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7439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6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docx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docx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非机械类

目录

绪论………………………………………………………………………………1

训练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3

训练二齿轮范成原理…………………………………………………………6

实验三机构创意组合实验……………………………………………………9

实验四螺栓联接静动态实验…………………………………………………10

实验五螺旋传动效率实验……………………………………………………14

实验六带传动实验……………………………………………………………18

实验七液体动压轴承实验……………………………………………………20

实验八滚动轴承综合性能测试分析实验……………………………………26

实验九机械传动设计及多轴搭接实验………………………………………28

实验十减速器拆装实验………………………………………………………30

绪论

机械基础课(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创造工程学等)是实践性和理论性均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不能依附于理论教学,但是更不能与理论教学完全脱节,实验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为目的。

我们按照从机械认识、机械设计到机械研究创新的认识规律,构建了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更为宽广和开放的“五个层次”实验课程体系:

引导认知、基本训练、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践。

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创造工程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融为一体。

“五个层次”实验课程体系架构如下:

几何体认知、机械发展与未来认知

引导认知机械原理认知、机械设计认知

机械创新设计认知

构形设计和绘图、计算机绘图室

基本训练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齿轮范成原理

动平衡实验

基础实验速度波动调节实验

带传动实验,液体动压轴承实验

(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

机械传动方案综合及性能分析实验

平面机构创新设计及运动测试分析实验

机构创意组合实验,螺纹传动综合性能分析实验

综合实验机械传动设计及多轴搭接实验

滚动轴承组合设计及综合性能分析实验

静态与动态螺栓联接综合实验

平面机构设计及运动仿真分析实验

减速箱结构分析及装拆实验

创新实践————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作品制作

“五个层次”的实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各具相对独立的系统和明确的目标:

(1)引导认知——在学习机械基础课程之前设置的“启蒙作业”:

通过实物和模型的动态展示,让学生得到有关机械设计与创新的“启蒙教育”。

(2)基本训练——机械创新设计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通过构形设计和绘图→计算机绘图→机构运动简图测绘等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构形能力、图形表达能力,机构综合能力,为机械创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基础实验——机械系统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的初步剖析:

让学生通过基础实验掌握机械系统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综合实验——综合设计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性实验:

机械创新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包括机电液的综合、方案和结构的设计、功能与结构研究创新,按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机械创新设计过程,由我中心实验教师自行设计了一组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新实践——创新实验教学的蓓蕾工程: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学生自我训练为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并参加各类大奖赛。

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五个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和机械类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要求,编写了这本适应非机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教材。

其内容涵盖基本训练、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

由于时间仓促,本教材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尚未弥补,如有疏漏的地方,望请指正。

训练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一、训练目的:

1.掌握对实际机械或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测绘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结构的区别,加深和巩固机构自由度计算等理论知识。

二、训练工具

1.机构模型一组、钢尺一把等;

2.草稿纸、铅笔等(自备)。

三、训练要求:

1.实验前,认真预习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弄清机构运动简图、机构示意图的概念及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的注意事项。

2.每人测绘四个机构简图,(其中两个机构运动简图,二个机构示意图)。

要求包括四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等,其中至少有一个根据实物绘制的简图。

3.每人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运动简图、机构自由度计算、体会与建议等)。

四、原理及方法:

机构运动简图是反映机构运动情况的简单图形,由于机构运动情况仅与机构中的构件数及其所组成的各运动副的数目、种类、相对位置有关。

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结构,而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符号来代替构件、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定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这样绘制的图形叫做机构运动简图。

机构运动简图与原机构具有完全相同的运动特征,它不仅可以简明地表示机构的运动情况,而且还可以根据该图对机构进行运动及动力分析。

不按比例绘出的图形称为机构结构简图或机构示意图,它只能定性研究机构的某些运动特性。

下面以平面机构为例说明机构运动简图测绘的步骤及方法。

五、训练步骤:

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要把该机构的实际构造和运动情况搞清楚,首先要定出其运动输入(原动)部分和运动输出(工作)部分,然后再沿着运动传递的路线,把运动输入和输出之间各个传动部分搞清楚,这样才能正确绘出机构运动简图。

