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9669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docx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docx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

《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导学案

高二语文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审核人签字:

授课

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课题

人物传记:

毛泽东

任课

教师

课型

课时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文是《毛泽东自传》的前两个章节,选取伟人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如实地记叙了毛泽东性格的叛逆性,按时间顺序叙述毛泽东不辍深入的读书、实践活动,讲述他由一个有着反抗精神的孩童靠着执著的精神,不断地学习尝试,思想上逐渐成熟,一步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历。

学习本文对青少年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自传”的特点和写法。

2、学习本文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传主精神品质的写法。

3、积累名人事例,丰富写作素材。

重点难点

1、学习选材为中心服务的写作原则。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结构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作探究

关键问题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一案三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第一课时导读单

设计者:

审定者:

班级:

姓名:

一、导入新课:

《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等歌颂毛主席的革命歌曲,大家一定都听过,这些旋律优美的歌曲充分表达了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忠心爱戴和拥护。

是毛主席亲手缔造了新中国,他的丰功伟绩中华儿女永远都不能忘记。

那么,毛泽东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为革命领袖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去感悟和领略人民领袖大气磅礴的人格魅力。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二、介绍《毛泽东自传》的诞生过程,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

该文原名《毛泽东自传》。

毛泽东,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蒋介石反动政府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元银洋不论死活要缉拿到他,国民党多次在报纸说他已经被击毙了。

当时,作者斯诺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脑子里总是在想,毛泽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据说林彪这个28岁的红军天才战术家,在他率领下的红军一军团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林彪又是谁?

他的来历如何?

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斯诺百思不得其解的。

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和谜底,惟一的办法,就是必须亲自到红色根据地去走一趟。

斯诺解释说,这种办法有少数人尝试过,但失败了。

后来,斯诺凭着一张徐冰教授开的介绍信,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到达陕北,成功采访了毛泽东。

斯诺根据他的谈话记录整理而成这篇《毛泽东自传》。

在选入教材时,改为现题,且有删节。

三、速读课文,疏理核心信息。

【评价】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一课时拓展训练单

1.诗词名句填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救济(jǐ)裨益(bì)怂恿(sǒngyǒng)恽代英(yùn)

B.遒劲(qiújìng)翌年(yì)经蹩脚(biéjiǎo)果实累累(lěilěi)

C.召集(zhàojí)韶山(sháo)揶揄(yéyú)嗷嗷待哺(bǔ)

D.要塞(yàosài)曲阜(fǔ)濯足(zhuózú)前仆后继(pū)

答案:

C解析:

A项,“济”应读“jì”;B项,“累累”应读“léiléi”;D项,“阜”应读“fù”。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前扑后继耳熟能详百折不挠B.革命先躯负债累累峥嵘岁月

C.引经据典漠不关心糊里糊涂D.履行诺言英雄倍出坚强不屈

答案C(A.前仆后继,B.革命先躯,D.英雄辈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处在学是否以够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B.市委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少不少数单位违反财务制度,请客送礼的不良现象。

C.我们必须遵照毛主席关于“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的教导。

D.经过几个世纪建立的起来的古典芭蕾舞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舞蹈动作的技巧性、表现力和协调性,培养演员的体力和悟性。

答案:

D(A句“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来决定作用“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

B句“揭发”后少了结构助词“的”而使语意相反,“制止”的对象成了“群众揭发不良现象”。

C句“按照……教导”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因过长,而将中心语丢失,缺少了谓语“学习语言”)

5.下列各句中,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各备课组在备考期间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

实践证明,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取得年高考的胜利。

B.时隔50年我开始了和平之旅,此次故地重游,望着眼前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禁觉得耳目一新。

C.来函收悉,您让我前去作学术报告是我的荣幸,但我只能敬谢不敏,还望见谅。

D.当年西部刚刚开发的时候,我们来到这里,很少见到人烟,汽车如入无人之境。

而转眼间,这里就发展成了一个繁荣的小镇。

答案:

C解析:

A项,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

B项,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同,全是新的,这里忽略了“听”,C项,以自己能力不够为由恭敬地推辞。

D项,比喻作战勇敢,无人敢抵挡。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

②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③油然生爱,肃然起敬,悚然面对

④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答案:

C解析:

①②句主要考虑句式的长短有序;③④句主要考虑感受庄子的心理过程。

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第二课时导读单

设计者:

