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9589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3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3课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笃信(dǔ)  溥仪(pǔ)  不屑(xiè)  嗷嗷待哺(pǔ)

B.揶揄(yé)濯足(zhuó)蹩脚(bié)顺蔓摸瓜(màn)

C.监工(jiān)给予(gěi)提防(dī)拾级而上(shè)

D.驻扎(zhā)怂恿(sǒnɡ)角色(jué)罪行累累(lěi)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旗杆  逝世  账目  直接了当

B.通缉  慷慨  辩论  卑躬曲膝

C.九州  津贴  逻揖  揭竿而起

D.枯燥  安慰  去世  耳熟能详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语言是时代的风向标,新春两会上“光网城市”等新词呈现出中国崭新的发展图景,让我们看到中国未来的地平线,中国号航船一日千里,两岸的风景肯定是______。

②今年上半年,市政府启动了城乡低保一体化工作,对农村最困难对象和五保对象,按每月420元的城市低保标准实行全额救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感______。

③从双星定位导航到21颗北斗嵌满星空,中国北斗走过的22载对谭述森院士来说就是他的北斗人生涯,如今的北斗事业______,正以中国标准续写着中国航天的辉煌。

A.与日俱增 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B.日新月异与日俱增 蒸蒸日上

C.蒸蒸日上 日新月异 与日俱增D.日新月异 蒸蒸日上与日俱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关于大气协同治理,2016年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的组织协调下,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召开了两次协作小组会议和一次专题工作会议。

B.上海大学滑稽戏研究专家张祖健认为,上世纪60至90年代,上海滑稽戏发展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不少滑稽戏的“老套子”和剧目都成为各地剧团模仿的对象。

C.中联重科去年入驻了位于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白俄罗斯工业部长不但十分赞赏这种国际产能协同的经济模式,而且也非常认可中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效率。

D.10月下旬,北部战区陆军组织的军事理论培训别开生面:

几百名来自战区陆军机关的参谋人员和各级兵种部队的指挥员,齐聚一堂共同地学习边海防理论知识。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翻开西湖,骚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多得数不胜数,才子佳人演绎的爱情更是扑朔迷离。

泯着清风流云的水韵浅唱采莲曲,__________。

噙着风花雪月的柔情轻闻水墨香,__________。

是谁吟诗作词把盏乐,__________?

是谁万松书院同窗卧,__________?

读到深处,柳眉轻锁,无法言说的美,只能散在风中,化成一声浅浅的叹息。

①醉嗅胭脂味 ②长桥不长十八送 ③低吟浣溪沙 ④孤山不孤有梅鹤

A.①③②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6.仔细观察丰子恺的漫画“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请从画中人物角度写一段描写梅花的文字。

要求:

①语言简明、生动;②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③80字以内。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反观这些年来的文艺批评,当然也有黄钟大吕、启人心智的绕梁之音,但瓦釜雷鸣、混淆视听的刺耳杂音,却时常摇唇鼓舌、招摇过市。

____________,把销量、收视率、点击数、票房收入作为唯一依据,分辨和判断作品的高下优劣。

A.一些文艺评论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B.一些文艺评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

C.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一些文艺评论,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

D.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的一些文艺评论

8.毛泽东的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句至今脍炙人口。

现在请你为“2016年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

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100—15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

在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为有几个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敬仰的人。

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但是,我不因此而丧气,我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借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

在我服务北大时,所遇到的人中,有两个现在是南京高级的官吏,一个是中国苏维埃政府的副主席,还有个加入共产党随后又成了所谓“第三党”的党员,再有一个则后来加入加利福尼亚的“三K党”。

在这里我也遇到了杨开慧,而且发生恋爱,后来结了婚,她是我的好友杨教授的女儿。

我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高,同时我的头脑愈来愈激进。

至于所以会如此的背景,则上面已经讲过了。

不过当时我还在彷徨,还在“找出路”。

我读了几本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

我和一个常来看我的北大学生时时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可能性。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

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

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

  

1919年初,我到上海去,和准备赴法的学生一起。

我又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也不知道怎样可以走下去。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同学借了10元钱给我,使我能买票到浦口。

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车,访孔子墓。

我去看了孔子和门徒濯足的溪水、圣人幼时所居的小村。

我看见孔子所植的树。

我又访问颜回的住处和孟子生地。

在旅途中,我还登游过泰山,就是冯玉祥将军退隐时写爱国诗的地方。

不过,当我到达浦口时,钱用光了,而且车票也没有。

没人有钱借给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地方。

不过最倒霉的就是一个贼偷去了我仅有的一双鞋子!

