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8106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docx

《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docx

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

流动性过剩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银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金流动性不足。

在当时的体制下,银行向没有资本金或者资本金缺乏增长机制的企业发放了大量贷款,银行的贷款维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每年的贷款在大幅度的上升。

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资产的流动性很强。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一直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一直到本世纪初,情况发生很大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急需转变增长方式与经营模式。

  一、当前商业银行业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流动性过剩现状及其原因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呈过剩状态。

2005年末,存差资金已达万亿元,为2000年的倍。

超额准备金占比居高不下。

2000-2004年,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由4050亿元增至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在中央银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后,截至2005年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仍高达12600亿元。

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日益显着。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资本市场的占比还较小。

截至2005年12月底,中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约为4000亿美元。

就世界标准来看,这一数值并不高,仅排名世界第19位。

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复苏,投资者的信心不是很足,资金持续向银行体系流入。

  二是我国的储蓄率较高,2005年为46%。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储蓄率为-%,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高储蓄率使居民的资金大量集中于银行。

  三是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从已进行改制的银行来看,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的不良贷款占比都实现了大幅度下降,基本上在5%以下。

由于资产质量的改善,贷款沉淀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四是具有更高流动性的票据投资正在加速替代银行的短期贷款。

去年以来,我国推出了企业的短期融资券,中长期的贷款也开始证券化,产生很强的替代效应;同时,金融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等,都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导致商业银行过度竞争和盈利下降

  一是资金流动性相对过剩将导致过度竞争,盲目地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放大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

  二是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市场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

2005年,三年期国债发行利率跌至%,三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跌至%,两年期金融债发行利率跌至2%。

流动资产收益率的持续下降造成银行经营效益收益水平下降。

如果资金市场、货币市场收益连续走低的话,银行的收益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三是过多的投资和交易资金追逐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导致货币市场上流动性最强的交易工具为各金融机构长期持有而失去流动性。

银行金融资产被动性的膨胀和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使得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困境。

  同时,目前的利率市场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思路。

2004年10月29日,中央银行发布规定,不再设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倍,人民币存款利率首次允许下浮。

对各类金融产品、各类金融机构全部实现利率市场化将是这一改革的最终目标。

从国际范围看,各国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明显下降,如澳大利亚在1980年到2000年期间,利差从4%缩小至3%;台湾地区的利差从%缩小至%。

对于依赖利差收入作为主要收入的商业银行来说,其竞争力将进一步减弱。

与国际先进银行比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基础还不牢固,收益结构仍较为单一,主要依赖贷款利差收入,收益来源存在较大的脆弱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收益利率波动的敏感度提高,银行抵御经济周期的能力较弱,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

  国际监管要求突出以资产约束限制规模扩张

  2004年6月26日,国际清算银行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

新资本协议包括三大支柱:

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市场纪律。

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全球银行业的逐步实施,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张上受资本约束会更强。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果不严格限制贷款规模的过快增长,未来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将非常大。

  2004年,在全面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上,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达标时间表。

作为银行业监管和资本市场关注的核心指标,资本充足率包含着对银行业务经营和风险收益的深刻思考,它一方面提倡并鼓励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另一方面对过于激进或保守的银行也建立了相应的淘汰机制。

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强化,必将使中国的商业银行从过去没有资本概念和资本制约的非理性发展,加速走向严格资本制约的现代商业银行理性经营阶段,实现经营规模增长方式由资金制约到资本制约的转变。

  实现收益结构多元化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的趋势

  为应对监管机构的要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在继续做好传统资产业务的同时,不断发展新型资产业务和收费业务,实现收益结构多元化。

以花旗银行为例,2004年,其营业额高达亿美元,净利润超过170亿美元。

主要的四项业务中,全球消费者业务贡献了72%的净利润,企业和投资银行、全球投资管理和全球财富管理分别贡献了13%、8%和7%的净利润。

可以看出,花旗银行采取侧重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客户细分、扩大理财业务以及交叉销售等方式进行业务创新,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对银行净利润的贡献。

