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9882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x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共2套

第一单元过关卷

时间:

100分钟满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行辈(háng)冗杂(rǒng)糜子(méi)熙熙然(xī)

B.脑畔(pàn)瞳仁(tónɡ)争讼(sòng)戛然而止(jiá)

C.羁绊(jī)归省(xǐng)磅礴(bó)大彻大悟(chè)

D.眼眶(kuàng)潺潺(chán)怅惘(cháng)马前卒(z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门槛 恣意 待慢 风萧萧

B.宽慰 胆怯 家眷 茂腾腾

C.和蔼诲暗煎熬熙熙然

D.羁绊纨绔挑衅暧融融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的元宵节就要到了,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B.大冬会期间,哈尔滨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C.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

D.他似乎意识到我仍然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的语言向我解释。

4.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4分)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

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

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互换位置。

(2)第②处结构混乱,应将__________删去。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第④处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C.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头插茱萸。

B.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

“令堂贵姓?

D.老师问:

“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

”小玲回答:

“惊蛰和春分。

7.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我”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傅雷家书》中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

先为艺术家,次为人,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D.《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青衣。

8.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8分)

(1)请仿照示例,从“春节”“元宵节”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说出节日风俗及文化内涵。

(2分)

示例:

中秋节,吃月饼,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

(2)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3分)

 

(3)请阅读以下材料,针对“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受欢迎”提两条建议。

(3分)

材料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指出,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

春节、元宵节时,舞龙舞狮、逛庙会、闹花灯等都很有趣。

 

二、阅读探究(42分)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7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3分)

 

10.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怎样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

(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9分)

沙湾鱼灯

王锦强

沙湾地属岭南珠三角番禺水乡,因此人们对“鱼”有着独特的感情。

明代中叶以来,每年的三月初一至初三,沙湾都要举行盛大的北帝诞祭祀活动。

其中,必有鱼形大灯笼及晚间小型鱼灯的展演项目。

由于历代有不少文人参与,其造型、工艺愈见精巧,节目形式与艺术内涵更为丰富。

沙湾鱼灯的前身,还可追溯到祠堂及富家大宅门前悬挂的大小灯笼。

南宋开村以来,沙湾聚居着何、李、王、黎等几大家族,农耕经济及商业十分繁荣,乡村内祠宇民居、富户豪宅鳞次栉比,入夜后尽显万家灯火。

灯笼通常悬挂于门廊、檐下,上面写有祠堂堂名或该户人家姓氏,并绘有工细书画及传统工艺纹样。

灯笼的工艺水平与大小,往往显示了该家族或府第的显赫程度。

例如:

沙湾何氏是富甲一方、誉满番禺的名门望族,其始建于元初的大宗祠门前便悬挂了一对特大的灯笼,直径达1.9米、高2.2米,一面写有“留耕堂”,另一面则写着“何”,昭示着该宗族的财雄势大与人丁兴旺。

逐渐,大灯笼被引用到迎神赛会的仪仗队列里,当中还有扎制成鱼形提举巡游的,而晚间照明用的手提小灯笼,便发展成为造型多姿多彩的鱼灯。

此外,由于鱼灯的基本扎作易于掌握,美感也易于表现,甚得人们喜爱,因而在重大节庆之夜,沙湾鱼灯总能让乡人们乐在其中。

从1945年起,沙湾将每年10月10日定为鱼灯巡游的日子,数量和款式众多的鱼灯均由学校学生扎作。

沙湾鱼灯的艺术造型并不全是鱼形,还有各种动物、水果等形状,因以鱼的造型居多,且取“余”的谐音,便统称为“鱼灯”,还作为孩子们在全年节日里的娱乐玩具。

这也是沙湾鱼灯有别于其他地区“花灯”的不同之处。

每逢佳节来临,人们便会扎制出鳌鱼、金鱼、鲤鱼、乌鱼以及白兔、莲花等各种款式,大的以竹竿擎着,小的以短竿提着,造型生动传神、亮丽灿然,寓意“百般生利”,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吉庆有余的美好愿望。

这美好的寓意及其所承载的独特民俗文化,使鱼灯艺术在沙湾历经数百年魅力不减。

适应于近水而居的生活环境,利用自然环境中易得的原材料——竹篾,沙湾人发展出以编织竹制品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

