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074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docx

《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docx

关于针对交大发展版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

HRPlanningSystemIntegrationandUpgradingResearchof

ASuzhouInstitution

 

交大发展版《2009年高考招生专题讨论》阶段性报告

交大发展版自6月2号发起了本版第一期专题讨论:

《2009年高考招生专题讨论》。

针对高招这一专题师生积极参与讨论,为及时将师生汇聚之智慧融入交大09高招工作,现将前期讨论进行整理上报。

讨论总概

高考招生应该是考前,考后两手一块抓的长期工作;应该是全校师生共同协作,各部门通力配合完成的系统工程。

交大高考招生工作的改进应该是思想和行动双方面的。

 

一:

转变观念

1:

有自信,敢做梦

长期以来交大有着一流的学术、一流的教育和一流的硬件却没有一流的生源。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交大人尤其是招生工作人员要明确目标,我们就是要招一流的学生,要有自信敢于参与顶级生源的争夺战。

2:

放下架子

有同学反映陕西人架子大,招生老师也普遍没有南方老师亲切。

现如今高考生源争夺已经越来越白热化,坐等好生源是不现实的事情。

因此必须树立观念:

真正的高分考生不是坐等而来,而是积极行动抢来的。

3:

重视营销

对于企业而言,毋庸置疑,营销也是生产力。

学校招生跟企业营销一样,都是一个宣传营销的过程。

学校招生也必须重视这个过程。

4:

敢于使用非常规的招生手段

对于交大这样一个位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如果招生仍然循规蹈矩,一流生源将难以得到保障;而出奇兵使用非常规的招生手段则是交大突出京、沪、东南地区高校重围的法宝。

 

二:

重视招生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完善学校的招生制度

要打好高招这一仗,作为正规军的招生人员必须具备具备好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而交大的招生老师基本都是每年高招季节临时从各学院抽调而来的,这种做法很难保证这些老师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也会给残酷的高招大战带来隐患。

而高质量的招生工作也需要完善的招生制度做保障。

建议与原创分析汇总:

1:

可以成立一个固定的招生办公室,保证所属人员一年中至少有4到5个月的时间是为招生工作服务,按每年招生工作的成绩予以奖励或者惩罚。

2:

招生时,找从当地考来的学生,留校后做招生老师应该很不错。

比如,从湖北考来的学生,在交大念了很多年书,到研究生,博士生,就可以兼职当招生老师,回湖北招生。

当然,交大的湖北人很多,还是要从中选择有热情,又有能力的去招生。

3:

组建招生精英团队,成员明确分管区域。

此团队平时搜集案例,研究兄弟学校的高招情况,保持和重点中学的沟通,以及开拓新的生源基地;高考前此团队负责对各学院临时抽调的老师进行培训;招生季由精英团队队员担任组长并带领旗下的临时抽调老师奔赴各自的分管区域招生。

4:

从各院临时抽调招生老师时应严格筛选,并且派出招生老师应尽量服从祖籍地优先原则。

5:

不知道学校每年都对出去招生的老师是否有培训,怎么培训的。

是不是可以请一些兄弟院校比较会这方面的老师,甚至培训机构上上课。

老师们不能太业余啊。

6:

可由校长挂帅,由招办主任(或者管本科教育的副校长)负责招集。

组成一支稳定的招生队伍。

在校长任期内,可以保持稳定。

招生老师中应该多反聘一些退休老教师来充实,这些老师有阅历,有气度,还带过这么多学生,阅人无数。

这个工作也不占用老教授们很大的经历,多是运用他们的教学经验。

并且这样的老教授给家长和学生的感觉就是一个和蔼的老者,映象分都大大往上涨。

效果也应该不错。

这样同时也能解放不少现任老师的负担,不然这头忙科研,那边还要到处去宣传,积极性不高,效果估计也不好。

这些返聘老教授没有很大的科研负担,平时还可以常常去各地,省会,地级市,县级中的国家,省重点中学选查,考察好苗子,并且从高一,高二就要开始动手。

这些事务的费用学校报销。

这样有点吸收足球里球探的作用。

另外通过这个手段。

可以对看好的苗子,用保送,自主招生等手段,全方位来争取。

其实工作作到位,交大也并非挖不到华东五校的生源。

7:

现在学校好多管理部门都是权责不清。

比如招生,就是各个学院一指派。

这样的业余队伍,怎么能搞的好。

学校现在就是要把各个职位的功能明确定位,这样才能问责。

不然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不能总是希望老师都敬业。

人都有惰性。

说实话,还是胡萝卜加大棒才是王道。

实例1:

04年,我参加高考,估分580实际分数580。

圈了西交、华科、天大、中山、北理、北科、北邮、西电、成电这几个学校。

自己想法是首选西交,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交大的招生网,并找到负责黑龙江省招生的老师

我记得,当时是上午八点多我打电话过去的,负责招生的老师开始没有问成绩,极力说报吧报吧。

但是当我报出自己估出的分数后,那边老师语气直接很冷,并说,我的成绩可能性非常小,要上也是上最差的专业。

并告诉我,现在他在开车,如果有什么再咨询的话,就晚上八点以后再打吧,然后就匆匆地挂了电话。

第一感觉是,对于一个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个负责黑龙江省招生的老师很不重视,个人感觉是,交大在这里能招到个高分是个高分,招不到也不是自己的错。

第二,直接导致了我不敢去报这个志愿。

那一年,学校和家里都希望我去北京,于是报了北邮,结果落榜。

那一年,重本527交大572。

实例2:

我听过一个同学说过。

他当时在浙大和交大之间犹豫,后来见了咱们的招生老师,觉得不很靠谱,就去浙大了。

所以提高招生老师的水平也很重要啊。

实例3:

武大华科招生老师跟的很紧,动之以情,辅之用钱勾引。

9年前我填志愿的时候(安徽)去合肥参加过高考招生咨询会。

留过电话,华科的招生老师电话打到我家去好几次还给我承诺非计算机专业外的所有专业。

相反,交大啥电话都没有。

实例4:

有些老师是很好,不过有些事做的很不专业。

像云南的情况,浙大的老师去招生,考生去问,招生老师随便算一下就说650以上的同学

可以考虑。

清华北大+华东五校在云南就差不多招250个,去年650以上的云南有300左右。

华东五校除了南大录取下来就是648到652之间。

交大650-640的娃一个都没招到,实在是太糟糕了。

当时有个646的娃想来交大,犹犹豫豫的,问了下她为啥,她说她一个630的同学去咨询,交大老师都说专业随便选,她来觉得很郁闷,我也没啥说的了,最后她去上财了。

实例5:

07年我爸爸的同事的孩子高考,本来想报我们学校,去咨询电气有希望上没,招生老师牛逼哄哄的说非多少多少不可。

结果她就改报其他学校了,我就纳闷,就算是这个专业真的上不了,为啥不向她推荐其他专业呢?

▲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交大招生网上公布的招生组电信学院崔吾元老师的联系方式有误,所公布8266867*号码的教研室并无崔吾元一人。

招生电话有误不但会直接影响学校高招,密集的电话还给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带来干扰,问题很严重。

网址:

 

三:

重视宣传与营销

对于企业而言,毋庸置疑,宣传与营销也是生产力。

学校招生跟企业宣传与营销一样,都是一个宣传营销的过程。

学校招生也必须重视这个过程。

相对狭义的招生,宣传与营销则具有长期性,与全民可参与性,可供学校发力的空间也更大。

并且宣传营销要产生作用靠的是日积月累,不能有临时抱佛脚的心态。

并且宣传不是简单的做广告。

宣传要立体化,比如电视节目,联合网络媒体,和新闻报纸杂志搞好关系。

而把学校网站做得更好,则是最基本的广告。

 

建议与原创分析汇总:

1:

首先要明确宣传与不仅仅是高考前的宣传

宣传与营销应该是一个全年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打个比方:

每年5-7月是高考宣传期,从专业介绍、学校介绍、到报告志愿再到入校后的奖学金、换专业、甚至到入学、生活条件介绍。

八月九月的暑期夏令营,可以提前邀请一些高一高二的学生参与。

1-2月,这是校友回母校宣传的好机会,学校可以支持一个交大XX市校友会的团体,来进行宣传。

3-5月,利用自主招生、少年班的机会深入学校宣传。

这样,全年的持续宣传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光指望考生报志愿那几天,是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的。

学生在那么几天内,每天都受到那么多top10学校的争夺。

咱们能有把握胜出吗?