在基本的业务策略上,花旗集团认为,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有较好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因而确定了将投资银行业务融入商业银行业务网络的发展方向。

德意志银行1989年贷款总额就已达1200亿美元,但在总资产大幅上升的同时,德意志银行目前贷款总额也仅为1380亿美元左右,通过产品创新实现资产结构优化。

  三、新形势要求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

  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是有限度的,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需要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商业银行需要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流动性过剩折射的不仅是一个时期资金多少的问题,而且折射出社会融资方式的变化,折射出金融脱媒的现象。

对此,商业银行还应加快传统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的转型,使其逐步由单一银行存贷款销售商变成兼营存贷款、债券、证券、保险、基金、黄金、外汇等多种金融商品的综合销售商。

这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家对金融综合经营的制度安排和供给。

  首先利用金融市场的创新,逐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同时应该鼓励或者允许商业银行和国有资金进入股票债券市场,给商业银行增加投资渠道或者拓宽渠道。

同时鼓励和扩大企业债券,使其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着力于建设全国统一债券市场,建立多元化的配置机制,逐步解决企业负债率过高,或者说银行信贷手段过于集中的问题。

  其次,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理财产品的推出既给居民提供相对低风险收益比较高的投资工具,同时可为银行分离存款,大力减轻商业银行的压力。

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新的理财产品,既可带来手续费的收入,又可带来佣金的收入,还可以通过资产池的收入和本身的收益差价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又能缓解银行投资成本高、投资收益偏低的矛盾,是对传统存贷差模式的挑战和创新,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模式。

  第三,推动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的创新。

增加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减少或者消除面临流动性的风险敞口,改善资本市场的利率结构,创造能够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和债券市场、存款和货币市场的收益挂钩,结构性的存款加大培育,应用衍生产品规避风险,更注重应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建立资本约束下的规模增长机制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是国际先进银行用于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它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计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盈利进行调整,衡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使收益与风险匹配,与银行长远盈利目标相统一。

以提高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目标,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手段,改革综合经营计划和绩效考评体系。

将资本充足计划引领商业银行的年度经营计划,在综合平衡资本总量和结构计划的基础上,以经济资本为核心手段,将资本约束风险、资本要求回报的理念贯穿落实到各类计划中,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财务收支计划的有机协调,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核心目标。

  加强资产组合管理

  从资产的风险属性、期限属性和利率属性出发,立足于经营环境和业务基础,研究资产负债配置的最佳方案,通过加强各类风险限额、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管理及内部利率调控、产品定价政策等手段,合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配比,降低资产组合的整体加权风险,促进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运作。

同时,以金融机构间的信贷资产转让市场为平台,积极探索资产组合动态管理,分离、转移、分散信贷风险,改变贷款组合风险特征,降低信贷资产整体风险度。

  促进业务结构多元化

  从国际上一些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同银行的优秀程度和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系。

越优秀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同一个银行,发展水平越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

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银行优劣的重要标准,成为银行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

考虑到未来利率变动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商业银行应主动调整收益结构,提高对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应变能力。

大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提高投资及交易类收入占比。

积极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开拓发展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多种方式开展资本营运业务,提高投资和非资产类的收益水平,渐次建立信贷利差收入、投资收益、中间业务收入协调推动的多元化收益结构,培育高增长、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从本质上讲,商业银行是通过经营风险实现盈利和发展的。

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根本。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制,不仅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而且随着市场的多变、产品的丰富以及业务环节的日益复杂,也应加强市场、操作、流动性等各类风险管理。

由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包括信用、市场、操作和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表内、表外业务,本币、外币业务,自营、代理业务,境内、境外等业务,均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

将风险管理涵盖于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计量、风险控制、风险处置到风险补偿的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张始终要建立在高效的风险管理基础之上,唯有如此,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