下面我们以图1-1(a)所示偏心轮机构模型为例,进行机构运动简图

的测绘及机构自由度计算。

1.认清组成机构的构件数。

测绘时,缓慢转动手柄使机构运动,注意观察机构中哪些构件是活动构件,哪个构件是固定构件,哪个是运动输入构件,哪个是运动输出构件,并逐一编排构件序号。

如图2-1中所示1、2、3、4等。

2.判断各构件间组成的运动副的性质及种类和数目。

缓慢转动手柄,根据相联两构件的接触及相对运动情况,确定各个运动副的性质和种类。

如偏心轮2与固定构件1是圆柱面接触,其相对运动是绕A点转动,故构件2与构件1在A点组成转动副;同样构件3与构件2在偏心轮2上B点、滑块4与构件3在销轴中心C点组成转动副;滑块4沿固定构件1的方向x-x移动,故滑块4与构件1组成移动副。

此机构有三个转动副和一个移动副,共有四个低副。

3.选择视图面绘出机构示意图。

选择视图面的原则是以与大多数构件运动平面相平行的平面作为视图面。

在草稿纸上首先定出与机架组成运动副的大致位置,然后按规定的符号及构件的联接次序徒手画出机构示意图。

对于组成转动副的构件,不管其实际形状如何,都只用两转动副之间的连线代表,例如AB代表构件2,BC代表构件3。

对于组成移动副的构件,不管其截面形状如何,一般用滑块或导杆表示,例如滑快4代表构件4,并通过滑快上转动副C的中心线x-x代表构件4与构件1相对移动的方向线。

机架打斜线表示,如构件1。

原动件上打箭头表示,如构件2。

对于组成高副的构件,也必须按照表1-1中规定的符号表示(或画出接触处两运动副元素的实际形状来表示)。

4.计算自由度并校核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由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可得:

根据计算所得机构自由度F=1,该机构只有一个原动件即偏心轮,所以机构的原动件数与自由度数相等。

该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若计算机的自由度与原动件数不符时,必须检查所绘制的简图或机构自由度计算是否有误,直至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5.测量机构的运动学尺寸并按比例绘机构运动简图。

仔细测量机构的有关运动学尺寸(如转动副的中心距、移动副方向线、线间的夹角等),如测量AB杆、BC杆的长度、滑快4的移动方向线x-x至转动副A的距离。

将数据记录好,然后选择恰当的长度比例尺μl(m/mm),按比例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图1-1b).

6.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完成实验报告。

六、课外训练作业

1.试绘制2-3个牛头刨模型或实物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进行机构结构分析;

2.试绘制2-3个油泵模型或实物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进行机构结构分析;

3.试绘制2-3个其他机构模型或实物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进行机构结构分析。

训练二齿轮范成原理

一、训练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形成的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廓产生根切现象、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建立变位齿轮概念;

3、要求仔细观察插齿机插齿的范成原理及范成过程;

3、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的异同点,分析了解它们的齿形变化及各参数的关系。

二、训练工具

1.插齿机、齿轮范成仪;

2.范成齿廓的齿轮毛坯的图纸;

3.学生自备:

计算器、圆规、削尖的铅笔、三角板、橡皮擦及小刀等物。

三、训练要求

1.每组一人,绘制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齿廓图各一张;齿廓图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完整的齿廓曲线

2.每人一份实验报告。

四、原理及方法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毛坯,毛坯和刀具之间仍然保持固定速比的传动,它们的对滚运动如同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的运动,同时刀具还沿毛坯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加工所得到的齿轮的齿廓曲线就是刀具的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

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的齿廓曲线,则包络线亦必为渐开线。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毛坯与刀具之间的形成过程。

  为了保证毛坯与齿条刀具的固定速比的传动,也就要求毛坯的(即转动的齿轮圆盘)分度圆与齿条刀具的节线相切、齿条刀具的移动速度与毛坯分度圆的圆周速度相等。

在齿条刀具上并标有范成标准齿轮时两条对“零”的刻度线。

切制标准齿轮时,应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与齿轮毛坯的分度圆相切,即齿条刀具准确对“零”刻度线,这就可以利用范成仪来加工一个标准齿轮的图形。

  

齿轮加工示意图

切制变位齿轮时,应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向前或向后平行移动一段距离xm(x为变位系数、m为加工齿轮时刀具的模数)。

即齿条刀具的刀顶线与变位齿轮毛坯的齿根圆相切并留下铅笔所画的位置。

这样可以加工一个变位齿轮的图形。

刀具的齿顶线若超出极限啮合点N1时齿廓的齿根部位产生了根切,齿根已切好的渐开线齿廓被切去一部分,这种现象就称为根切现象。

为了避免根切现象,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向后(远离齿轮毛坯中心)平行移动一段距离xm,使刀具的齿顶线不超出极限啮合点N1就可以,作一个正变位齿轮的范成实验。

