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结构分析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8246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docx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解结构分析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docx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

2014-10-2716:

25

 

怎样解结构分析题

[解题总述]

在具体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总体把握,观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主旨映照全文,看一看为表现主旨都使用了哪些材料(选材),又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结构),为表现文章主旨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达技巧),这些艺术方法又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服务于主旨的,对揭示文章主旨又有什么好处,等等。

本篇着重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介绍一些解题方法。

[结构分析题的重要性]

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所列八条,第一条就是“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可见结构分析题的重要。

从07年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四省高考新课标卷来看,现代文阅读题都是先从分析作品结构入手的。

如广东卷第16题:

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分);山东卷第19:

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宁夏卷: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高考命题形式]

1.分析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⑴如07年广东卷第16:

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分)

答:

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

⑵08年全国1卷第17: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第一问:

表现了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

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的观点。

[分析]:

第一问考的是“引用”的目的。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

引用王维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王维的诗句强调了阳关的荒凉,的用意就是赞美阳关的美丽富饶了。

这样一种感情当然属于豪情。

第二问是从作品结构方面来提问的。

郭小川的诗句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来说其作用不外是前后照应,强化主题。

2.直接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⑶如08年江西卷第17题: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答: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

①②段总写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

③④⑤段写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3.重要语句或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⑷江苏卷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

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⑸07年江西卷第17题: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

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⑹07年辽宁卷第17题:

第一自然段,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分)

⑺07年山东卷第19题:

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⑻07宁夏卷: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可见结构分析题的重要。

⑼07年四川卷第16题:

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6分)

答:

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怎样做结构分析题]

如果题目是第一、三种形式,那么下面的阅读材料你必须仔细读:

1、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2001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

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如《野菊花》的首段:

‘野菊花!

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2、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如2004年北京卷选文《普希金之画》的末段:

“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

‘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

’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

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

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这一段正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点化。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

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如2004年浙江卷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的感情”。

3、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2001年上海试卷第㈢题的甲段,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3段中赞美大海的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第13题“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什么”的提问,其作用就是烘托“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2004年全国卷Ⅳ选文《痛哭和珍》第19题:

“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

再联系选文中“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2003年全国卷的选文《乡土情结》第3题: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根据题目,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和好处应当是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

那么答案就是: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再提供“结构上处于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在解题时亦可供参考: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如果题目是第二种形式,那就要分段分层了。

具体做法有:

1.分清层次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语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或段落,后者通常称为划分段落层次。

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

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1)分辨段的类型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

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例如: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则寓言可分几层?

若按类型来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

(叙事)叙述耕田的农夫捡到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然后放下农具守在树旁希望再捡一只兔子的故事。

第二层:

(议论)指出农夫行为的荒谬可笑。

(2)归纳意群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

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

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例如上引⑶江西卷第二部分的分层就是按这种方法做的。

(3)寻找标志

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标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

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例如《长城》一文在反思历史一段中有小结性的指示语: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据此可划分出这一段的三个层次。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

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譬如2000年全国卷第23题问:

最后一段文字“但人们告诉我:

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啊,长城!

”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长城很伟大,还可以由此引申出对其建造者勤劳、智慧、伟大的赞颂,但放进文章里就必须看到,这一段是对上文“哦,长城!

······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这一叩问的委婉含蓄的回答。

再联系前文对民族封闭传统的沉重反思,就应该看出对面临新冲荡的中华民族的忧思与期望。

可见的感情是那样的丰富复杂,他思及历史又念及未来。

面对这些繁杂的内容,就要善于抓住这一深沉的思想感情中的精髓,解答自然化繁为简了。

所以这段的意思应是:

中华民族,你曾创造过伟大的奇迹,相信(或期望)你能承受冲荡,再创辉煌。

[练习巩固]

根据上述阅读材料,可以去完成08年各地高考试卷中有关结构分析题了。

注意切忌生搬硬套,顾此失彼。

有些术语可以套用,但要顾及全文或上下文,领会文章立意,不离语境。

比如上引第⑵例,题中有两问,第一问是考引用诗句的目的,与概括的态度有关,若不问情由,只答“照应前文”,那就顾此失彼了。

又如第⑸例,仅回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是不够的,还要说出承接上文,是指什么(即“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开启下文,又指什么(即“交代了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这样才能完整答题,获得满分。

分段分层练习

给下面的语段分层并归纳语段中心及层意。

1.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

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

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

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

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

明代竹画家蜂起。

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

“……”,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

有人评论说:

“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答:

可用“寻找标志”法。

这一语段从时代上分为三个部分,即宋、元、明。

故而可分三层。

一层:

宋代画家多,画竹气魄极大。

二层:

元代画竹盛行,风格独特。

三层:

明代竹画家蜂起,技艺高超。

然后,我们再“去同存异”,将三个层次的内容归纳、合并,就很容易地概括出这一复杂语段的大意:

说明宋元明三代竹画家蜂起,技艺高超,风格独特。

2.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当时称为“交子”。

这决非偶然。

要发行纸币,就必须具备造纸术和印刷术。

然而在当时的地球上,掌握印刷术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以北宋帝国的条件最为成熟,最为优越。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初唐是钱帛兼行。

贞观治世,“匹绢得粟十余斛”。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唐中叶后,铜钱日益排挤绢帛,到北宋时帛制大体上已经终止货币的职能。

北宋统一中原后,却没有统一的币制,而是铜钱和铁钱兼行。

如在四川行用铁钱,陕西与河东地区兼用铜铁钱。

铁钱是一种价贱而笨重的铸币,铁钱一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

而社会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纸币应运而生。

答:

可用归纳意群法。

第一层:

前两句,这是总说,说明纸币出现在北宋决非偶然。

第二层:

余下部分,说明纸币出现在北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这一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北宋时造纸术与印刷术已成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大增。

3.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草原,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答:

用归纳意群法。

整个语段由四个复句构成,前三个复句为一个层次,说明阴山以南的沃野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最后一个复句为一个层次,说明阴山以南的沃野对于汉族来说,地理位置很重要。

综合以上两个层次的意思,就可以概括出这一语段的中心,即:

阴山以南的沃野对于游牧民族和汉族来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答:

用法:

第一段是叙述,为一段;第二、三两段是描写,又可作为一段;第三段是抒情又可作为一段,这样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是总起,我们就可以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总起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

第二、三两自然段是分述,描写桂林山水之美。

这一段又可分为层:

第二自然段有“静、清、绿”三个关键词,层意可概括为:

“漓江的水静、清、绿。

”第三自然段有“奇、秀、险”三个关键词,层意可概括为:

“桂林的山奇、秀、险。

”第四段是对全文的概括,我们可以抓住对全文起概括作用的那两句诗,把段意概括成:

“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如同在画中游。

5.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兰圃漫步

一九六一年三月三日,朱老总游罢越秀公园,再临兰圃,曾赋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我也喜到兰圃。

这是一座很别致的园圃,矮墙绿瓦,拱形小门,墨绿色的陶瓷通花窗框,两只守门石狮,进道的林荫小径,使人十分意外,里面竟藏着一座五万平方米的绿洲。

这座绿洲在解放前原是一片荒芜平地。

一九五○年才建成一所小型标本植物园。

据说:

朱老总发现园内茂密的林木,荫凉雅静的环境,很适合种植名贵的兰花,便提议在此修建一座兰圃公园。

于是,经过专家们的设计、改建,在一九五七年,这所标本植物园终于变成今日的兰圃。

这座庭园式的公园以栽植兰花为主,圃内兰花共有一百多个品种。

步入兰圃,两旁葵、竹像列队欢迎,前面的桃花正迎风含笑。

足迹走遍半个地球,还是第一次面对“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境界。

黄竹给我添上一份新知,使我感到学无止境。

穿过路亭、小径,走过石桥、水榭,漫步到一座小山坡前,山坡上的杜鹃红白相映,使我忆起大学时代的杜鹃城。

世界的变迁,人生的境遇,真是谁也不能预料。

我们必须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才不会愧对时间与历史。

“兰花在哪里呢?

”我问小邱。

我逛了半天兰圃,还没有看到一朵兰花。

小邱不知道兰花在哪里。

终于,我在一座棚下发现一盆盆的兰草。

原来这不是兰花开的季节,我没有赶上时候。

我喜欢兰花,也爱画兰,幸而不是一个“兰花迷”,才不致扫兴而返。

但游兰圃而欣赏不到兰花,使我领悟到:

时机对生命的重要。

步出兰圃时,我想到一些闲荡在马路上的待业青年,为什么不到兰圃来品一枝香茗,看几页好书,探究一下生命的意义?

 

①.本文开头引用朱老总的咏兰诗,其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突出了兰花的名贵不凡,为写“寻迹”到兰圃”作了铺垫。

②.分析文中画横线的那句话的含义:

(2分)

答:

借唐代诗人的诗句表达自己初到兰圃时意外惊喜的感受。

③.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2分)

答:

要把握好时机,而不要消极等待时机

④.写出文中直接点明本文中心的一句话(2分)

答:

时机对生命的重要

6.阅读下面的三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示例篇: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甚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6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7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祇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8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4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9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0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11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

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对于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别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

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12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大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