2:

招生宣传需要把握住长期、短期两点:

①、从长远的来看,这所学校所培养学生的出息怎么样是最吸引人的。

从宣传的角度来说,交大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认真挖掘素材和做文章;从实际情况来看,交大的过去几十年的毕业生出息还是不错的,但是离北大、清华、科大这种学校还是有一些差距,怎么将我们的学生培养的更优秀值得学校认真琢磨。

②、从短期来看,这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是最吸引人的。

从宣传的角度来说,要做好文章,要既不脱离客观事实,又能对上人民群众的口味;从实际情况来看,西安的城市环境对于交大学生的就业出路是起负作用的,因为这个城市给学生的机会太少,看看地处大上海的复旦,它们的本科生、研究生获得了多少提高自己就业能力的机会就知道了,这一点既要寄希望于外部条件的改善,又要学校、教师积极为我校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和多鼓励在校学生主动走出去积极锻炼自身的就业能力。

当然以上只是招生宣传的内容,招生宣传的途径也很重要,这就类似于产品和渠道的关系,有了好的产品,没有好的营销渠道也不行,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

3:

所处城市和位置毫无疑问是制约交大招生的重要因素。

交大的学科实力和学术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对于高考学生和家长的心理来说,他们所关注和所需求的并不是这些,客观的说,现在没有多少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是为了追求学术,而是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个好的事业前途,而交大在这点上对考生吸引力有限。

在措施上,我认为在宣传的时候,首先要确立交大在全国2+7的地位,而不是只说全国重点,211,教育部直属等等,绝大多数家长和考生对此无概念。

其次,在关于毕业生的毕业流向宣传上做文章,考生及家长最关注的其实是这个

仔细来分析,绝大多数的考生和家长肯定还存在这样一个心理,在哪上大学十有八九要在哪工作和生活,光这一个足以吓退很多很多的优秀学生,所以我们在宣传的时候,要重点向考生和家长介绍清楚我们的毕业生流向,除了陕西本省外,京沪穗深苏浙也占很大的比例,这样才能对考生和家长有吸引力,其实大家不怕在一个心里认为不够好的城市读四年书,但是怕一辈子呆在这样一个城市。

不过从事实来说,交大每年的毕业生在陕西就业的比例确实还是比较高,原因很简单,首先陕西生源比例较大(这个我后面慢慢说),其次确实很多学生毕业后在陕西找了工作

对于陕西生源以及西北生源来说,这个没什么,可对于中东部地区的生源来说,这个就尤为重要了。

针对这个具体的建议是:

①适当减少陕西生源

目前国家和教育部的大背景是高等教育地区平衡,并且教育部正在制裁江浙沪本地生源化严重的高校,上海交大,复旦等等已经在减招本地生源。

客观的说,交大每年25%左右的陕西生源比例其实在全国来看,尤其在部属学校里面来看不算多,但我们其实还可以借着这个东风做的更好,响应教育部政策,减少本地生源,既顺了上面的意思,又会在全国舆论占到优势

陕西生源的减少,毕业生在陕西就业肯定会相对减少,毕竟不少的中东部生源对陕西就业不太感兴趣,而这个就又回到了前面所说过的,在发达地区就业的人多,考生和家长自然也就更愿意报考。

②重点向社会和考生家长宣传在陕外就业的毕业生,而不是每次都拿西北,西南,中部又有多少多少企业老总高工是交大的,站在家长的角度,肯定是想让孩子将来有个较好的工作,地方,收入都好。

总的来说,在招生宣传工作上,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而要站在家长和考生的立场来看问题

4:

正面宣传西安

有时候对于差不多的学校,城市对其的影响真的很大。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在现今各种媒体的不断妖魔化之下,西安很多时候和以下名词挂上了够:

落后、干旱、风沙、缺水…………

交大每年都会派招生老师出去,但除了在咨询台上摆一些招生简章,坐在咨询台上等着学生及家长来提问以外,有没有想过花一点成本将西安的真实风貌展示出去呢?

