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原创解析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名师原创解析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原创解析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原创解析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三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
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
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
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
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工艺品。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
“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
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
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
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它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的价值。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城乡建设在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形成互补,发现乡村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答案】
1.A
2.D
3.D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答非所问。
题干是乡村具有独特价值的原因,不是价值。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这一评价指标”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
B项,“都是受到……”说法太绝对。
C项,“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文中无此信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
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
“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
“辽抚谁可者?
”学曾思良久,曰:
“张学颜可。
”拱喜曰:
“得之矣。
”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
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
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
继以荒旱,饿莩枕籍。
学颜
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
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果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
果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
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
果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
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
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
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
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
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
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
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
赔钱亏累。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
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
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
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
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
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5分)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5分)
【答案】
4.D
5.D
6.C
7.
(1)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
(2)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由文意可知,“却”“惩”“伸”三个动作均是汝翼这一主语发出的,因此后两处应断开。
“苟”为连词,应断开。
“臣”是名词,当断开。
“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句法结构与句意完整,“俘掠”后断开。
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致仕”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6.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下令逮捕赵完的是皇帝,而非张学颜。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有:
(1)“卓荦倜傥”“识”“器”“见”;
(2)“黜”“具”“经画”。
(2)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
②刍狗:
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
③东瀛:
东海。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8.①内容奇特。
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败的景象。
②构思新奇。
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9.①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
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可以看出。
②昔盛今衰之感:
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此种感慨。
③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
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在“此地还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解析】8.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所谓“奇”,即是从诗歌的与众不同之处出发评点诗歌。
评价该诗歌应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把握。
内容方面:
“春望”点明时节,春季多为春意盎然之境,但此诗一反常态,选取大量荒凉、芜杂的意象构造了残破之意境。
此为第一奇;结构方面:
诗歌中的景象常为抒情而写,借景抒情,情景乐哀一致。
而此诗前三联所写之境为破败荒芜的凄伤之境,但最后一联所抒发的情感却是人生需要进取的哲思,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此为第二奇。
9.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关注注释内容“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
知人以论世,这是考生应该有的常识。
由此背景可以得出,诗人遭贬,内心有凄凉之情,又借所见之景加以抒发;古今景物兴废变化,又生出昔盛今衰之感;作者又由今昔对比得出不能因为兴废而沉沦,要乐观进取。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曹刿的同乡认为如何抵挡齐国的攻势是统治者操心的事,曹刿没有必要参与,但是曹刿毅然面见了鲁庄公,他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传·曹刿论战》)
(2)李白在《蜀道难》中先后通过神话传说和动物的反应从多角度表现了蜀道雄奇险峻、难以逾越的特点,然后写到行走在上面的人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答案】
(1)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如“鄙”“扪”“膺”“参”“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湖桥绝唱
李培俊
天成支书不该再唱这出戏的。
大年二十九上午,天成刚从南方收了一笔货款回来,到家后就觉得身体有些不适,心脏时而擂鼓一样嘣嘣跳得一下比一下快,时而又扑腾扑腾慢了下来。
老伴儿铺好床,让他躺下,又在他背后垫上枕头。
天成就要睡着的时候,村里唱戏的锣鼓家伙敲响了,天成一翻身就爬了起来,穿上鞋就往外走。
老伴儿说:
“你就不能在家消消停停地歇一会儿?
唱了几十年了还没唱够?
”“天成唱戏会有唱够的时候?
”天成说,“你不知道,那个演秦琼的角儿把秦二哥唱成四不像了。
”
天成是远近有名的戏迷,不敢听见锣鼓家伙响,不敢听见板胡、二胡吱扭,一听见人就没了魂儿。
正在地里锄庄稼,锣鼓家伙一敲,锄头往庄稼地里一扔,就往戏台上跑;正吃饭哩,听见弦子拉过门儿,把饭碗往桌上一放拔腿就走。
土地承包那年,生产队分割财物,那些唱戏的行头分不下去,给谁谁不要。
天成就和队长商量,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
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
“你就守着那中看不中吃的玩意儿过日子吧!
让它们给你拉犁拉耙吧!
