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6264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docx

《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docx

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

吴建民《见证历史——世界变化与30年中国外交大发展》浙江人文大讲堂第146讲[转贴2008-04-0221:

43:

49]

 

 

吴建民,男,1939年3月生,江苏南京人,现任外交学院院长。

第十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政协第三、四、五次和第十一届政协第一次会议大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

1965年至1971年,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

期间曾经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

八十年代开始先后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等重要外交职务。

2003年希拉克总统亲自授予吴建民先生法国荣誉军团大将军勋章。

同年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

200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副院长。

世界变了,“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核心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

  著名外交家、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3月30日做客浙江人文大讲堂’08首讲,围绕着“见证历史·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述说了他46年外交生涯所亲历的“中国外交风云”。

一开口,他就说对浙江近10年经济飞跃发展印象很深:

“浙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有很大的贡献。

我在国外快20年,美国呆过,欧洲呆过,华人社团接触很多,过去的侨团以广东人为主,现在是浙江人作用上升。

  别人对他说,杭州有个阿里巴巴,很厉害,有一次他和马云聊了一晚上。

“他们是一批人在干,没有作息时间,累了在集体宿舍上下铺睡一会,醒了继续干。

我想这就是浙江精神,这就是中国精神。

  吴建民接触过不少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在他看来,浙江的民营企业非常有特色,一些民营企业家的雄心锐气,可能是连国外的大企业家都没有的。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

”浙江现象的背后是浙江的文化。

吴建民说:

“这个文化是代表着中华文化很宝贵的一部分。

我认为中华文化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达沃斯论坛上,驳斥美国人权观

  今年年初我参加了瑞士的达沃斯论坛,政界、经济界、舆论界、科技界、教育界有2500人参加。

今年的特点是大家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国。

  会上有人提问,说美国人以他的人权观为标准,说中国人不讲人权,让我来回答几句。

  我说,首先民主是中国人的追求,民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中国人讲革命,我们的旗帜是民主,中国人要把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这是我们的理想。

  第二,民主实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世界上没有整齐划一、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各国的民主都是有差异性的。

  第三,每个国家的民主如何前进、如何发展,都是由本国的条件所决定的。

美国1776年独立,请问1789年选举美国第一位总统的时候有多少人投票?

投票只占美国人口4%!

当时妇女、黑人、不纳税的公民都没有投票权。

大家都记得,马丁·路德金催人泪下的演讲《我们都有一个梦想》,什么梦想?

梦想美国的黑人有人权!

我在法国当了5年大使,法国立国时提出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很好,但请问法国妇女什么时候取得人权?

那是150年之后的1945年取得的。

  我不是想使美国难堪、法国难堪,我讲的是一个事实:

你们的国家实现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们有上百年的历史,你让全世界跟你一样,行得通吗?

卢旺达发生大屠杀,造成几百万人死亡,谁引起的?

西方有句谚语:

成功有很多的父母亲,失败却是孤儿。

没有人愿意为失败负责。

  我所说的中心就是世界在变。

法国前任外长维德里纳写了一本书叫做《历史在继续》,是针对日裔美国人富山《历史的终结》这一本书而写的。

他在第一章中的标题就是:

西方昏了头。

他说:

世界在按着我们的想法去做?

世界在按照我们设计的蓝图去做?

其实世界不是这样的。

世界的变化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

所以人们在思考,在反思。

我引用这一例子,无非是说明一点——世界在变化,但并非步调一致地进行。

繁荣与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理性地认清与日本合作的现实

  对一个长期搞外交的人来说,爱国是和国家的核心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21世纪中国人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我概括了4个字:

“繁荣”与“统一”。

两者的关系是:

繁荣是统一的基础。

如何实现繁荣?

改革开放!

  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中国是世界科技发明的中心,产生了四大发明。

但后来我们为什么落后?

世界有股潮流,不管你愿意与否,这个潮流是会变的。

在公元1世纪到15世纪,这个潮流的中心在中国。

  随后,欧洲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下解放出来。

这是了不起的思想解放,人类的发明创造得以极大地向前推进。

然后是启蒙运动,把人从封建王权中解放出来。

这两大思想解放运动是工业革命的基础,工业化成了世界的中心。

而这时中国被边缘化了,大大地落后了。

  改革开放,“开放”两字十分重要,不开放不知道怎么改革。

中国最大的进步就是因为改革开放。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

他回国后就说:

“中国要搞改革开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他的话不多,也不深奥,却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说明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日美两国对中国很重要。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对外关系搞不好,不是影响两个国家间的关系,是影响中国发展的大局。

  有人提出来抵制日货,恕我直言,今天哪有什么日货,内芯90%以上都是中国制造!

