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沉降王振山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5550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沉降王振山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酸沉降王振山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酸沉降王振山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酸沉降王振山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酸沉降王振山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酸沉降王振山讲解.docx

《酸沉降王振山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沉降王振山讲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酸沉降王振山讲解.docx

酸沉降王振山讲解

酸沉降(2008年3月,王振山)

近地面层大气化学与空气污染

一、酸沉降

1、酸沉降的分类

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几乎完全致力于湿沉降(即酸雨)的研究,后来发现引起环境问题时,往往是干、湿沉降综合作用的结果,两种作用各占50%。

因此,近年来已逐渐用“酸沉降”来取代“酸雨”的提法,酸沉降化学就是研究干、湿沉降过程中与酸有关的化学问题。

⑴、酸性湿沉降:

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即天然降水,或称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雾、霜、雹、露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而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⑵、酸性干沉降:

指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颗粒物等酸性物质,在非降水时,通过重力或气流的作用,直接迁移降落到地表的过程。

2、作用机制

⑴、湿沉降的作用机制

①、雨除(rainout)

雨除是指被除去的物质(气体和颗粒物)参与了云的形成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汽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附着、溶解大气中的成分,并伴随化学反应的发生。

②、冲刷(washout)

冲刷是在云层下部即降水过程中的去除。

﹡湿沉降可以去除大气颗粒物总量的80~90%。

﹡酸雨(acidrain)就是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⑵、干沉降的作用机制

①、重力作用

大气中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可以通过重力作用降落在土壤、水体表面或植物、建筑物上,被吸附或吸收。

②、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

直径过小的大气颗粒物,随着气流的对流与扩散,与地表碰撞而被吸附或吸收。

干沉降:

通过重力对颗粒物的作用,使它沉降,沉降的速率与颗粒物的粒径、密度、空气

运动粘滞系数有关,如:

颗粒直径(μm)

沉降速率(cm·s-1)

到达地面所需时间

0.1

8×10-5

2-13a

1

4×10-3

13-98h

10

0.3

4-9h

100

30

3-18min

3、酸雨

现代酸雨的研究是从早期的降水化学发展而来的。

早在1761~1767年,Marggraf就进行了雨雪的降水化学测定。

“酸雨”一词是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安格斯·史密斯(R·AngusSmith)于1872年首先提出的,在其《空气和雨:

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一术语,指出降水的化学性质受燃煤和有机物分解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指出酸雨对植物和材料是有害的。

Potter(1930)最早采用pH来表示雨水的酸度。

1982年6月召开了“国际环境酸化会议”,标志着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⑴、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

未受污染的大气中,φ(CO2)=330×10-6。

如果只把CO2作为影响天然降水pH的因素,通过下述平衡可以计算出pH=5.6。

溶解平衡:

CO2(g)+H2O

CO2·H2O,CO2的水合平衡常数KH,即亨利定律常数;

电离平衡:

H2CO3

H++HCO-3,Ka1;HCO-3

H++CO2-3,Ka2;H2O

H++OH-,Kw。

按电荷平衡原理:

c(H+)=c(OH-)+c(HCO3-)+2c(CO32-)

将c(H+)、c(HCO3-)和c(CO32-)代入上式,得

计算结果,pH=5.6。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将此值作为洁净大气水的背景值,把pH=5.6作为判断酸性降水的界限。

把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

⑵、对“pH=5.6作为酸性降水的界限”提出异议

近年来通过对降水的多年观测,对pH=5.6作为酸性降水的界限以及判别人为污染的界限,亦即降水污染与否的判别标准问题,提出异议。

主要论点如下:

①、在高清洁大气中,除CO2外还存在各种酸、碱性气体和大气颗粒物,降水酸度是各种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pH不一定是5.6。

