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6596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docx

《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docx

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

诗歌知识及学习辅导

 

(一)诗歌常识问答

一、  什么是诗什么是诗歌

诗即诗歌,是文学的基本样式之一,是与散文、小说、戏剧相并列的重要的文学体裁。

《辞海》对诗歌的解释是:

“文学的一大样式。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什么是歌谣什么是儿歌什么是童谣

歌与谣常常联在一起说。

有固定乐调的称之为歌,随口吟诵无固定曲调的称之谣。

儿歌童谣同属一个概念,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等。

儿歌实际上是民歌的一种。

现在所指的儿歌童谣既指孩子所作的诗歌或随口吟诵的诗谣。

也包括成人作的符合孩子天性的具有民歌风味的并适合儿童吟诵的歌谣。

三、诗歌的基本特征

诗歌创作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而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一般要分行排列,具有形象性、抒情性、音乐美、凝练美等几大特征。

四、诗歌的类别

诗歌有不同的类别范围,著名古汉语学家王力认为类别比较复杂。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言,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歌谣诗;按是否押韵,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若按时代分,又可分古典诗和现代诗;若按体裁分,则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五、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

古体诗是和律诗相对的诗体的总称。

在唐代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

古体诗的句式一般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不讲究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比较自由。

可以这样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也包括律诗和绝句。

要求限制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六、什么是律诗,什么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严格而称。

律诗有四个特点:

(1)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40个字,七律共56个字;

(2)      押平声韵;

(3)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      每篇必须有对仗。

另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共20个字,七言绝句共28个字。

七、五言,七言

五言就是5个字一句,或每行5个字。

七言就是7个字一句,或每行7个字。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八、什么叫平仄

现在的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苏浙江一带仍保留着入声。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

诗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中交错着,那就是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说的就是平仄交替之谐和。

九、      律诗的韵

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韵律美。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我国有名韵书如《佩文韵府》。

清代一般常常使用查阅的韵书有《诗韵集成》《诗韵合壁》。

诗韵共有106个韵,所谓“诗韵”,一般就是指的这个。

古人写律诗用韵十分严格,今天写诗,即使写律诗,也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上口就可以了。

十、      什么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写诗的人相传的一个口诀。

是指律诗(七律、七绝)来说。

意思是说,第一、第三、每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

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

如果五言律诗,那应该说“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广为流传的口决对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不全面的。

十一、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这是专门用于律诗的。

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

一联至四联分别取名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律诗的对仗大致在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和散文差不多,按起承转合起笔和收笔。

首联就是“起”诗的开端,颔联属“承”,颈联属“转”,尾联属“合”。

十二、律诗的对仗

诗歌的表达离不开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段。

对偶的修辞手法用于诗歌,就是对仗,可以这么说,对仗也是对偶,它是诗歌中的特有概念。

对仗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汉语中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古代虽然没有语法,但古人写诗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

比如说,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句和第四句。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

分工对,宽对和邻对。

工对顾名思义就是很严格的对仗,邻对就是邻近的事类相对,如天文对时令,颜色对方位等。

这比工对要宽松一些。

但形式当服从于内容。

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内容,所以诗人写诗常常用宽对。

宽对简单地说就是不那么严格的对仗。

十三、什么叫互文

写诗的常用修辞手法有对偶、双关、借代、叠字、比喻、夸张、比拟等。

还有一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

什么叫互文呢?

互文就是交错为文,也称“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的意思就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在运用时,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在解释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合并词意的语言现象,比较典型的诗句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城,而是指现有征人所对的明月,既是秦时的明月,也是汉时的明月;现在征人所处的关城,既是秦时的关城,也是汉时的关城。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的一句: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一同上船。

还有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是指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岸。

十四、诗歌的变化与发展

诗歌古代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先秦两汉诗,魏晋南北朝诗,隋唐五代诗,宋辽金诗、元明清诗。

十五、《诗经》和《楚辞》

《诗经》和《楚辞》都是先秦时期的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共305篇。

《诗经》分风、雅、颂三类。

风是当时采集的民间民谣之诗;雅一般认为是天子诸侯享用的音乐,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