在生产之余,人们就地取材,用编制竹制品的剩余材料扎制鱼灯,作为儿童的玩具,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在生活、生产上的感受,体现出浓郁的水乡文化的特色。

挂灯、赏灯是沙湾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民间文化传统。

每逢重要日子,各家各户均会扎制或购买鱼灯,挂于屋檐或天台,合家赏灯。

同时,正月里在祠堂挂灯,为前一年增添的新丁祈福,是沙湾沿袭已久的习俗。

“灯”与“丁”谐音,在祠堂添挂新灯笼寓意“添新丁”。

一方面是以这一形式,祭祀祖先并报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祖先的告慰;另一方面,这也是古代的一种户籍登记方式,意味着新丁开始有分得族内财产的权利。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1.沙湾鱼灯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2.下面句中加点词可不可以删除?

为什么?

(4分)

灯笼的工艺水平与大小,往往显示了该家族或府第的显赫程度。

 

13.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5分)

 

14.沙湾获得“中国鱼灯艺术之乡”的称号。

假如沙湾鱼灯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结合选文的介绍,写几句推荐语,让更多人了解沙湾鱼灯。

(6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6分)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的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

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

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

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

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

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

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

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

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

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

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

“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

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

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

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

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

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

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

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

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

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

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

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

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

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

”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

”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

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

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

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⑪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

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

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5.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分)

 

16.品味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17.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18.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分)

 

19.选文结尾写道: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

”诚然,以往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5分)

 

三、写作(50分)

20.题目:

生活,是一面镜子

要求:

①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②体裁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第一单元过关卷

一、1.D 点拨:

D项“怅”应读chàng。

2.B 点拨:

A项“待慢”应为“怠慢”;C项“诲暗”应为“晦暗”;D项“暧融融”应为“暖融融”。

3.B 点拨: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不能用来说明交通拥堵状况的突然好转。

4.

(1)传承文化 传递感情

(2)把(或“被”)

(3)品尝 品赏(或“欣赏”“品析”“品味”等)

(4)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

5.C

6.B 点拨:

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2岁,所以弟弟的生肖属相是“羊”。

7.D 点拨:

A.“国庆节”不是传统节日;B.《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C.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8.

(1)示例一:

春节,倒贴“福”字,期盼家人健康平安、富裕和谐。

示例二:

元宵节,吃元宵,希望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2)示例:

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过好传统节日,在继承中发扬的同时,我们也不要盲目排斥洋节。

(3)示例:

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

二、

(一)9.“辅”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10.示例: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基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11.①灯笼的工艺水平与大小,往往显示了该家族或府第的显赫程度;②寓意“百般生利”,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吉庆有余的美好愿望;③正月里在祠堂挂灯,为前一年增添的新丁祈福。

12.不可以。

去掉“往往”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举例子、分类别。

作用:

具体说明了沙湾鱼灯造型多样、大小不一、生动别致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4.示例:

沙湾鱼灯扎作、展演的历史由来已久,且品种数量甚多,大小各异,造型华美,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

每逢重大节日,大人擎着鱼灯,小孩提着鱼灯,在古街古巷间列队巡游,成为一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

(三)15.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16.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家乡的集市对人们的吸引力,表达了人们赶集时的喜悦之情。

17.本段文字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沿途所见、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集市的概况,烘托了作者赶集的快乐心情,为下文写集市的热闹场面作铺垫。

18.由“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可看出母亲的节俭;由“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可看出母亲的勤劳、慈爱。

19.示例:

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使我们能够采取多种多样的过年方式,使我们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年味。

三、20.例文略。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词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②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二章》)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冰霜正惨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桢《赠从弟(其二)》]

⑥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植《梁甫行》)

(2)根据提示默写名句。

⑦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三峡》中总括春冬之景并点出感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9分)

徜徉于桃花潭畔,没有rǒng杂的羁绊和束缚。

【A】初夏的阳光有了些许暖意。

尽管同属江南且毗邻而居,但我们踏上安徽土地,【B】青山绿水蓦然被午后的阳光镀上温暖的色彩。

那风那水那景色被徽墨的儒香、徽商的智慧、黄梅戏的清新和古典诗词的儒雅熏染过,【C】显得那样雅静缱绻,悦目怡人。

【D】但凡烙着地域元素和色彩的人文、物事、景致,都会成为一座古城、一个古村落唯美的韵脚,令人思幕。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桃花潭畔(  )  rǒng(  )杂  蓦(  )然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羁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将它还原,应放在________处。