②、HNO3和H2SO4并非都是人为源。

生物过程产生的H2S、CH3SCH3,火山喷发的SO2,海盐中的SO2-4等都可能进入雨水,单由天然硫化物的存在产生的pH值为4.5~5.6,平均值为5.0。

③、因空气中的碱性物质的中和作用,使得空气中酸性污染严重的地区并不表现出来酸雨,例如我国北方地区。

降水pH>5.6的地区并不都意味着没有人为污染。

④、其他离子污染严重的降水并不一定表现强酸性,因为离子的相关性不同。

﹡〔天然降水是指在大气中凝聚并降落到地面的各种形式的水,包括液态的雨、雾和固态的雪、雹等。

降水的pH值用来表示降水的酸度。

所谓溶液的总酸度是指溶液中H+的储量,代表此溶液的碱中和容量。

溶液的总酸度包括自由质子强酸)和末解离质子(弱酸)两部分,而溶液的pH值则是强酸部分的量度。

关于降水pH的背景值引出了关于酸雨判别标准的争论,酸雨的判别标准是人们根据大气中CO2的平均含量计算出来的。

对于绝大多数地区,该标准基本适用。

﹡〔然而,目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干净大气中除了CO2以外,还有SO2、NH3等微量气体,虽然含量小,但是也能显著影响降水的酸碱性,如果考虑CO2:

33Pa,SO2:

0.8Pa,NH3:

0.6Pa,则可以计算得到大气的降水中pH=4.9。

而且具体到一个地区降水是否酸性降水,还与该地区的地理形式有关。

即使在不存在污染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降水pH也是明显不同的。

因此不能说pH低于5.6就一定是酸性降水,例如我国的丽江降水pH背景值为5.0,印度洋上的阿姆斯特丹降水平均pH为4.92等等。

⑶、争论的结论:

Ø全球降水背景值的pH值均小于或等于5.0。

Ø实际影响降水pH值的除CO2外,还有SO42-、NO3-、有机酸、尘埃等因素;

Ø人为活动以前,降水的性质也有酸性降水,自然界动植物分解、火山爆发都提供酸沉降的

来源。

Ø降水酸度是降水中各种酸、碱性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用降水背景值划分内陆pH=5.0

海洋pH=4.7为酸雨,可能更符合客观规律。

▪“清洁”地区或正常雨水的pH值为5.0~5.6。

所谓“酸雨”是指酸性强于“正常”雨水的降水。

二、酸沉降的形成

1、影响酸沉降形成的因素

酸沉降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综合效应。

⑴、酸性污染物(主要指SOx和NOx)

硫氧化物SOx(SO2和SO3)和氮氧化物NOx(NO和NO2)的来源,主要是在化石燃料的燃烧和金属冶炼的过程中人为排放,此外也有天然排放因素。

煤炭中ω(S)=0.5~6%,石油ω(S)=0.5~3%(天然气含S量很低或无)。

这些燃料燃烧后,其中的S组分90~95%以SO2形式排入大气,在合适的氧化剂和催化剂存在下,进一步生成H2SO4。

在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所排放的NOx中,NO占95%以上(NO2的生成量为NO的1~10%),进入大气后大部分很快转化为NO2。

在大气中NOx转化为HNO3。

⑵、大气中的氨

①、大气中的NH3的来源:

有机物的分解,含氮肥料的挥发。

②、土壤中NH3的挥发:

随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我国北方的土壤偏碱性pH值在7-8

之间,南方的土壤偏酸性,pH值5-6,这就是我国大气中的NH3的的含量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气中的NH3与H2SO4气溶胶形成中性的(NH4)2SO4或NH4HSO4,它降低了雨水的酸度,从而抑制了酸雨的形成。

③、大气降水的酸度决定于H2SO4、HNO3与NH3及碱性颗粒物的相互关系。

⑶、大气中颗粒物的作用

①、颗粒物中某些金属离子可以催化SO2转化成H2SO4的反应。

②、颗粒物本身酸碱性直接影响降水的酸度。

颗粒物是碱性的,则中和酸;颗粒物是酸性的,则会增加降水的酸度。

③、大气颗粒物具有:

分散性:

气溶胶中固体粉末,液体泡沫,分散在大气中,如硫酸雾、碱雾、农药、粒尘等,分散度大。

凝聚性:

饱和蒸气、金属烟尘冷凝聚成雾。

形成气溶胶:

一次污染物在大气(液相)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漂浮在大气中。

⑷、天气形势的影响:

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

2、酸性降水中的酸(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

⑴、主要成分

H2SO4和HNO3的贡献占90%以上。

在国外,酸雨类型中,硫酸型∶硝酸型=2∶1,主要是汽车排放引起的。

中国的酸雨属于硫酸型,主要因燃煤引起。

⑵、次要成分

少量的HCl和弱酸的贡献次之。

弱酸中除H2CO3外,还有有机酸,如甲酸(HCOOH)、乙酸(CH3COOH)、乳酸、柠檬酸等,曾经检测出C1~C30酸。

有机酸中以甲酸和乙酸为主。

这些弱酸在pH<5时的电离度极为微小,通常对降水酸度的贡献小于10%。

按反应体系SO2和NOx的氧化可分为:

均相氧化、非均相氧化;

按反应机理可分为:

光化学氧化、自由基氧化、催化氧化和强氧化剂氧化。

3、大气中SO2形成H2SO4的途径

⑴、SO2的催化氧化

①、非催化氧化的反应缓慢

ⅰ、气相:

2SO2+O2→2SO3(极缓慢),SO3+H2O→H2SO4

ⅱ、液相:

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反应速率很小)

②、SO2的催化氧化,在大气化学中最为重要,反应速率提高10~100倍。

ⅰ、液相:

SO2+H2O→H2SO3,2H2SO3+O2

2H2SO4,催化剂是水滴中的过渡金属离子(Fe3+、Mn2+、Cu2+……等),尤其是Mn2+和Fe3+同时存在时的催化氧化反应,因为协同效应,效率为单独存在时的3~10倍。

在潮湿大气中,SO2的催化氧化迅速转化为H2SO4

的过程,常与云雾的形成同时进行。

ⅱ、在固相表面的催化氧化:

Ⅲ、强氧化剂的氧化:

O3可溶于大气中的水,O3+SO2•H2O→2H++SO42-+O2,

O3+HSO3-→HSO4-+O2,O3+SO32-→SO42-+O2;还有HSO3-+H2O2→HSO4-+H2O。

⑵、SO2的光化学氧化(气相)

1、直接光化学氧化(低层大气光氧化形成激发态分子)

SO2+hν(λ=240~400nm)→SO2﹡

基态紫外线激发态

240~400nm的光不能使其离解,只能生成激发态,SO2+hν→SO2*。

SO2﹡+O2→SO4→SO3+O•,SO2+O•→SO3,或SO4+SO2→2SO3,SO3+H2O→H2SO4,

②、间接光化学氧化

大气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各种氧化剂,都能使SO2迅速转化为H2SO4,可概括为([O]代表各种氧化剂):

SO2+[O]→SO3,SO3+H2O→H2SO4,H2SO3+[O]→H2SO4,

Ⅰ、SO2与HO•的反应

SO3+H2O→H2SO4,反应过程中所生成的HO2•,通过反应:

HO2•+NO→HO•+NO2,使得HO•又再生,于是上述氧化过程又循环进行。

Ⅱ、SO2与其他自由基的反应

a、

b、二元活性自由基CH3CHOO:

c、SO2+CH3O2•→SO3+CH3O•,(CH3O•+O2→HCHO+HO2•)

d、

Ⅲ、SO2被氧原子O氧化:

污染大气中的氧原子主要来源于NO2的光解:

NO2+hν(λ=290~430nm)→NO+O(激发态);SO2+O→SO3;(已知NO2的光解产生的O还可以与O2结合而生成O3,O+O2+M→O3+M。

∵生成O的NO2光解与形成O3的O的消耗反应同时进行,而SO2+O→SO3的速率常数很小,∴对O的浓度影响不大。

Ⅳ、SO2被O3氧化:

SO2+O3→SO3+O2

⑷、O3-NO2同时存在时SO2的氧化

SO2的光化学氧化发生的概率:

白天>夜晚,大城市和工业区>农村。

4、大气中NOx形成HNO3的途径

⑴、NO

①、NO被氧化

2NO(g)+O2(g)=2NO2(g);

=-112.97kJ/mol,在通常条件下该反应较慢。

NO+O3→NO2+O2,NO+HO2•→NO2+•OH,NO+[O]→NO2,[O]代表各种光化学氧化剂。

②、生成HNO2

白天:

NO+•OH→HNO2;夜晚:

NO+NO2+H2O→2HNO2。

③、HNO2的转化

HNO2易光解:

HONO+hν(λ<400nm)→NO+•OH

HNO2最终转变为HNO3:

HNO2+•OH→H2O+NO2,NO2+•OH→HNO3

⑵、NO2

白天:

NO2+•OH→HNO3,夜晚:

RH+NO3→R•+HNO3

(RH与NO3的反应,是城市夜间HNO3的主要来源,但其反应速率慢,不能跟NO2与•OH的反应相比。

N2O5+H2O(g)→2HNO3,N2O5+H2O(l)→2HNO3

综上所述,NO2+•OH→HNO3是大气中气态HNO3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对酸雨和酸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气态HNO3在大气中难以光解,湿沉降是其在大气中去除的主要过程。

5、酸沉降的化学组成

⑴、降水的组成

①、大气中固定的气体组分:

O2、N2、CO2、H2和惰性气体等

②、无机物:

Ⅰ、土壤衍生矿物Al3+、Ca2+、Mg2+、Fe3+、Mn2+,SiO32-;

Ⅱ、海洋盐类Na+、K+、Ca2+、Mg2+、Cl-、Br-、SO42-、HCO3-、I-、PO43-等;

Ⅲ、气体转化物质SO42-、NO3-、H+、NH4+、Cl-;

Ⅳ、人为排放的各种金属等。

③、有机物:

有机酸、醛、烷烃、烯、芳烃等。

④、光化学反应产物:

H2O2、O3、PAN等

⑤、不溶物:

土壤颗粒、燃料燃烧尘粒

⑵、酸雨中的离子成分:

H+、Ca2+、NH4+、Na+、K+、Mg2+,SO42-、NO3-、Cl-、HCO3-

CaO、CaCO3、NH3是酸性降水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其中降水中的Ca2+提供了相对大的中和能力,NH4+的分布与土壤的性质有关,北方碱性土壤地区降雨中NH4+含量相对高一些。

降水中有毒金属元素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金属元素的湿沉降明显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⑶、降水的离子组成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SO42-、NO3-、Cl-、NH4+、Ca2+、H+,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SO42-,其次是NO3-和Cl-,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的。

大气颗粒物中的Fe、Mn、V等元素是催化剂,光化学反应的产物O3、H2O2是SO2的

氧化剂。

⑷、降水的酸度是酸碱平衡的结果

降水的酸度是衡量降水酸化程度的一种指标,它是降水中各种酸性和碱性物质发生化学作用(平衡)的最终结果。

所以,研究酸雨就要对降水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

我国降水的测定结果是一般含有以下离子:

在阴离子中主要的是:

SO2-4>NO-3>Cl-,其中SO2-4达90%以上,占绝对优势;在阳离子中主要是H+、Ca2+和NH+4占80%以上;Cl-和Na+浓度相近,可认为这两种离子来自海洋,对降水酸度不产生影响。

这表明,当前我国降水酸度主要是由SO2-4、Ca2+、NH+4三种离子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其中,SO2-4作为酸的指标,它的主要来源是燃煤排放的SO2;Ca2+和NH+4作为碱的指标,它们的来源与土壤性质有密切关系。

H+浓度不是一个守恒量,它不能表示降水受污染的程度。

同一酸度的降水,其中的SO42-、NO3-等含量可以相差很大。

在偏远地区,降水pH低不一定表示污染严重;城市附近的降水,有时pH并不低,降水实际上已受到了污染。

降水pH与其中酸、碱离子的平衡有关。

练习题:

某次雨水的分析数据如下:

c(NH4+)=2.0×10-6mol/L,c(Cl-)=6.0×10-6mol/L;c(Na+)=3.0×10-6mol/L,

c(NO3-)=2.3×10-5mol/L;c(SO42-)=2.8×10-5mol/L,

则此次雨水的pH值大约为:

A、3,B、4,C、5,D、6。

分析:

根据此数据,可看出两种阳离子Na+和NH4+所带电荷总量小于三种阴离子所带电荷总量,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可知还有一种阳离子为H+,其浓度为:

c(H+)=c(Cl-)+c(NO3-)+2·c(SO42-)–c(NH4+)–c(Na+)

=6.0×10-6mol/L+2.3×10-5mol/L+2×2.8×10-5mol/L-2.0×10-6mol/L-3.0×10-6mol/L=8×10-5mol/L

则此时雨水的pH=-lg(8×10-5)=5-lg8=5-0.9≈4

答案:

B。

三、酸雨的危害

酸雨被称作“空中死神”。

1、使湖泊酸化,变成死湖

当水体的pH≈4.5~5时,湖泊中鱼类大量中毒死亡的原因是铝中毒。

随着pH下降,流域土壤和水底污泥中的Al3+、Pb2+、Ni2+溶入水中。

当pH≈5时Al3+水解以Al(OH)3形式沉积在鱼鳃里,难以输O2到血液中,引起代谢紊乱而亡。

当pH<4.5时,鱼类、昆虫、水草、芦苇以及其他的浮游动植物将减少以至绝迹。

唯有耐酸的苔藓茂盛。

2、对土壤的影响(土壤:

pH≈6.0~6.5属正常值)

⑴、使土壤贫瘠化:

土壤的酸化,使Ca2+、Mg2+、Fe3+等营养元素溶解,冲刷出去;同时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

⑵、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

土壤酸化,使Mn2+、Pb2+、Zn2+、Cd2+等重金属离子从难溶化合物中溶解,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的健康。

还有地下水中Al3+、Cu2+、Zn2+、Cd2+的浓度已达到正常值的10~100倍。

3、危害森林、树木和农作物

酸沉降伤害叶芽、破坏叶绿素体影响光化作用。

Al3+的毒性使树的毛根尖端、细胞分裂受到妨碍,还会杀死有助于植物生长的微生物群。

酸雨降低植物的抗病能力,诱发病虫害,缩短花粉寿命,减弱植物繁殖能力。

1995年,几场酸雨过后,我国四川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西山的2.7万亩马尾松死亡过半。

4、腐蚀建筑材料、金属制品等

酸雨加速了许多用于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及通讯电缆等材料的腐蚀,还能严重损害古迹(古建筑、雕刻、绘画等)以及其他重要文化设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50年前,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精美浮雕花纹还清晰可见,而现在却大多是模糊不清,部分已成光。

巫山在一场大雨过后,整个山体上暴露的石块全部被腐蚀近1厘米。

5、危及人体健康(呼吸系统、眼睛、皮疹、皮肤病等)。

四、我国的酸雨现状和控制酸雨对策

1、我国酸沉降的来源

⑴、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大气中87~90%的SO2、60%的粉尘、城市上空40~67%的NOx,均来自燃煤。

到1995年我国SO2的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SO2排放国。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占世界的8~9%,但SO2的排放占世界的15.1%。

因此,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一大特征。

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是:

煤炭占75%,石油占17.4%,天然气占1.9%,水电占5.7%。

发达国家的一次能源结构是:

60%是石油和天然气,20%是煤炭。

我国在电力生产方面:

75%以上是火力的发电(煤炭和石油,煤为主),水电22~23%,核电1.52%(2003年)。

核电:

世界平均16~17%,发达国家>20%,法国75%,我国到2020年将由现在的1.52%提高到6%。

我国燃煤电厂排放的SO2占全国工业排放SO2的比例,1998年为41.6%,2002年为54.9%。

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

按中国能源需求年增长2.7%(2002年资料)计,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将达到1992年的2.1倍。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⑵、关于洗煤

