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7849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14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讲稿

绪论

教学目标:

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们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

2、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课时:

4学时

本课程总体介绍(2分钟)

本课程的教学计划:

1、本课程共48个学时(含8学时实践)共3个学分。

2、课程为考查科目,成绩评定:

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本教材介绍:

(本教材为20XX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改首用教材)

1、本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

3、本课程的逻辑结构:

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计八章和结束语。

其中三个主题:

思想政治(理想)、道德和法律。

一、导入新课(解决“本课程是什么”的问题)

(一)对本课程破题、释义。

1、思想

有几种含义,此处应指一种理性的认识。

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

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考。

一个有思想的人与其他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经常思考。

遇到问题或迷惑时,不是象一般人那样,完全去听别人怎么说,或者是看书上怎么写,而是在“听人说”和“看书”(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基础上,主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辨别真假。

同样地,一本好书,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要教会人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人们正确的认识和学习的方法。

Hawkin(当代德国数学物理学家)只有几个指头能动,却还在研究科学并四处传播学问,可见思想之伟大。

思想家们为了对世界和世界观的认识也在忙着思考,对于我们普通人,不会对社会和历史起到那么大的作用,但是也不能放弃学习和思考。

思想体系也是一门科学。

和一般自然科学一样,它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2、道德:

通俗地说,是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确切地说,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

道德的本性是一种必要的恶。

“目的在于求得更大的善或防止更大的恶。

”例如:

目的在于善待他人的道德规则,如“大公无私、自我牺牲、诚实和慷慨”等,是压抑某些利己的欲望,实现利他的欲望;目的在于善待自己的道德规则,如“节制、谨慎,平和”是压抑某些利己的欲望,实现另一些利己的欲望。

总结:

道德就其本身来说,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或目的而言,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秩序的混乱、经济发展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文明秩序),因而是一种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

3、修养

是指在知识或理论方面达到的水平。

4、法律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5、重点: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道德与法律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

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

道德与法律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二者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职责。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法律则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A、作为社会规范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道德与法律之间有着诸多区别:

(1)产生条件不同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概括。

(3)调整范围不同

法律调整的是那些对统治阶级来说关系着根本的、重要的利益并且需要用国家权利干预、保证的社会关系。

同时,法律只能规范人的行为,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受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道德都可以和应该谴责,而受道德谴责的行为却不一定都违法。

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

(4)实现方式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

(5)体现内容不同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

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

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B、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互助、无私奉献等。

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

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

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律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有着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

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

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随社会的发展,一些道德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是对社会非常重要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成为必要和可能。

(二)性质

公共基础课,是其他公共课的基础,带有思想性,政治性。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补充:

我国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发展。

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

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意义。

(解决“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

通过分析小学、中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从思想层面学习,还要从理论的层面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

3、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举例:

20XX年开始,中国反腐高唱“道德经”。

近日,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在发表“反腐”讲话时,向所有中共官员发出“重操守”之呼吁,引起海内外关注。

胡锦涛称,要“把加强官员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官员“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

“中纪委”随即提出,今后要把高官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细节纳入反腐与公众视野。

4、提高人文素质。

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途径、方法

1、看书。

加强修养。

推荐一些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书。

我国国民读书日渐减少。

原因:

网络的普及,人心浮燥。

举例:

世界上爱读书的民族。

2、思考。

思考重大的社会问题。

3、实践。

由课程性质决定的。

(1)集体安排。

如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做义工、社会调查

(2)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

“日行一善”。

四、认识大学,适应大学生活。

(一)大学生活的特点

1、大学的起源:

大学的起源可追溯到我国的先秦时代、欧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欧洲中世纪出现的。

当时宗教仍处于统治地位,大学逐渐摆脱了教会的侍女和附庸的地位,成为学者自治的学术机构,从事学术探索和知识传授活动。

古希腊时期的大学是贵族式的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

纽曼继承了这种理念,并总结了当时牛津大学的具体实践,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博雅教育,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

”此后,这种教育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并被称为通才教育。

2、大学的目标——“通才”还是“专才”?

