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8207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0 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10 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10 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10 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10 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0 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

《专题10 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 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0 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docx

专题10变异育种和进化高考生物考点黄金30题解析版

专题10变异、育种和进化

1.生物体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部位可以进行配对联会,非等位基因部位不能配对。

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分别出现下图①至④系列状况,则对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①为基因突变,②为倒位B.③可能是重复,④为染色体组加倍

C.①为易位,③可能是缺失D.②为基因突变,④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①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改变,且改变后的片段不属于同源染色体的部分,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②染色体右侧发生了染色体上碱基序列的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③在同源染色体片段中间出现了折叠现象,可能是缺失或者增加(重复);

④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故选C。

2.蝗虫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O代表缺少一条性染色体,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

控制体色褐色(A)和黑色(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复眼正常(B)和异常(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含基因b会使精子致死。

下列有关蝗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的群体中,不会存在复眼异常的雌雄个体

B.杂合复眼正常雌体和复眼异常雄体杂交,后代复眼正常和复眼异常的比例为1:

1

C.萨顿通过观察雄蝗虫体细胞和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纯合褐色复眼正常雌体和黑色复眼异常雄体杂交,后代雌雄个体都表现为褐色复眼正常

【答案】B

【解析】

由于基因b使精子致死,但含b基因的卵细胞可以存活,故群体中不会出现XbXb的个体,但可以出现XbY的个体,A错误;杂合复眼正常雌体(XBXb)和复眼异常雄体(XbY)杂交,由于基因b使精子致死,故XbY产生的配子中只有含Y的能够参与受精,故后代均为雄性,且复眼正常和复眼异常的比例为1:

1,B正确;萨顿通过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观察体细胞和精子细胞、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的关系,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纯合褐色复眼正常雌体(AAXBXB)和黑色复眼异常雄体(aaXbY)杂交,由于基因b使精子致死,故aaXbY产生的配子中只有含aY的能够参与受精,故后代只有雄性(AaXBY),表现为褐色复眼正常,D错误。

故选B。

3.某植物根尖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中部分基因的分布状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基因,数字代表无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

B.C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C.①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D.该细胞分裂时,可发生基因A与a的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A正确;碱基对的变化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B错误;①为非编码区,其中碱基对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A与a若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则该细胞减数分裂时,基因A与a的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

4.在作物育种中,使作物具有矮生性状是某些农作物性状改良的方向之一。

实验小组利用诱发基因突变的方法从某二倍体野生型水稻(株高正常)田中获得了一株矮生型突变体,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50%。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所结的种子比野生型水稻的小

B.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逐代自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

C.单倍体矮生植株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发生了整倍性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而二倍体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在产生配子过程中无法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故其没有种子,A错误;由题意“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50%”分析可知,矮生型突变体为杂合子,矮生性状为显性性状,故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逐代自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B正确;单倍体矮生植株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由两组变成了一组,发生了整倍性的变化,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A。

5.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图中甲、乙两个细胞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其中甲已经标出了所有相关的基因,乙未标明。

图中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一段错接到了4号染色体上。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初级精母细胞的分裂过程前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B.产生甲、乙细胞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

C.图中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和易位

D.乙分裂产生的精细胞,其基因型分别是Ab和aBb

【答案】B

【解析】

A、根据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而分裂的甲细胞内含A和a,说明a基因是突变产生,A错误;

B、由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都是含2个染色体组,所以B正确;

C、图中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

D、根据个体的基因组成Bb,复制后基因组成加倍,即为BBbb,经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由甲、乙细胞分析:

甲细胞中只含1个B,则乙细胞应含有Bbb;乙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3号染色体正常,只能含有b基因,4号染色体则含有B和b基因,其分裂产生的两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Ab和ABb(因为带A基因的染色体正常,每个精细胞内都含1个A基因),D错误。

故选B。

6.正常白眼雌果蝇和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一只基因型为XbXbY白眼雌果蝇甲和一只基因型为OXB红眼雄果蝇乙。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果蝇乙的体细胞中最多含14条染色体

B.理论上果蝇甲可产生数目相同的4种雌配子

C.可用显微镜观察果蝇甲、乙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情况

D.亲代白眼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或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产生果蝇甲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及以上分析可知,果蝇细胞内正常情况下有8条染色体,而OXB红眼雄果蝇乙的细胞中缺少一条性染色体,那么其细胞内正常情况下染色体数为7条,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出现14条,A正确;XbXbY白眼雌果蝇甲产生的雌配子有2Xb:

2XbY:

Y:

XbXb,因此4种雌配子数目不相等,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果蝇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乙果蝇中染色体数目少了一条,因此二者都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因此可用显微镜观察果蝇甲、乙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情况,C正确;亲代白眼雌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或者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异常导致卵细胞内染色体的异常,而产生了果蝇甲,D正确。

7.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幼苗丙是杂种植株,其体内含有10+8=18条染色体,秋水仙素处理后的丁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36条),丁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B正确。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C错误。

戊是人工诱导形成的多倍体,与丁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是一个新物种,该新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错误。

8.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

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中,14号和21号染色体相连接形成一条染色体,该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观察染色体应该选择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因为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平面上,形态固定,数目清晰,B错误;根据题意中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即三条染色体会“二一分开”,如不考虑其中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

14号、21号和异常染色体、21号、14号和异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14号和21号染色体,C错误;由于该男子能形成含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的正常精子,则与正常女子婚配可生育出正常的后代;D正确。

故选D。

9.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

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

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

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题干背景,X探针与Y探针分别具有一段与X和Y染色体相同的碱基序列,可以分别与X和Y染色体结合,使相应染色体呈现荧光标记,A正确;

B、据图分析,妻子具有3条X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至于妻子是否由于X染色体上具有致病基因导致的伴性遗传,本题的图形中没有显示相关基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不能判断,B错误;

C、妻子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形成既有可能是父母中一方减数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配子所导致,也可能是受精卵形成之后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配异常导致,不能判断,C错误;

D、由图形显示分析,流出胎儿的遗传配子既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XX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Y精子的结合的结果,也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含X的正常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XY精子的结合的结果,因此,对于该对夫妇来说,选择性生育并不能解决该遗传病出现的问题,D错误.

故选A.

10.研究者从冰川土样中分离获得了具有较高脂肪酶活性的青霉菌菌株,为了在此基础上获得脂肪酶活性更高的菌株,最可行的做法是

A.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

B.将青霉菌菌株与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混合培养,再进行筛选

C.将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的基因导入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

D.设置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梯度,对青霉菌菌株分别培养,再进行筛选

【答案】A

【解析】

用紫外线诱导青霉菌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会出现脂肪酶活性更高的菌株,再通过筛选获得,故A正确。

B项和C项处理得到是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与题目要求不符。

BC错误;

根据单因子变量原则,D项应将“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梯度”改为“脂肪的浓度梯度”,才能筛选出脂肪酶活性更高的菌株。

D错误

11.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

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

3:

3:

1。

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

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由题可知玉米的两对相对性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原因最可能是发生染色体易位,使原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答案A。

12.某种水稻中品系甲产量高、耐旱但不抗稻瘟病;品系乙抗稻瘟病但不耐旱、产量较低。

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可利用品系甲通过单倍体育种快速培育出纯合抗稻瘟病水稻

B.可利用干旱环境诱导品系乙发生耐旱突变,进而筛选出耐旱品种

C.可利用品系甲通过多倍体育种培育出产量更高的三倍体水稻

D.可利用品系甲和乙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高产、耐旱、抗稻瘟病的水稻

【答案】D

【解析】

依题意可知:

品系甲没有抗稻瘟病基因,因此不能利用品系甲通过单倍体育种快速培育出纯合抗稻瘟病水稻,A错误;品系乙不耐旱,在干旱环境中不能生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品系乙,使其发生基因突变,进而筛选出耐旱品种,B错误;三倍体水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不能形成种子,C错误;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因此可利用品系甲和乙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高产、耐旱、抗稻瘟病的水稻,D正确。

13.下图表示用AAbb和aaBB两个品种的某种农作物培育出AABB品种的过程。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育种过程①②③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经步骤⑥(人工诱变)处理获得的品种的基因型不一定是AABB

C.①和②所采周的方法分别是杂交和测交

D.若该植物是两年生植物(第一年秋冬季播种,第二年春夏季开花、结果),则通过“①→④→⑤”途径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至少需要3年

【答案】C

【解析】①是杂交,②③是自交,都可以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经步骤⑥(人工诱变)处理获得的品种的基因型不一定是AABB,B正确;①和②所采用的方法分别是杂交和自交,C错误;若该植物是两年生植物(第一年秋冬季播种,第二年春夏季开花、结果),则通过“①→④→⑤”途径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至少需要3年,即第一年秋冬季播种,第二年春夏季开花、结果,第二年秋冬季播种,第三年春夏季开花、结果,D正确。

14.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采用的新模式。

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小麦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交替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优良的小麦新品种。

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

B.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

C.穿梭育种充分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D.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D

【解析】

两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导致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A正确;由题意可知,穿梭育种是将小麦在两个地区反复交替种植,然后进行选择和鉴定,最终选育出小麦新品种。

