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8246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

《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

最新最新病理学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1.病因机械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

2.机理

(1)直接作用致病因素直接破坏细胞结构或损伤细胞的组成成分而引起细胞坏死。

(2)神经营养障碍o神经损伤时,神经对组织的营养和机能调节作用障碍而引起相应坏死。

响血管口径、毛细血管壁与细胞通透性、酶活性。

(3)变态反应

病理变化组织坏死的镜检变化主要包括细胞核、细胞浆以及间质改变三方面。

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⑴核浓缩核染色加深,体积减小,核膜皱缩;

原因:

细胞核中核蛋白分解产生游离核酸,使细胞核嗜碱性增强;o核液减少,核体积缩小、

⑵核破碎核膜破裂,染色质崩解成小碎块,散在分布于胞浆中

⑶核溶解核失去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染色变淡,整个细胞核完全溶解,仅存核影或完全消失。

在DNA酶作用下,染色质DNA分解。

2.胞浆⑴胞浆对伊红的亲和力增强,呈深红色颗粒;细胞浆糖元、核糖核酸减少,正电荷增

⑵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肿胀、破裂

3.间质纤维素性坏死。

胶原纤维肿胀、溶解,相互融合;纤维素样物质。

出现于实质细胞坏死后。

坏死最后阶段颗粒状或均质无结构红染物质。

四、坏死的类型

(一)凝固性坏死以坏死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为特征,也称干性坏死。

1.机理在蛋白质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

常见于梗死、胰腺炎引起的脂肪坏死。

2.眼观o坏死组织肿胀,稍隆起于器官表面,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干燥坚实无光泽的凝固体;o与正常组织界线明显。

3.镜检初期组织轮廓尚在,但实质细胞微细结构消失;后期,坏死细胞核完全崩解消失,胞浆崩解融合为均质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

4.特殊类型坏死

A干酪样坏死o结核杆菌感染引起o坏死组织外观呈黄色或灰黄色,质地松软易碎,像干酪或豆腐渣。

特征o坏死组织分解彻底,组织轮廓消失,坏死组织中除凝固的蛋

镜检组织的固有结构完全消失,细胞成分彻底崩解、融合为均质红染的颗粒状物质。

B蜡样坏死o肌肉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

白肌病。

眼观o坏死肌纤维浑浊,呈灰黄或灰白色,干燥坚实,外观像石蜡一样,固称为蜡样坏死。

镜检o肌纤维肿胀、断裂、横纹消失,最后变为均质红染颗粒状物质

(二)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见于神经组织坏死和化脓性炎,

o特征:

坏死组织崩解并迅速液化变为液体。

1.脑软化(坏死)o脑组织坏死后迅速液化称为脑软化。

o脑、脊髓含磷脂、水分较多,蛋白质较少,不易凝固,易液化。

2.化脓性炎症

(三)坏疽是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化。

坏死组织腐败分解。

眼观坏疽灶呈黑褐色或黑色o这是由于腐败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的结果。

3种类型

(1).干性坏疽o好发部位

o特点:

坏死组织干燥,收缩变硬,颜色为灰黑色,周围有出血、充血性

(2).湿性坏疽发生于与外界相连内脏器官o特点外观呈污灰色、污绿色或黑色;坏疽组织柔软湿润呈糊状,甚至完全液化;腐败分解过程中产生胺类、吲哚等刺激性气体,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影响大。

(3).气性坏疽o特殊形式的湿性坏疽,多发生于深部创伤;感染厌氧型细菌。

o特点:

坏疽灶结构疏松呈蜂窝状,用手按压有捻发音

五、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为维持自身组织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又称程序性死亡

1.细胞凋亡的原因

(1)诱导凋亡的因素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射线、TNF、自由基、一氧化氮、细菌、抗癌药物等;

(2)抑制凋亡的因素性激素、IL-2、IL-5、病毒等。

能诱发或促进凋亡的因素中,不但有病理性因素(如自由基、细菌等),也有生理性因素(如激素、各种细胞因子等)。

2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1)光镜凋亡细胞收缩变圆,胞浆嗜酸性增强,整个细胞可形成嗜酸性小体;

