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6105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docx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docx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课题:

连加、连减第1课时2013年8月30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教学难点:

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准备:

卡片挂图

四、教学过程:

1.竖式计箅。

45+1780-59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口算下面各题。

(用卡片出示)

2+4+3=30+40+20=2+30+5=

70-30-.20=17-7-5=14-9-2=

提问:

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揭示课题:

连加、连减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挂图,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9+27+26。

启发:

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

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让计算出现错误的和一名计算正确的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组织交流:

(1)指计算错误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指计算正确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讲解:

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边板书边介绍)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

提问:

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小结:

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

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

.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0-25-28=□。

提问:

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谈话:

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

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反馈:

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

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两个竖式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

反馈,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的过程,同时注意纠正其他同学中出现的错误。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场景图和第

(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2)出示第

(2)题,提问:

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

追问:

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核对答案。

提问:

请大家再看一看这道题,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再问:

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

(略)

四、课堂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19+27+26=□90-25-28=□

教后感:

 

课题:

加减混合第2课时2013年8月30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

三、教学准备:

图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回忆旧知。

小朋友回忆一下,上一课我们学习的什么?

用竖式怎样计算的?

(让学生交流)

2.学习例2。

(1)列出算式。

呈现例2,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并连贯地说出三个条件和问题。

提问:

怎样列式?

(板书算式)说明:

像这样的算式,有加法也有减法,叫加减混合。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2)竖式计算。

提问:

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请小朋友把课本翻到第3页,用竖式算出这道算式的得数。

你能行吗?

学生笔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竖式怎样算的,明确先算加法,再连着写竖式算出得数。

指出:

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可以按计算顺序把竖式连起来写,算出得数。

3.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算式。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说明计算时如果哪一步是以前学过的口算,也可以直接口算得数。

交流:

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减法竖式)接下来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

讨论:

在算出减法得数22后,用什么方法算要方便一些?

你是怎样想到用口算的?

指出: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内容。

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里,遇到可以口算的可以不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数。

4.回顾反思。

提问:

上面两道题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你通过计算这两题,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吗?

(按算式的顺序算,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能口算的可以直接用口算)

二、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第一行两小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

说说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检查笔算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白题意:

先算加20的得数,再算减6的结果。

提问:

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

为什么可以用口算?

学生口算并在□里填写得数,然后校对。

指出: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

在加减混合里遇到能口算的,就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用口算。

让学生计算左边一列两题,指名板演。

交流:

每题里哪一步用的笔算,哪一步用的口算?

第二小题的竖式里66哪里来的?

(说明如果第一步用口算,第二步计算时竖式里就直接写口算的得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完成后让学生口答问题。

提问:

根据什么求的第一个问题?

再根据什么求的第二个问题?

哪位小朋友能连起来说说,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什么,再根据什么求现在一共多少棵?

追问:

你认为这里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指出:

这里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求第二个问题的条件。

所以要先根据原来有45棵和吃了37棵,求出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的结果。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

先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想好后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1.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完成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里自己没有做的三小题,第3题右边两小题。

(2)“想想做做”第5题列式计算在课本上。

五、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竖式计算

能口算的要口算

教后感:

 

课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第3课时2013年8月31日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

2.使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

逐步形成认真计算、追求正确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练习内容

1.回忆内容。

提问:

前两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怎样写要方便一些?

什么时候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方便一些?

(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时)

2.揭示课题。

为了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今天我们练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课题)小朋友要认真地练习计算,并且能用方便的方法时就用方便的方法算。

二、组织计算练习

1.做练习一第1题。

出示练习一第1题。

提问:

这里的题你想用笔算呢还是用口算?

为什么想到都用口算?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

指出: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

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比较快。

2.做练习一第2题。

(1)完成第一行两小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分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和原因。

提问:

这两小题各在哪一步用了口算?

你根据什么想到用口算的?

