以闻”,是“张海把此事报告了朝廷”,朝廷未能同意。

故选B。

(4)本题中,第①句中的“甲”是“兵甲”;“择”是“选择”;“置”是“准备”;“巡徼”是“巡视”之意。

第②句中的“邀击”指“截击”;“擒”指“活捉”;“溃散”指“溃逃四散”。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B

⑷①柳华让各个村落都设置瞭望楼,将百姓编为兵甲,选择其中的豪强之人做甲长,(各村)能够自行准备兵器,督察百姓巡视。

②丁瑄偕同雍埜等人截击(郑永祖贼寇),活捉了郑永祖,杀敌五百有余,剩余的党徒溃逃四散。

【点评】⑴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⑵此题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⑷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丁瑄,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正统年间做御史。

当初,福建多矿盗,(朝廷)命令御史柳华抓捕这些人。

柳华让各个村落都设置瞭望楼,将百姓编为兵甲,选择其中的豪强之人做甲长,(并让他们)能够自行准备兵器,督察百姓巡视。

沙县的佃农邓茂七担任甲长。

当地的习俗(规定)佃农在交租外,照例须馈赠田主。

邓茂七告诉他的党徒们让他们不要馈赠田主,而(让)田主自己前来接受粟米。

田主投诉到县里,县里下令逮捕邓茂七,(而邓茂七)不去(县里)。

(于是县里)下令巡检(亲自来)追捕(他),邓茂七杀了几个弓兵。

上级官府听说了,派遣三百军士抓捕他。

(但是派来的人)被(他)杀伤殆尽,巡检以及知县都一起遇害。

邓茂七于是大肆劫掠,伪称为“铲平王”,设置官属,党徒几万人,攻陷了二十多县。

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等人先后被杀。

当时福建参政交阯县人宋新,贿赂王振得以升任左布政使,侵夺牟利贪渎凶恶,百姓不能忍受,很多人都一起跟他们作乱。

东南地区骚动不宁。

   正统十三年四月,邓茂七围攻延平。

刷卷(元代由肃政廉访使清查所属各衙门处理狱讼案件有无拖延枉曲,称刷卷)御史张海登上城墙安抚晓喻。

贼人请求免死,免三年徭役,就解散做良民。

把此事报告了朝廷。

(朝廷)命丁瑄前往招安,命令都督刘聚、佥都御史张楷(率领)大军跟在他后面。

丁瑄到了以后,先令人送诏令前往安抚。

邓茂七不肯投降,丁瑄骑快马赶赴沙县谋划此事。

贼首林宗政等一万多人攻打后坪,想立寨(据守)。

丁瑄令通判倪冕等人率部队先占据要害之处,而自己亲自与都指挥雍埜等人截住贼兵的归路,斩杀了二百多贼人,抓获他们的大首领陈阿岩。

   第二年二月,丁瑄诱使贼兵再一次攻打延平,(他亲自)率领众军分道冲击。

贼兵大败逃跑了,指挥刘福追击他们,于是杀了邓茂七,招抚那些胁从人员恢复原业。

不久,又擒住了他们的党徒林子得等人。

尤溪的贼首郑永祖率领四千人攻打延平。

丁瑄偕同雍埜等人截击(他们),活捉了他们,杀敌五百有余,剩余的党徒就溃散了。

   张楷监领大军讨伐贼兵的时候,到达建宁后停顿不前,每天置办酒席赋诗作乐。

听说丁瑄打败了贼兵,就骑快马到延平抢夺功劳。

丁瑄被他胁迫就按照他的意见奏告朝廷。

刘福愤愤不能平,就投诉了(此事)。

诏令要求丁瑄(如实)奏告此事。

张楷等人都获罪。

丁瑄(因为)有功不予问罪,最后(他的)功劳也不予记录(奖励)。

邓茂七虽然死了,他的侄子邓伯孙等人又气焰嚣张。

朝廷又派陈懋等人率大军讨伐,丁瑄于是回朝。

景泰初年,出京担任广东副使,(在任上)去世。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祖太武皇帝,讳焘,太宗明元皇帝之长子也。

泰常七年四月,封泰平王,五月,为监国。

太宗有疾,命帝总摄百揆,聪明大度,意豁如也。

八年十一月壬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于是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

   二年春,车驾至自北伐,以其杂畜班赐将士各有差。

庚申,营故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

初造新字千余,诏曰:

“在昔帝轩,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

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草楷,并行于世。

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谬,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