取移距值要适宜,当移距值超过一定极限时,齿顶会变尖。

(一般齿顶圆的齿厚应保证在0.25m~0.4m)。

齿轮不产生根切的最小变位系数的计算公式:

        xmin=(zmin-z)ha*∕zmin.。

所以,只需将齿条刀具平行向齿轮毛坯齿顶部移动距离不小于xminm,这样加工出来的变位齿轮可避免根切现象。

五、训练步骤

1.根据已知的刀具基本参数a、m、ha*、C*和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直径,计算出被加工的标准齿轮的齿数、基园、齿根圆及齿顶圆的直径。

2.拧下范成仪齿轮上的压板,将毛坯图纸的中心与范成仪的中心重合,然后将压板拧紧。

3.调节刀具的中线,使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相切(或调节刀具的齿顶线,使与毛坯的齿根圆相切),此时,刀具处在切制标准齿轮的位置上。

4.开始“切制”齿廓时,即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此时将齿条刀和毛坯作纯滚动的移动到一端,然后向另一端走刀(移动),移动的距离不要太大,太大了会使渐开线出现不圆滑,造成产品报废现象,标准移动距离为不使渐开线出现毛刺为宜。

当移动了一个不大的距离使齿条刀刃切入毛坯齿顶圆时,用削尖的铅笔描下刀具刀刃的位置,直到形成两个完整的轮齿齿廓,刀具走到另一端不能再走为止。

5.用标准渐开线齿廓检验所绘得的渐开线齿廓,观察有无根切现象。

如有根切,分析其原因。

观察刀具的齿顶线是否超过极限啮合点N,若超过了,就会产生根切。

6.计算正变位齿轮的基园,齿根圆及齿顶圆的直径;重新调整刀具,使刀具离开毛坯的分度圆,即向毛坯的齿顶部移动一段距离xminm,这时刀具的齿顶线与变位齿轮的根圆相切。

按2、4步骤切制变位齿轮的轮齿齿廓。

7.全部加工完时,取下图纸,观察标准齿廓与变位齿廓有什么异同点并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三机构创意组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学生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运动特性;

2.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1、ZBS—C平面机构创意组合分析测试实验台附件:

齿轮、齿条、槽轮、凸轮、转动轴、连杆、各种连接组合零部件等。

2、装拆工具:

十字起子、活动板手、内六角板手、钢板尺、卷尺等。

3.(自备)草稿纸、笔、绘图工具等

三、实验要求

1.每2-3人一组,每一组实验前拟一份机构运动设计方案,实验后提交新设计方案;

2.完成实验后各组将机械零部件“物还原位”,老师验收后方可离去;

3.每人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四、实验原理及方法

根据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任何平面机构都可以由若干个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而构成,故可通过选定的机构类型,拼装该机构并进行分析。

五.实验内容

1.自行到实验室熟悉本实验中的实验装置,各种零部件、装拆工具的功用。

了解机构的拼接方法,拟订自己的机构运动方案的拼接步骤;

2.自拟或课本提供的机构运动方案做为拼接对象;

3.拼接机构,将各基本杆组按运动传递规律顺序拼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

4、绘制运动简图,分析所拼接的平面机构

5.根据平面机构的组成的原理,利用常用的零部件拼接调整,设计一种具有新型的带发明创造性的组合机构。

每一组提交一份机构创新设计方案。

6.最后把组合机构安装在实验平台上,进行测试分析、运动分析、实验结果分析、拟定这次实验的步骤,并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四螺栓联接静动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螺栓联接在拧紧过程中各部分的受力情况。

2.计算螺栓相对刚度,并绘制螺栓联接的受力变形图。

3.验证受轴向工作载荷时,预紧螺栓联接的变形规律。

4.通过螺栓动载实验,改变螺栓联接的相对刚度,观察螺栓动应力幅值的变化,以验证提高螺栓联强度的各项措施。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1.LZS螺栓联接综合实验台一台,

2.LSD1—A静动态测量仪一台,计算机及专用软件等实验设备及仪器。

3.记录纸、笔等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1.完成基本螺栓联接静动态实验、增加螺栓刚度时的静动态实验、增加被联接件刚度时的静动态实验、改用弹性垫片时的静动态实验等内容实验;

2.作好实验数据记录,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数据变化;

3.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切记接线、开启电源时要注意安全;

4.每2-3人一组,每人一份实验报告。

四.螺栓联接实验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1.联接部分包括M16空心螺栓、大螺母、垫片组成。