(只填字母)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

(1)~

(2)题。

(4分)

(1)《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____________》;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_的不朽经典名著。

4.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某学校将举行以“迎端午佳节,增爱国豪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分)

(1)提取下面材料中的要点,用简洁的语言给“端午节”下定义。

(不超过50个字)(4分)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战国时期投汨罗江自沉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每年湖北都举行龙舟竞赛活动,全国各省区派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2)王华在网上了解了“2017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相关信息后,写了下面的新闻稿,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4分)

5月30日,“2017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湖北省秭归县开幕,【A】来自各地的游客、屈氏后裔及当地民众超过万余人齐聚屈乡秭归,缅怀“中华诗祖”屈原。

【B】开幕式上开展了传统祭祀大典,以三献礼古礼祭拜屈原,并进行了传统的祭江仪式和龙舟赛。

秭归是屈原的故乡,两千多年来,当地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端午习俗。

①【A】处画线句有语义重复的语病,应删去________。

(2分)

②【B】处画线句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分)

(3)为缅怀先贤,追忆爱国情思,学校将于6月14日上午9点在报告厅举行“屈子诗文朗诵会”,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提前两天拟写一份通知。

(4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0分)

灶 糖

王吴军

①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民俗中祭灶的日子,这天,许多地方的人家都要吃灶糖。

②其实,灶糖是用糯米和麦芽糖为原料做成的。

我的老家过去就做灶糖,听说当年曾经在京城受到过皇帝的亲口夸奖。

我小时候在乡下老家吃过家里人自己做的灶糖,那种酥脆而香甜的味道,如今回忆起来还让人想流口水。

③记忆中,我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可是,一到年底,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动手做灶糖。

其实,做灶糖的过程非常复杂和烦琐,然而,就是在这种忙碌和辛苦中,才有了收获和品味的快乐,才有了浓郁的过年的氛围。

④一进入腊月,家里就买来了糯米,浸泡上几天,放到笼屉里面蒸半天,蒸熟后摊到苇子编织的席子上,放在阳光下晒。

⑤那时,我很喜欢站在阳光里看那些亮晶晶、油光光的糯米,它们浸润在灿烂的阳光里,似乎很安静,像一个个美丽的小精灵。

⑥几天后,把晒干的糯米放到石碾上,让老牛拉着石碾细致地碾着。

村头的碾坊到了这时总是非常热闹,笑语不断,朝夕之中,在“吱扭吱扭”的石碾声里,糯米的芬芳四处弥漫。

碾过一番之后,糯米成了扁平的形状,显得格外晶莹剔透,闪烁着玉的莹润光彩。

接着,把碾过的糯米再继续放到阳光下去晒,晒过两天,将糯米放到大铁锅里炒。

木柴的小火不紧不慢地烧,用木制的铲子来回翻动锅里的糯米,慢慢地,糯米变成了雪白色,体积也大了许多,挡不住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炒好糯米后,把用麦芽熬制成的糖稀融化了,倒入炒好的糯米中,拌匀,有时候为了增加甜味,可以再适当放一些白糖。

拌好后,洒一些芝麻,放进木质的模子里压实,然后,用刀切割开来,灶糖就做成了。

⑦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村子里的人都喜滋滋地品尝着自己做的灶糖,老人们会笑着对孩子们说:

“这是过去皇帝吃过的好东西,在以前是很稀罕的哩……”

⑧如今,乡下老家已经不做灶糖了,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也不大喜欢吃那些买来的灶糖了。

可是,每当年节到来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童年时在老家吃灶糖的情景,想起那时乡亲们做灶糖时忙碌而快乐的气氛。

⑨忽然觉得,在我的人生中,在乡下老家品味灶糖真的是一种美好而难得的享受。

5.联系全文,为什么说“在乡下老家品味灶糖真的是一种美好而难得的享受”?

(4分)

 

6.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钻”的妙处。

(4分)

糯米变成了雪白色,体积也大了许多,挡不住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7.第②段和第⑦段都写到皇帝与灶糖的故事,试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分)

 

8.说说你家乡过年的一种习俗,并说说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期盼。

(6分)

 

(二)(20分)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

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

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

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

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

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

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

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

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