孔子曰,名不正则事不成,此之谓矣。

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三年春正月壬申,车驾至自北伐。

班军实以赐将士,行、留各有差。

乞伏炽磐遣使朝贡,请讨赫连昌。

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

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戊戌,至于黑水,帝亲祈天告祖宗之灵而誓众焉。

六月甲辰,昌引众出城,大破之。

临阵杀昌弟河南公满及其兄子蒙逊,虏昌君弟及其诸母、姊妹、妻妾、宫人万数,府库珍宝车旗器物不可胜计。

辛酉,班师,留常山王素、执金吾桓贷镇统万。

   敕勒万余落叛走,诏尚书封铁追讨灭之。

诏曰:

“夫士之为行,在家必孝,处朝必忠,然后身荣于时,名扬后世矣。

近遣尚书封铁翦除亡命,其所部将士有尽忠竭节以殒躯命者,今皆追赠爵号;或有蹈锋履难以自效者,以功次进位;或有故违军法私离幢校者,以军法行戮。

夫有功蒙赏,有罪受诛,国之常典,不可暂废。

其宣敕内外,成使闻知。

   先是,辟召贤良,而州郡多逼遣之。

诏曰:

“诸召人皆当以礼申谕,任其进退,何逼遣之有也!

此刺史、守宰宣扬失旨,岂复光益,乃所以彰朕不德。

自今以后,各令乡闾推举,守宰但宣朕虚心求贤之意。

既至,当待以不次之举,随才文武,任之政事。

其明宣敕,成使闻知。

(节选自《魏书·世祖拓跋焘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B. 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C. 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D. 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国”,本文指古代皇帝因故不能亲理国事,指定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的人选。

B. “壬申”,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或时。

本文中的“壬申”为天干地支纪年。

C.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最早起源于西周,各个朝代称呼有所不同。

D.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为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拓跋焘聪明大度,心胸开阔。

太宗患病期间,让他立朝摄政,总管朝中事务,他不负众望,做事干练,应付自如。

B. 拓跋焘尊孔修文,致力汉学。

他尊崇孔子,提倡儒学;汉字因多体并用,多有错误,他下令创造新字,规范推行。

C. 拓跋焘治军严格,赏罚分明。

无论是他率军北伐归来,还是褒奖尚书封铁的将士,都严格按照功劳等级给予封赏。

D. 拓跋焘礼贤下士,推举贤良。

地方官对待贤士多有粗暴逼迫的不当行为,他严厉批评这种行为,要求尊重爱护贤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

②夫士之为行,在家必孝,处朝必忠,然后身荣于时,名扬后世矣。

【答案】

(1)D

(2)B

(3)C

(4)①于是解除不合理的制度(规定),消除嫌隙仇怨,打开仓库,赈济穷困贫乏的人,黄河以南的很多流民相继来归附朝廷。

②士大夫行事(应重品行),居家必定恪守孝道,置身于朝廷必定忠诚,这样以后才能荣耀于当时,名声传扬于后世。

【解析】【分析】

(1)这段文字是讲述世祖拓跋焘征讨赫连昌的举措,意思是四年夏季五月,世祖西讨赫连昌,停驻在拔邻山,筑城,放弃笨重的物资,以轻锐骑兵三万人先行。

然后抓住“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等结构并列的动词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四年夏五月”,表时间,后面应该停顿。

“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等结构并列,中间应该停顿。

故选D。

(2)B项,“本文中的‘壬申’为天干地支纪年”错误,本文中的“壬申”是天干地支纪日。

故选B。

(3)C项,“都严格按照功劳等级给予封赏”错误,原文是“三年春正月壬申,车驾至自北伐。

班军实以赐将士,行、留各有差。

”,意思是始光三年正月二十二日,世祖北伐归来。

拿军用物资赏赐从征将士,出战、留守者,多少不等。

可见,拓跋焘率军北伐归来,出战、留守将士均有赏赐,并非严格按功劳封赏。

故选C。

(4)①中,“禁锢”,封闭,束缚,限制,此处引申为不合理的制度;“嫌怨”,嫌隙仇怨;“穷乏”,穷困贫乏的人;“河南”,黄河以南;“内属”,归附。

②中,“士”,士大夫;“孝”,恪守孝道;“处朝”,置身于朝廷,在朝廷任职;“然后”,这样以后;“扬”,传扬。

故答案为:

⑴D;⑵B;⑶C;

⑷①于是解除不合理的制度(规定),消除嫌隙仇怨,打开仓库,赈济穷困贫乏的人,黄河以南的很多流民相继来归附朝廷。

②士大夫行事(应重品行),居家必定恪守孝道,置身于朝廷必定忠诚,这样以后才能荣耀于当时,名声传扬于后世。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