指名在可以口算的地方没有用口算的同学,说说为为什么没有用口算,现在发现其他同学们为什么用了口算。

指出:

计算时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是什么,凡是加、减整十数或—位数都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可以算得快一些。

(2)完成第二行两小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提问:

你觉得这两小题哪里可以口算?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发现错误并分析原因。

(3)练习反思。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有什么体会?

指出: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比较复杂,计算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

两步都要笔算时,竖式可以连起来写。

计算时还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能用口算时可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快一些。

3.练习下面各题。

(1)说说下面每题中哪里可以用口算。

76-20+2844+8+3864-27-6

46+39-5053-9+4068+5-30

(2)计算下面各题。

34+26+2345-37+59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提问:

你用口算了吗?

各在哪一步用的口算?

指出:

有时候算出第一步得数后,发现继续计算能用口算的,也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更快一些。

4.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学生计算,把每次计算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在括号里。

引导观察:

第一小题得数都是90,请大家观察一下:

个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都是多少?

十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呢?

第二小题她3个数的和比下面3个数的和多几?

你能从上面和下面3个相加的数中看出来多的1吗?

左边和右边比呢?

三、完成思考题和作业

1.练习总结。

提问:

能和同学说说你的练习收获吗?

2.讨论思考题。

(1)出示图:

有两行苹果,第一行14个,第二行10个。

让学生明确两行各几个,第一行比第二行多4个。

提问:

从第一行拿几个放到第二行,两行个数就同样多?

(第二行去掉2个苹果)如果第二行8个呢?

追问:

从比第二行多的个数里拿多少到第二行,就能使两行同样多?

(一半)

(2)出示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条件和问题,使学生明白要“交换两筐”使两车苹果个数“同样多”。

引导: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小组里讨论,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

交流:

让小组代表介绍交换哪两筐,怎样想的。

在交流屮明白不同的想法。

第一种:

把每车上三筐苹果的个数连加,发现左边车上比心边多12个,要从左边车上拿6个到右边车上,所以可以交换“30个”和“24个”或“28个”和“22个”。

第二种:

都有“26个”一筐的,把另两筐苹果的个数相加,发现左边车上比右边多12个,交换“30个”和“24个”或“28个”和“22个”。

第三种:

用比较的方法。

左边和右边比,30比24多6个,28比22多6个,交换“30个”和“24个”或“28个”和“22个”,两车上苹果个数就同样多。

3.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4题。

五、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

笔算时,竖式可以连起来写

能用口算时可以用口算

教后感:

课题: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第4课时2013年8月31日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2.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并了解把两种不同个数物体摆得“同样多”的不同途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和积累数学学习直观操作活动的经验;初步体验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柚象思维。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等数学活动,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反思交流等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三、教学准备:

师生每人准备12个红圆片、12个蓝圆片和24根小棒。

四、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激活思维

1.比一比。

出示图片:

一行苹果和一行梨,苹果10个、梨7个,—一对应地排列。

提问:

比较苹果和梨的个数,可以怎样说?

(让学生用多3个、少3个描述个数关系)你是怎样看出苹果比梨多3个的?

用虚线把苹果分为7个和多的3个两部分,并指出:

这里分成的7个,是和梨同样多的部分,3个是比梨多的部分。

2.说一说。

请同桌小朋友看图上两个部分互相说一说:

苹果比梨多几个,反过来怎样说?

苹果比梨多3个,梨比苹果少3个,还能换句话说一说吗?

(苹果去掉3个和梨同样多,梨添上3个和苹果同样多)

3.引入新课。

比较两种不同个数的物体,可以先找出同样多和多得多的两部分,直接看出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这样的经验,来解决把两种物体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关系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出示例3图,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提出问题:

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2.操作思考,解决问题。

(1)引导操作探索。

请小朋友用红圆片代替小军的彩珠,蓝圆片代替芳芳的彩珠,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生按条件摆出相应的圆片:

红的8个,蓝的12个。

(同时在黑板上摆出两行圆片)

比较:

小朋友能比一比这两串彩珠的个数谁的多谁的少,和大家说说你比的结果吗?