核圆形,碎裂或消失。

(2)电镜

早期凋亡细胞收缩变圆,与邻近细胞脱离,表面微绒毛消失。

胞浆致密,其中的线粒体、内质网及溶酶体等细胞器无明显变化。

细胞膜多处向胞浆内深陷或呈圆顶状向外突出“发芽”。

细胞核染色质凝集并附着于一侧核膜下,形成马蹄形或半月状凝集(染色质边集)。

凋亡小体形成

凋亡中、后期①核性凋亡小体胞核逐渐碎裂成小片状,由核膜包裹;

②胞质性凋亡小体胞体凝缩,并从“出芽”的根部或从胞膜凹陷处断离形成大小不等的胞体片块,有完整的细胞膜包裹着,内含浓缩的胞浆、完整的细胞器或核碎块等。

严重时,整个细胞均裂解成大小不等的凋亡小体。

③全细胞性凋亡小体胞体只固缩不裂解,核碎裂消失,形成一个光镜下的嗜酸性小体。

3.细胞凋亡的生化特征

(1)细胞内Ca2+的堆积和重新分布,细胞核内Ca2+的增多,激活核酸内切酶。

(2)激活的核酸内切酶把DNA切成多个180~200bp的寡核苷酸片段,在琼脂凝胶电泳图谱上呈现出特征性“梯状”电泳现象。

(3)细胞内骨架被破坏,细胞固缩。

4.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比较细胞的死亡有两种方式:

凋亡和坏死。

坏死通常是在严重的应激或暴露于有毒物质时出现的急性细胞功能丧失,是相对消极的病理过程,并与ATP的快速丢失有关。

相关的酶主要是溶酶体酶和Ca激活酶。

细胞凋亡是一种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的死亡过程,是在一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生的自发性死亡过程,是一种主动的、信号依赖的过程,包括胞浆内Ca2+、cAMP升高,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

六、结局和影响

(一)结局1.吸收与再生

2.腐离脱落糜烂溃疡

3.机化、包裹机化包裹

5.钙化体液中的溶解状态钙盐以固体形式沉积于坏死组织以及其它病理性产物的过程。

眼观灰白色,质度坚硬,刀切时发出沙沙声。

砂粒肝

镜检HE染色呈深兰色颗粒或团块。

(二)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比较

项 目细 胞 凋 亡细 胞 坏 死

发生原因细胞内部自动性细胞外部被动性

细胞形态膜皱缩,体积变小体积膨大

线粒体内腔闭锁,体积缩小内腔扩大,崩解

溶酶体萎缩,或自噬泡形成膜破坏,各种酶类释出

细胞浆浓缩,均质着染加深稀或浓,有颗粒或空泡

细胞的DNADNA等量断裂DNA无规则降解

核的形态多破裂成大小相等的碎片碎裂成大小不等的块状

核与胞膜形成凋亡小体膜破裂,碎核释出

消除方式吞噬消除溶解消失

周围变化无明显改变有明显的炎性反应

第四节结石

一、结石(Calculus)在腔状管腔器官管腔内,由无机盐和有机物组成固体物质称为结石。

二、类型1.尿石由泌尿系统形成的结石。

尿酸盐结石呈褐色;

磷酸盐结石呈灰白色,硬易碎。

草酸盐结石淡黄色

2.胆石由胆道系统形成的结石。

混合结石:

包含胆固醇、胆色素、钙盐,呈黄褐色。

胆色素性胆结石:

主要有胆色素,呈绿色或黑色。

3.肠石由消化管道形成的结石。

真性结石:

结石中有核心,外由钙盐形成环层状外壳。

常见于马、驴、骡。

假性结石:

毛石:

异食品、吃毛形成毛球

粪石:

食物中粗纤维较多

第五节组织修复、代偿与适应

1.修复(repair)是指组织缺损由周围健康组织再生来修补恢复的过程。

2.代偿(compensation)

3.再生(regeneration)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细胞的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

4.肉芽组织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是指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的幼稚结缔组织。

(1)肉芽组织的组成

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少量的胶原纤维和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

(2)肉眼观察

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5.增生(hyperplasia)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6.化生(metaplasia)是指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完全变为另一种成熟组织细胞的过程。

萎缩器官、组织的萎缩是由于组成该器官、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所致,同时伴有功降低。

自噬体是由单层膜包裹的退变细胞器或基质的囊泡,可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其中退变细胞器可被溶酶体酶消化,不能完全消化的则形成残体。