诸如给大唐芙蓉园之类的风景名胜用彩塑图片做几块展板,这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

5:

在宣传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空间,特别是外部已经形成的优势氛围。

比如总理的交大之行。

学校可以从总理的话语中凝练出有利交大招生的话语用于交大之宣传。

并且如果学校能抓紧时间攻关,搞定省内的几家平面媒体在敏感时期集体报道此事(不需要太夸张,也不需要太明显。

比如,在填报志愿的时期,报道总理关心大学生就业情况,然后大幅贴上总理在交大的图片并用小字说明,也就够了),相信对陕西生源会是一济强心针。

再比如“北川‘夹缝男孩’廖波以后要考上西安交通大学当一名工程师”,这一点,本来可以放大很多的,比如学校的关注和关心等。

但实际上,却没有多少后续的报道。

6:

尽量与各中学发展关系

跟各中学把关系打通了,从细节上提升交大的声誉与知名度,长此以往一旦形成良好的口碑,对交大而言将会是长久得利。

中学能做的细节很多,比如把交大在高考录取榜单中的排序提前一点,这可以为交大在对高校没有太多概念的高中生群体中增加印象分.报考时,老师多推荐一下交大,为交大增加感情分。

如果高中生入校学校就能宣传交大,那这种先入为主的东西甚至能形成交大情节.

在具体措施上学校可以经常在中学举办一些讲座,论坛,可以派学校好的学生到中学与中学生交流,对他们的选择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还要重视分布在各地校友的宣传力量,甚至可以召集已经稳定在当地,并且有心力有热情的校友作为当地交大招生的常年固定联系点。

这种联系点时间越长,跟学校和老师的关系会越好,影响会越大。

并且实行平行志愿没的省份已经越来越多,因此提高交大在报考者心目中的地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7:

下功夫找噱头,造噱头

比如在宣传的时候交大应该好好包装一下交大自己的教改班、少年班、钱学森班。

把一些从这边班出来的牛人包装一下。

如果有条件交大还可以造出更多的“钱学森班”。

当然,交大缺乏对杰出校友的宣传,杰出的定义应该广义一些。

要宣传钱老这样的学术泰斗,而对路一鸣这样公众名人的宣传也会收到奇效.

例如,清华的基科班,办了十一年,培养了一个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作为广告,这也就够了。

交大要找出自己最有特点最有优势的地方跟别人比。

8:

可以在招生宣传册上具体列出以下内容:

①。

最近三年内,本科,研究生到国外知名大学求学的校友的代表性人物

②。

最近10年内在产业界做的好(比如在知名企业担任要职,或者创立了知名企业)的校友的代表性人物。

③.最好再附上一些他们的简短访谈,借他们的口来给学校做宣传。

这样容易让人信服。

而不会给人王婆卖瓜的感觉。

现在社会思想多元化了。

很多人不想当科学家,他们还想当CEO,进投行,从政。

所以我们在宣传上,也要照顾到各个目标,兴趣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对我们学校的兴趣!

学校也只有这样,才能招到有着各种兴趣的学生。

在学校形成各种不同文化和思潮,便于思想的活跃和相互的互补,碰撞。

另外最好选择最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杰出校友。

这样时效性强,更有说服力。

9:

积极利用媒体

就这点而言交大急需大力发展与各界媒体的关系。

交大老是与好事无缘,比如今年校庆活动连战到来,qq腾讯上的报导是“国民党主席,昨天下榻西安,今天去青龙寺祭母”,直接把交大的事就忽略了。

相反交大总是坏事和新闻零距离,一旦事发,马上新闻就有了。

不论是上次的附院还是这次的管院论文事件。

10:

不要轻视网络舆论与排名

回想自己当年填志愿,什么都不知道,尽在报纸上看了中国百大高校排名。

当然如果现在让我填,会通过网络多方面了解学校,以及它的专业实力。

可是当年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可以不屑那些排名,但不代表别人也不屑那些排名。

那些排名不是给我们看的,是给高中生及他们的家长看的。

 

实例一:

02还不知道是03年,鉴于浙江学生在本省院校扎堆的现象,省招办鼓励学生报考外省名校,其中外省名校拿交大和浙大做了一个对比(不知道是交大争取的还是一个偶然),报道中是说交大毕业生的就业档次和浙大差不多,此后几年,交大在浙江的招生节节上升,比招生同档次的哈工、天大、武大、华科等甩开一截,直到07年交大在浙江将理工专业和医学类专业分开招生为止。

实例二:

05年我们学校还有两个进了交大、06年来了一个,07年压根就没人往这儿考,要说我们学校好歹也是个省重点,竟然没一个来交大的,心里很不爽。

十一回家之前找到了负责我们省招生的老师,给他说我要回去宣传,老师挺好的,给我搬回来了几十本彩印的招生宣传册,说实话还真沉。

我硬是拉了个箱子,把册子扛回了高中学校。

回到学校就找到了当时负责毕业班的副校长,拿着册子给她大肆吹嘘了一番,我还把册子网各个复读班发了几本。

我们这个校长还挺给面子,在年级办公会上还帮学校做了个广告。

08年一来就考进来了四个高中校友,成绩还都不错,专业也挺不错的。

请他们几个新生吃饭时,他们都说是看了册子才来的,当时心里就美得很。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是特例,权且自娱吧。

实例三:

中学:

平遥中学

学校地位:

老牌省重点,不如太原五中,省实验中学等,在省内属于比较知名的重点中学之一,基本上每年都有清华北大考生,偶而几年能出个文理省状元

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学校地位:

211,全国重点,教育部直属,非985

措施:

南京理工大学把平遥中学作为自己的生源学校,并且承诺在报考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中,同等分数条件下,优先录取平遥中学的学生

在每年6月10号前后填报志愿的期间,南京理工大学会派招生工作人员去平遥中学指导志愿填报工作,并极力宣传南京理工大学对平遥中学的优惠政策

据我所知南京理工大在省内多所重点中学都进行了这样强大的宣传攻势

南京理工大学招收第一志愿落榜高分考生

效果:

南京理工大学在平遥,甚至是地级晋中市,乃至山西省知名度大增,报考热情与招收分数连年水涨船高,而几年之前,此校由于各方面都不是很突出在山西省默默无闻。

平遥中学最近每年都有若干报考南京理工的学生,附近几所省重点报考的人数也非常多,在当地群众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口碑。

由于招收二志愿考生的重点大学并不多,以往的收高分大户中央财经大学也由一本B升入了一本A,高分报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的考生,第二志愿绝大多数选择了填报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由此每年都可以招收到许多高分二志愿考生。

南京理工大学由于每年都收走了不少的高分考生,在群众和考生中形成了这样的口碑:

“某某某都去上南京理工了,咱这个分数报南京理工也不亏”等等

身旁的例子:

我高中同学,晋中市另一所省重点中学学生,以足以上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分数第一志愿上了南京理工大学

另一同班同学,第一志愿清华大学,差两分未录取,进入了南京理工大学

实例四:

我读高三的那个寒假,哈工大来了好多人到我们学校,还和我们重点班的学生开了个座谈会,送了我们好多礼物果然,一向在我们学校比较冷门的哈工大第二年好多人报考。

另外:

学校每年都榜示当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师弟师妹看到师兄师姐好多人去了,也就跟着来了

 

实例五:

说实话我是高考前1各月才知道西安交大的。

光听说上海交大了,因为江主席是其校友,传的很热。

西交感觉就是不怎么宣传啊,看有的学校就是直接进班里宣传

 

师生提议:

1:

现在好多招生都下放到各个学院,有的学院认真点儿,有的学院不敢恭维。

能动就做的非常不错,每年都会让湖北籍和江西籍的学生寒暑假回家的时候带上一些宣传册和海报,有些时候还专门给能动所属的社会实践团队一些材料,让他们带到实践地。

这些都是不错的措施,很值得借鉴,希望学校能将能动的做法在有条件的院系推广。

学校可以趁这次暑期,多招点志愿者,只要是有对应县区中学的学生,都招上两三个,就让他们带些宣传资料、光盘,回去宣传。

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愿意为交大尽这份力的。

2: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发现交大现在在很多地区知名度并不如人意,甚至还有很多高三学生不知道西安交大这个学校。