所以,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B正确;由题意可知,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将小麦在两个地区反复交替种植,然后进行选择和鉴定,最终选育出小麦新品种。

利用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D错误。

故选D。

15.如图是育种工作者的育种过程图解。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能产生杂交后代,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

B.秋水仙素能促进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野生二粒小麦为二倍体,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

D.此育种过程所遵循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的知识,考生要能够理解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明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明确秋水仙素的作用是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但不影响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故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正确解题。

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能产生杂交后代,但杂交后代不可育,说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不同物种,A错误;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但不影响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故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野生二粒小麦为四倍体,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C错误;此育种过程所遵循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16.已知甲、乙两不同物种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甲植株高产、乙植株耐盐碱。

现要利用这两种植株培育出既高产又耐盐的新品种,下列技术不可行的是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获得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

B.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

C.两种植株杂交后,得到的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可较快获得纯种的目的植株

D.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目的植株

【答案】C

【解析】

甲、乙两种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获得满足要求的既高产又耐盐的四倍体新品种,A不符合题意;基因工程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因此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B不符合题意;甲乙两植株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者不能杂交,即使能杂交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C符合题意;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异源二倍体),由于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故不能产生可育配子,但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形成可育的既高产又耐盐的四倍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果蝇的体色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只含其中一个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

下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畸变个体

B.筛选①可用光学显微镜,筛选②可不用

C.F1中有1/2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

D.F1中雌雄个体的体色理论上均为灰色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图乙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正确;筛选①筛选的是染色体变异的个体,可用光学显微镜,而筛选②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也可观察后代的存活情况,B正确;根据图乙染色体组成可知其产生的配子异常的比例是3/4,所以F1中有3/4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C错误;由于只含其中一个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故F1中均含有B基因,故雌雄个体的体色理论上均为灰色,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种群内变异量增大

B.基因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增大种群基因库,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D.一般情况下,自交能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但不能改变基因频率,且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非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亲子代之间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使两个种群(1、2)之间的基因交流机会增加,引起种群1和2两个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同时因为1种群的迁入,使2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增加,种群2内的变异量增大,A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所有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故基因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增大种群基因库,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正确;自然选择会保留适应环境的个体,故该类型的基因型频率会升高,在持续选择条件下(如育种),会不断加强对某基因纯合子的选择比例,故不被选择的对应基因频率可能降为零,C正确;环境条件适宜的种群非随机交配一般不会改变亲子代之间的基因频率,但若出现致死(花粉致死、胚胎致死)或者某类个体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时,则亲子代之间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D错误。

19.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抗性纯合子(%)

甲地区

78

20

2

乙地区

64

32

4

丙地区

84

15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A、家蝇产生抗性的原因是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所以氨基酸的改变是碱基替换引起的,氨基酸的数目没改变,所以A错误;

B、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2%+20%×1/2=12%,而不是22%,B错误;

C、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1/2×3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2×15%=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错误;

D、但甲、乙、丙三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的高低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0.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

图1为日本南、北部地区的象甲。

图2为日本不同纬度多个地区的象甲平均喙长和山茶平均果皮厚度。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B.图2中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最高

C.图2中P区数据采集自北部地区D.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由图1可以看出,南部山茶象甲的喙长于北部山茶象甲的喙,因此推测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A正确;分析图2可知,M区山茶平均果皮厚度大,在打通果皮的孔洞难度更大,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低,B错误;图2中P区果皮厚度小,山茶象甲喙短,数据应采集自北部地区,C正确;山茶象甲与山茶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

21.将纯种的某二倍体植物品种甲(AA)与近缘纯种乙(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下图所示的新品种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品种甲没有此片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新品种丙部分染色体及染色体上基因示意图

A.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

B.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

C.丙品种的产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1/2个体能稳定遗传

【答案】B

【解析】

解析:

据丙中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的种类可知,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基因不一定是由DNA上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A项正确,B项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之一,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项正确;图示丙品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EE:

AaEE:

aaEE=1:

2:

1,其中AAEE和aaEE为纯合体能稳定遗传,D项正确。

22.一种名为"傻瓜水稻"的新品种,割完后的稻蔸(留在土壤中的部分)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如图所示是"傻瓜水稻"的产生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双重低温加压能诱发基因突变

B.过程④的作用是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C.割完后的稻蔸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其意义是快速繁殖后代

D.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D

【解析】

育种过程中双重低温加压能诱发染色体变异,A项错误;过程④的作用是选择,其基础是遗传和变异,B项错误;割完后的稻蔸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属于无性繁殖,意义是保持亲本的性状,C项错误;该育种方法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