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数学三上第三单元.docx
《北师大数学三上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数学三上第三单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数学三上第三单元
___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找规律(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3单元第1、2课时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3、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难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导
学
流
程
或
教
学
要
点
一、复习铺垫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5×1=12×3=14×2=
10×4=30×3=2×200=60×2=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2.
(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
(2)归纳题目特征:
多位数乘一位数。
通过回答,明确:
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
a.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来说明50×10=?
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及结果。
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不急于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
b.这道算式的乘数都是几位数?
生:
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应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
现在你们能否运用其他的已有知识来说明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讨一下:
(师巡回指导)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是:
生1:
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10个50),从数位表知它是500。
生2:
50×10=50×2×5
=100×5
=500
c.观察这组算式,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
(2)出示第二、三组算式:
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
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3)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并注意观察三组算式:
5×1=53×2=612×4=48
5×10=503×20=6012×20=480
50×10=50030×20=600120×40=4800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组内同学相互交流,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同伴相互补充、完善。
3)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师给予肯定。
4)师:
如果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来计算150×30的话,算法有几个步骤?
生:
两个步聚:
先口算15×3=45,再添上原来乘数中被省略的0,也就是150×30=4500。
5)师小结:
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先计算乘数末尾0前面数的乘法,然后在积后面添上乘数中被省略的0。
[注:
可由学生代表完整表述]
2、尝试练习
(1)出示课本24页“试一试”第2题(可直接看课本)。
a.独立完成。
b.集体订正。
c.抽取几题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1)先计算乘数末尾0前面数的乘法。
2)在积后面添上原来乘数中被省略的0。
(2)出示第24页“试一试”第1题(情境图)。
a.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b.学生独立完成。
c.交流、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填一填
有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感受答案的多样性。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审题、列式、口算、作答,也可列表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4、练一练第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交流汇报。
(不要求学生会列综合算式,但可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尝试一下。
)
5、脱式计算
(1)说一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让学生对比(28+12)×30与28+12×30,注意算式中括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作
业
知训17页。
板
书
设
计
找规律
5×1=53×2=612×4=48
5×10=503×20=6012×20=480
50×10=50030×20=600120×40=4800
教
学
后
记
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口算。
发现乘数扩大,积也随着扩大这一规律,并用这一规律进行口算。
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很快能算出每组的结果,但对于总结这一规律没有深入,没有太大兴趣。
所以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面上。
这一重点也没有得以很好的突破。
因此在下一班的教学中,我应在此多下功夫。
学生对于乘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比较容易错。
往往口算时经常忘记进位。
因此,教师要进行一定的类似的口算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_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住新房——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3单元第3、4课时
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法的算理
导
学
流
程
或
教
学
要
点
一、情境导入
师:
小红最近搬家,住新房了。
我们今天一起去看看。
(师出示情境图)
师:
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
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师板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
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
列式14×12或12×14
2.估一估
师:
现在分小组讨论并估计一下大约能住多少户?
(小组谈论交流后集体反馈)
组1:
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10=140,所以正确结果应大于140。
组2:
把算式中的14看成15,把12看成10,15×10=15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150。
3.探索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算法
(1)师:
刚才我们估计了一下这栋楼大约能住几户,下面请你算一算这栋楼到底能住几户?
(计算完成后在组内交流。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不同的算法。
)
方法1:
14×10=140,14×2=28,140+28=168
方法2:
12×10=120,12×4=48,120+48=168
方法3:
竖式计算。
(指名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把竖式写到黑板上。
)
(2)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
(生板书完后)你是怎么想的?
生:
14×2=28,14×10=140,140+28=168。
生:
我也列的竖式,但和他的不一样。
(师让生板演)
师:
你是怎样想的?
生:
第一步,先用乘数12的个位数2去乘14,所得的数的末尾与乘数个位数对齐;第二步,用乘数12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0。
即:
个位上是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可省略不写,将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28和140加起来。
师:
谁想评价一下这两个同学的竖式?
