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5659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docx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docx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

《工程问题应用题》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例7工程应用题。

 一、说教材

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

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

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这样,由于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这类应用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工作总量不是具体的数量,用单位“1”表示。

2、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联想到工作效率。

3、解题思路:

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工程应用题在思想上已经做好准备。

学生已经在三、四年级学习了工作总量、工作工效、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六年级第三单元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分数应用题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相关的数量关系进行独立解题的能力。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工程应用题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因此激活这些基础知识,让工程应用题建构在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

我校多年来一直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经出现成果,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体验2、自主探究、合作体验3、学用结合、巩固体验4、课后总结、提升体验。

本课教学我贯彻体验式教学模式,以生活数学为背景、活动思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合作交流等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学习。

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等进行教学。

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课采用的素材是工程问题,但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而是要借此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

四、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

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

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1、情境教学法:

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体验探究法 :

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式,以“观察---实践—归纳”的主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做数学。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特点、掌握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理解工作总量用“1”表示,工作效率用完成这个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掌握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应用题。

 

2、能力目标:

经历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类推能力,初步的探究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体验(5)

课标要求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因此我创设了一个新学校修建操场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学校的绿化工程要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2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2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8天。

请问同学们:

你选择哪个队施工?

为什么?

为了加快工程的速度,你会怎样选择?

让学生做决策者,激发学生兴趣,很快把学生引入的教学中来。

随后安排一个游戏活动,理解单独修,合作修为后面解决工程应用题理解题意打基础,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用分数解工程问题与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所以我又安排学生复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给出一段公路的具体长度(工作总量),和两队单独修的工作时间,求合修要多少天完成。

解答求合作时间的问题,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未知条件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根据是什么,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加深对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巩固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意图:

我联系学生生活教学:

在本课中围绕一条主线;即新学校修建操场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操场修建的不同陈述,展示了不同工作情景下关于工程问题,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感悟。

在联系中明白把一项工作、修路、运货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其数量关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初步掌握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是具体数量应该怎样表示的,从知识上为学习“工程问题”作了适当的铺垫。

第二环节是自主探究、合作体验。

出示:

完整呈现例题信息,顺应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分析关键的信息。

提出问题。

1、估一估,大约要几天?

为什么?

根据学情鼓励学生合理估计合修所用的天数,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例如:

很多学生会猜想要用的天数是(12+18)÷2=15天,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一队单独修12天能完成,两队合修的时间怎么还要15天呢?

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2、要知道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有了前面的充分复习可以明确理解数量关系。

让学生经历解决此类问题,经历把现实问题模型化的过程,透过各种现实表象,找出隐藏其后的数量关系。

3、可以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题时很自然产生疑问:

道路的总长度未知怎么办?

接下来分析与解答,提出思考的方向:

如果道路的总长是已知的,这个问题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就问题了。

那是否可以假设一个具体的长度呢?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各自假设道路总长后,我为学生安排提供了分步解决思路的文字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提示自行解答。

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学生在假设道路总长已知的前提下解决问题,通过比较发现无论假设总长是多少,结果都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

总天数和总长度有关系吗?

为什么总长度改变,得到的总天数确是不变的?

这个问题中什么东西是不变的?

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占总长度的几分之一是不变的。

可以看出:

当甲、乙两队单独完成总量的时间不变时,两队合修的时间和什么无关?

(跟公路的长度无关),因此,很自然地学生想到可以把道路长度假设成为“1”,水道渠成。

引导学生想:

可以把这条跑道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

乙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这几?

两队合修,每天可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

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怎样求?

根据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联系学过的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逐一解决每个问题,也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根据刚才的解题步骤,进一步思考表示各个量。

使学生看到,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都一样,并思考内在原因,即变中有不变。

这就是一个猜想、尝试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假设,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数量关系明显化或简单化,不同的学生假设的长度不同,又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这里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远比给予现成的结论有价值。

学生亲自经历这一从具体数量逐步抽象的过程,对于学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至关重要。

在“回顾与反思”部分,先让学生将“想法”写下来,再充分进行交流,目的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学生可既以用假设具体数量来检验,也可抽象“1”的方法进行检验。

意图:

让学生通过尝试--猜想--验证--质疑--释疑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行领悟”“自求而得之”。

把学生的认知由原来的“此岸”引渡到工程问题的“彼岸”。

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三步,比较分数解和整数解工程问题,加深印象。

  比较上下两道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a、30÷(30÷10+30÷15)b、1÷(1/10+1/15))

只是在后一种解法中没有给出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只给出“一段公路”,“一项工程”,“一件工作”,“修一条路”等,解答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解题能力。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工程问题的算理,掌握解题思路,让学生尝试解答,既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又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总结解答方法

师:

谁能说说怎样解答工程应用题呢?

