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6709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docx

《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docx

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内容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

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词的上片写海南春早。

春风阵阵,桃花灼灼一派备耕景象。

对此,作者心中充满喜悦之情。

下片写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预兆丰稳之年;接着写海南的杨花好似中原的雪花,赞叹“不似天涯”,表现作者对海南怀有亲切情感。

词中情感浓烈,摄取了显示春光典型的事物,描绘色彩鲜明,有意运用复叠的语言,造成轻快节奏并突出重点词语,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常识·速览]

文坛巨星——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宋神宗熙宁年间,由于遭到变法派的排挤,苏轼被迫外调,先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他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欧阳修一起创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

苏轼也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苏轼也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始人之一。

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他的词开一代豪放词风,他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进行大胆创新,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做。

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到黄州。

三月七日,他走在沙湖道中,遇到了大雨,不巧的是雨具被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被雨淋得狼狈不堪,叫苦不迭,唯独作者浑然不觉,毫无落魄之感。

不久,天气转晴,苏轼有感而发,遂作此词。

本词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由记事抒情转为对人生境界的思索,对人生际遇的应对,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此词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给人们以多方面的联想,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

[知识·梳理]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

/吟啸/且/徐

竹杖/芒鞋/轻胜/

一蓑/烟雨/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

山头/斜照/却/相

回首/向来/萧洒/

也无/风雨/也无/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作者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

全词情感超脱旷达,词人乐观自信的情态呼之欲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达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全词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大丈夫的胸怀。

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

这仍是穿林听雨、吟啸徐行的苏东坡,风飘飘,水寒寒,他架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

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

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文本·精析]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即使一生顶笠披蓑出没于烟雨之中,也任凭他去。

表达了词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中,“冷”字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 好。

“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

4.“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意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含意:

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意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都会成为过去。

(2)好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5.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 本词通过记叙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塑造了一个拄竹杖、穿草鞋、吟啸徐行、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常识·速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于嘉祐元年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理,对苏轼关怀备至。

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治平二年,王弗病逝。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婉,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虽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凄婉哀伤之情。

[知识·梳理]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十年/生死/两/茫

不/思

自/难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

夜来/幽梦/忽/还

小/轩

正/梳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凄婉哀伤的悼亡词。

上片抒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年来的苦难生活,而致“纵使相逢应不识”,才四十岁就白了头;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梦中相逢之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冈”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流露出词人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

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

为了找寻一条船,一条能为我摆渡思念的船,我整整找寻了十年。

只见白浪滔天,迷雾茫茫,遮断了我三千六百个望眼欲穿的日子。

一定是你也无法抗拒思念。

为了赴一次以十年为期的约会,我看见你分明乘着夜的翅膀,如一只黑夜的蝴蝶轻展着羽翼,栖于故乡你我曾经共同伫立过的窗口。

在梦中,朦胧地看见你在窗前梳妆,还以为又回到了以前那段幸福的时光,一下子眼泪夺眶而出。

泪水打湿了枕头,醒来时枕头已湿了一大半。

抬头,明月。

脑海中浮现出过去的一幕幕。

猜想着,你坟头我亲手栽种的松树应该是满眼葱绿了吧!

[文本·精析]

1.怎样理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夫妻相见了,并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这样下笔简洁、有力。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 此句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即使夫妻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

死生异路,怎能重逢?

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纵使”表让步,其效果是使感情的发展更近一层,相逢而不相识比不能相逢更让人不堪。

虽是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几句是虚写还是实写?

                                    

                                    

                                    

                                    

【答案】 本词为记梦之作,有明确的日期,所以说应确有其梦。

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实写。

可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4.白描手法的运用是本词一大艺术特色。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白描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内心细腻的情感。

如“小轩窗。

正梳妆”,写梦中所见亡妻之形态,似乎呼之欲出,历历可见,几乎使人误以为回到了年少情浓的十年前,再如“相顾无言”,又一转,却是十年风霜后梦中所见。

妻子往昔对镜梳妆的情景顿时远去,而千言万语,却无法说出,只能在相顾无言中流下千行泪。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常识·速览]

此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44岁,正谪居黄州。

苏轼与章质夫信云:

“……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

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这首词就是为和章质夫杨花词而作。

这首词上片以花为人,以人写花,杨花美人,契合为一。

下片抒发伤春惜花之愁。

末尾以点点杨花与离人珠泪浑融为一,融情于物,以物体情,神来之笔,令人叫绝。

通过杨花随风飘荡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缠绵的思妇形象。

[知识·梳理]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

晓来/雨过,遗踪/何

一池/萍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此词咏物而寓离愁,融杨花与佳人为一,极婉曲缠绵之能事,写出其特定的性灵和情态。

花人合一,凄凉欲绝。

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

杨花,花非花;思妇,景中情。

杨花落了。

人们任凭那破碎细小的杨花飘荡而下。

看那细小的花,在空中打着旋儿,慢慢下落,没有依托。

忽然,一阵风起,竟把她又吹了起来,随风摇曳、飘逸。

杨花,你无情吗?