脂滴主要成分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也可能有磷脂和胆固醇。

在石蜡切片中脂滴被脂溶剂(二甲苯等)溶解而呈圆形空泡状。

为了与水泡变性的空泡区别,可作脂肪染色。

第四章炎症

炎症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

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细胞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三个过程的综合。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等)。

第一节炎症的原因和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一、炎症的原因(致炎因素)

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机械性因子

二、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1.致炎因素与致炎因子的性质、数量、作用时间及所作用的部位等有关。

2.机体因素

(1)营养状态

(2)免疫状态

(3)内分泌状态

促炎激素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三种

一、变质是指发炎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物质代谢障碍。

(一)原因和机理

一是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作用;二是血液循环障碍;三是炎症应答的副作用所导致。

(二)变质的病理变化

1.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炎灶实质细胞间质

2.物质代谢改变

(三)炎性介质也称化学介质

炎性介质的作用①扩张血管②增强血管壁通透性③具有趋化作用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炎性介质的类型

1.血管活性胺

(1)组织胺

分布:

作用:

(2)5-羟色胺(血清素)

分布:

作用: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1)前列腺素(PG)

分布

作用:

扩张血管、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发热和疼痛、对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有微弱的趋化作用。

(2)白细胞三烯

作用:

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对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

3.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多种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主要作用于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多肽类分子。

(1)白细胞介素-1(IL-1)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在炎症中的作用

①促进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增进白细胞粘着;

②促进T、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及抗体生成;

③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合成;

④增强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的趋化性;

⑤诱导发热反应;

⑥促进前列腺素E(PGE)合成增多。

⑦促进血小板活性物质释放。

(2)肿瘤坏死因子T、NK细胞产生

作用:

①能活化白细胞,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

②增强内皮细胞对白细胞的粘附,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③激活间质组织释放蛋白水解酶,使组织分解加强;④刺激巨噬细胞合成细胞因子;⑤抗病毒、抗感染;⑥诱导发热。

⑦抗细胞增殖。

4.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1)阳离子蛋白

作用:

①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加血管通透性;②对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③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游走。

(2)中性蛋白酶作用:

①可分解胶原纤维、基底膜、纤维蛋白和软骨为脓汁;②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③可激活激肽原为激肽④能从C3和C5裂解出具有趋化活性的片断。

(3)酸性蛋白酶可激活激肽原为激肽

5.激肽类

二、渗出渗出包括血管反应和血液成分的渗出两部分。

(一)血液循环改变

1.微动脉短暂的痉挛

2.动脉性充血(高流动相)

3.静脉性充血(低流动相)

原因:

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②静脉管腔狭窄③静脉受压

4.血流停滞(血流淤滞相)

(二)血液成分的渗出渗出是指血液中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灶的过程。

1.液体渗出渗出液

炎性水肿

积液

(1)渗出液的类型

浆液性渗出液

纤维素性渗出液

漏出液单纯流体静压升高所形成的液体。

炎性渗出液与漏出液不同。

(2)渗出液的作用①渗出液的防御作用、稀释毒素、运输作用、限制病原体的扩散

②不利的一面发生在肺脏、发生在脑膜、心包腔内积液粘连

(3)液体渗出的原因和机理1)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致炎因素、缺氧和炎症介质作用可引起:

①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缝隙扩大;②内皮细胞损伤;③内皮细胞吞饮增多

2)微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3)组织渗透压升高。

2.细胞渗出白细胞渗出(白细胞游出)

炎性细胞

(1)白细胞渗出过程

(2)白细胞渗出的原因和机理

白细胞游出是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协同作用的主动过程。

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炎灶定向运动的特性称之为趋化作用。

趋化因子有外源性的和内源性的,并具有特异性。

3.炎性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炎性细胞主要有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1)嗜中性白细胞

1)形态结构和特征细胞直径9-10微米,核分叶,嗜中性颗粒姬姆萨瑞氏

颗粒内含有多种溶酶体酶,如溶菌酶、过氧化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酶、阳离子蛋白、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2)功能①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和较强吞噬作用。

②吞噬细菌、坏死组织小碎片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③嗜中性白细胞在pH7-7.4的环境中功能最活跃,pH6.6以下开始崩解。

3)在炎症中的作用出现在炎症的早期和急性炎症化脓性炎症的全过程。

(2)嗜酸性白细胞

1)形态结构和特征大小9-12μm、核嗜酸性颗粒

主要含有过氧化物酶、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活性氧以及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等炎症介质。