审定者:

班级:

姓名: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熟悉内容完成本节课内容

一、重点语句解析

1.我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的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工人也在内。

明确:

剖析这段话中“党”一词用得有特色。

它通常指代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

这里借用这些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的有趣故事,而且也符合说话者政治家的身份。

2.自那时候起,他对于菩萨比较恭敬起来,有时也偶然烧香,但是当我在另一个意义上堕落的程度增高时,这位老人并不管它,只有在困难的时候才向神祷告。

剖析当我由一个积极劝父亲有点信仰的宗教信仰者变得愈来愈不信神佛时,父亲并不去管教。

我的信仰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改变而正确,而父亲却是一切从帮助自己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去信仰,并非真正的宗教信仰。

父与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富农的私心和进步青年的阅历在怀疑中的成长。

3.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

剖析毛泽东在北平困苦的生活里有时间有情趣去捕捉并欣赏北京冬日的风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革命青年的浪漫、乐观、大气和自信。

4.我8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一直到13岁。

……这是我第一次成功的“罢课”。

……

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当我怯懦屈服时,他打骂得更厉害。

剖析少年毛泽东八岁的时候,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十三岁的时候,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

这都表现了毛泽东的强烈叛逆性格,正是这种叛逆性格引导着毛泽东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世界,成为生生不息的奋斗动力,最终使他坚定地走向马克思主义,走向革命。

5.我的父亲读过两年书,能够记账……我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尤其关于造**的故事。

在我年轻时,我不顾教师的酷戒,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

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是害人的。

……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

剖析这些所谓“禁书”并不是坏书,它们讲了一些关于造**的故事,毛泽东很喜欢,在他心里种下了反抗的种子,为他将来走上革命道路进行了启蒙教育。

这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精神。

此外,像《盛世危言》这本书,使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从而激起了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

这些都可以看出读书对少年毛泽东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二、问题探究

1.从上述学习活动中,你是否可以归纳出毛泽东的主要的性格特点?

明确:

学生肯定能回答出:

具有天生的反抗、叛逆性格和善于读书、学习的品质),从文中看,毛泽东具有天生的反抗、叛逆性格和善于读书、学习的品质,而且善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来读。

除此之外,本文还表现了毛泽东其他方面的性格或品质,请同学们继续研读课文,试着归纳一些。

(提示:

可参照课后练习2)

①我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的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工人也在内。

具有天生的政治家口吻、风范和精神

②自那时候起,他对于菩萨比较恭敬起来,有时也偶然烧香,但是当我在另一个意义上堕落的程度增高时,这位老人并不管它,只有在困难的时候才向神祷告。

父与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富农的私心和进步青年的阅历在怀疑中的成长。

③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

剖析毛泽东在北平困苦的生活里有时间有情趣去捕捉并欣赏北京冬日的风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革命青年的浪漫、乐观、大气和自信。

④我8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一直到13岁。

……这是我第一次成功的“罢课”。

……

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当我怯懦屈服时,他打骂得更厉害。

剖析少年毛泽东八岁的时候,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十三岁的时候,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

这都表现了毛泽东的强烈叛逆性格,正是这种叛逆性格引导着毛泽东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世界,成为生生不息的奋斗动力,最终使他坚定地走向马克思主义,走向革命。

善用政治术语阐述家庭矛盾。

⑤我的父亲读过两年书,能够记账……我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尤其关于造**的故事。

在我年轻时,我不顾教师的酷戒,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

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是害人的。

……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

剖析这些所谓“禁书”并不是坏书,它们讲了一些关于造**的故事,毛泽东很喜欢,在他心里种下了反抗的种子,为他将来走上革命道路进行了启蒙教育。

这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精神。

此外,像《盛世危言》这本书,使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从而激起了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

这些都可以看出读书对少年毛泽东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2、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最终成长为人民领袖,仿佛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叛逆”

的性格,因此,课文着重表现了毛泽东对旧的观念和制度的反叛事件,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归纳出这些典型事例,并请同学们思考这些事件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边归纳、发言,教师边点评、显示下列答案)

(1)P51第三段:

“罢课”事件:

给“我”的印象极深(反抗竟能取得如些效果)

(2)P52第一段:

和父亲辩论:

能引经据典进行辩论,“读书”肯定好处多。

(3)P52第三段:

“跳塘”事件:

明白了公开反抗来保卫自己权利时效果更好。

(4)P53倒三段:

和父亲争执,脱离家庭:

走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

(5)P54倒二段:

同情“叛徒”,钦慕“激进”教员:

是求学才有了这样的认识。

(6)P55第二段:

违背父志考进“激进”学校:

第一次远离家乡。

(7)P57第二段:

毅然剪去发辫事件:

政治观念是如何地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点啊!