空心螺栓贴有测拉力扭矩两组变应片,分别测量螺栓在拧紧时,所受的预拉力和扭矩。

空心螺栓的内孔中装有M8螺栓,拧紧或松开其上的手柄,即可改变空心螺栓的实际受载面积,以达到改变联接件刚度的目的。

垫片组由刚性和弹性两种垫片组成。

2.被联接件部分由上板、下板和八角环组成,八角环上贴有应变片,测量被联接件受力大小,中部有锥形孔,插入或拔出锥塞即改变八角环受力,以改变被联接件系统的刚度。

3.加载部分由蜗轮、蜗杆、挺杆和弹簧组成,挺杆上贴有应变片,用以测量所加工作载荷的大小,蜗杆一端与电机相联,另一端装有手轮,启动电机或转动手轮,使挺杆上升或下降,以达到加载、卸载的目的。

五.实验步骤及方法

(一)实验台及仪器的预调与连接:

1.实验台:

取出八角环上两锥塞,松开空心螺栓上M8小螺杆,装上刚性垫付片,转动手轮使挺杆降下,处于卸载位置。

将两块千分表分别安装在表架上,使表头分别与上板面(靠外侧)和螺栓顶面接触,用以测量联接件(螺栓)和被联接件的变形量。

手拧大螺母至恰好与垫片接触。

(预紧初始值)螺栓不应有松动的感觉,分别将两千分表调零。

图1

2.测量仪:

配套的4根输出线的插头将各点插座连接好,各测点布置:

电机侧八角环上方为螺栓拉力,下方为螺栓扭力。

手轮侧八角环上方为八角环压力,下方为挺杆压力。

然后将各测点输出线分别接于测量仪背面1、2、3、4通道的A、B、C接线端子上。

注意黄色地线接B端子(中点)。

3.计算机:

用配套的串口数据线接仪器背面的9芯插座,另一端接计算机上的A/D板接口。

启动计算机,按软件使用和说明书要求和步骤操作进入实验台静态螺栓实验界面后。

单击空调零键后对“应变测量值”框中的数据清零,如串口数据联接无误,则该输入框中会有数据显示并跳动。

4.调节静动态测量仪:

通过测量仪上的选择开关,分别切换至各对应点,调节对应的“电阻平衡”电位器,使数码管为“0”,进行测点的电阻平衡。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1、螺栓联接静态实验:

⑴用扭力矩扳手预紧被试螺栓,当板手力矩为30~40N时,取下板手,完成螺栓预紧。

⑵进入静态螺栓界面,将附录表中给定的标定系数由键盘输入到相应的“参数给定”框中。

将千分表测量的螺栓拉变形和八角环压变形值输入到相应的“千分表值输入”框中。

⑶单击“预紧测试”键,对预紧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

⑷用手将实验台上的手轮逆时钟(面对手轮)旋转,使挺杆上升到一定高度,对螺栓轴向加载,加载高度≥16mm。

高度值可通过塞入φ16mm的测量棒确定,然后将千分表测到的变形值再次输入到相应的“千分表值输入”框中。

⑸ 单击“加载测试键”,进行轴向加载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⑹ 单击“实测曲线”键,做出螺栓联接对受力和变形的实测综合变形图;

⑺ 单击“理论曲线”键,做出螺栓联接对受力和变形的理论曲线图形;

⑻单击“打印”键,打印实测曲线图形和理论曲线图形;

⑼ 完成上述操作后,静态螺栓实验结束,单击“返回”键可返回主界面。

2、螺栓联接动态实验

⑴螺栓联的静态实验结束返回主界面后,单击动态螺栓键,进入动态螺栓实验界面;

⑵重复静态实验方法与步骤中的3~4步;

⑶取下实验台右侧手轮开启实验台电动机开关,单击“动态测试”键,使电动机运转30秒左右。

进行动态加载工况的采集和处理;

⑷单击“测试曲线”键,做出工作载荷变化时螺栓拉力和八角环压力变化的实际波形图;

⑸ 单击“理论曲线”键,做出工作载荷变化时螺栓拉力和八角环压力及工作载荷变化的理论波形图;

⑹单击“打印”键,打印实测波形图和理论波形图;

⑺完成上述操作后,动态螺栓联接实验结束。

3.实验完毕,关好电源,清理好仪器和实验台。

4.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三)注意事项

1.电机的接线必须正确,电机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钟(面向手轮正面);

2.进行动态实验开启电机电源开关前,,必须先把手轮卸下来,避免电机转动时发生安全事故,并可减少实验台振动和噪声;

