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8216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docx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docx

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

2017江西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大全

江西省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与其他人类社会活动相比,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包括:

生物起源说,神话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心理起源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

学校教育的产生:

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痒序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制度也日趋完善,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塾、痒、序、校)两类.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原始教育社会的教育特点:

a,教育的非独立性,b,教育的原始性,c,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

a,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

b,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累积,为学校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c,文化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可见,学校教育的产生既有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也有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型。

古代教育---我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在商代,开始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职业。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在欧洲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合成“七艺”。

在西方的僧侣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等教育知识中,神学仍是主修课程.

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同属于古代教育的范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a,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分离.b,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c,基本组织教育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现代社会教育,其特点为:

a,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b,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c,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外在动力)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教育学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古代的<论语>,<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其中<学记>是我国史上最好的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其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施,禁于未发’等是学记中千古传颂的教育格言.)

在教育的创立阶段(17~18世纪)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与其他科学并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和卢梭的<爱弥儿>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成稿于1632年,大体上确立了近代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轮廓,<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在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时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必考)

他还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

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实验教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提出形成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素质教育)为教育教学观.杜威的偶遇思想通常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表.

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第二次世纪大战以来,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如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教育交叉学科。

我国的教育学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

1901年,王国维翻译了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这是中国最早了解到的教育学.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

(2)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

(3)教育学语录话(1966-1976)

(4)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年至今)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

特点是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广,它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1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

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①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③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结合起来.

4把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结合起来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社会经济。

教育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的动力。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于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和经济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其中,劳动者身上的以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体现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2.教育与政治制度。

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③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③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3.教育与社会文化。

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选择功能、融合功能、创新功能。

4.教育与社会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人口出生率和教育水平呈反比关系,教育是可以通过实施优生教育,改善人口的先天素质,实施出生后的教育,改善后天教育.

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人口向城市流动,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有助于人口职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a,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b,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c,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内发论,外铄论,实践主体论.如孟子讲’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柏拉图认为’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内发论,而奧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就是内发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体现了实践主体论.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登于1869年在<遗传的天才>中说道’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的.其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其三人都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代表观点:

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提出了儿童犹如一块白板.即’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称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第三,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

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此外,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

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适应和遵循儿童发展的这些基本规律和特性。

顺序性与教育: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阶段性与教育:

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不平衡性与教育: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具有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所谓“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个别差异性与教育:

同一年龄阶段的每个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除了有共同的,典型的特征之外,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者称之为个别差异。

可分为外部差异与内部差异。

在外部差异上由于遗传和生活条件的不同,身高体重体质等都有不同。

内部差异上,儿童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也很大。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实际上,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第一层次为教育方针,第二层次为教育目的,第三层次为培养目标,第四层次为各育目标,第五层次为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层次为每节课的目标。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联系:

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功能。

a,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b,调控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C,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总之,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个人本位论:

卢梭、帕克、马斯洛

社会本位论:

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

人格本位论:

裴斯泰洛奇、小原国芳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杜威

伦理本位论:

康德、赫尔巴特

文化本位论:

狄尔泰、斯普朗格、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

第二,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第三,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遵义会议.

1986年,<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1995年,<教育法>.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精神实质:

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性质.

B,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c,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

D,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E,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由凯洛夫的教育学提出来的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

(我国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德智体美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只是总量的急剧增长、只是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目的的迥然相异.教育素质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培养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①政治素质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③道德素质教育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5体素质教育⑥心理素质教育

五、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

第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第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地位。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其基本原则,儿童利益的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青少年享有的权利/儿童受教育权利:

a,生存的权利.B,受教育权利.C,受尊重权利.D,安全的权利.

3.当代学生的特点。

所谓当代学生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校学生。

①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

②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③自我意识较强。

价值观念呈多样化④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⑤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行的学习方式⑥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同时增多期学业竞争加剧,心里问题增多⑧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高度分化之后的产物。

教师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4.专业化阶段。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班开办’南洋公学)

(1681年,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传统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常规角色行为:

a,父母的替代者.b,知识的传授者.C,学生的楷模.D,集体的领导.E,法官和裁判.F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1世纪教师新角色/新时代教师的特征:

a,学习的促进者.B,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C,终生学习者.D,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F,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A,劳动对象的能动性.B,劳动方式的示范性.C,劳动手段的创造性.D,劳动效果的隐含性.E,教师劳动时空的广泛性.F,个体性和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3.教师的职业素养。

a,专业知识素养.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③,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b,专业才能素养.①,教学技巧.②,教学能力.③,教研能力.C,专业精神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西方三位学者的教师发展阶段理论

.A,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①,教学前关注阶段.②.早期生存关注阶段.③.教师情境关注阶段.④,关注学生阶段.

B,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C,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

教师的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主要依靠自我发展,自主发展,合作发展.

波斯纳则提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先生摸索出一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

作用:

第一,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第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师生关系的构成。

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工作关系

3.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

3.师生关系的模式。

①专制型②民主性③放任型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教育水平和素质修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工作关系式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六、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只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因素:

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d,民族文化传统.

特征:

a,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就教育年限c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d,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e,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欧美现代学制主要类型:

西欧双轨制(典型代表:

英国.德国)美国单轨制(六三三学制)前苏联型学制(被称为中间型学制/Y学制)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的学制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痒、序、校”等,形成于西汉,我国的现代学制直到清朝末年才出现,至民国期间,推出四种学制:

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但未能实施

②癸卯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③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

④壬戌学制1922年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老解放区的学制:

(特点)a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b,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赋予灵活性,c,依靠群众办学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其领袖是马丁·路德.其被称为’国民教育之父’.1763~1819年,德国先后三定法令推行义务教育,成为推行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义务教育大规模实施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全世界义务教育的平均水准为8.63年.德国为12年.英国为11年.

1904年.义务教育一词出现,<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

我国正式试办义务教育是在1911年.

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于7月1日期实施.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6年6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与2006年9月1日起实施.1985年颁布教师节.1986年实施.

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政策趋向是: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

从纵向上来说,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上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机构等等。

特性:

1.民主性2.形式多样性3.连贯性

产生的背景:

1.社会变化加速2.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3.人口急剧增长4.闲暇时间的增多

终生教育的思想起源于成人教育的实践.

终生教育改写了传统教育的定义与概念,改变了整个教育的结构和坐标系,从而实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史上一场具有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