你自己抵制自己不是愚蠢吗?

  今天的中国非常理性,中日合作给双方带来了好处,解决了中国一千万人的就业问题。

抵制了日货,这一千万人下岗,谁来管他?

有些网民很极端,说下岗不要紧。

我说你这个话说得很轻巧,显然你不存在下岗的难题!

  中日关系怎么处理好?

从毛主席开始,就倡导世代友好,和则两利,斗则俱损。

周恩来也说过,中日两国是2000年友好,50年对立,着眼点要长远,要非常理性。

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就是,如果有人把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那我们就跟你拼命,但是我们坚持和平的决心绝不动摇,我们从不侵略别国,扩张版图。

中华民族多少灾难都能扛过,追求和平的心永远不变,这是我们民族的特点。

  中国外交的三大节点

  ——现在,大家都想听听中国的意见

  中国外交的过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有几个大的节点,第一个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由周恩来总理出席。

当时世界上各种意见分歧,周恩来总理看到二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殖民主义,所以民族独立了,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起来。

这股大潮代表了人类进步的方向。

在当时的讲话中,周总理力挽狂澜,谈成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第三个节点是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毛主席说,这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非洲兄弟为什么如此支持中国?

首先,我们都受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欺负,我们都面临共同的任务。

1970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为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一条全长1860.5公里长的铁路。

这样一来,赞比亚的内陆资源和坦桑尼亚的港口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这条铁路花了1.5亿英镑,占了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五分之一。

这些行动让非洲兄弟看到:

中国是真心实意帮助非洲的。

  当然也有人说毛泽东好大喜功。

但现在回头去看,如果没有1.5亿英镑的大手笔帮助,没有非洲兄弟的鼎力相助,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将会艰难得多。

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新起点。

没有这一点,也不会有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十七大报告讲了两个“始终不渝”: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请问历史上有哪个兴起的大国把互利共赢作为自己的外交核心的?

古往今来,鲜有国家如此,但中国就是如此,我们不搞扩张。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外交舞台是很狭小的,1971年我们去联合国,很多事都不发表意见。

联合国投票有3种方式:

赞成、反对、弃权。

外国人说中国人到联合国之后有一项发明,就是中国人去了之后发明了不参加投票!

  但是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件大事不需要问中国人的意见,今天世界发生的大事,没有中国人的意见是不行的。

去年我去达沃斯论坛,听到一种声音说“八国集团过时了,没有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里面算什么?

”这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上升到一个高度了,这还是要归功于改革开放。

  这就是时代在变化,中国在变化。

紧跟时代变化制定相应政策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不可动摇

  邓小平是第一个看到时代在变化,中国在变化的共产党领导人。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当今世界面临两大问题,一个和平,一个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解决”。

邓小平南巡讲话时,国际处于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大背景。

西方世界大举进攻。

关起门来固守阵地应该是一个本能的反应。

但邓小平却作出这样一个决断:

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使得中国的大门不仅没有关上,反而比过去更加开放了。

根据是什么?

时代变了!

历史证明,小平的判断是对的。

  看不到时代的变化,就不能够深刻领会中央的决策。

中央的决策都是根据时代变化而制定的。

紧跟时代变化,制定相应政策,我们的内政外交才有更大的前进。

时代变了,很多思路是不是要变?

  我认为,要跟上中央的思路,跟上十七大报告做的战略部署,也是从“时代变了”的层面来考虑。

  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不可抗拒的潮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说国家要独立,人民要解放,民族独立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现在我们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了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小平同志在1984年10月22日讲到,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实施新办法。

这三个“新”,不是小平同志赶时髦,而是根据时代在变化的思路所提出的。

  今天大家都觉得一国两制非常好,耳熟能详。

可是在1984年的时候,摆在中国人面前不只有一国两制这一种选择。

现在回头看,我们国家的决策是非常了不起的。

当时如果大军南下,把香港、澳门都弄过来,英国人敢怎么样?

可能是不敢怎么样,但那样行吗?

改革开放如果没有了香港、澳门,能搞得那么好吗?

发展能那么快吗?

  小平同志说:

我们要的香港、澳门,是保持繁荣稳定的香港、澳门,不是贫困动荡的香港、澳门。

这句话讲得太深刻了!