(8)P57第四段:

决心加入黎元洪革命军:

使自己认识到学生军不如正规军。

(9)P61倒一段:

不和父母之命的媳妇园房(属插叙)、和嫖妓青年绝交:

只谈天下大事。

(10)P65第一段:

反对、驱逐张敬尧:

逐渐认识到学生运动及团体的厉害。

(11)P65第二段:

在北平组织反军阀运动:

使自己更加认识到政治团体的力量。

(12)P65第三段:

将工人组织起来革命:

第一次领导工人阶级,走上革命道路。

3、从上面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同样不难发现,毛泽东能最终成长为人民领袖、革命领袖,还

有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习)对,是“读书”、“学习”。

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样子,

归纳对毛泽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学习活动,并思考这些事件对他的思想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边归纳、发言,教师边点评、显示下列答案)

(1)(总写)八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直到13岁:

可引经据典和父亲辩论了。

(P51)

(具体写)年轻时喜读《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西游记》等书:

深受书中“造**故事”的影响。

(P52)

(2)离开“村小”在家务农时读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

接触西洋的东西,继续引发求学的欲望,开始厌恨田里的工作。

(P53)

(3)读了一个谈到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开始有了一些政治认识,为我祖国的将来担心,开始认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

(P54)

(4)读了康有为关于改革运动的两本书和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

认识了一些政治但还没有成为反君主的人。

(P55)

(5)读一本叫《世界大英雄传》的书:

读到拿破仑、林肯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受到民主思想影响。

(P56)

(6)第一次读到报名为《民力》的报纸:

受到“民族主义”派的影响,开始发表政见。

(P57)

(7)当兵时读了《湘江日报》:

接触到“社会改良主义”。

(P58)

(8)短暂上了“商业学校”和“省立一中”不适就自修,读到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

第一次开始放眼看世界。

(P59)

(9)(总写)选择上“湖南师范学校”:

我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

这一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

(P60——P62)

(具体写)自己写了一篇题为《心力》的文章;一个教员常给我看旧《民报》:

愈加清楚同盟会的活动和会纲。

开始阅读《新青年》杂志:

陈、胡成了我的模范,代替我已经厌弃的康、梁。

(10)在“北大”做图书佐理员时参加哲学和新闻研究会,借此旁听大学的课程。

(P63)

(11)第二次到北平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P65)

【评价】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课时拓展训练单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救济(jǐ)裨益(bì)怂恿(sǒnɡyǒnɡ)恽代英(yùn)

B.遒劲(qiújìnɡ)翌年(yì)蹩脚(biéjiǎo)果实累累(lěilěi)

C.召集(zhàojí)韶山(sháo)揶揄(yéyú)嗷嗷待哺(bǔ)

D.要塞(yàosài)曲阜(fǔ)濯足(zhuózú)前仆后继(pū)

答案C

解析A项,“济”应读“jì”;B项,“累累”应读“léiléi”;D项,“阜”应读“fù”。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旗杆逝世账目直接了当B.通缉慷慨辩论卑躬曲膝

C.九州津贴逻揖揭竿而起D.枯燥直截去世耳熟能详

答案D

解析A项,“接”应写为“截”;B项,“曲”应写为“屈”;C项,“揖”应写为“辑”。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先生的批评多达150字,称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B.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严复译作《原富》)蜚声于世。

C.从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当我以公开反抗来保卫我的权利时,我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儿,当我怯懦屈服时,他打骂得更厉害。

D.临行前,他改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答案D

解析A项,引文是原句成分,句号放在后引号外;B项,“(严复译作《原富》)”放在“一书”前,解释书名;C项,“客气一点”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麦积山高仅142米,但山形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

在山崖上,开凿了成千的石窟和佛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B.在坎坷陡峭的山路上,这款新型越野车充满力道的轮胎仍然牢牢抓住地面,转向的指向性准确,车尾的随动性也非常好。

C.法国新闻台在报道中说,神七发射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整个过程完美无瑕,表明中国在航天领域又迈出重要一步。

D.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以为自己该大显神通了,但常常是眼高手低,处处碰壁,很不顺利。

答案D

解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已取得的成绩非常满意。

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第三课时导读单

设计者:

审定者:

班级:

姓名:

认识感悟传记

1、毛泽东在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并不是面面俱到,杂乱无章,而是有明显的线索的,请问是什么线索?