弃了你的母枝,离了你的家,竟毫不留恋地随了风去。

但你心中的思念却独自涌上心头。

抛家傍路的日子,空虚。

色淡无香,但那多情的品性却饱含了人的性格。

思妇伤春。

心爱的人在远方,独自一人,独自一人的空虚,独自一人的寂寞,独自一人的伤春。

思妇梦中寻郎,众里寻他千XX,恨不见郎去处。

忽惊醒,看窗外漫天飘荡的杨花,不也像自己一样吗?

温柔的心肠为离思折磨,娇媚的双眼被春梦缠绕。

春光似杨花,三分之二委于泥土,三分之一随流水逝去了。

眼眸深处,是点点杨花吗?

那是思妇心中爱的离别,离别的泪吗?

杨花,思妇;思妇,杨花,不是同一种事物吗?

[文本·精析]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一句写出了什么?

                                    

                                    

                                    

【答案】 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它“似花非花”,所以就任凭它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它。

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赏析本词是怎样咏杨花的?

                                    

                                    

                                    

                                    

【答案】 作者没有正面形容杨花的形状动态,而是想象奇特地把杨花比作一个随风万里、梦寻情郎的女子。

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形象比喻,又把杨花飘落同伤春之情交织起来。

整首词以惜春、惜别的情感为统帅,以物拟人,比喻、构思,乃至数量词的使用都别出心裁。

3.有人说苏词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得最为精妙,请赏析它的妙处。

                                    

                                    

                                    

                                    

【答案】 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

虚中有实,实中见虚:

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常识·速览]

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初居于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而作。

到黄州之初,苏轼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而由于牵连甚广,“平生亲友,无一字可及”,因此词人深怀幽居离索之伤。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上片写幽居者在幽冷、孤寂的气氛中惆怅寂寞的心情,下片写孤鸿惊惧、彷徨而又执着的情形。

全词借“幽人”和“孤鸿”暗示词人虽遭困厄、寂寞却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知识·梳理]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

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

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

冷落凄静的夜晚,唯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

全词语意双关,托物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

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

风飘飘,水摇摇,掸掸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泛舟江渚,岂不乐哉?

已而缺月高悬,秋风萧萧,疏桐却更显枯槁。

月,再怎么明亮,它也是残缺的永远,它都无法照亮这个残缺黑暗的世界。

风,再怎么怒吼,也看似无力,它无力吹走我内心的绵绵长恨。

离群之雁只身飞行,寻找栖息地。

良禽择木而栖,最终,它没有寻觅到属于它的地方。

或许,孤寂的沙洲便是它的归宿吧。

如果可以,我要成为你——缥缈处的孤鸿。

虽形影相吊,却可穿过世间的浮华糜烂,越过人生的悲凄无奈,跨过世俗的沧海桑田,穿过古朴陈旧的门,来到向往已久的净土。

[文本·精析]

1.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片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答案】 这两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

2.“惊起却回头”一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作者借“孤鸿”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孤鸿被幽人惊动,飞起后又回头张望;寂寞忧愁,无人理解。

3.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下片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 表现了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孤寂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下片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主观感情物象化;运用的是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的手法。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 “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

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素材一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位既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

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极尽坎坷的一生,但是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倒。

他以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对时空和物质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成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深感“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他甘守“寂寞沙洲冷”,只愿“沧海寄馀生”。

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

他乐观豁达、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笑对困难”“心态”“性格与成功”“挫折”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素材二 

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

于是挥笔续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应用角度】 此材料可以用于“自以为是”“狭隘”“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素材三 

“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

【应用角度】 此材料可以用于与“气节”“人格”“坚持自我”“爱国为民”“品格”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素材四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应用角度】 此材料可用于与“乐观”“旷达”“豁达”“豪迈”“积极向上”“宠辱不惊”“自强不息”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