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5.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5837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5.docx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5.docx

北师大版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5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圆饼图)是某动物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是(  )

A.种群密度保持稳定B.自然增长率变大

C.同化的能量减少D.数量将呈指数增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三种:

(1)增长型:

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

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由图可知该种群年龄组成结构是衰退型,因此发展趋势应为种群密度下降,生物量减少,因此C项正确。

考点:

种群的数量特征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低于K值

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呈“J”型增长

C.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

稳定型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个平衡的水平,有可能低于K值,A错误;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过程中,在达到K/2值之前类似于“J”型增长,B错误;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然后维持稳定,D错误。

3.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当今主题,人们进行植树造林,并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人工林群落中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是阳光

C.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的青蛙呈“J”型曲线增长

D.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可导致该林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A项错误;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而植物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垂直结构,即人工林群落中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是阳光,B项正确;因空间和资源有限,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的青蛙呈“S”型曲线增长,C项错误;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项错误。

4.下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B.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d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

D.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

【答案】D

【解析】图示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始终存在,A项错误;c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上下波动,C项错误;种群性比率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D项正确。

【点睛】年龄结构和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不同:

(1)年龄结构:

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性比率:

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5.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生态恢复是一项重要工程。

在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濒危物种时,我们希望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在恢复生态系统中,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某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为“S”型,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6.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种群内的生物只存在斗争关系

C.根据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D.水稻在稻田中均匀分布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

【答案】B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种群内的生物既有种内斗争关系,也有种内互助关系,B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水稻在稻田中均匀分布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D正确。

7.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期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

B.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上半年种群数量是逐渐增多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下半年种群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所以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占比高于下半年,A正确;由图可知,社鼠在夏秋季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减少,所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由图不能得出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在种群密度增大的上半年,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是下降的,应为雄性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和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8.研究者调查了某山地南坡不同海拔高度处的植物多样性,记录统计结果如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样方法是调查植物多样性的常用方法

B.海拔2600m处的植物种类数一定最多

C.海拔高度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

D.不同海拔高度的生境影响植物多样性

【答案】B

【解析】样方法是调查植物多样性的常用方法,A项正确;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说明群落中各种个体分配越均匀,但种类数不一定最多,B项错误;海拔高度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C项正确;不同海拔高度的生境影响植物多样性,D项正确。

9.下列有关调查活动或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A.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时,橙黄色带在滤纸条最上方,因为胡萝卜素溶解度最小

B.观察有丝分裂装片时可看到向细胞两极移动的染色体

C.调查人类色盲的发病率时,常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D.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计算的种群密度偏高

【答案】D

【解析】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原理是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高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越快,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扩散速度最快,A错误;观察有丝分裂装片时细胞已经死亡,所以不可能看到细胞中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B错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C错误;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进而导致调查的种群密度偏高,D正确。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保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雾霾天气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D.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A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B正确;雾霾天气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错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

11.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萨顿和摩尔根分别用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探究遗传物质和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研究

C.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一块草地上蚜虫、跳蝻的密度

D.探索生根粉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提前进行预实验可大大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B

【解析】萨顿利用类比推理发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探究遗传物质和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研究,B正确;草地上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探索生根粉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提前进行预实验可以确定实验中生长素的浓度范围,D错误。

1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样方法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

B.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13.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激素不能组成细胞结构,但可以提供能量和直接参与代谢。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再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答案】B

【解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只是通过调节使靶细胞、靶器官原有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B错误;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固定小动物,C正确;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利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D正确。

14.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不能辨别视野中哪条染色体携带突变基因

B.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査结果

C.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的方法是直接向培养液中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D.选取经低温诱导的洋葱根尖制成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四分体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不能辨别视野中哪条染色体携带突变基因,A项正确;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越多,所估算的数值越接近实际水平,即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査结果,B项错误;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的方法是:

取2mL培养液注入干净的试管中,再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C项错误;选取经低温诱导的洋葱根尖制成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但不能观察到四分体,D项错误。

【点睛】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而四分体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15.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P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P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鼠种群数量(只)

18900

19500

14500

10500

9500

9600

9500

9600

P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A.在第6年,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B.鼠和P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C.客观上P物种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D.引入物种P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P种群的K值是250

【答案】C

【解析】

在第5--8年时,鼠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第6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A错误;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鼠和P为捕食关系,其中鼠为被捕食者,新物种X为捕食者,B错误;客观上物种P在捕食过程中,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C正确;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X种群的K值大约是180左右,D错误。

16.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发生了群落演替;乙地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上植被茂盛,景色宜人,正逐渐成为旅游胜地。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能重现森林

B.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开发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答案】B

【解析】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是仍然有土壤和植物的繁殖体等的存在,在没有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能进行次生演替,重现森林,A正确;而乙地火山喷发后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初生演替过程中,先出现地衣,被称为地球的拓荒者,后出现苔藓,C正确;人类活动可能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17.下列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和森林两种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只有森林群落才具有分层现象