明确:

很明显,传主在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是按照如下两条线索进行的:

一是“反抗”性格的发展,一是自己不断读书、学习的人生历程,反抗性格引导他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去见识更广阔的世面,并最终导致他思想的转变。

也就是说,本文是按照“反抗”、“学习”的双线结构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2、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事,要写自传,总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写入自传吧。

根据上面的学习活动,你在写自传选材方面,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归纳:

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传记也不例外。

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自传的写作也要根据中心选择和安排材料。

很明显,本文的中心就是传主着力表现自己叛逆、反抗的性格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而自己的读书、学习活动又促进自己这种性格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有了这样的中心,就可从众多的人生经历中选取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去组织和结构文章了,那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或事例就可大胆舍去,从而把文章写得井井有条。

总结:

深刻认识“自传”这种文体:

1、理论概念:

自传是由作者自述生平的一种传记形式。

多采用第一人称形式,回忆和梳理自己的生平经历,特别是那些对其一生命运有重要影响,或者印象最深刻最值得回顾的经历、事件或交往。

传主在追述往事过程中往往融入自己的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因而往往具有特别的真实感与亲切感。

有的自传也称回忆录。

还有一类是应用性自传,要求在较短的篇幅中清晰地介绍自己以往的生活与工作履历,必须真实简明,不宜感情融入,一般不作艺术加工。

这篇自传实际上可看作是一篇回忆录。

2、关于“应用性自传”:

(1)作用:

顾名思义,这种自传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

如入党时需要写的个人简历,找工作时需要写的个人简历,都属于这种应用性自传。

所以,学会写应用性自传,对于中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写作要领:

回忆和梳理自己的生平经历,选择自己一生中有重要影响(即最能影响自己观念发展、转变),或者印象最深刻最有意义的经历、事件,然后根据这篇传记的应用领域(即入党方面还是找工作方面)再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行文的语气。

【评价】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三课时拓展训练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词大多以翻云覆雨的磅礴气势抒写革命豪情,意境雄浑优美,风格豪迈奔放,《沁园春·长沙》就是这样的宏伟诗篇。

B.老师对我的再造之恩如天高地厚,我当终生铭记不忘。

C.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想起在瓜田李下散步游玩的日子,真是感慨万端。

D.高中生活开始了,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希望那些中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己,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创造出一个辉煌的未来。

答案B解析:

天高地厚,形容恩情深厚,也指事物的复杂性,多用于“不知”的宾语;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直嫌疑的地方;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因为句中已有“自己,重复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乳制品生产企业对在2008年9月14日以前生产的或未经批次检验三聚氰胺的乳制品,必须全部按照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公告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进行清理检查和批次检验。

B.《北京欢迎你》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以北京普通人家的角度,用热情的音符表达北京奥运即将到来时人们的喜悦和北京奥运客人的欢迎。

C.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D.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老师要讲,课前预习是多余的,有些则认为,反正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往往这些看法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

答案A解析B项“以……的角度”不搭配,应是“从……的角度”;“和”后加“对”构成“对……欢迎”。

C项成分残缺,“回答”缺少相搭配的宾语。

D项语序不当,“往往”应该在“是”的前面;“造成”与“原因”重复,删去“造成”。

3.(广东清远一中月考)请用一句话表达下面一段话的内涵。

(不超过10个字。

瑟瑟秋风从高挑的枝头剥落我(秋叶),为祖国而死,这也是最美的命运;落叶归根,落叶归土,我会面向土地而飘荡自己的灵魂。

我的面孔桔黄憔悴了,甚至我的茎项也开始霉烂,但我终身不悔也不哀伤,因为我的青春已化为同伴的光泽,即使我在寒风中离开枝头,也决不离开大树生长的土地。

答案示例:

生命在奉献中永恒。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我的早年生活

丘吉尔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

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

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

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

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

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

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

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

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

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

(1)”。

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

我干瞪眼没办法,在这种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

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

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尊敬他。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

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

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A)

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