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8925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docx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docx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主备人: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主教者: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班级: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时间:

2019年月日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周星期

教学

内容

课 题

折纸78-80

课 时

教学

目标

1、 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 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

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课前

准备

1.复习导入

  师:

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些正方形的纸片,请你们取其中的一张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几分之几?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进行巡视。

  师:

现在,哪个小朋友来介绍你和折纸与涂色情况。

  生:

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一个小正方形上涂颜色,这个涂色的部分叫1/4。

  生:

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的3个部分涂上颜色,涂色的部分叫3/4。

  ……

  一会儿时间,学生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师:

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是多少,你可列出哪些算式?

  生:

我可以列出:

1/4+3/4。

  生:

我可以列出:

3/4+1/2。

  生:

我可以列出:

1/8+5/8。

  生:

我可以列出:

5/8+1/4。

  ……

  (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生:

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一类是分母不同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了整理。

  师:

这个同学说得正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

  师:

现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师:

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

我选择了“1/4+1/2”的这一道题,它的计算过程是:

1/4+1/2=2/6。

  生:

我也选择了“1/4+1/2”的这一道题,但计算的过程与他不一样。

计算过程是:

1/4+1/2=1/4+2/4=3/4。

  生:

我选择了“1/8+1/4”的这一道题,它的计算过程是:

1/8+1/4=1/8+2/8=3/8。

  生:

我认为他的计算太复杂,我的计算过程是:

1/8+1/4=2/12。

  ……

  师:

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到底谁是正确的?

谁是错误的呢?

  师:

我听了很多同学的不同意见,但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那该怎么办呢?

能不能观察刚才所折的纸,从折纸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正确。

  3.图像验证

  生:

老师,我发现“1/4+1/2”在图上可以看到,它的结果应该是3/4。

  生:

我也发现了“1/8+1/4”在图上的结果是3/8。

  师:

那么这个3/4与3/8是怎样得出的呢?

  生:

我发现了,1/4与1/2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每份都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生:

我有一个补充,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每份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

4.小结

5.练习

79页第1、2、3题

板书: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

班级:

时间:

2019年月日

周星期

教学

内容

课 题

星期日的安排81-84

课 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

重点

在活动中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教学

难点

在活动中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课前

准备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计算下面各题.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题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1.创设情境。

 教师提问:

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谈话:

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和图.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列式解答。

3.观察算式:

这是一个连减混合运算的题;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4.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思考:

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哪一种简便?

教师强调: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5.总结没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6.第二种解法(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

(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

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8.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9.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填空.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

______________;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____,后算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1.82页第1、2题

  2.82页第3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

班级:

时间:

2019年月日

周星期

教学

内容

课 题

看课外书时间(分数、小数的互化)85-86

课 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

3.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

重点

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

教学

难点

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课前

准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在什么时间看课外书?

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是多少?

板书:

看课外书时间,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时间单位。

2、下面我们来了解林林和明明每天的看课外书时间。

幻灯展示统计表。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

(1)明确数学信息:

林林0.4时,明明1\4时。

(2)明确,0.4和1\4是两个不同形式表示的数。

板书:

分数与小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谁用的时间多?

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2)学生思考并记录解题过程

(3)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会出现把时化成分来比较,把分数化成小数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让班内学生进行评价和质疑,在讨论中理解这几种方法。

师小结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

比较分数大小时候,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化成小数

(1)独立练习,探索转化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1\51\84\25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

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所以可以这样转化。

3、小数化成分数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做练习,探索小数化成分数,过程同“分数化成小数”。

师小结:

小数化成分数,就把小数化成十进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4、分数化为循环小数和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把下列分数化为小数,把小数化为分数。

3\202\30.41.5

(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在完成过程中,有学生可能有困难,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班内反馈,反馈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四、班内反馈总结

五、作业布置

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

班级:

时间:

2019年月日

周星期

教学

内容

课 题

练习五87-89

课 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能熟练地对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

重点

分数的加减法巩固练习

教学

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在直线上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直线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2)把下列信息内容中的分数化成小数。

中国用占世界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的人口。

()

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占全世界的

()

黄土高原的地下的煤占全国煤储量的

()

(2)、把小数化成分数,把分数化成小数。

2

3

5.6250.270.32.4

(提问互化方法)

2、解方程

x+

=

+x=1x﹣

=

3、计算下面各题

+

+

+

 

二、练一练。

1、第1题,练习分数的加减法,请学生独自完成。

2、第3题,练习有关分数的解方程,请学生独自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3、第4题,在学生解答此题的过程中,提示他们要找出弄脏的数字,首先应把两个数化为相同的表示形式。

4、第6题。

(1)先安排学生算一算。

(2)然后组织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

(3)尝试根据自己寻找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4)最后请学生独立出题,供同桌进行练习。

三、实践活动。

1、第2题,实践活动“垃圾分类”。

(1)让学生统计家中一个星期丢弃的塑料袋的情况。

(2)并分别计算出每天丢弃的数量占一个星期丢弃数量的几分之几。

(3)根据每天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建造“分数墙”。

(1)活动的目的是计算几个几分之一相加的和是1。

(2)实现准备若干条长度相等的纸条,直接在纸条上进行分割,并填上相应的分数。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

班级:

时间:

2019年月日

周星期

教学

内容

课 题

组合图形面积90-91

课 时

教学

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

重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教学

难点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课前

准备

一、通过动手拼图,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及特点。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正方形,请你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并说一说像什么。

2、请学生将拼出的各式各样的图形,介绍给大家:

你拼的图形什么?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先说说基本图形的特点。

然后,组织学生用这些基本图形拼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并进行交流。

让学生体会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二、探索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1、出示计算客厅面积的问题,并让学生说说这个图形的特点。

2、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只要求主面积,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了。

那么能直接算出来吗?