啊呀!

怎么办呢?

可是“天无绝人之路”,我的运气非常的好。

在车站外面,我碰到一个湖南的老友,他借给我足够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

到了上海后,我才知道有了大笔款子帮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

回转长沙以后,我就在政治上做更直接的活动了。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

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这个报纸对于湖南的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

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新文化和政治趋向的团体。

这个社和新民学会都激烈反对当时的湖南都督大混蛋张敬尧。

新民学会更是厉害,领导了一次学生大罢课来反对张,要求将他撤换,同时派遣代表到北平和西南去,去煽动反对张敬尧。

当时孙中山在西南活动,张为报复起见,就禁止《湘江评论》出版。

这件事过后,我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去,并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反军阀的运动,新民学会将反张的斗争扩大而为普遍反军阀的运动了。

在北平我做了一个新闻社的社长,来推动反军阀工作。

在湖南,这个运动得到了相当的成功。

张敬尧被谭延闿打倒,并在湖南成立了一个新政府。

这时学会中开始分成两派,左翼和右翼——左翼主张来一个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彻底改革。

1919年,我第二次到上海。

在那里我又一度的碰到陈独秀。

我和他第一次相见是在北平,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

那时我也见过胡适,访问他,要他援助湖南的学生斗争。

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

过后我回长沙,开始组织这个协会。

我在那里得到一个教员的位置,同时继续我在新民学会里的活动,那时协会有回湖南“独立”的计划。

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

我第二次到北平时,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儿共产主义书籍。

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过动摇。

这几本书是:

《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以中文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

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同年我与杨开慧结婚。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上文以时间为顺序,真实记述了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刚毕业时的一些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B.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北京找工作,在他的老师——北大的图书馆长李大钊的帮助下,做图书馆佐理员的差事。

C.毛泽东对自己做图书馆佐理员的差事很不满意,他说“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

表现出争强好胜的性格。

D.“知耻而后勇”,毛泽东知道图书馆佐理员职位低微,让人看不起,毫不气馁,决不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学习,奋发进取。

E.毛泽东与杨开慧恋爱后,对于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高,1919年初,毛泽东已成长为一个以拯救国家命运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者。

10.上文记述了毛泽东经历的哪些事?

请简要概述。

答:

11.毛泽东在北平时的生活状况怎样?

当时最让毛泽东欣赏的是什么?

答:

12.毛泽东在文中两次说“天无绝人之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毛泽东第二次到北平时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联系文本深入探究。

答: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郁达夫在南洋

1938年12月,郁达夫失望地离开了他曾为之倾注满腔热情的祖国。

丰庆轮在台湾海峡航行一夜之后,于19日抵达厦门,在离厦门市半里许的海面停留一天。

当时的厦门,已被日军侵占。

此时此刻,更使郁达夫忧虑的,“是敌人政治手腕的运用,和我们中国的一般悲观主义者的得势”。

他以为“日人的所以敢欺凌杀戮我的最大原因,就在各高官大吏的自私心太厉害,只顾着自己的敲诈老百姓,不顾到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之故”。

这些都是他对抗战以来国内政情的感触,也可说是临别祖国的忠言。

南洋的惊涛骇浪,激起了郁达夫的滚滚思潮。

他勇于向海外侨胞报告自己在国内各战场和浙闽前线奔走的见闻,曾不顾风浪的颠簸,于二十三日在船上写出《岁朝新语》。

他坚信说:

“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

”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报告文学。

郁达夫到达新加坡之后,曾写出大批激励抗战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的政论。

他在新加坡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政论《估敌》,刊于1939年元旦《星洲日报》。

文中不仅揭露了日军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更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分析抗战形势,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成必胜的信念”,要求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救亡的决策。

以后,在他所编的各种副刊上,又不断发表政评,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号召同胞“要踏着先烈的血迹,加强抗战的决心”。