《诗经》采用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也被后代诗人遵循与发扬。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在一起,称为六义。

《楚辞》就是楚国的诗歌。

当时楚国的诗人屈原,在他写的诗中,有一篇重要的作品叫《离骚》,于是后人也将楚辞称为“骚”。

十六、什么叫“乐府”

乐府也有人称为汉乐府或汉乐府民歌。

从汉代开始,朝廷里专门设立了一个负责管理音乐的机构,叫“乐府”。

它的职能一是到民间采集民歌。

二是为文人创作诗歌谱曲配乐并演奏。

这样,便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人们也就把这些作品统称为“乐府”了。

现在说“乐府”,不再是指那个机构名称,而是指一种诗体。

十七、建安诗歌及代表人物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天下三分,和政治格局相关联的是文学走向新纪元。

建安诗歌顺势而生。

其刚健的创造精神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人物有“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和依附于“三曹”的“建安七子”,即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十八、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应璩及阮咸

十九、陶渊明和田园诗

东晋末年,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以五言诗描写了田园景物,格调清新,独树一帜。

陶渊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进入了新的流程。

二十、唐诗----中国诗歌的顶峰

中国诗歌发展到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也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的瑰宝。

唐代诗歌,三百年间,经久不衰,其数量也十分惊人。

清人所编的《全唐诗》收诗42863首,作者2873人,这个数字仅是极少一部分。

在我国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唐代那样,留下了那么多家喻户晓的诗人和诗篇。

唐诗可以说是经受了漫长岁月的考验,保持着它永久的艺术魅力。

二十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代表诗人

初唐有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

是顶峰中的顶峰,名人名作很多,其中以李白、王维,以及稍后的杜甫为代表。

晚唐:

最著名的是杜牧和李商隐。

唐朝以后的各个朝代虽然也出现过不少优秀诗作和有影响的诗人,但都未能超过唐代的成就和影响。

二十二、什么是新诗

中国新诗的诞生是和“五四”运动相随相伴的。

因此,新诗的诞生也说成是“五四”新诗运动。

五四新诗运动以胡适为代表。

他的作诗主张是“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胡适又将上述主张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新自然是相对的,新诗的基本特征一是打破诗的格律;二是以白话写诗。

新诗也就是现代白话诗。

二十三、新诗的兴起

新诗的流派、人物、作品十分丰富。

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评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朱自清的《毁灭》曾轰动诗坛。

早期新诗的代表人物还有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傅期年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新诗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小诗》等。

二十四、为什么说《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中的奠基之作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被称作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一是因为“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二是因为《女神》更加重视诗歌的艺术规律,突出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情感”和“想象”的要素。

二十五、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湖畔诗人”是什么

“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四位现代诗人。

1922年,他们共同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1923年,他们又共同出版了另一诗歌合集《春的歌集》,因此,这四人被称为“湖畔诗人”。

二十六、在现代文学史上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是谁

冯至被鲁迅誉为现代文学“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

冯至也是新诗中叙事诗的开拓者,代表作有《帷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等。

二十七、北京大学歌谣会的代表人物及对新诗的贡献

1920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它的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等。

歌谣研究会的主要贡献在于现代新诗的“歌谣化”努力,正如俞平伯所评价的,诗应当“还淳返朴”。

“歌谣化”。

努力让新诗更加通俗化和平民化。

二十八、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

闻一多被称为新月派“领导文学潮流“的代表诗人。

他的代表诗集《死水》。

闻一多的许多作品都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徐志摩的诗风特征是对“爱”、“自由”与“美”的热烈追求。

代表作有《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一个明星》《落叶小唱》等。

二十九、臧克家和《有的人》

臧克家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写于1949年的《有的人》,这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其实,臧克家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活跃于诗坛。

《老马》一诗以短小精悍而传诵一时,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名作。

三十、艾青与《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艾青先学给画,后写诗。

上世纪三十年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出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曾轰动诗坛。

三十一、郭小川和“新辞赋体”

郭小川是一个革命者,也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当代诗人,他的工作经历让他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战斗者形象,他的诗歌创作则表现出热情洋溢的诗人形象。