你是怎样看出多4个或少4个的?

(黑板上在同样多的地方画虚线,把蓝圆片分成8个和4个两部分)

引导:

现在知道芳芳的彩珠比小军多4个,小军的彩珠比芳芳少4个。

那怎样让两串彩珠变成同样多呢?

请大家想一想,动手摆一摆、移一移,再和同桌说一说怎样做的,看看谁想到的办法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合作交流。

(2)交流理解。

组织学生交流摆成“同样多”的方法。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使绝大多数学生理解怎样想的,初步感悟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间的关系。

方法一:

小军的再穿4个,就和芳芳的“同样多”。

(结合演示添上4个)追问:

为什么把小军的添上4个,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芳芳的个数比小军多4个)

谁再看着圆片说说是怎样让小军的个数和芳芳同样多的?

(让学生说明小军比芳芳少了4个,所以小军再添上4个,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板书:

少的添上。

说明:

小军8个,芳芳比他多4个,只要把小军的添上4个,就和芳芳的同样多。

方法二:

芳芳的去掉4个,就和小军的“同样多”。

(结合演示去掉4个)追问:

为什么把芳芳的去掉4个,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小军的个数比芳芳少4个)

谁再看着圆片说说是怎样比芳芳的个数和小军同样多的?

(让学生说明芳芳比小军多了4个,所以芳芳的去掉4个,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板书:

多的去掉。

说明:

芳芳12个,小军比她少4个,只要把芳芳的去掉4个,就和小军的同样多。

方法三:

把芳芳的移动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同样多结合演示移动2个)。

追问:

为什么只要把芳芳的移动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谁再看着圆片说说怎样让两串彩珠同样多的?

(让学生明确芳芳比小军多4个,在这4个里移动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匀得同样多,这是把多的移给少的。

板书:

移多补少。

说明:

芳芳的个数多,比小军多了4个,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可以从这4个里拿出一半也就是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同样多了。

提问:

谁还有别的方法,使这两串彩珠同样多?

说明:

只要使两串彩珠同样多,都是可以的。

例如,把芳芳的拿走3个,其中1个给小军。

再如,芳芳的添上2个,小军的添上6个。

3.整理方法,感悟关系。

引导:

我们刚才摆出12个和8个两行彩珠(引导看12个和8个两行圆片),通过动手操作让两串彩珠变得同样多。

你能再看着这里摆的圆片,整理一下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吗?

(学生说明方法)

指出:

(指着原来的两行圆片说明)刚才两串珠子个数不同,多的一串比少的这串多4个。

在少的一串里添上少的这4个,得到的个数就和多的那串同样多;从个数多的一串里去掉多的这4个,剩下的个数就和少的那串同样多;如果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只要拿出这4个的一半给少的一串,两串就同样多。

4.回顾反思,积累经验。

引导:

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比如用学具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有什么好处;决问题的方法各是怎样想到的。

每个人先思考思考,或者同桌说一说。

提问:

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指出:

小朋友有许多学习的收获,特别明白了:

有时候动手作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帮助我们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有时会找到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吟都坫我们学习数学的好经验。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要求,让学生按要求摆出小棒(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摆),并用多、少说说两行小棒根数间的关系。

(在9根和6根之间画虚线)

请小朋友看着这里的小棒,自己说说可以怎样让两行小棒同样多。

让学生填一填。

交流:

你有哪些办法让两行小棒同样多?

(学生说方法时,教师结合指黑板上小棒,让学生看清过程,以直观加强操作表象)

指出:

(指着小棒比划并说明)两行小棒相差这6根,第一行去掉多的6根,就等于第二行的根数;第二行添上6根,就等于第一行的根数;从第一行里拿出这6根的一半,也就是3根摆到第二行,也能让两行根数同样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完成第

(1)题。

引导:

小朋友能看出这里的两个条形表示什么吗?

各表示多少个呢?