在煤中,S主要以与矿物质伴生的FeS2及有机硫化物形式以及硫酸盐存在。

将煤粉碎,经两次浮选就可以去除60%~85%的无机硫含量。

未被去除的有机硫,则可用煤的气化、液化或排烟脱硫法作进一步的处理。

洗选煤又称选煤,是利用煤和杂质(矸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物理、化学或微生物分选的方法,使煤和杂质有效分离,并加工成质量均匀、用途不同的煤炭产品。

物理选煤主要有重力选煤,物理化学选煤主要是浮游选煤(简称浮选)……原煤经一道洗煤工艺,SO2排放量可减少30~50%,灰分可去除约20%;经两道洗煤工艺,SO2可减少90%……

目前我国原煤入洗率约30%,绝大部分未经洗选而直接燃烧。

发达国家的原煤入选率达90%。

2、我国酸沉降的现状

我国对酸雨的测试和研究始于1974年,1981年起在全国开展酸雨普查。

⑴、类型:

我国酸雨中H2SO4含量大于HNO3含量的10倍以上,属于硫酸型酸雨。

⑵、程度和区域

目前我国酸雨和SO2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的大气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为继欧、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危害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近1/3国土酸雨严重。

我国酸雨主要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

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生在西南(重庆、贵阳等地),到90年代扩展到长江以南、西藏以东以及四川盆地,现今已扩展到江浙等长江三角洲地区。

华中地区酸雨最严重,其中心区年降水pH<4.0,酸雨频率>90%,已到逢雨必酸的程度。

年降水pH≤4.5的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包括14省、市、自治区。

重庆已被国内外专家列为世界上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降水已全面酸化)。

如不治理,我国南方在20~30年后,土壤将不再长庄稼。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在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均降水PH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几乎“逢雨必酸”的程度。

北起青岛、南至厦门,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地区,年均降水pH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

⑶、季节:

冬季的降水比夏季的pH更低。

3、控制酸雨对策

⑴、政策性措施

1998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我国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简称“两控区”)的划分方案。

重点治理“两控区”内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两控区总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其中酸雨控制区约80万平方公里,SO2污染控制区约29万平方公里。

控制目标分为2000年目标和2010年目标。

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的立法。

⑵、一般性措施

①、使用低硫煤,发展洗煤加工业

原煤→洗煤→配煤(不同含S量的混合,加入固硫剂)→洁净煤(加入消烟、固硫、除尘成分)。

②、改进燃烧装置:

新型的流化床锅炉有极高的燃烧效率,几乎达99%。

③、烟道气脱硫。

拦截在烟道之中:

这种方法是使用固态或液态化学物质,从排放废气的烟道中吸收SO2和氮氧化物,常用來吸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吸附剂有石灰、活性炭、氧化

锰、氨水及氧化镁等。

2005年“两控区”(4个直辖市,21个省会,175个其他城市)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20%。

石灰脱硫脱氮:

S+O2

SO2,CaO+SO2=CaSO3,2CaSO3+O2=2CaSO4

烟气脱硫,这方面研究已有50多年历史,脱硫方法在50种以上。

Ⅰ、从烟气中除去二氧化硫

A、氨法:

用氨作为吸收剂,用于处理硫酸厂制酸尾气和电厂锅炉烟气。

此法对SO2的吸收率可达90%以上,其反应为

SO2+2NH3·H2O=(NH4)2SO3,(NH4)2SO3+SO2+H2O=2NH4HSO3,SO2+NH3·H2O=NH4HSO3,

B、碱法:

以NaOH或Na2CO3溶液作为吸收剂,吸收率>90%

2NaOH+SO2=Na2SO3+H2O,Na2CO3+SO2=Na2SO3+CO2↑

C、钙法(石灰-石膏法):

用CaO、Ca(OH)2或CaCO3制成浆液(混浊液)为吸收剂,最后可以得到石膏,脱硫率>96%。

主要反应:

CaCO3+SO2+1/2H2O=CaSO3·1/2H2O+CO2↑,

2[Ca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