”
天成生来就是唱花脸的料,他演的秦琼秦叔宝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
扮相好,唱腔好,做功也近乎专业水平,叫板上场,往往都是碰头彩,掌声叫好声压过了锣鼓大钹。
可是近二年,天成已经风光不再。
村里人都觉得,生活中天成和戏里的天成不一样了,现在的天成和过去的天成也不一样了。
以前的天成,戏里戏外都是肯为乡亲们两肋插刀的英雄好汉:
刚当支书没多久,就领人修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开山凿石,脚面砸肿也不离开施工现场。
接着,他又组织村民在东岗山平整出一个千亩果园,栽种苹果、梨枣、山楂,分给各家经营管理。
嘟噜成串的果子,把大家的腰包撑得满满当当。
坏就坏在天成建了自家的果品加工厂。
那一年,水果不好卖了,各家的水果都是卖一半扔一半,入了冬天,湖桥村还弥漫在水果腐烂的酸甜之中。
大家就埋怨天成没把项目看准,坑了一村的老少爷们儿。
起初,还有人为天成说话,劝那些怨天尤人的人家:
支书也没长前后眼,能前算八百年后算八百年?
毕竟,他让湖桥富了这些年了。
也就是这时候,天成建了自己的果品加工厂,把大家卖不掉的苹果、梨枣、山楂加工成果脯果醋,卖往天南地北,赚了一笔又一笔。
于是,人们便怀疑天成,领人修公路也好,建这个千亩园也罢,其实是为他自家的果品加工厂铺垫,是为自家挣钱夯基础。
人们再见天成,便没有多少好气,连面子上那点招呼也敷衍不出来。
村里唱戏,招呼也不给天成打,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成却不请自到。
他去的时候正是半下午,冬天的阳光软绵绵的,天成的脸上便像镀了一层金子,黄黄的。
有义就说:
“支书,你还来唱戏?
你的戏已经唱得很有水平了,跟真的一样,我看就算了吧。
”
天成岂没听出话里的另一层意思?
也知道船在哪湾着。
但他不在乎,浅浅一笑,把正上妆的“秦琼”拨拉到一边,说:
“还是我来吧。
”
天成到底没能把这出戏唱完。
虽然,天成扮相依然利利索索,虽然,天成唱得字正腔圆,可就是没人喝彩,锣鼓家伙敲得少气无力。
梆子专往牙上敲,老也跟不上趟。
对打的时候,演敬德的有义使的双鞭,劈头盖脸便往头上罩。
虽不至于伤了天成,但那份重量,要挡开它们却也颇费气力。
就是这时,天成一头栽在戏台上。
天成的丧事办得冷冷清清,大部分人家躲得远远的,实在碍不过平时情面的几户人家,在灵堂草草焚上几张纸,掉头走了。
打墓时,村主任福海出了东家进西家,求爷爷告奶奶,就是把人叫不到地里。
这个说要去丈人家走亲戚,那个说要约朋友喝酒。
福海火了,颤抖着敲响了那口弃置多年的铜钟。
人到齐后,福海扯起嗓子就骂:
“你们这些人,良心都叫狗给吃了,嗯?
天成支书可是为咱湖桥累死的呀!
”
“说他是为挣钱累死的还差不多!
”有义嘟囔一句。
“你说啥?
”福海伸手给了有义一巴掌,“放你娘的屁!
你知不知道?
天成支书这个果品加工厂是给咱村里办的!
他怕看不准,办瞎了,带累乡亲,用自家房产作抵押贷款……现在销路打开了,赚钱了,年前把厂子转到了村委名下,这两年赚的二百多万元,一分不少都在村里账上存着……”
人们如梦初醒,知道冤枉了他们的支书,便哭着,在天成灵前跪出黑压压一片。
正月十五,湖桥村又唱了一出戏,是铁妮主演的《大破天门阵》。
他们是专门唱给天成支书看的。
一大早,福海让人把罗圈儿椅绑上两根抬杆,垫上棉垫,又在上面铺了一块红绸布,然后,把写有天成名字的牌位恭恭敬敬安放妥当,抬到戏台下正中间。
左边是村主任福海,右边是天成支书的老伴儿,后面是湖桥村三千口的村民。
铁妮虽已有七个月的身孕,用布缠了腰身,扮相依然娇俏可人,一招一式,把那个穆家大小姐演得惟妙惟肖。
戏演过半,铁妮的眉头突然皱成疙瘩,接着蹲下身捂住肚子,再接着,戏台响起一阵婴儿的啼哭。
声音高亢、洪亮,搅得戏台上下骚动不安。
村里人都说:
这孩子是天成支书托生的,他不想离开湖桥的老少爷们儿呀!