上世经五十年代中前期他创作了一系列带政治鼓动色彩的抒情诗。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他的诗歌重在艺术上的探索,60年代后是他的诗歌定型期,“新辞赋体”便是这时形成的。

代表作有《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等。

三十二、贺敬之与《回延安》《雷锋之歌》

贺敬之建国后长期从事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上世纪1956年发表了《回延安》和《放声歌唱》两首诗,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写下了《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又回南泥湾》《雷锋之歌》等著名作品。

这些诗可分两类:

一是抒情短诗,《回延安》是代表;二是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是代表。

三十三、闻捷的《天山牧歌》

闻捷的抒情诗集《天山牧歌》,它的重要影响在于在政治话语一统天下的时代,《天山牧歌》以清新自然、纯朴真挚的抒情风格,以及对热烈、美好、活泼的青年男女爱情的描写,给当时诗坛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简说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物体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诗人的思想情感就是借助这些形象得以充分抒发。

我们知道,诗中的这些形象已经不是客观之物、之景、之人物形象,而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意”)的“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称“意象”。

1把握物体形象

以物象为主要抒情对象的往往称作咏物诗。

在客观物象上有所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

《离骚》中有用“美人”“香草”来比喻君臣。

《楚辞》的《橘颂》有“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一志兮”,正是用“橘”比喻自己高洁刚直的人品。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及感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事物已经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

如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之情,以长亭“折柳”抒发送别之意,以“鹧鸪”“鸿雁”抒离愁别绪、传思亲怀远之感,以“落花”“流水”喻岁月匆匆,时光无情,发惜时惜春、物是人非之叹。

2把握景物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景物更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载体。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小诗描绘了多种景物,塑造了多种形象。

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物难道仅仅是当时当地枫桥夜景的重现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些意象经过诗人的“缀合”,创造出的特殊意境抒写的是诗人的“心中意”,是流寓江南那个不眠之夜生发的羁旅客思,也是作为正直诗人面对安史之乱后江南的惨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把握景物的特征,是开掘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钥匙。

3把握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表现的一般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曹植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形象。

柳宗元的《江雪》则勾画了一位不畏严寒、遗世独立、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壮志抱负或思想情感。

表现抒情主人公自己形象的诗篇也很多。

让我们来读读李白《月下独酌》里的几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有抱负、有才能,可是得不到重用和去持,找不到多少知音,因此常陷入苦闷中。

诗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一个狐独的灵魂的呼喊。

这里面有对不合理社会的不满与控诉,有对自由和美好的热切盼望。

二、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1从诗题入手

题目往往反映诗歌的内容或看出诗歌的题材。

例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等送别诗,李白《望庐山瀑布》、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归园田居》等山水田园诗,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白居易《长恨歌》、刘禹锡《乌衣巷》等咏史怀古诗。

2从诗眼入手

诗眼就是一首诗最精练传神的字。

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一句一景,绘景如画。

最后以一“自”点睛,写出郊外野兴天趣,创设出一个悠然自适的意境。

3从典故入手

古代诗歌语言以凝练含蓄取胜,因此,擅长用典也是古代诗人写诗的独特处。

无论是化用前人诗句,还是引用历史人物、故事,都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

当然,了解典故本身并不是阅读重点,分析体会作者运用典故的目的意图才是我们鉴赏所更应注意的。

4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诗歌是个体的创作,每一首诗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因此,了解诗人个人的资质禀赋、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情爱好等等,对于深入了解诗作思想情感很有帮助。

同时,个人又是社会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在个人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

唐诗宋词各领风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同时代又赋予每个诗人共性特点。

且不论盛唐气象,单说偏安于一隅的南宋小朝延对诗人和诗作就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关注国家命运、抗金复国主题的诗歌很多;另外一方面,也有壮志难酬的抑郁,以及对昏聩无能的朝延的不满的愤恨的表达。

三、           赏析语言和用词炼字

古人讲究炼字,我们赏析就是要把精练又蕴含深意的字给“泡”开。

例如,陆游《夏日六言》: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拂”“落”炼字精当,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地表现了恬静、清幽的夏夜情景。