无溶菌酶和吞噬素

2)功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伤寄生虫。

3)在炎症中的作用变态反应性炎、寄生虫性炎和食盐中毒过程中。

(3).嗜碱性白细胞

1)形态结构和特征直径10-12μm;胞核呈不规则的S状;嗜碱性颗粒,颗粒中含有肝素、组织胺、5-羟色氨、血小板激活因子和其它血管活性物质

2)功能和在炎症中的作用嗜碱性白细胞参与Ⅰ型变态反应。

(4).单核细胞

1)形态结构和特征直径15-25μm;胞核肾形或马蹄形;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脂酶和溶菌酶等。

2)功能①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和吞噬机能。

②可吞噬较大的微生物、异物以及细胞等。

③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④产生炎症介质,调控炎症反应。

⑤慢性细胞内感染时,单核细胞可变成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成为主要的炎症细胞。

3)在炎症中的作用①在PH6.8以下时,仍具有活力。

②出现在慢性炎症和炎症的晚期。

③在一些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李氏杆菌以及一些病毒感染时,单核巨噬细胞常成为主要的炎症细胞。

(5).淋巴细胞

1)形态结构和特征

淋巴细胞有大、中、小三种,直径分别为5μm、10μm、15μm,成熟的淋巴细胞多为小淋巴细胞。

根据来源、功能及淋巴细胞膜表面标志,可把淋巴细胞分成T、B、K、NK等几大类。

2)功能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一是调节功能包括辅助性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诱导性T细胞(放大某些T细胞介导的效应作用)和抑制性T细胞(抑制免疫反应)。

二是效应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迟发性过敏反应和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

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演变为浆细胞。

浆细胞胞浆较丰富,核呈圆形,常位于细胞的一侧,核染色质团块沿核膜呈辐射状(车轮状)排列。

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K细胞能杀伤被抗体覆盖的靶细胞。

NK细胞是一类无需抗原刺激,也无需抗体参与的杀伤细胞,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

3)在炎症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上述功能直接起到杀伤病原体等致炎因子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可通过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调节其它炎症细胞的渗出和功能。

一般出现于慢性炎症和炎症的晚期,在病毒性和过敏性炎时,淋巴细胞常成为主要的炎症细胞。

4).炎症细胞的效应机制

(1)吞噬作用

是吞噬细胞与经过抗体和补体调理后的吞噬物接触,伸出伪足包裹吞噬物形成吞噬体,并与溶酶体融合,吞噬物被溶酶体的水解酶消化、分解的过程。

(2)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第三节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一)发热

(二)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

①生物性致炎因素引起的炎症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

②增多的白细胞类型因病原体和病程不同而有差别。

③在急性炎症的早期和化脓性炎症④核左移⑤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时⑥慢性和病毒性炎

(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增生

炎症过程中,特别是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炎症,常见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增生、机能增强。

主要表现为骨髓、肝脏、脾脏、淋巴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增多,吞噬功能和抗体形成增强,局部淋巴结、肝脏、脾脏肿大。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的细胞增生是机体防御反应的表现。

第四节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一、炎症的经过

1.急性炎

2.慢性炎

3.亚急性炎

二、炎症的结局

1.完全痊愈

2.不完全痊愈

3.慢性迁延不愈

4.蔓延扩散由生物性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在机体抵抗力低下、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断繁殖,并沿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器官蔓延,或通过淋巴管、血管向全身扩散。

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可经淋巴管或血管波及全身,引起淋巴结炎、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甚至死亡。

第五节炎症的本质及其生物学意义炎症的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机体通过发生炎症使各种致炎因素及其损伤作用局限化,并进而消除病因,修复缺损,达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也会带来不同的损害。

55第六节炎症的分类依据炎症局部的病变,将炎症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三大类。

一、变质性炎

变质性炎

1.原因

2.病变特点眼观:

同变性和坏死镜检:

实质细胞变质性变化

间质

3.结局

二、渗出性炎渗出性炎

根据渗出物的特征可将渗出性炎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卡他性炎和出血性炎。

(一)浆液性炎

易发部位浆膜、肺脏、粘膜、皮下等疏松结缔组织

(二)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炎

痂膜

常发部位

纤维素性肠炎

纤维素性肺炎

纤维素性心外膜炎(绒毛心)