 

归纳:

1、把工作量看做单位一

2、看时间想效率,看效率想时间

3、利用工作总量、工效、时间数量关系解答。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有坡度,难易适中。

 

1、思维在现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用20天,乙队单独做要用30天。

(1) 甲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2)乙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3)若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4)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做完?

 2、针对性练习。

师:

咱们一起来试试解题吧!

(ppt出示教材第43页“做一做”。

交流解题方法,说一说“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效率就是次数分之一”。

(PPT直观演示线段图。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出示情境,绘制线段图,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解决疑难问题,进一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3、辨析性练习

判断题。

(在正确算式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算式后面的括号内打“×”。

并说明理由。

解答时出现了如下几种列式:

①300÷(8+10)……(    );   ②300÷(300÷8+300÷10)……(    );

③300÷

……(    ); ④1÷(300÷8+300÷10)……(     );

⑤1÷

……(    )。

【设计意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片面性和笼统性,会把刚学的新知识与相似的旧知识混淆,通过辨析,进一步明确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相对应,从而促进学生对工程问题本质特征的理解。

4、应用在现:

下面各题只列综合算式,不计算。

(1)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4小时运完;乙车单独运6小时完成。

现在由甲乙两人合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这批货物的5/6?

(2)加工一批零件,由一个人单独做,甲做12小时,乙要15小时,丙要10小时。

如果3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3)张红抄写一本书需要10天,别人已经抄了1/3剩下的张红还要抄几天?

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

为了有效地巩固了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能充分利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进行迁移、类推,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加强对本节课的理解与对知识的消化。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新丰中心学校六年级数学老师汤本洋。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制第十一册分数应用题(工程问题);这部分的内容在分数应用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节内容作一说明。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评委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这种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这样,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为此,教材先通过复习题,让学生熟悉怎样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总量,以及用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等条件。

然后,通过例9先从整数应用题引入,给出一段公路的具体长度(工作总量),和两队单独修的工作时间,求合修要多少天完成。

再把这段公路的具体长度去掉,启发学生想,还能不能解答。

由此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解答。

这类应用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工作总量不是具体的数量,用单位“1”表示。

2、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联想到工作效率。

3、解题思路:

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学生分析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分数应用题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相关的数量关系进行独立解题的能力。

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仍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是这样按排的:

利用生活、引入课堂----复习铺垫、夯实基础----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探讨、比较----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教学方法

新课标对数学明确提出,要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的信心。

在这样的新理念指导下,围绕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方法总结为以下几句话:

以兴趣来牵引、以生活来贯穿、以自主探究获新知、以解决问题为宗旨。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

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形式,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相关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2、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以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意。

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版块

第一版块:

利用生活、引入课堂。

(3分钟)

展示我中心学校学生自行车的摆放不齐以及摆放处的环境不好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印象……点出作为农村学校——新丰中心学校无自行车棚,于是将新建一个车棚,有三个工程队对此工程进行招标。

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5天,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8天。

请学生帮学校主意:

该选择哪个队施工?

为什么?

从而引出,在日常生活中,象修车棚、搞绿化、修路等,统称“工程”。

此设计的目的是: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由环境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使学受到热爱祖国、热爱校园的情感教育。

第二版块:

复习铺垫、夯实基础(5分钟)

※说出下面每道题里的数量关系式,并解答:

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20米,3小时织布多少米?

2、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60米,每小时织布  多少米?

3、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20米,织布60米要多少小时?

此处的目的就是:

通过练习,复习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数量关系式,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解题思路准备。

※  出示课本上79页的复习题:

1、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问:

这道题的工作总量是多少?

工作时间呢?

怎样表示工作效率?

由此根据单独完成的天数联想到工作效率并让学生举例说说。

2、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4,几天可以完成?

