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1214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docx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docx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

  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判断

  流动性是银行业作为社会资金供应与需求传递的中介,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低流动性资产向高流动性资产的转换能力。

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在资金供求关系宽松情况下出现的资金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现象。

简单地讲就是银行的存贷比过低,从而形成供求失调问题,结果由此而形成银行信贷收入减少、盈利压力增大。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5年全国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在内的各项人民币存款总量为亿人民币,而当年各项贷款为 亿人民币,富裕资金为3000多亿元,仅占存款总量的%。

而2005年,全国各项人民币存款达到亿人民币,当年各项贷款为亿人民币,存贷差超过9万亿,占比达到%。

如图1所示。

  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来看,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2005年3月,央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上存央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居高不下。

截至2005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17%。

由此可见,我国资金过剩问题已经客观存在。

  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表现是资产价格的上涨,2005年5月以来,中央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但房地产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趋势,期房价格表现最为明显。

与此同时,2006年股票市场的回暖,长期国债的收益率自2005年一季度以来一降再降,都说明了资产价格呈急剧上涨之势。

由此可见,我国资金过剩问题已经客观存在。

  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流动性过剩的国内因素

  制度内因。

为了应对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加快金融业的发展,国务院将金融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取向,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金融业进行改革,如汇率制度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改革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流动性,也是导致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不可忽略的因素。

  金融市场化改革因素分析。

2003年以来,央行先后放开了利率和汇率管制,货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央行率先放开商业银行备付金利率后,货币市场的直接融资成本大幅降低,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由银行贷款间接方式向货币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的直接方式转变,且规模呈现进一步扩大之势,我国金融脱媒问题开始显现。

其对银行信贷市场的替代效应逐渐放大,对银行业流动性过剩具有一定的影响。

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汇改方案,但是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和投机资本所预期的升值幅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人民币升值预期并没有完全消除,加上汇改前国外热钱的进入,使国内商业银行资金供应充足,进一步加重了流动性过剩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因素分析。

在国有商业银行占据银行业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四大国有银行综合改革对流动性过剩也存在较大影响。

为了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创造上市条件,国家一方面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3家银行注资600亿美元使银行业的资金来源更加充足;另一方面剥离了3家银行近万亿的不良资产,使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规模进一步压缩。

同时资本监管理念的确立,要求商业银行2006年底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形成了对银行信贷扩张的硬约束。

此外,在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中,随着信贷风险管理的逐步强化,各行都采取了审慎投放的信贷政策,贷款投放量与改革前成净下降趋势。

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当前银行业整体的流动性过剩。

  经济因素。

国内面临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带有许多非理性特征,其根源在于经济结构性失衡,表现为货币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资本相对稀缺同时存在。

  从货币流动性的供给来看,目前外汇占款成为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外汇占款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

基础货币投放倚重于外汇占款反映了我国内外需失调问题开始变得严重。

内外需的严重失调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体外循环在不断加剧,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体外循环不断弱化了内贸部门对要素资源的竞争力,同时加强了物资要素资本在收入分配中的竞争力,使外需的强劲增长影响了内需的增长效率。

  从货币流动性的地域布局来看,货币流动性压力主要来自于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等地区;从货币流动性分布格局上看,城市存在较大的货币流动性压力,而农村则始终是资金的洼地,邮政储蓄等是农村和落后地区资金贫血性输出的主要渠道。

资金流动性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导致了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从货币运作效率角度看,金融机构较低的资金运作效率实际上放大了其货币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商业银行面临两难选择,在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下,扩大贷款额度不仅消耗其资本金,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风险资产,引发资产结构性风险;收紧信贷却又面临着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流动性过剩的国际因素

  从2001年开始,为了对冲美国科技泡沫破灭和“”恐怖袭击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美联储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准利率由历史的中轴4%~8%降到1%的低位,并维持了长达3年的时间。

同时,日本央行为了应对长期通货紧缩和低迷的经济,实施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下降到0。

虽然近年来英格兰银行、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已经开始先后加息,日本银行最近则结束了长达4年的数量扩张型货币政策,试图抽紧本国过度的资金流动性,但是超宽松货币环境的总体格局仍然没有发生质变。

  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总体格局之下,全球经济失衡的现状成为主导资金流向的重要标杆。

2005年美国经常账目赤字超过8000亿美元,而欧洲、日本、石油出口国、亚洲新兴经济国家的顺差相应增加。

美国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迅速增长的债务使得外国投资者的信心逐步降低,国际投资者认为美元长期贬值趋势不可避免,美元资产的汇率风险不断加大。

同时,当前美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加息周期的尾声,而日本、欧元区、中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受经济复苏加快的影响,普遍进入加息周期初期,美元资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资产投资收益率利差将逐步缩小。

在这种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存的大背景下,全球资金出现了大规模跨境流动。

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美元持续贬值,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诱发更多的资金流入新兴经济体,进一步放大了这些经济体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我国金融业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商业银行方面

  解决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商业银行应通过金融创新、全面调整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积极应对当前的流动性过剩,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商业银行顺应存款利率市场化趋势,通过产品创新增加主动负债,促进低成本存款稳定增长。

同时,银行加快资产证券化的步伐,通过资产证券化,一方面银行可以将中长期资产变现,加快资金的周转,进行其它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居民购买银行债券,银行存款数额减少,银行利用变现资产可以进行再投资,投资与储蓄相互转化,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改变了目前银行资产单一的状况,增加银行的盈利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银行及时推出理财产品,大力开展理财业务,可以分流一部分储蓄存款,也可以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加快银行业务创新,增加面向个人及中小企业的贷款种类,来增加银行高质量的贷款。

同时,抓住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有利机会,开拓新的区域信贷市场。

  宏观货币政策方面

  1.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抑制投机压力。

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人民币汇率改革方案,除了升值2%和引入一篮子货币外,更为重要的改革措施体现在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

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更有利于抑制投机压力,因为在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可能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而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这会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使其投机进出的资金风险成本更大,从而抑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操作。

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形成了鼓励流入限制流出,对内外资企业、法人、自然人实行差别待遇的政策格局。

资金流入较为容易,而流出则需层层审批,外汇供给压力人为放大,也相应放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同时,“宽进严出”弱化了对外汇流入的监控,加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积聚了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

我国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方便企业持有外汇、鼓励资本流出的措施。

但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扩大,这实际上也逐渐削弱了维护汇率稳定赖以生存的制度基础即资本管制,使金融体系蕴藏着更大的风险。

因此,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逐步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即调节国际收支应当更多地运用市场的、法律的手段,尤其是发挥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

通过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减少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当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具体表现。

在这种格局下,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需要依靠自身的内部调整,还需要通过国际货币合作和协调机制的建立来完成。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迅猛发展,亚洲区域一体化得到很大的发展。

因此我国可以先在亚洲地区推进一定程度的汇率政策合作,以化解当前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风险。

在具体的合作中可以涉及对外汇市场干预的协调机制和各国货币之间的稳定机制,从而减弱投机资本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武静.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戴莲,吴广文.破解流动性过剩难题[J].现代商业银行,连建辉,翁洪琴.银行流动性过剩:

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科学,王学武.商业银行资金过剩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