渗出的纤维蛋白被覆于心外膜表面,由于心脏不停的跳动、磨檫和牵引而形成无数绒毛状。

2.固膜性炎特点又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仅见于粘膜

眼观灶状麸皮状或扣状肿

3.结局

(三)化脓性炎

1.概念

2.原因①化脓菌②非化脓菌

3.类型

(1)脓肿

(2)蜂窝织炎(

弥漫性浸润

原因和机理:

链球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降解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还能分泌链激酶,溶解纤维素。

(3)积脓

(四)卡他性炎卡他性炎“卡他”一词来自拉丁语,流溢或下流

1.特征:

渗出液;粘膜损伤轻微

2.原因

温和;作用时间短

3.类型浆液性卡他、粘液性卡他、脓性卡他、胃卡他、肠卡他、肺卡他

4.镜检

5.结局

(五)出血性炎出血性炎血管壁损伤较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的炎症。

三、增生性炎症增生性炎症

(一)一般性增生性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1.急性增生性炎

2.慢性增生性炎呈慢性经过,以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炎症。

慢性增生性炎多从间质开始增生,因此通常又称间质性炎。

(二)特异性增生性炎特异性增生性炎

常见的引起特殊肉芽肿性炎症的病因有结核杆菌、鼻疽杆菌、放线菌等。

第五章肿瘤危害人类的三大疾病。

全球10大致命疾病排行2005-09-14

心脏病、恶性肿瘤(癌)、脑血管病变(亦叫中风或脑溢血)、胃肠炎(包括痢疾)、流行性感冒及肺炎、支气管炎(包括肺气肿和气喘)、糖尿病、肝硬化、结核病、感染性疾病及外伤。

第一节肿瘤概述(tumor)

一、概念

瘤细胞的特点①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②幼稚,不分化③相对无限止生长

肿瘤性增生与炎性增生区别

二、肿瘤的特征

(一)一般形态与结构

1.肿瘤的形态外形、大小、色彩和硬度

①外形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肿瘤外形与它的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有关。

②大小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良恶性、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关。

③色彩肿瘤的颜色与肿瘤的组织来源和含血量有关。

④肿瘤的硬度与肿瘤的种类、实质和间质的比例以及有无变性和坏死有关。

骨瘤最硬,粘液瘤则很柔软。

2.肿瘤的结构①实质

同型性肿瘤

异型性肿瘤

②间质肿瘤的间质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和淋巴细胞。

(二)肿瘤的异型性

异型性(atypia)

良性

恶性

间变性肿瘤为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

间变(anaplasia)指的是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1.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15

16

2.肿瘤细胞的异型性1)瘤细胞的多形性

2)核的多形性①核增大②核染色增强③核的形态大小④核仁大多

⑤核分裂像增多,且出现病理性分裂像,不对称、多极和顿挫性分裂像。

3)瘤细胞胞浆的改变由于胞浆内核蛋白体增多而多呈嗜碱性。

(三)肿瘤组织的代谢特点

1.蛋白质的代谢

2.核酸的代谢

3.糖代谢

4.无机盐代谢

(四)肿瘤的生长1.肿瘤的生长速度

2.肿瘤的生长方式

①突起性生长

②膨胀性生长

③浸润性生长

④弥慢性生长

(五)肿瘤的扩散1.直接蔓延

2.转移恶性肿瘤通过不同途径向身体其他部位迁移,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肿瘤的过程。

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①淋巴道转移

②血道转移

③种植性转移

(六)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压迫和阻塞2.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3.出血和感染4.疼痛5.发热6.激素过多7.恶病质,甚至死亡。

四、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1.良性肿瘤的命名

2.恶性肿瘤的命名

①癌(cancer、carcinoma)②肉瘤(sarcoma)③来自胚胎组织或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母细胞瘤”

(二)肿瘤的分类常以肿瘤的来源组织为依据进行分类;

上皮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神经组织肿瘤和其它肿瘤四类。

每一类又以分化成熟程度及对机体的影响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五、肿瘤病因学和发病学

(一)外部因素1.生物性致瘤因素

(1)病毒30多种动物的恶性肿瘤是由病毒引起,引起动物肿瘤的病毒有150株以上

(2)霉菌及寄生虫膀胱癌血吸虫

2、化学性致瘤因

(1)多环碳氢化合物,如3,4苯并芘

广泛存在于煤焦油、沥青、烟草燃烧烟雾、烟熏或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