实验五螺旋传动效率实验

一.实验目的

螺旋传动是利用螺杆和螺母组成的螺旋副来实现传动要求的。

它主要用于将回转运动传变为直线运动,同时传递运动和动力。

LXL—1型螺旋传动实验台采用滑动螺旋传动方式,通过LXL控制相实现螺纹在一定负载下正反运转,并选配不同参数的矩形螺纹、梯形螺纹和锯齿螺纹等广泛应用的传动螺纹类型,运用现代测试手段和自行开发的测试软件,计算与实测相结合而获得给定螺纹参数和螺纹类型的传动效率,并绘制效率曲线图。

二.实验设备及配件

(一)实验台系统结构

实验台传动系统结构图如下所示:

 

1-行程开关2-螺旋工作副3-支承座4-转矩转速传感器

5-联轴器6-减速器7-直流电机8-底座

(二)实验台技术指标

1.驱动电机:

92瓦直流电机驱动,通过调速电路实现额定转速范围内无级调速,调速范围:

0~1500转/分;

2.螺纹参数:

螺距P=3、4、6;公称直径=30,制造精度8级;

3.测量精度±3%;

(三)LXL控制箱操作使用说明

控制箱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它向直流电机、传感器、行程开关等元器件输送不同的电压。

为避免接线错误而导致使用故障,在线路连接接头设计上,插口与插头一一对应,互不相同。

操作步骤:

1.按后面板各插口连接电源线及信号线路;

2.接通前面板总电源开关;

3.按下前面板启动按钮;

4.顺时针旋转调速旋钮,逐步调节运行速度。

(四)工作机构装拆方法

实验台每台配备3套类型相同而螺距不同(螺距P=3、4、6)的螺杆,测完一套,则更换另一套。

通过测得三套数据绘制成曲线。

实验过程中,螺纹装拆步骤是:

1.断开电源;

2.松开左、右支承座前后止动螺钉;

3.卸下载荷(砝码)后,松开蝴蝶螺母并从丝杆母上卸下固定螺杆;

4.用手转动联轴器,使十字联轴器槽口垂直朝上,整体取出螺旋机构;

4.更换螺旋机构。

三、实验程序

(一)螺旋传动效率实验原理

螺纹传动效率是随升角增加、当量摩擦角减小而减小。

具体计算方法是:

①运动方向与负载方向相反

其中:

——升角

——当量摩擦角

n——螺纹线数p——当量摩擦角d2——螺纹中径

f——螺纹副摩擦系数;β——螺纹牙斜角

②运动方向与负载方向相同

2.测试原理及数据处理

通过扭矩转速传感器适时采集扭矩M和转速n,每次采集五组取平均值,实测效率的计算按如下公式:

①运动方向与负载方向相反

②运动方向与负载方向相同

其中:

F——轴向负荷

(二).测试指导软件系统操作使用说明

1.输入参数;

2.输入测量值框螺杆轴向负荷(每个砝码5KG);

3.点击理论曲线;

4.卸去载荷;点击空载测试;

5.加载后,点击加载测试。

注意观擦数据稳定性,并连测4次,获得被测螺纹效率,且构成实测曲线中的一个点;

6.更换另外两种同类型不同螺距的螺纹,按以上步骤测试,获得实测曲线上另外两个点;

7.点击绘制曲线,程序按测得的三点绘制给定类型不同升角的效率曲线。

(三)实验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维护及注意事项

为避免实验过程中因使用、维护不当,而产生意外事故或安全事故,实验前务必做好以下安全维护工作:

1.行程开关工作状态检查:

(1)检查方法:

螺杆转动使螺母作直线滑动,由于滑动距离的限制,螺杆必须在极限位置时反转。

电机正反转是通过一对行程开关来控制的,因此行程开关不能失灵。

检查办法是:

接通控制箱,螺旋装置工作,用手按下行程开关(行程开关电压<24伏)2~5秒,观察电机是否反转(为避免反转启动过快而烧坏电机,启动间隔时间设定为2~5秒)。

(2)故障排除方法:

①检查行程开关接线是否松动;②检查行程开关是否通电(必要时还需检查电压);③行程开关是否损坏(行程开关故障率为1/1000000)。

2.加载钢丝锅工作状态检查

螺旋传动工作负荷是由砝码组重量通过钢丝绳施加于螺母而产生的,每个砝码重5KG,工作负荷要求10KG(即两个砝码)。

为避免钢丝因磨损而拉断,实验教师应定期更换钢丝绳,以免砸伤学生。

3.LXL控制箱工作状态检查

LXL控制箱是整个实验台的供电系统,其功能是变压、调速、定时以及电机正反转控制,工作过程中要留心控制箱前面板电流、电压表读数是否稳定和过载,表读数较不稳定时,要予以检查。

4.润滑状态检查

定期给减速器、被测螺旋副加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