现代大学理念强调通才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现代大学也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大学里有博学的师长、完备的教学体系、先进的科研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幽雅的育人环境,人们常常把大学比喻为科学的殿堂、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经过努力拼搏,有幸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良好条件,努力学习,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大学生活的特点。

——与中学的区别。

首先,大学设有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门类齐全的学科。

一方面,各专业都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了科学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目标,并据此设计出相应的培养方案。

该方案不仅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在内的课程体系,还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这些都为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基础知识提供了保证。

另一方面,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也为大学生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提供了可能。

通过大学学习,大学生不仅能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各种实用技能,而且也掌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大学里有一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和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授、学者。

他们不仅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承担着大量的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工作使得大学教师总处于本学科研究的最前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

通过向大学教师学习,大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尽快地接近现代科学文化的前沿。

最后,大学里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畅通的科技信息、必要的生活设施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与这些物质条件相对应的大学传统、大学校风、大学校训、幽雅环境以及由此构成的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氛围,则又是一道独特的大学风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提供着精神食粮和精神保证。

4、大学生活的变化:

——与中学生活相比。

第一、学习方式和要求变化。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受以鱼,不如授以渔”,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

第二、生活环境的变化。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学生的自理能力各不相同,学生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第三、社会活动的变化。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需要自己去挖掘,有的学生总感到大学生活无味,但也有的学生感到大学生活非常充实,原因就是自己对大学生活的认识不同。

(三)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略)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

(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1、自主学习

2、全面学习

3、创新学习

4、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牢牢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永远没有毕业生,因而人们才说要“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大学”提供给我们的是“终身教育”,生活就像一本“无字天书”。

只有努力学好生存、求知、做人、发展四门“基础课”,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五:

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大学生应有历史使命感。

简述世界发展趋势。

因为内容较多,可将《大国的崛起》作为挈入点。

,由几个大国的发展史,看我们国家发展的机遇与困难,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具体,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如何做?

专题一: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具有远大的理想,肩负历史使命,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当代大学生,最根本提要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因此,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

1、我党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成果: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的第四十二条“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2)82宪法第二十四条“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3)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新的“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再次重申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学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丰富并确定下来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20XX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5)20XX年3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八荣八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原则,更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

它既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又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在全书中的地位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根本要求是: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领悟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实践人生的价值。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这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传承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活力。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结合了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既尊重个人的合法权益,又体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注重效益与社会公正,强调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坚持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教材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把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观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主旨,体现教材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以“八荣八耻”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不断地锤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作业:

阅读: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六封信。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的内涵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意义。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难点:

处理好个人理想、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

导入新课(1分钟):

绪论课,我们了解到《基础》课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思想(理想)部分,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实现理想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本次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新课内容:

一、理想信念

(一)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人类对自身现状永不满足,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就产生了理想。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受时代条件的制约。

从古代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到现在的“五子登科”,从“嫦娥飞月”到“人类向外星球迁移”,诸种理想,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

2、理想的特征:

目标性:

对自身实践行为的价值方向进行选择;超前性:

以预见方式反映未来;时代性:

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联系;阶级性:

一定社会群体内的共同理想;现实可能性:

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实践性:

通过实践检验、修正、发展、实现。

多样性、层次性:

3、理想的分类:

有很多种。

A、从内容上:

可分四种

社会政治理想:

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设想、追求和向往;

道德理想:

指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做人标准;

职业理想:

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要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生活理想:

人们对一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标准、以及对物资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

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它决定和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调节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就会产生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

具体说来,就是做什么人,干什么事,过什么生活都和社会理想有关系。

因此,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核心。

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社会理想,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变成为社会理想奋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会理想也不能脱离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而孤立存在。

一个道德上人格低下、投机钻营,工作上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一事无成,生活上追求腐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很难说他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

B、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

个人理想:

处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

包括个人具体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

社会理想:

指社会机体主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只在全社会应该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者的关系:

社会理想决定制约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目标一致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方向相反,就不易实现,实现了也会造成损害;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依赖于个体理想的得实现。

2、正确把握个人理想、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的关系。

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科学预见。

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二)信念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情感。

因此,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

2、信念的特征

有稳定性:

一旦形成,终生不渝并具有巨大惯性。

多样性:

人们需要的丰富多彩,导致信念的丰富多样

执著性:

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是不罢休

亲和性:

志同道合:

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

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二、理想、信念对人(大学生)的意义。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拓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为什么要讲“理想信念”?

第一,大学生成长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呼唤

问题一:

“读书是为了娶美女挣大钱”

湖南省株洲市某重点中学一语文教师竟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

“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

含有这些观点的教研论文《入学教育课》日前竟还获得了2000年株洲市中学语文教研论文评选二等奖

问题二:

网上恶搞是娱乐?

还是什么?

(例:

对超女李宇春、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的恶搞)。

恶搞之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