问:

这道题的工作总量是多少?

工作效率?

怎样表示工作时间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初步掌握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是具体数量应该怎样表示的,从知识上为学习“工程问题”作了适当的铺垫。

第三版块: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知(15分钟)

在这一版块中我是由尝试--猜想--验证--质疑--释疑--演示—比校的这样的一个流程进行的。

1、  尝试

出示例9:

一段路长30千米的路。

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并上黑板演算。

2、    猜想

改变例9中的工作总量,分别为90千米(扩大3倍、15千米(缩小2倍)其它条件不变,让学生猜一猜,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学生中出现争议:

有的说18天、3天;有的说不变,仍然是6天。

]

3、    验证

师:

到底哪一种的猜测是正确的?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列式计算刚才猜测的这两道题,并将每一步计算结果填入老师发给你们的这份表格中。

(出示表格并分发给学生)教师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工作总量

30千米

9千米

15千米

“1”

甲的效率

3千米

9千米

1.5千米

1/10

乙的效率

2千米

6千米

1千米

1/15

甲、乙的工作效率和

5千米

15千米

2.5千米

1/6

合修的天数

6天

6天

6天

6天

4、  质疑

师:

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

改变了工作总量,为什么合修的天数还是6天。

5、  释疑(学生可以注意观察表格中各种数量的变化规律。

对这一流程设计的意图是:

让学生通过尝试--猜想--验证--质疑--释疑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行领悟”“自求而得之”。

把学生的认知由原来的“此岸”引渡到工程问题的“彼岸”。

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演示释疑。

利用多媒体分别动态演示两条长短不同的“公路”,形象直观地展示:

当甲、乙两队单独完成总量的时间不变时,两队合修的天数都是6天。

这样设计的目的: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恰到好处地创设按题意配制的场景,绘制线段图,通过"闪烁"、"移动"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演示,这样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一步解决了疑难问题,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版块:

探讨、比较(5分钟)

1、探讨

师:

通过上面的演示,可以看出:

当甲、乙两队单独完成总量的时间不变时,两队合修的时间和什么无关?

(跟公路的长度无关),既然跟公路的长度无关,我们可不可以把例9中的公路具体长度去掉呢?

(可以)

师:

补上“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后自已去对照课本,说出解题的思路。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工程问题的算理,掌握解题思路,让学生尝试解答,既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又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比较

让学生在讨论中比较两种解法的异同点;(出示板有两种解法算式的小黑板a、30÷(30÷10+30÷15)b、1÷(1/10+1/15))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解题能力。

第五版块:

巩固强化、拓展思维(7分钟)

1、只列式,不计算(口答)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用20天,乙队单独做要用30天。

如果两队合做,①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②几天可以做完?

2、下面各题只列综合算式,不计算。

(1)加工一批零件,由一个人单独做,甲做12小时,乙要15小时,丙要10小时。

如果3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2)一批木料,单独用来做课桌可以做20张,单独用来做椅子可以做30张。

这批木料可以做多少套课桌椅?

(3)抄写一份稿件,甲单独抄8小时完成,乙单独抄6小时完成。

两人合抄几小时可以抄完这份稿件的4/5?

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

为了有效地巩固了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能充分利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进行迁移、类推,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加强对本节课的理解与对知识的消化。

一、教材分析

《工程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小数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类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问题基本相同,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基本技能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中引用家乡的汤山公园、杭州湾大桥建设等大量图片,渗透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

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三、说教法。

 

   由于工程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尝试、发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发现自学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

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发现新问题的习惯。

这节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三道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整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发现“为什么这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分别是120亩、20亩、1亩而用的工作时间相同呢?

”进而引入分数工程问题,把前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去掉,还能不能解答?

让学生尝试练习,进一步发现和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

这样循序渐进,既缓减了教学的坡度和难度,又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便抽象思维为具体形象思维。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几个程序进行:

 

   1、复习铺垫:

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的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做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然后引入分数工程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发现规律,进一步类推出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变抽象为具体。

 

   3、练习巩固: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

 

   4、全课总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布置作业 工程问题应用题

   一、复习铺垫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在明年暑假把操场上的跑道改造成塑胶跑道。

你见过塑胶跑道吗?

它有什么优点?

但铺塑胶跑道需要很多钱,还需要专业的施工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