指出:

“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能兴夏。

我们只教万众一心,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自然指日可待。

”从1939年到1941年的三年时间内,他在新加坡所发表的有关抗战的政论时评,共达一百多篇,是研究他后期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重要材料。

郁达夫还经常利用他的副刊园地,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通过“五四”新文学和抗战文艺的介绍来开拓马华(马来西亚华人)文艺。

如在他所编的《展望》副刊上,不时介绍国内文化界的来函来稿和活动情况,遇有国内较好的抗战文艺作品立即转载,对一些宣传抗日和筹备经费的演出、画展等,都竭力推荐与鼓励。

1939年10月,当鲁迅逝世三周年时,他在《晨星》副刊上组织了《纪念鲁迅专刊》,亲自撰写纪念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演讲,介绍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为了繁荣和活跃马华文艺创作,郁达夫于1941年7月,和《总汇新报》联合发起《马来西亚的一日》的创作活动,要求马来西亚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不分阶层与职业,不分性别,把他们在8月15日这一天各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思想、行动,以及环境、观察等,写出来投寄两报。

接着又进一步倡议马来西亚各报馆和文化机关,都来集稿和刊登。

这一活动的开展,受到各方人士热烈欢迎与大力支持,投稿者非常踊跃,其中较好的作品,都在《晨星》副刊和《文汇》副刊中陆续刊出。

原有编印单行本的计划,后因太平洋战争发生而没有实现。

郁达夫对马华文学青年,十分关怀,常指导他们读书、写作,勉励他们大胆创作,甚至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都给予热情帮助,使这些青年受到极大的鼓舞。

如他发现擅长写新诗和散文的冯蕉衣后,就不厌其烦地多次当面指导和为他改编;大力推荐青年作者温梓川短篇小说集《美丽的慌》,称赞温梓川“可以成为马来西亚社会的忠实纪录者”,“有希望的一位南岛的作者”。

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三年期间,除了促使马华文艺呈现一派蓬勃景象外,对推动马华文艺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少贡献。

1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写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文学和抗日活动中多方面的大大小小的事,使我们从中看出了他的伟大之处。

B.郁达夫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是对敌人运用政治手腕的回应。

C.“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能兴夏”,这里暗含对中国懦弱无能的统治者不抱大希望的意思。

D.《岁朝新语》这样的报告文学,对那些抗战胜利抱有悲观主义情绪的人应该起到振奋精神作用的。

E.郁达夫针对文学青年的思想状态,亲自撰写文章,介绍鲁迅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14.郁达夫在南洋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哪些贡献?

请概括说明。

答:

15.在培育马来西亚文学青年上,郁达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什么作用?

答:

16.从这部分传记来看,传主郁达夫既有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活动,也有作为一个抗日战士的活动,这两者为什么能够很好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

 

第3课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解析】A项,“哺”应读“bǔ”;B项,“蔓”应读“wàn”;C项,“给”应读“jǐ”。

2.D【解析】A项,“接”应写为“截”;B项,“曲”应写为“屈”;C项,“揖”应写为“辑”。

3.B【解析】日新月异:

事物每天每月都在更新变化。

与日俱增:

数量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

蒸蒸日上:

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

①句“中国航船一日千里”暗示着“风景”越来越好,所以用“日新月异”;②句“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暗示着“幸福感”越来越强,所以只能用“与日俱增”;③句有“北斗事业”限制,所以只能用“蒸蒸日上”。

4.B【解析】A项,“制度建设……召开……会议”搭配不当;C项,不合逻辑,“不但……而且……”带起的句子轻重倒置;D项,“几百名”修饰对象不固定导致歧义。

5.D【解析】“浅唱”与“低吟”呼应,“轻闻”与“醉嗅”呼应,“把盏乐”与“有梅鹤”呼应,“同窗卧”与“十八送”呼应。

6.答案示例:

梅花何必攀高枝,风吹零落化作泥;不如低处傲霜雪,自有幽香满乾坤。

高枝斗芳菲,你失之太招摇;低处竞风流,你赢得好精彩!