B.只有草原群落才具有分层现象

C.两种群落有着相同的物种丰富度

D.两种群落结构均受季节变化影响

【答案】D

【解析】草原和森林两种生物群落均具有分层现象,A错误;草原和森林两种生物群落均具有分层现象,B错误;两种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高,C错误;两种群落结构均受季节变化影响,D正确。

【点睛】注意: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群落所具有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18.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下降,说明该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B.采用样方法进行随机取样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

C.结果显示,有效洞穴密度对达乌里秦艽密度几乎无影响

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答案】A

【解析】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虽然下降了,但还存在,所以丰富度没有下降,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以及动物的巢穴的调查均可以采用样方法,并要随机取样,B正确;从研究结果看,随着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的增大,乌里秦艽密度几乎不变,C正确;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D正确。

【点睛】对丰富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误认为种群密度变化,会导致丰富度改变,其实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种群只要没有灭绝,还存在,丰富度就没有发生改变。

19.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在增长率a=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3N0B.2.3N0C.4.69N0D.5.29N0

【答案】D

【解析】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据此可推知:

第二年该种群数量为N0(1+1.3)=2.3N0,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2.3N0(1+1.3)=5.29N0,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20.如图是某自然水域中草履虫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是600只

B.当草履虫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自然增长率一直为0

C.影响草履虫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资源和空间有限

D.在10天后,若草履虫因为其天敌而发生数量变化,则这种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即一定条件下,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图中曲线表明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略小于600只,A错误;当草履虫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种群数量是波动的,故其自然增长率不一定为0,B错误;影响草履虫数量增长的因素有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因素如温度等影响、种内斗争等生物因素,C错误;在10天后,若草履虫因为其天敌而发生数量变化,但其种群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则这种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点睛】K值的易误点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二、综合题

21.根据课本知识填空:

(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__________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2)兴奋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3)激素调节的特点有:

微量和高效、__________、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4)免疫系统除了有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功能。

(5)群落的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基因结构电信号(神经冲动)通过体液运输监控和清除物种组成目测估计法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填空题,如基因突变的概念、激素调节的特点、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等,回忆相关知识点,即可轻松答题。

(1)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

(3)激素调节具有三个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和靶细胞。

(4)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等。

(5)群落是所有种群的集合,其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

(6)物种丰富度的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2.下列A、B两图分别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示意简图。

请据图回答:

(1)森林中,因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不同地段的草本呈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__________的。

森林中动物的丰富度大于草原,是因为森林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以及气候干旱,使得我国北方某地草原逐渐沙漠化,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过程。

(3)釆取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在2公顷的范围内放置100个捕鼠笼,捕获鼠80只,标记后放归原处。

一段时间后,再在原范围内放置200个捕鼠笼,捕获鼠90只,其中被标记的有15只,则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___只/公顷。

鼠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低于普通个体,则调查所得的结果会___________(填“偏大”、“不受影响”或“偏小”)。

(4)调查狐的种群密度,发现连续5年其种群密度都在逐渐下降。

影响其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兔以草本植物的茎叶为食物,鼠以草本种子为食,兔与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6)牧场技术员经过调查分析,作出预测:

明年兔的种群密度会比今年大。

作此预测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B图中,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猫头鹰处于第_______营养级。

【答案】水平结构食物和栖息空间次生演替240偏大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竞争今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生产者(草)三、四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群落结构及演替、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特征及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知道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计算,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种间关系,能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判断其食物链的组成;此题涉及的考点较多,是典型的跨章节综合题。

(1)森林中,因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不同地段的草本呈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森林中动物的丰富度大于草原,是因为森林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2)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以及气候干旱,使得我国北方某地草原逐渐沙漠化,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3)釆取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在2公顷的范围内放置100个捕鼠笼,捕获鼠80只,标记后放归原处。

一段时间后,再在原范围内放置200个捕鼠笼,捕获鼠90只,其中被标记的有15只,则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是80x90

2=240只/公顷。

根据公式N0:

N1=N2:

N3,可知若鼠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低于普通个体,即N3的值变小,调查所得的结果N0会偏大。

(4)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中,影响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

(5)根据题意,兔以草本植物的茎叶为食物,鼠以草本种子为食,则兔与鼠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6)种群特征中,年龄结构常用于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发展趋势,牧场技术员经过调查分析,预测明年兔的种群密度会比今年大,则作此预测的主要依据是今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7)B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包含的生物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类,其中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草);图中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狐,草→兔→猫头鹰,草→鼠→狐,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可见在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

23.图甲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图乙是对某经济鱼类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

请回答问题:

(1)图甲中,猫头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增加3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____________g。

若蛇全部死亡,猫头鹰数量可能会____________。

(2)图乙中,t1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

在t1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鱼类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30条全部标志后释放,一天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50条、标志的10条,估算该鱼类种群K值是__________条。

(3)下表是某湖区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中的A、B、C为不同的营养级,D为分解者。

分析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

同化总量(104J)

储存能量(104J)

呼吸消耗能量(104J)

A

950

250

700

B

100

35

65

C

15

5

10

D

180

80

100

【答案】竞争和捕食1350增加增长型3609.5×10815%

【解析】

(1)图甲中,猫头鹰和蛇的种间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