他考虑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考虑到香港、澳门和国外资本的利益。

把两者结合起来,找到一条途径,这就是根据时代变化,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对应的新办法。

  解决南海问题,也是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根据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考虑到周边国家的根本利益。

提出了这八个字,无形中就化解了一种潜在的冲突。

  结束语

  回顾30年外交大事,我认为凡事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离不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离不开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他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我在外交学院对我的学生说:

“全世界那么多共产党,有的消亡了,有的无所作为,而中国人在中国大地上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得红红火火,让全世界刮目相看,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吴建民:

中国急需交流学

  每周二下午,吴建民给外交学院学生讲交流学,作为院长亲自讲授一门在我国尚是空白的学科,此举不是一般性需要,而是时代紧缺的需要,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

  吴建民不讳言,“中国人不太善于交流。

”原因在于:

教育弊端、社会认同、思维定势。

传统教育,“敏于行,讷于言。

”见人且说三分话、祸从口出等。

现代教育中的应试成分使人重视笔试,轻视口试。

社会认同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内秀者,贬抑能言善辩、能说会道人。

“嘴拙实干”甚至暗含褒奖之意。

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埋头苦干、默默无闻被世人认同的话,那么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竞争环境逼将讷于言改写善于言。

再就是思维定势。

国人习惯以概念压人,好讲大道理,疏于精耕细作的交流。

  吴建民作为外交官驻外25年,1985年至今,吴建民接触无数中国商务代表团,其中,许多代表团都走进了虚多实少、鸡对鸭讲、信息不对称的交流误区。

如在交流中念稿“我们正在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我市是一块投资的热土,商机无限。

我们会采取平等互利原则,实现双赢。

我们工业门类齐全,人力资源雄厚。

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我们欢迎大家到我市投资……”国内约定俗成的语境、语言听得法国人云山雾罩。

他们不知道“三个代表”是什么?

热土含义?

商机怎样无限平等互利内容?

双赢目标?

如此没有共鸣的交流等同无效交流。

  交流中最常见绊脚石——文化差异。

典型事例是一美国代表团出访中国山东。

行程结束前,尽管美方对中方的热情接待“非常感谢”,但他们并不忘了提出抗议——“我们不能喝酒,为什么非要我们喝呢?

而且还要把我们喝趴下。

”美国人直言这样的过分热情即“侵犯人权”。

  再就是礼仪上的丢分。

法国某大企业总裁曾对吴建民发牢骚,直言不讳我们领导目中无人:

“你们的领导是接见我们,还是接见你们的翻译?

我再不想见你们这位团长了。

”吴建民得知,“我们的领导”与对方交流时自始至终眼盯翻译,甚至两次握手也眼盯别处。

没有目光交流的会谈使该总裁受到从未有过的伤害。

吴建民遗憾,“经济合作就这样失去了,太亏了。

”不雅不当的国人习性,如吃东西出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注意个人卫生,禁烟区吸烟,妨碍交通,打探隐私,抢话……如果说这些在国内是小事一桩,那么,跨出国门即外交无小事,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载体

  吴建民总结,无论国家、个人,成功的交流必遵循敬、诚、当、效、听五原则,即尊敬对方、真诚待人、分寸适当、追求高效、善于聆听。

吴建民曾在联合国工作10年,一年见几十位外长,联大会议让他发现“会说的国家与不会说的国家,效果确实不同”。

会说的,会下必有人趋前与之交流,如此,国家形象及影响便应“说”而生。

反之,大国也边缘化。

吴建民遂要来“会说的国家”记录,剥笋般剖析“讲得头头是道”的动人之处。

结果,吴建民收获经验之一:

“要想说服人,必先打动人。

”之二:

“你有十分本领,如果示众的仅是你本领的十分之几,受众即接受之几,藏秀几分,吃亏几分。

”之三:

“交流的硬道理——双方感兴趣。

  “文化通,一通百通”的典型诠释——连宋大陆行。

连宋频频使用的关键词:

中国人、一家亲、血缘、祖先、炎黄子孙……吴建民点评“语言的交流”。

祭拜中山陵、拜谒黄帝陵、参观兵马俑、祭祖扫墓是“文化的交流”。

宋楚瑜夫妇纯熟使用宁湘陕沪京方言是“亲情的交流”。

  填补交流学空白

  2003年7月,吴建民就任外交学院院长,开始给学生讲授交流学。

面对学院内全部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吴建民敏感意识到“独生子女加应试教育会使国人不善于交流的欠缺变本加厉”。