3、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图形进行分割,图形割后,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4、小组探索学生动手算一算,想一想,不能直接算怎么办,动手画图,怎样他割。

学生介绍自己探索中采用的分割方法。

 

(1)、学生分别按照黑板上的方法计算主客厅的地板的面积。

(2)、学生发独立观察图并且解决问题,然后,集体汇报、订正。

一般学生会运用分割的方法,将一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图形。

对于分割的方法,需要与学生讨论怎样进行合理的分割,让学生懂得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

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就是失败的。

讨论添补的方法。

讨论:

为什么要补上一块?

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练一练:

第1题:

分三个层次练习,第一层请学生任意分割,只要分割成已学的图形,即达到解题要求。

第二层请学生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

第三层适当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得合理,能计算分割后的面积。

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

4、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5、作业:

快乐同步练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

班级:

时间:

2019年月日

周星期

教学

内容

课 题

成长的脚印92-94

课 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

重点

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

教学

难点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课前

准备

一、创设情境,进行探索

1、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小时的脚印与现在的脚印有什么变化?

2、出示挂图

(1)板书:

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每小格是1cm2)

提问:

让学生数格子,先估计,再数格子,说一说怎样数格子。

(2)小华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约是46cm2)

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脚印,随着年龄的增长,脚印越来越大,学生仔细观察图想,怎样才能得到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数格子,估计面积的大小。

(通过情境,联系自己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

(3)、估计小华11岁的脚印面积的大小,并能用自己的脚印进行验证。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格子算出小华脚印面积的大小。

 

(4)、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格子算出小华脚印面积的大小。

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自己脚印图拿出来数一数格子,约是多少面积。

(5)、讨论估计小华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

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想办法寻找验证的方法:

还可以是把脚印看作长方形来计算,(近似的基本图形)

二、布置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脚印验证一下这节课的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练习和测量,说说脚印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脚的生长速度回放慢。

板书设计: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1)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每个方格是1cm2)

(2)小华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3)现在11岁,用自己的脚印估计约是多少?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

班级:

时间:

2019年月日

周星期

教学

内容

课 题

尝试与猜测

课 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

重点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

难点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课前

准备

1、出示例题。

2、从有1只鸡开始一个一个地试,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

头/个

鸡/只

兔/只

腿/只

20

1

19

78

20

2

18

76

20

3

17

74

20

13

7

54

 

学生交流时:

从1只鸡开始一个一个地试,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

3、学生小组内将表格进行分析。

学生小组内将表格进行分析。

然后,学生比较后,再列第二张表格,减少举例的次数。

让学生采用取中列举的方法列表格。

采用举取中例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有20只,所以,各取1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

再列表格。

4、在学生已有的初步方法上,进一步探究跳跃列举列表法

 

5、画图的方法。

(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

先画出20个圆圈,代表20个头,接着假设全部是鸡,共画40条腿,剩余的14条腿,只要逐一添上就行了。

让学生动手画图,用画圆圈代表20个头,看谁画的快,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练习巩固

1、数据稍变化,再画图方法完成。

2、解决练一练,2、3、4题,用最快的方法解决。

学生做练习,完成练一练1—4题先独立解决,然后小组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

(指导学生开展练习,可采用举例的方法,画图的方法。

第4题的答案有多种,启发学生找出不同的答案。

讨论第4题与前3题所给条件的不同,从而让学生知道哪些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哪些题是有多种答案的。

3、作业:

完成相对应的快乐同步练

4、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个性设计

及改进

教学反思:

大埔县高陂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主教者:

班级:

时间:

2019年月日

周星期

教学

内容

课 题

点阵中的规律

课 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一些规律。

教学

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一些规律。

教学

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一些规律。

课前

准备

一、指导学生观察所提供图形的基本形状。

1、提供的四个图形的均是三角形,第一个图形除外。

板书:

1

点字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2、观察四个图形均是正方形(第一个除外)你能写出算式吗?

1×12×23×34×4□×□

3、第三、四组的四个图形请示去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提供的第一组点字图,交流点字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观察第二组四个图形,点字的个数有什么变化,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两组图形点不变化的情况,有什么规律。

二、指导学生观察前后图形点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1、点字图是三角形的点字个数后一层比前一层多。

2、正文形、长方形点子数是成倍增加。

3、第(4)组图点子数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

各图形点子个数是如何增加的,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

三、指导学生观察前后的算式。

仅观察图形并不能直接发现规律,并与图形对应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所给图形的基本形状及点字变化情况。

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