于是,铁妮生下的孩子就取名叫天成。
这名字是全村人起的。
但不知道这个天成长大了会不会也像天成支书那样喜欢唱戏。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独立成段,颇具匠心。
不仅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为下文天成死在舞台上做了铺垫。
B.天成支书为村里人做了很多事,却无人理解他;他去唱戏,村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最终他倒在了戏台上,这场戏成了他的绝唱。
C.天成是个铁杆戏迷,以致他玩物丧志,在生产队分割财物时,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
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
D.市场萧条的时候,村民看着自己辛苦培育的水果卖一半扔一半,对天成有些猜疑,等到天成建成果品加工场后,猜疑便变成了深深的埋怨。
E.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寓意深远,既讴歌了天成这一类人的崇高精神,也警醒像村民一样的人看问题不要浮于表面,对人不要一味猜忌。
(2)小说在刻画天成支书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有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分别是什么?
这样的处理有何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这样的看法?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
(8分)
【答案】
(1)答A给2分,答E给3分,答B给1分。
(2)①嗜戏如命。
他是远近有名的戏迷,唱戏扮相好,唱腔好,做功近乎专业水平。
②精明能干。
他带领村民致富,水果销路不好时及时建起果品加工厂。
③默默奉献。
独自扛着压力,默默承受村民的误解,最终因为帮村民致富而累死。
(3)线索:
一条是天成唱戏的过程;另一条是天成办果品加工厂与村民产生的矛盾冲突。
好处:
①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强化了小说的主题;②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从不同方面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4)答案示例观点一:
不赞同。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结尾交代了村民们对天成支书的悼念,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使小说结构更为完整;②从情感表现上看,结尾进一步表现了村民们对天成支书的爱戴和敬仰,以及作者对天成这类人的赞扬;③从主旨上看,结尾写全村人为铁妮生下的孩子取名为天成,暗示天成支书的精神将代代相传,深化了小说主旨。
观点二:
赞同。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删去最后一段,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依然完整;②从艺术效果上看,结尾到真相揭开时戛然而止,情感更加鲜明,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③从主旨上看,小说的主旨通过前面的故事情节已经能够完全体现出来。
【解析】
(1)此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然后逐一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
B项中“无人理解”处不妥,根据后文可知,福海是知道真相并理解天成的;C项中“玩物丧志”不妥,天成只是痴迷唱戏,且从他带领乡亲们修路、种果树等情况来看,他并未玩物丧志;D项中“猜忌”和“埋怨”位置不妥。
乡亲们先是埋怨天成没把项目看准,当天成建了自己的果品加工厂,把果脯果醋,卖往天南地北时,大家又有了猜疑。
(2)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还要结合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
本题,可以抓住天成所做的事情来分析其特点。
比如,从他是戏迷的角度来看,他爱好唱戏;建起果品加工厂,可见他精明能干;村民误解的时候,他默默承受,可见默默奉献。
(3)本题考查对小说文章思路的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找出文章的两条线索,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谈这样安排的好处。
根据题干可知本文属于双线结构:
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且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而这个连接点就是“天成”。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两条线索一是写天成唱戏的过程,另一个是写天成办果品加工厂与村民产生的矛盾冲突。
两条线索的交织,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性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
此题是考查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和探究。
解答此题,可以从情节、人物和主题方向进行分析。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以“作用点+体现点”的格式进行分析。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次学校举行的“舌战群雄”辩论赛中,高二(8)班的李明同学作为一辩选手,论证严密,,犀利而不失稳重,一举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②我最爱听爷爷讲他年青时代时在东北老家的故事,那山林、小河、羊群、骏马,在他的之中仿佛都出现在眼前,让我对从未去过的家乡充满国向往。
③他一说起自己在深圳创业的过程就,当时条件的艰苦、亲朋的不支持、政策的不确定等等都成了他现在骄傲的资本,毕竟他战胜了困难,成就了自己。
A.侃侃而谈娓娓而谈滔滔不绝
B.滔滔不绝娓娓而谈侃侃而谈
C.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娓娓而谈
D.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娓娓而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侃侃而谈:
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