“横”不俗,表现闲适的意境美,“一”字可见用心良苦,既与上联对偶,又不破坏清幽自然的意境。

对诗歌的语言赏析还包括赏析语言的风格。

如白居易的诗浅白如话,李商隐的诗绮丽姿摇,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等。

 

(三)古代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一览

 

一、          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从而突出事情的特征,把抽象事物具体化。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2借代借用他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幽默、智慧而含蓄。

借代可以具体代替全部、事物代替人物、具体代替抽象。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特征等作夸大或缩1小的描写,使其突出事物的个性,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对偶用结构、字数相同的句子或短语两两相对,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音律和谐;从内容上看,更为含蓄优美。

如唐王绩《野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李商隐《晚晴》: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唐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排比将内容相关、结构相同的词语并列展示,以增强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6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

可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所描写的对象更生动、更形象。

比拟有拟人、拟物两种手法。

把物拟人如唐杜甫《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李白《春思》: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将人物拟如唐孟郊《怨诗》: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7设问提出问题,给出答案,引动全篇,深化主旨,含蓄蕴藉。

唐杜牧《初冬夜饮》: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给出肯定的意思。

以加强语气,抒发感情。

宋王安石《叠题乌江序》: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二、          表现形式

1想象如唐常建《三日寻李九庄》: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用了设想之法。

想象荡舟沿溪而上,桃花深处即是故人之家,以虚写实。

另外唐贺知章《咏柳》和刘禹锡《望洞庭》,二诗都是想象之法运用极高之作。

2象征诗歌惯用手法,由此物联想到彼物,借以表现与之相似相近的思想和情感。

如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以“篱边菊”象征陆鸿渐的高洁节操。

元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以墨梅代表自己的高洁和不向世俗献媚的操守。

3烘托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描写,以突出人物的心绪或形象。

简单说,烘托是不论本身,只论与之相关的事物,以达到烘托的目的。

此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注意分清二者区别。

唐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入手,烘托出石头城的没落和荒寂。

4渲染对事物形象、环境等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唐王昌龄《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即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

5对比将两种不同的事物作比较,通过其不同表现,强化情感的抒发。

唐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的繁荣和后一句的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极深。

6抑扬如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先抑后扬,前两句写诗人的扫兴,后两句却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的同时,加入了作者的感悟,使全诗更含蓄蕴藉。

如唐虞世南《咏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白居易《扬柳枝词》: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以高树之蝉和荒园孤柳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8抒情分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

如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间接抒情如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在诗中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

9描写描写的手法较多,分述如下:

(1)正面描写。

如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两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侧面描写。

指看力于描写事物的周边环境,从而使对象更鲜明、更突出。

如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就是借对天台之高的描写来表现天姥的雄伟高大。

(3)白描。

对所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细致的客观描绘。

唐杜荀鹤《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犹征苗。

……”全诗没有雕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将战乱时剥削之残酷、人民之苦难集于寡妇一身,取得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10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四)古代诗歌常用意象一览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的一种艺术表象。

意象和意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主客观相统一的情与物的结合体,但意象只与词句有关,它是意境的基础部分;而意境则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是创作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1月望月怀人、思乡。

唐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崔国辅《古意》: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2菊象征着隐逸的风度、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元稹《菊花》:

“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宋郑思肖《寒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宁陆游《晚菊》:

“菊花如志士,过时有馀香。

3梅凌霜傲雪,品格高洁。

何逊《咏早梅》: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元王冕《墨柳》: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于谦《和梅花百咏》之一:

“玉为肌骨雪为神,近看茏葱远更真。

4莲“莲”与“怜”同音,故常以“莲”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州曲》: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出污泥而不染,更是超凡脱俗的象征。

唐陆龟蒙《白莲》: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5兰高洁的情操,隐士的象征

唐张九龄《悲秋兰》:

“遇赏宁为佩,为生莫碍门。

”宋杨万里《兰花》: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方岳《咏兰》: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6松熬霜斗雪,坚贞不屈。

三国魏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李白《赠韦侍和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7梧桐凄凉悲伤。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8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也以此表达幽深的乡思。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