单就网上聊天、人机对话、短信交流而言,足见天地之小,心路之狭,视野之窄。

  1970年,巴黎政治大学即设立交流学。

1990年,复杂的国际形势又使其增设了危机时期的交流学。

讲演课,已成为每所学校考核学生能力的课程之一。

在当今注重交流的年代,吴建民欲以力所能及的努力填补我国在交流学上的空白遗憾。

吴建民:

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世界的盛会

  吴建民:

要我讲讲世博会,我首先要对上海世博局倡议搞这样一个介绍世博会的活动表示支持。

我认为举办这样一个活动非常好,因为世博会是什么,我们并不一定很了解。

大家都说世博会是机遇,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它,就谈不上抓住机遇;因为不了解它,对机遇的利用非常有限。

所以选择在南京举办这场推介世博会、宣传世博会的活动,我觉得非常好。

这活动的举办,我刚才在开幕式上讲了,我代表国际展览局对这件事情表示大力的支持。

  由于世博会是人民的世博会,老百姓得了解,老百姓了解了之后,才能够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作用。

这个展览会大家可以去看,我认为采取展览会的形式介绍世博会,给大家有一点形象、有一点感性的认识,比完全书面的材料更加生动,这是我非常支持第一站在南京举办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因为本人是南京人。

我在南京度过了9个年头,1946年到1955年。

1955年我到北京上大学。

这9个年头正是我7岁到16岁的这段时间,要知道人在这个时候的感情跟其他的年龄段不一样,是一种故乡情,故乡情我想可能是人类的共同价值。

  大家知道,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互访了各自的故乡,这件事情在中国外交史上是第一次,中国的国家元首和外国的国家元首互访对方的故乡。

我是因为长期搞外交,参加过很多国家元首之间的会见。

我发现一条,到了故乡之后,人的情绪不一样,到了故乡之后,特别兴奋。

江主席到了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住在希拉克自己的古堡里,希拉克的那种兴奋心情是难以名状,谈得特别好,时间也特别长。

2000年11月,希拉克到了扬州,江主席的兴奋、双方的兴奋也是非常非常突出的。

慢慢我就悟出一个道理,人类有不同的价值,可能人类也有很多的共同价值,共同价值中我看故乡情是一个。

  我们锦涛主席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怎么建呢?

锦涛主席作了一系列的阐述。

我觉得人类在共同的价值上来推进和谐世界可能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大家要我讲中国的机遇、世界的盛会,我想着重从三个方面讲:

一、世博会的历史;二、世博会的特点;三、世博会的机遇。

我想我讲一段时间,讲完之后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先讲历史。

人类历史上有些大活动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像世博会、奥运会这样的持续上百年的不多,世博会比奥运会的历史还要长。

世博会是1851年,你们等会看展览可以看到,第一届世博会是在伦敦举行的,到现在已经有156年。

奥运会如果从古希腊就更早一点,从现代开始是1896年。

世博会比它还要早,它的历史延续得比较长,它为什么能够延续得那么长?

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为什么经久不衰?

我想这里面一定有它的原因。

从世博会的发展历史来看,1851年第一届,举办世博会的点子最早是法国人提出来的,法国人很多点子在世界上是走在前面的,后来英国接过去了,因为大家知道,当时工业革命最早是在英国发生的。

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的状况,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它到一定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成果向世人展示,所以1851年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

  在伦敦建造了一个很漂亮的展厅,英文叫CrystalPalace,水晶宫。

我问过一些搞建筑的专家,水晶宫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钢铁和玻璃结构的建筑之一。

你想想看,1851年之后世界出现了多少钢玻璃的建筑?

多得很,但它是打头的,过去都是用砖和石头,而它是用钢铁和玻璃建造的,采光就非常好,建筑也很奇特,在展厅里展现了工业革命各种的先进成果,所以有几百万人参观,非常成功。

  从世博会的历史回顾来看,能不能说从1851年到1928年,这个时候世博会它是一个起步和深入的阶段。

这个时候的世博会主要就是在一些工业化国家里举行,具体讲主要是在欧洲和美国,伦敦举行了之后过两年马上就是美国举行,举行了若干次。

到了1928年,因为各国都是争先恐后地举办,就有一点无序状态,大家说这个事情是不是需要规范一下,所以1928年的时候,法国倡议在巴黎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有30多个国家参加,就制定了世博会的公约。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规范,就提出来要成立一个国际组织,叫国际展览局,英文简称叫BIE,它是从法文翻过来的。