生:
我认为第二个同学的简便,“0”只起占位作用,可以省略不写。
(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及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
小结:
其实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方法和前面的分步计算是一致的,都是分三步计算,只不过14×12的竖式是把三步综合在一个竖式里,比较简便。
4.试一试
(1)让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订正,强调竖式竖式计算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口算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交流。
2.竖式计算
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结果。
集体反馈时,选几题让生说说计算方法。
3.课本练一练第3、4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提倡算法多样化。
)
4.思考题
先计算,再探究,感受数字模式的规律性,鼓励质疑、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发现的规律,最后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规律。
规律有:
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1,个位上的数字依次为1、2、3、4……8,十位上数字依次为2、3、4……9。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征,得出观察结果,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
作
业
知训18页。
板
书
设
计
住新房
方法1:
14×10=140,14×2=28,140+28=168
方法2:
12×10=120,12×4=48,120+48=168
方法3:
竖式计算。
教
学
后
记
这节课上学生前半部分进行得好,学生对于如何去拆分12乘14都有自己的见解。
但是对于用竖式来表示,很多学生遇到了对位上的困难,因此要多加练习。
_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电影院(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3单元第5、6课时
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的算理。
导
学
流
程
或
教
学
要
点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看过电影吗?
喜欢看吗?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
(课件出示电影院)
师:
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
我们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师:
问坐得下吗?
其实也就是问什么?
(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师:
问坐得下吗?
其实也就是问什么?
(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要先算什么?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1×26或者26×21
2.估一估
师:
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你们是怎样估算的?
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学生组内讨论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
假如是20排,每排25个座位,20×25=500,能坐500人;那么有21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的人数大于500,所以够。
生2:
假如20排,每排26个座位,20×26=520,能坐520人,520大于500,所以够。
3.算一算
师:
刚才通过估算我们认为够,那到底够不够呢,请你算出准确的得数,看看够还是不够?
(1)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
(2)组内交流。
把自己的算法说给组内的同学听。
(3)集体反馈
方法1:
26×20=520,26×1=26,520+26=546
方法2:
21×20=420,21×6=126,420+126=546
方法3:
竖式计算
请生介绍竖式算法后师小结。
强调:
第一:
乘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
第二:
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
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
容易掌握,为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4.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教师读算式,学生抢答。
注意进位问题。
2.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请生板演,集体订正。
3.课本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时,注意学生对问题的语言表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课本练一练第4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这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学生理解:
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
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5.算一算
(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长组织在组内核对。
(2)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针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体讲评。
总结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方法。
6.思考题
(1)学生独立计算结果
(2)组织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与结果的特点,小组内交流。
(3)集体反馈观察结果。
(4)在发现每组算式规律基础上,直接写出16×25与600÷4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
业
知训19、20页。
板
书
设
计
电影院
方法1:
26×20=520,26×1=26,520+26=546
方法2:
21×20=420,21×6=126,420+126=546
方法3:
竖式计算
教
学
后
记
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感到很生疏,经过前面课的训练已有必变。
但是对于进位乘法,仍然有难度。
_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练习一(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3单元第7、8课时
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思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重点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导
学
流
程
或
教
学
要
点
一、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要想学好数学,除了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外,还要学习中善于合作交流,互相帮助。
同学们对“乘法”这个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掌握地不错,可是有部分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部分内容。
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表现最棒。
二、巩固练习
1.口算练习
教师运用口算卡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
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选数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全班进行订正。
师:
完成这题,谁有好的方法呢,
生:
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划掉,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就行了。
生:
我发现答案不是唯一的,例如,第一个可以填10×80也可以填20×40。
师:
你真聪明,不仅能填上正确的答案,而且还能说出选数的好方法。
3.竖式计算
(1)先由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订正。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提问算式意义。
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4.课本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第4题:
生:
第4题要想解决每时飞行多少千米,要先把1时转化成60分,1时=60分,所以正确答案是21×60=1260(千米)。
(提醒学生注意时与分的单位换算)
第5题
生:
因为每张门票35元,有28人参加,所以要买28张门票,应付28个35元钱,用我们学的乘法来算很简单。
35×28=980(元)。
5.哪把钥匙能开万宝箱?
(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找到能打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
看谁能用最简便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万宝箱呢!
(4)交流方法。
A.估算,只有28×19的计算结果在500与600之间,所以只有它能打开万宝箱。
B.看哪个算式的积的个位数是2。
C.用竖式计算出每个算式得数。
6.判断对错
师: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数学门诊,这里有4道计算题,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判断对错。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这是一道判断题,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
把乘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
(1)54×24=4526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2)37×84=318把37看成40,84看成80,40×80=3200,正确结果应该在3200左右,结果318是错的。
(3)12×35=442想:
10×35=350,350和442接近,通过计算正确结果应该是420.
