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8546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0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docx

《岳麓版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docx

岳麓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

岳麓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拔高训练

第1题【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没有阻止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主要原因是()

A、30年代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B、法西斯国家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

C、国际社会没有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

D、大国的绥靖政策和中立自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

这件事表明()

①德日

国联中起操纵作用

②英法等大国纵容意大利的侵略

③国际形势有利于意大利的侵略

④国联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宗旨具有虚伪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即形成了()

A、对法国的两面夹击

B、进攻苏联的桥头堡

C、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三面包围

D、统一的德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份文献宣称:

“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或其他方向的扩张;……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

”这份文献是()

A、《联合国家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非战公约》

D、《开罗宣言》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说:

“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这一“转折点”是()

A、诺曼底登陆

B、德国入侵波兰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太平洋战争爆发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二战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投降的先后顺序是()

A、德、意、日

B、日、德、意

C、德、日、意

D、意、德、日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丁·张伯伦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导致当时国际局势恶化的主要因素是

A、法西斯主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D、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

“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

”丘吉尔的演说针对的是()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西班牙内战

C、慕尼黑阴谋

D、德国吞并奥地利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现在,中途岛海战已被设计成网络游戏,并为众多玩家所喜爱。

当年这一战役

A、使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B、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态势

D、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败的标志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下图漫画《葬礼》描绘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

该漫画最早出现于()

A、苏德战争爆发后

B、莫斯科保卫战后

C、库尔斯克战役后

D、斯大林格勒战役后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不堪一击,在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就宣告投降,其主要原因包括()

①法国政府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缺乏同德国侵略者开展的思想和军事准备

②坚持消极防御战略,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

③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生产方面落后于德国

④综合国力不如德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

“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

”“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

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

”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在德国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学者在评论某亊件的影响时说:

“加快了徳、意法西斯的勾结步伐,促成德、意法西斯联合阵线的形成。

欧洲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法西斯而不利于民主进步力量的变化”。

该事件最有可能是()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西班牙内战

C、德国吞并奥地利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从1948年起,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决定改变对日政策,加紧策划缔结对日和约,扶植日本。

1949年,印度拒绝了华盛顿关于进行印美长久合作的建议,美国进一步修改其远东政策。

新中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大大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美国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体系。

1950年10月,美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

1951年8月,美菲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9月,美国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3年和1954年先后与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东北亚防御联盟”。

此外,美国积极策划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组成军事集团。

1955年9月,成立了“东南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并特意强调“武装进攻”的含义仅适用于“共产党侵略”。

11月,在美国策划和支持下你,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等国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的组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表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时代背景。

【答案】:

【解析】:

第16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12月,苏联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

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联;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让比、法、捷、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芬兰其中某几个国家参加这个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材料二:

1934年2月,法国也提出了一项建立欧洲集团安全体系的建议:

对德国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认其合法性,坚持维护国联,维护欧洲现存的国际秩序和领土边界;加强法国的欧洲同盟体系,创建一个由若干区域性防御条约和互助公约构成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材料三:

1935年6月,英德两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英国同意德国提出的要求,即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舰艇总吨位的比例为35∶100;德潜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比例为45∶100。

这与《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国海军实力限额相比大幅度增加。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法两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建议的相同点。

苏、法两国为什么都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为什么要求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在二战前没有建立起来?

【答案】:

【解析】:

第17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假的战争”这个名词是美国新闻界所杜撰的那些最初杜撰这一名词的人。

其意义就是想要表示在这个阶段中,战争好像是假的一因为英、法两国的军队和德国军队之间并不曾打任何大战买际上,这是一个幕后准备活动的阶段。

这个偶然事件(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的状态)使希特勒吃了一惊,但所有这些内幕是当时世人所不知道的全世界所能看到的就是战场上一片沉寂.于是也就以为战神已经睡着了。

一般人对于此种外表沉寂的状况所作的解释也各有不同。

有人认为英法两国对于它们的战争意图并不那样认真,尽管它们已经为波兰而宣战。

但却仍在等候和平谈判的机会;另一种流行的解释是以为英法两国自有它们的神机妙算。

美国报纸上有许多的“报道”说联军最高统帅部故意采取一种具有微妙构想的守势战略计划,并正在替德国人准备好了一个陷阱。

——摘编自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假的战争”的含义及出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初期“假的战争”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8题【材料分析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年6月,日本当局叫嚷“不要误了末班车”。

7月26日,日本内阁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是:

“建立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新秩序。

”“皇国目前的外交是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首先将重点置于结束中国事变方面。

材料二:

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

“从窘境看,想孤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

”“近卫也好,松冈也好(二人为日本当时的首相和外相),对中国事变都灰心了……他们说,解决中国事变的道路,应该把面向中国的力量转移到南方。

材料三:

1941年7月2日,日本内阁决定“不管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

”“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的目标前进,同时,为确定自存自卫的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并声称“不辞对英美一战。

——上述材料均引自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材料一中,日本当局为什么叫嚷“不要误了末班车”?

为此而确立的基本方针和重点是什么?

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

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解析】:

第19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坚持援引《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六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不论国际联盟能否认定德国为侵略,法国都可进行干涉。

”……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实出无奈,非为引德东进。

材料二:

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1938年9月19日,英法联合照会捷克政府,压制捷克接受德国关于割让苏台德地区的无理要求,捷克政府被迫接受。

9月30日鉴署《基尼黑协定》。

同日,捷克政府在英法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接受该项协定。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和慕尼黑会议上对德国的政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洛迦诺公约》和《墓尼黑协定》对德国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20题【材料分析题】

观察阅读下列资料:

材料一

国家复兴管理局总部和领救济的队伍

材料二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

请思考:

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社会制度”的命运?

哪一著名的实践对材料二中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

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这一本质特征对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

【答案】:

【解析】:

第2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

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

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

他说:

“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

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

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

“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

我将愉快的参军。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

”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

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

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

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答案】:

【解析】:

第2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金山对日和约》于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操纵下以美、英、法等四十八个国家为一方与日本为另一方,在旧金山会议上签订的片面单独对日缔结的和约(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他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

主要内容:

盟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在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根据360百科整理

材料二:

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

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未因为苏联的解体而解散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更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

——范丽萍《冷战初期美国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原因探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的出台对日美关系的影响。

为什么说“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

中国政府为什么自和约签订至今均未承认过《旧金山和约》?

【答案】:

【解析】:

第23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选修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海外殖民地);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

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

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

【答案】:

【解析】:

第24题【综合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

“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到:

“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材料二:

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首次提出把“地处沿海前沿”和“靠近前沿”的兵工厂内迁,并立即付诸实施。

1937年7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由何应钦主持召集有关各部会议,讨论内迁总动员,组成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

在内迁法律政策上,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工业奖励法》、《工矿业赞助条例》等。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这场内迁被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37—194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

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

到1940年夏,后方已形成8个新工业区。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背景和作用。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答案】:

【解析】:

第25题【综合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T.Mahan,1840~1914)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

他以史学家的明鉴,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海上战争,1890年起总结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等一系列著述,创立了海权论学说。

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进而阐明了“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

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

其中,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

——摘编自程前光《马汉的海权论及对二战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汉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木20世纪初的美国的原因,并指明其实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海权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