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9907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doc

《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doc

校企联姻,共创辉煌

——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办学典型案例

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现代高职教育侧重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调动的企业数多,资源量大,而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要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就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高质量就业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和研究。

为此,园林技术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搭建平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构筑科技创新基地,创新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路子方面。

(一)携手农高区,找对婆家选对郎

东营职业学院与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成立“农业高新技术学院”,召开了董事会成立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首届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董事会名单和《董事会章程》,选举产生了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农高区管委会主任罗守玉任董事长,东营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振华任院长。

定期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制定园林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设立名师工作站。

双方投入,共建实训基地,组培中心、育苗中心等。

实训中心框架图;依托院士工作站,成立东营市生态农业研究院。

(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专门建立了职校师生实习基地领导小组,反复开会商议校企合作相关事宜。

根据公司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我校师生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领导小组邀请技术专家和校方骨干教师,共同制订了培训方案和计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训服务对象、培训岗位设置、培训批次、时间安排、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和培训职责等,明确基地培训目标,促进了职校师生技能的提升,实现企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的“双赢”。

公司为我校提供园林技术实习工位20个,用于教师和学习的生产实习,公司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学生的辅导工作,选派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员工担任学生的见习、实习辅导师,这支辅导队伍由20多位富有经验的骨干员工组成,公司制定一系列措施,明确他们的职责和分工,将辅导业绩和奖惩结合起来,很好地调动了员工的指导积极性。

公司还为实习实训师生提供生活服务,有一次性容纳40个实习学生的住宿条件。

当学生碰到具体生活问题时,公司积极与学校协商解决,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保证实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生产一体化

教学生产一体化体现在:

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为生产奠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生产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学和生产从内容上实现一体化和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生产中用什么,教学中就教什么,就为职工培训什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过程将生产情景浓缩进课堂,由教室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校企一体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有制度、有计划、有深度、有效果,学生岗位一线实习实行“1对1师带徒”制度、时间保证在1年以上、每月每生发放1800元以上实习补贴、和相应的“绩效工资”、顶岗实习即是学生毕业前的“定岗”预就业,预就业岗位由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直接下达各企业,学生毕业可按双向选择就业,直接到预就业岗位工作上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培养;教学效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评价,通过工作实操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将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推行严格的“多证书”培养制度,学生毕业即可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要求。

(三)校企合互聘互培,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

学院利用同企业“水乳交融”的“近水楼台”关系,为一体化的“双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院人事关系统一由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学院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任课教师,40%以上由直接来自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担任。

专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深入到企业车间一线锻炼和服务,缺什么补什么;利用行业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知识更新,教师能将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汇到教学内容中,能及时把握知识更新和专业领域的新动向。

学院大力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工作,每学期分批次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

近年来已选派了20多人次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1-2个月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和学习了行业、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掌握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发明动向,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四)学生共育共管,实现校企文化一体化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学院文化建设同农业高新区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把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校企文化一体化”进行熏陶,从精神和灵魂深处为“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文化思想基础。

将“自我超越,求强创新”的企业精神、“钢铁意志,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学无止境,成就明天”的学习理念、“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个人修养等企业、职业文化要素融入学院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文化一体化”内涵:

树立了“教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凝练了“学以致用,德优技高”的校训,倡导树立“德高、博学、敬业、育人”的教风,培养“励志、诚信、勤学、明理”的学风,突出培养师生“艰苦奋斗、团队协作、追求卓越、务实求精”和“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教导学生“会求知、会做人、会共处、会做事”,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

(五)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东营全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广大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综合素质、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建设质量和进程。

为此,园林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重要举措——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充分发挥师资与专业优势,积极搭建育才平台,大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使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活跃在农村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本专业坚持“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理念,依托基层新型农民学校组织开辟教育培训基地,把课堂教学推向生产现场,将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在办学方式上,变上门求学为送学上门,解决了农民上学难的问题;在教学改革上,变照本宣科为因材施教,开办了“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基地课堂”和“网络课堂”四类课堂,解决了农民学习难的问题;在培训模式上,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解决了农民致富难的问题。

根据市场变化、农时季节和村民需要,在农村社区、村级活动场所、涉农公司、产业协会、经合组织的生产基地等地灵活举办特色培训班,把培训班直接办在社区活动室、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可视化远程专家咨询系统”作用,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行“菜单式”培训,由专家讲解农业实用技术,农民通过网络进行自助“点播”,与专家网上互动交流。

三、成效与反响

园林技术专业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和实际生产融为一体;同时做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值得欣慰的是,“校企一体化”办学使企业尝到了甜头,他们可以参加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一入学就可以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所需技术等纳入教材,搬上课堂,让学生提早介入,提前熟悉工作岗位,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通过共建平台形成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

1.校企联动

能否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是职业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企业全方位的沟通和协作。

紧密切合企业的需求。

从最初的专业设置市场调研开始。

到课程体系的确立和教学实施以及职业素养与能力内涵的界定。

整个人才培养环节均以企业的需求为标杆。

以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和胜任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己任。

可以说。

重视企业的需求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关键地位是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的基础与核心理念。

而校企联动正是学校把握企业需求的唯一与全面的途径。

2.联通岗位

通过校企联动准确的把握企业岗位对人才标准的需求后。

学院将这些需求内化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建立中。

实现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的深层次联通。

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岗位能力标准。

设置课程,联合编写教材,实施岗位培训,做到了从人才培养方案、课标的制定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整个环节都体现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从而保证了学生所学为企业所。

3.重构课堂

学院配合课程体系的变化提出重构课堂这一概念,重构课堂是指通过重树教学理念、重建师资力量、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层面重构高职教学课堂。

改变原先的课堂设置和教学模式。

提倡将课程设置在实习实训场地。

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

目前除了公共基础课外。

学院其他课程全部实施岗位能力培养的现场教学模式,通过设立实习工场、培训中心、特色教室等各类实践教学课堂形式。

形成企业真实环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双师共育

具体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施中。

学院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

为贯彻好这一机制。

学院采取在企业技术人员中加强教学水平培训,以提高教学能力:

学院教师下企业顶岗工作。

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措施。

同时督促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过程。

共同参与课程分模块教学。

相互沟通。

发挥各自特长。

从根本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序化的循环运作过程。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各个不同层次。

四个方面的首尾呼应、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了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的良性循环。

(二)通过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有效地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换

1.首岗适应

所谓首岗适应的人才培养即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因为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现了企业的全程参与(市场需求调研、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学生评估等),特别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并不断更新实训设备。

实现了学生的所学即所用。

达到毕业即就业。

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效果。

2.多岗迁移

所谓多岗迁移即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能够适应岗位群的需求。

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下企业具有培养人才的强烈需求与责任意识。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再像传统的校企合作那样被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进行单纯的技术操作。

而是通过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操作了解工作原理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

也就是说学生面向的是岗位群。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工作中的多岗迁移能力。

3.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是学生的生涯发展。

高职教育不再局限于强调某一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而是强调具有适应多种工作的复合能力。

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参与计划和决策的能力。

以及个体的一般素质诸如创造力、想象力、事业心、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从而将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通过与行业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创校企合作全新局面

建设期内,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校企合作的制度,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关系,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密切合作企业数由建设之初的7家拓展到现在的18家,合作领域从原先的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扩大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兼职教师从最初比较单一的课堂教学任务,转变为到现在的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教学、指导与管理学生实习就业、精品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技能大赛指导与考评等。

专业与企业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校企双方突破原有的模式,实现设备、场地、人员的共享。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与农高区成立了东营市农业生态研究院,创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