这个国际展览局成立之后,它正式运作是在1931、1932年。

国际展览局成立了,它就对世博会进行了一定的规范。

一定的规范就是说把规范分两种:

一种是综合性的世博会;一种是专题性的世博会。

综合型的世博会是四五年举行一次;专题性的世博会两三年举行一次。

每一个世博会要有主题,大家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展览,这就不一样了,从世博运动的历史来看,它就深化了。

所以从1933年开始,每一届世博会都有自己的主题,我随便给大家念几个,比如讲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世博会,它的主题是“通过竞争获取和平”;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1939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世博会的主题是“建设明天的世界”。

它们有明确的主题,大家围绕一个主题来作文章,那效果就一样了。

这个主题是怎么的呢?

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大家都围绕这个主题,你提出你的办法,我提出我的办法,这样就相当集中了,这个过程就会推动人类对于人类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所以这是一个阶段。

我想从1932年到1957年这是一个阶段,因为中间经过战争,二战期间没有举行世博会,到1939年、1940年,最后一次在纽约举行之后,战争期间就没有举行了,然后到1958年布鲁塞尔举行了战后的第一届综合性的世博会。

  我想能不能把1958年到2008年在西班牙萨拉戈萨举行的世博会,这50年能不能算一个阶段。

战后世博会大发展,在很多国家都举行过,世博会的威力逐渐显示出来。

所以到了今天,都想举办世博会,为这个事情打破头,争得很厉害,为什么呢?

人类越来越看到它是一个好东西,它可以推动主办国的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主办国的知名度,可以推动主办国与世界的合作,更重要的它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我想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2010年的世博会可能标志着世博会进入一个新阶段。

为什么?

因为历届世博会都是在发达国家举行,2010年第一次到了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新阶段。

而且2010年世博会新阶段的到来,跟世界上发展的大趋势相联系。

大家知道,在21世纪刚刚开头的时候,全球出现了一个可以说是会改变21世纪全球面貌的大趋势,什么大趋势?

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

大家都在讲中国在崛起,其实正在崛起的国家不只是中国,亚洲有印度,有东盟国家,东南亚联盟国家,有五亿多人;非洲有南非,还有其他一些非洲国家在崛起;拉丁美洲有巴西、墨西哥、智利这些国家在崛起,把这些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有多少?

33亿。

人类历史上什么时候有过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国家在崛起?

没有过,是第一次。

所以,锦涛主席多次讲到,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

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千真万确的,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

世博会2010年在上海举办绝非偶然,它跟世界上这样一个大的潮流是相联系的。

  从国际展览局来讲,大家非常高兴,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标志着世博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所以从国际展览局的秘书长来讲,因为我是主席,我每年要出席大会,开组委会的时候我要去,平常常务由秘书长来管这事。

秘书长到上海去了20多次了,在世博运动的历史上,一个秘书长他是管常务的,到一个国家去20多次是没有的,他是负责指导的,这就反映出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我讲一些世博会的特点。

世界上任何事物你要认识它,就先要抓住它的特点,这跟画像一样,你要抓住一个人的特点,画出来就像,你抓不住特点,画出来就不像。

我认为要认识世博会,首先要掌握它的特点。

中国每年举行各种各样的商品博览会、展览会几千场,人们的印象当中往往想世博会就是放大的广交会吧?

不对。

这就没有抓住世博会的特点,世博会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文明性;第二、全国性;第三、世界性。

我把这三个特点分别谈一谈。

文明性是什么含义?

文明性就是世博会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

这是它文明性的第一个方面。

看看历届世博会,大家以后可以看展览,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

蒸汽机、电灯、混凝土,包括后来的高科技,最早把它展现出来是在世博会上,每一个阶段最突出的东西在这里表现出来了。

看看世博会的每一个阶段,从1851年以来一届届看,它总是追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前进到什么阶段了,有什么最新的成果,它就展现出来。

你想想看,展现出来,这个作用就相当重要,因为大家看得见了,不仅看得见,还可以用手摸一摸,这就不一样了。

所以,在世博会156年的历史上,相当的时候它是展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第二个特点,提出人类文明所面临的问题。

这很了不起,任何事情发展都是有两面的,人类的进步主流,人类文明往前走了,但是在往前走的过程当中,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新的问题是什么?

世博会就把这些新的问题提出来。

看看历史上的世博会,比如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就提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应当说是战后最成功的,观众6400万,过去世博会没有这么多人。

“人类的进步与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