介于此现状,学校能不能确立一个目标:

不管用什么手段,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让尽可能多的高三学子知道西安交大这个学校。

 

四:

敢于使用非常规的招生手段

对于交大这样一个位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如果招生仍然循规蹈矩,一流生源将难以得到保障;而出奇兵使用非常规的招生手段则是交大突出京、沪、东南地区高校重围的法宝。

建议与原创分析汇总:

1:

重视县级中学扩大高招活动覆盖面

在一些县级中学也不乏拔尖人才,能把这些收入囊中,也是交大之幸。

并且很多处于非中心城市的中学也正好是很多高校招生的盲点.交大倘若能多花功夫将其覆盖起来,这些学校的高分考生也是足够交大好好消化的。

交大如果能跟每个县市最好的高中保持良好的互动,能盯上其他普通中学最好的苗子,就相当不错了。

因此学校在重视重点中学的同时,还应该在从小处做起,扎扎实实,走向基层,一步一步扩大影响(尤其在中东部教育水平发展相对平衡的地区)。

这种做法虽然任务重,但对生源一定会有很大提升。

中科大在基层能有这么好的口碑和生源,很大程度上跟他们有这样一支敬业的招生队伍有关。

由于覆盖学校众多因此更需要全校总动员,有同学甚至建议凡是有考进交大的高中,每个高中都派至少一名同学利用回家的时间去宣传一下。

学生宣传虽好,但学生毕竟只是学生。

对于普通高中,如果交大这种级别高校的老师能光顾,那肯定是盛情接待,全校宣传的。

对交大在当地树立品牌有重大意义。

这个影响是非学生能比的。

关于学校对基层生源关注的缺失,及基层生源重要性的讨论有以下代表性评论:

1:

感觉大部分学校根本没有顾及到县一级的中学。

以陕西为例,招生老师都在西安,去宝鸡咸阳的都很少,别说县一级了。

2:

我的高中就很普通,但是每年都有四五个清华北大~

3:

话说我高中学校在我省也是前五,经常出状元滴,但是貌似人家交大老师不看眼里,不见宣传的。

人家清北,浙大,给投报送名额,自主招生也有模有样,中科大的老师会拉毕业班优秀学生座谈,给推荐表。

我来交大之前真不知道交大其实也还可以,只是分不高不敢报其他前十的学校,又想大西北的应该报考的不多,竞争会小点,就来了。

稀里糊涂的。

4:

我是渭南一个省重点过来的,在我们那这么多年,似乎没有很好的高校去宣传过。

大家报志愿就凭印象或者参考上一届考上的所谓好学校。

要是组织人去进行演讲宣传,答疑解惑,我肯定至少会影响三五界学生的志愿选择

5:

像俺就是陕西某县一个重点中学的,如果按照2000年交大分数来说,我们中学至少应该可以有30-40个能上交大的。

但是说实话,那时候学校并没有把交大当做一个多么好的学校,某些我认为性价比不如交大的如南开、北师、北理、北邮(我所认识的北邮的,去的时候都高分,毕业后真的不见得好,但北邮貌似就被认为是超牛的学校)等学校,貌似最后都是红榜红名~~~前面几名的学如果上不了清、北、上、复、科等就优选考虑了那些学校....

而我们学校作为现在该地区最好的学校,貌似没听说交大过去宣传过?

6:

以我们安徽为例:

县里最好的中学,他们没有省重点高中那么好的师资和生源,但是他们每年还是能培训出一些尖子的,他们才是省800-3000名的有力组成。

7:

中科大往年都用少年班和保送名额推荐名额打通跟县级中学的关系,有人考上后,基本上后续宣传相当犀利,有点故意打造高考之星的味道。

 

2:

适当考虑第二志愿高分考生

能去上交的不一定不会来西交,招生的技巧性是很强的事情。

比如交大如果能吸引清北的落榜生源,那交大的高分段将会更加充实。

如果全国高分考生都用交大来给清北保底,那交大的平均分会被抬高一大截。

很长一段时间,招收第二志愿得利最大的是浙江大学,当然在招收第二志愿生源时留多少比例,以什么样的条件招收同样需要策略。

下附一例:

浙江大学200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