请小朋友先说出题里的条件,再想想梨比苹果多几个,苹果比梨少几个,和同桌说一说。

让学生先填空,再交流结果。

结合看图追问:

梨比苹果多,从梨的个数里去掉多的7个就等于谁的个数?

苹果添上这少的7个呢?

(2)完成第

(2)题。

引导:

这里两个条形各表示什么数量呢?

请同桌小朋友说说知道什么条件,再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填空。

交流练习结果。

追问:

大力比明明少20张,为什么明明只要送给大力10张,两人张数就同样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要求哪两个问题。

提问:

(1)要怎样算?

让学生填写算式并交流。

(板书算式)

鸡和鸭比一比,谁的只数多?

看第

(2)题想一想,鸡卖掉哪一部分,剩下的只数就和鸭同样多?

求卖掉多少只实际是求什么只数?

(鸡比鸭多的只数)

小朋友想想要怎样算,把算式填写完整。

交流算式,(板书算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减法。

指出:

要让鸡的只数和鸭同样多,就要卖掉鸡比鸭多的只数。

求要卖掉的只数,要从53只里去掉26只,所以要用减法算。

4.出示补充题。

苹果比梨多5个。

苹果

()去掉5个,等于()的个数;

()添上5个,等于()的个数。

说明题意:

两个条形表示梨和苹果同样多的部分丫:

果比梨多5个。

让学生先看图互相说一说,再口答、板书填充。

指着图强调指出:

从图上看,苹果多,梨少,苹果去掉多的5个,就等于梨的个数;梨添上少的5个,就等于苹果的个数。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

学生解答第

(1)题并交流,教师板书,得出左边比右边多8盆。

同桌讨论第

(2)题要怎样做。

交流:

要两边同样多,你认为可以怎样做?

(引导说出不同的方法)

追问:

左边盆数多,右边盆数少,两边相差8盆。

你能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四、回顾总结.概括内容

提问:

今天学习的是解决怎样的问题?

(把两个大小不同的数摆成同样多的问题)

通过什么活动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的?

你现在知道这类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吗?

想一想,得和大家说一说。

小结:

(略)

五、板书设计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苹果

教后感:

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第5课时2013年8月31日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并通过直观操作,联系加、减运算的含义,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结合具体操作感悟实际问题的数设关系,能说明和解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初步的几何直观,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借助直观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生成对解决问题结果要检验的初步意识,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儿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44个圆片,学生准备25个圆片。

四、教学过程:

一、直观思考,激活思维

1.看图思考、交流。

△△△△△△△:

出示:

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

引导:

比一比图中△和〇的个数,你能想到些什么?

想到了可以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以说出:

〇分成7个和5个;前面7个〇和△同样多,后面5个是比厶多的;△比〇少5个,〇比△多5个;△添上5个等于〇的个数;〇去掉5个等于△的个数……

2.揭示课题。

我们对两个数量比较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的认识和经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上面的认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简单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简单的实际问题)现在来看一个生活里的具体问题。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呈现例题,了解题意。

谈话:

小英是一个好客的孩子’她邀请好朋友小华和小平到家里做客。

瞧,他们正在做花呢!

(呈现例题)

请学们仔细观察这副图,说说从这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指名学生交流条件,教师板书:

小英:

做了11朵

小华:

比小英多做3朵

小平:

比小英少做3朵

启发:

看了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板书:

(1)小华做了多少朵?

(2)小平做了多少朵?

2.操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华做了多少朵?

提问:

在解决问题前请先思考一下,小华做的花是和谁比的?

谁做的朵数多,谁做的朵数少?

引导:

现在请小朋友用圆片代替花朵,先摆出小英和小华做的朵数,再看看可以怎样算,好吗?

操作:

先摆谁做的,摆几个?

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摆一摆。

(边数边摆,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摆11圆片)

第二行摆小华做的花朵。

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华做的花你能摆出来吗?

小朋友可以先思考、讨论,再把小华做的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