俏也不争春,就是那赏心悦目的两三枝。

【解析】解答本题,要读懂试题的信息,也就是“一个中心三点要求”。

一个中心:

“从画中人物角度写一段描写梅花的文字。

”这是答题的核心要素。

三点要求:

①语言简明、生动;②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③80字以内。

这也是答题必须做到的。

7.B【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文段的内容,然后,将四个选项逐一与文段对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选出最恰当的一项,要合乎逻辑,与上下文内容吻合,连贯得体。

8.答案示例: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了毛泽东的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解析】解答本题,内容上应引用毛泽东诗词对朗诵会加以总结,结构上要与朗诵会相连,语言上要适宜朗读。

9.AD【解析】B项,“在他的老师——北大的图书馆长李大钊的帮助下”表述错误,应为:

“在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的帮助下”。

C项,“表现出争强好胜的性格”表述不得体。

E项,“1919年初,毛泽东已成长为一个以拯救国家命运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者”表述错误,言过其实,当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

10.

(1)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

(2)第二次到上海,与陈独秀组织湖南建设协会;(3)又回长沙,继续新民学会的活动;(4)组织和领导工人参加社会活动;(5)树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解析】从试题提问看,要从上文全部内容中归纳毛泽东经历的五件事情,表述答案的语言要简洁,对事件的概述不能有遗漏,要按照先后的顺序,全部概述到位。

11.第一问:

毛泽东在北平做图书馆佐理员时生活十分困苦,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

第二问:

当时最让毛泽东欣赏的是:

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看到了怒放的梅花;还看到了北海的垂柳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像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试题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主要从当时的生活处境十分困苦、居住条件十分简陋两个方面回答。

第二问,主要从毛泽东苦中取乐的角度解答,突出当时最让毛泽东欣赏的三件事。

12.第一问:

(1)毛泽东对“一位同学”和“湖南老友”的帮助念念不忘。

(2)毛泽东对自己在困境中能得到别人帮助感到高兴和欣慰。

第二问:

毛泽东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共产主义书籍。

毛泽东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探究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要联系上文的内容,第一问,要答出毛泽东对“一位同学”和“湖南老友”的帮助十分感激。

第二问,要从毛泽东对政治的热情日益高涨的角度解答,答出毛泽东阅读革命书籍、探索革命真理的事迹。

13.AD【解析】B项,“是对敌人运用政治手腕的回应”表述错误,不符合文章内容。

C项,并未暗含“对中国懦弱无能的统治者不抱大希望的意思”。

E项,原文中看不出是“针对文学青年的思想状态”。

14.①写出大批激励抗日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的言论。

②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开展马华文艺。

③利用副刊来介绍抗战文艺,转载国内抗战文艺作品,推荐宣传抗日和筹备经费的演出、画展等。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试题要求,明确答题范围,然后依据试题要求从文章里提炼答案,重点是郁达夫在南洋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三大贡献。

15.采取的措施有:

①指导文学青年读书、写作。

②鼓励他们大胆创作。

③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都给予热情的帮助。

起到的作用:

①使文学青年受到极大的鼓舞。

②促使马华文艺呈现一派蓬勃景象。

③推动马华文艺的发展。

【解析】这道试题的中心是郁达夫在培育马来西亚文学青年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和起到了什么作用。

分别提出了两个问题,要针对试题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联系文章的内容进行提炼归纳。

16.解答提示:

传主郁达夫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活动和作为一个抗日战士的活动,作者能够很好地统一在他的身上,是因为二者的目的相同,作者的动力都来自传主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和实际事迹。

传主作为文学家的活动,让祖国的文化在战乱时能在异国他乡得到发展。

他作为抗日战士的活动,他发表言论揭露了日军的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成必胜的信念。

这些都是源于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心。

(探究题,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应结合文章的内容解答本题,答题时要对文章的内容加以梳理和概述,传主作为文学家的活动,如“利用他的副刊园地,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通过‘五四’新文学和抗战文艺的介绍来开拓马华文艺”,是为了使祖国的文化在祖国转入战乱时在异国他乡得到发展。

这些活动都出自他的爱国热情。

他作为抗日战士的活动,如他发表言论,在文中“不仅揭露了日军的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更从政治军事各方面分析抗战形势,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成必胜的信念’,要求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救亡的决策”,更是源于他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