(4)35×70=2450想:
通过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7.课本第8题
师:
先看清楚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
图中告诉我们司机叔叔拉来了一车水果饮料,其中有10箱苹果汁和12箱橘子汁。
并且每箱水果饮料24瓶,淘气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师:
要解决淘气的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仔细考虑,相信自己!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订正)
生1:
我是这样想的,先算出苹果汁和橘子汁一共有几箱,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
10+12=22(箱); 24×22=528(瓶)。
生2:
还可以列一个综合算式。
(10+12)×24=22×24=528(瓶)。
生3:
还可以先算出苹果汁和橘子汁分别有多少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
24×10=240(瓶);24×12=288(瓶);240+288=528(瓶)。
师:
刚才三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正确的结果,你用了哪种方法,做对了吗?
还有不明白的吗?
可以互相说一说,交流一下。
8.课本第9题
(课件出示)
师:
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我知道这个旅游团一共有46人,其中36人是儿童,还有儿童票和成人票价格不同,儿童票每张15元,成人票每张30元。
师:
真棒,那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反馈订正。
)
生:
每张儿童票15元,旅游团一共有36名儿童,所以要36个15元,用乘法,36×15=540(元)。
生:
成人的人数就是用总的人数减去儿童的人数。
算式是46-36=10(人)。
得出成人有10人,所以购买成人票需要30×10=300(元)。
生:
要想求一共花了多少元,就是把买儿童票的钱和买成人票的钱合起来。
540+300=840(元)。
师:
如果只让大家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应该怎样求?
生:
应该细心地看清题意,一步一步地求。
9.课本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打开指定的一页。
(选择文字较满、没有插图的一页进行估计)
(2)让学生独立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
(3)小组交流自己估算方法。
小组内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集体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10.课本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交流讨论。
每人一瓶,36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
(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6瓶多少钱。
)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反馈订正。
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强调运算顺序。
11.课本第12题。
(1)提问: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3)同桌检查订正。
(4)教师讲评。
12.课本第13、14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订正。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的运算顺序。
13.课本第15题。
(1)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算法。
(3)集体反馈。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1)80×44;
(2)80×9×4+80×8;
(3)80×9×5-80;
(4)80×(9×5-1);
(5)80×(9×4+8)……
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你还有哪些困惑?
作
业
知训21、22页。
板
书
设
计
练习一
教
学
后
记
可以看出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在生活中非常有用。
关于乘法计算的规律可以有效、快速地判断一些计算的结果。
学生在这方面的运用上不是很熟练。
_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旅游中的数学
课型
新授
第3单元第9课时
目标
1.通过“旅游中的数学”的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用餐”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4.通过设计“旅游计划”,提高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重点
1.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2.在“用餐”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难点
1.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2.在“用餐”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导
学
流
程
或
教
学
要
点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都到过哪些地方?
你是怎样去的?
引入课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
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
揭示课题:
今天,淘气和笑笑要邀请你们出去旅游,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活动一:
租车
1.(出示情境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旅游团有40人,每辆小车120元,限乘客12人,每辆大车160元,限乘客18人,怎样租车最省钱。
2.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2)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
(3)全班交流。
个别学生可能会认为就租大车最省钱,因为租大车每人花钱少,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这种想法不正确。
引导学生列出所有可能的租车方案,然后观察总结怎么样租车最省钱。
大车辆数
小车辆数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一
3
0
18×3=54(人)
160×3=480(元)
方案二
2
1
2×18+12=48(人)
2×160+120=440(元)
方案三
1
2
18+2×12=42(人)
160+120×2=400(元)
方案四
0
4
12×4=48(人)
120×4=480(元)
最省钱的方案是:
所租的车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不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越少越省钱。
三、活动二:
用餐
师:
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大家高高兴兴的上车出发了。
趁坐车的时间大家谈论起了用餐的问题。
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快餐店的店面图)
1.介绍菜单
师:
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
生1:
本店有拌豆腐、土豆丝、炒芹菜……(只介绍了菜名)
生2:
我觉得我能说得更好、更全面。
顾客您好!
本店现有凉菜拌豆腐3元、土豆丝4元、水果沙拉6元;热菜有鱼香鸡丝7元、炒芹菜4元,……(此学生不但报出了菜名,还报出了价格。
)
师:
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