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4905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

集训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2014.09.12)

1、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支配。

2、影响大气运动的真实力有(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影响大气运动的视示力有(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3、

(1)气压梯度力:

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叫气压梯度力,由表达式可知,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P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2)摩擦力:

单位质量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

(3)惯性离心力:

(4)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①.地转偏向力

相垂直,而

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

在(纬圈)平面内;

②.地转偏向力

相垂直,因而地转偏向力对运动气块(不做功),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其(速度大小)。

③.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

的(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

的(左侧)。

④.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

当V=0时,地转偏向力消失。

(5)重力是(地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但是地球是椭圆的,任何地方重力都(垂直于水平面)。

重力在赤道(最小),极地(最大)。

4、温度平流变化:

气块在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内保持原有的温度作水平运动而对局地温度变化所提供的贡献。

温度对流变化:

空气垂直运动所引起的局地温度变化。

局地温度变化=个别变化+平流变化+对流变化

5、连续方程的表达式:

表示大气(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连续方程)。

其中

称为质量散度(单位体积内流体的净流出量,净流出时散度为正,净流入时为负)。

6、(尺度分析)是针对某种类型的运动估计基本方程各项量级的一种简便方法。

通过尺度分析,保留大项,略去小项,可以使方程得到简化。

(零级简化方程),就是只保留方程中数量级最大的各项,略去其他各项。

一级简化方程,是除保留方程中数量级最大的各项外,还保留比最大项小一个量级的各项。

7、重力位势:

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高度Z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位势的单位是(焦耳/千克)。

8、地转风:

对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而言,在水平方向上(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的风称为地转风,满足水平运动的(零级简化)方程。

①.严格地说,地转平衡只有在中纬度自由大气的大尺度系统中,当气流呈(水平直线)运动时,且(无摩擦)时才能成立,地转平衡只能看成是一种近似的关系,绝对的地转平衡并不存在。

在低纬处地转风与实际风差别较大,地转风原理不能应用。

②.地转风速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等压线密集的地区(即气压梯度大),则地转风大,因而实际风也大,地转风仅与(位势梯度)成正比,与(密度)无关。

③.地转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低压中风呈逆时针旋转,高压中,风呈顺时针旋转。

南半球相反

④.地转风速大小与纬度成(反比),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纬度越高地转风速(愈小)。

分析天气图时,在相同纬度上,风速大的地方等高线应分析得(密集)一些,风速小的地方,应分析得(稀疏)一些。

如果风速相同,在低纬的等高线应比高纬的等高线分析得(稀疏)一些。

9、梯度风:

在没有或不考虑摩擦力时,(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由梯度风平衡,可以判断出大尺度运动系统中低压与气旋性环流相结合,低压中心就是气旋性环流中心。

反之,高压与反气旋性环流相结合,高压中心就是反气旋性环流中心。

在气旋中气压梯度和风速(可无极限),而在反气旋中则(有极限)。

在气旋性环流中,地转风比梯度风(大),而在反气旋性环流中,地转风比梯度风(小)。

在反气旋性环流中,最大梯度风为地转风的(两倍)。

(地转风与梯度风的关系:

10、(了解)(流线)是指某一固定时刻,处处与风向相切的一条空间曲线,流线能表现在某一时刻的天气图上;(轨迹)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空气质块运动的路径,轨迹不能表现在某一时刻的天气图上。

11、热成风:

由于两层等压面间(温度)分布不均匀,(地转风)随高度产生变化,形成热成风。

(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

热成风与平均温度线(或厚度线)平行,背风而立,高温在(右),低温在(左)。

热成风大小与平均温度梯度(或厚度梯度)成(正比),与纬度成(反比)。

(注:

热成风与冷、暖平流:

当某层中地转风随高度逆转时有冷平流;地转风随高度顺转时有暖平流。

不管低层风速的方向大小如何,只要温度梯度向北(实际上就是北冷南暖温度梯度指向北),热层风向东,则越到高层地转风越向东偏,并逐渐与等温线平行,所以高层主要是西风气流。

(如下图)

12、正压大气:

当大气中密度的分布仅仅随气压变化即:

ρ=ρ(P);没有热成风,地转风不随高度变化。

等压面=等密度面=等温面

13、斜压大气:

当大气中密度分布不仅随气压而且还随温度而变时,ρ=ρ(P,T),等压面与等密度面(或等温面)相交,等压面上存在温度梯度,有热成风,地转风随高度变化,大气的斜压性对于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14、

地转偏差:

地转平衡只是相对而言,实际风与地转风之差为地转偏差④。

(地转偏差)是造成垂直运动的主要原因。

①.摩擦层中,地转偏差由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平衡引起,由于摩擦力造成的地转偏差,风速比应有的地转风速小,风向要偏向(低压)一侧,地转偏差指向摩擦力方向的(右侧),并与摩擦力垂直。

在低压中摩擦作用使空气(水平辐合),并引起(上升运动);在高压中,使空气(水平辐散),并引起(下沉运动)。

②.在自由大气中,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

在自由大气的水平运动中,地转偏差可分解为三项来进行判断。

一项是(变压风),用三小时变压判断;一项是(横向地转偏差),用等压线(等高线)的辐散、辐合来判断;还有一项是(纵向地转偏差),用等压线(等高线)的曲率来判断。

③.在中纬度地区,陆地上的地面风风速约为地转风风速的(35%--45%),在海上约为(60%--70%),风向与地面风的交角,陆地上约为(35º--45º),海上约为(15º--20º)。

④.地面图上,负变压中心区,变压风辐合,引起(上升)运动。

正变压中心区,变压风辐散,引起(下沉)运动。

15、按水平运动对运动系统进行分类:

行星尺度(104km),大尺度(天气尺度)(103km),中尺度(102km),对流或小尺度(10km).

16、(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气团的水平尺度可达几千千米,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

气团的分类主要有地理分类和热力分类两种。

①.地理分类法气团可分为北极气团(或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

②.按照热力分类方法可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

③.我国境内出现的气团多为变性气团。

17、在天气图上,温度水平梯度大而窄的区域,如果它又随高度向冷区倾斜,这样的(等温线密集带)通常称为锋区,所谓锋区,就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由于密度不能直接测量,所以密度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温度)的不同。

锋区一般上宽下窄,锋区在天气图上由于比例尺小,锋区的宽度表示不出来,可把它看作为空间的一个面,称为(锋面)。

锋面和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

18、根据锋面坡度公式:

(公式不用记)

(≈

)可知:

(选择题能选出)

①.若其他条件不变,锋面坡度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当锋面南移时,其坡度变小;在赤道上φ=0,tgα≈0,故没有锋面存在的可能。

②.锋面两侧温差愈大坡度愈小;当温差△T=0时,tgα=∞,α=90°,实际上就不会有锋面。

③.当锋面两侧风速差△Vg=0时,锋面坡度tgα=0,锋面亦不存在。

④.在我国,南方锋面的坡度约为1/200~1/500,北方锋面的坡度约为1/50~1/200.

19、锋的分类按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按锋的伸展高度不同分为对流层锋、地面锋和高空锋三种;根据气团的不同地理类型锋分为冰洋锋(北极锋)、极锋和副热带(热带)锋三种。

(重点是按冷暖气团分类)

20、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

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暖锋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

锢囚锋又分为三种:

如果暖锋前的冷气团比冷锋后的冷气团更冷,其间的锢囚锋称为(暖式锢囚锋);如果冷锋后的冷气团比暖锋前的冷气团更冷,其间的锢囚锋称为(冷式锢囚锋);如果锋前后的冷气团属性无大差别,则其间的锢囚锋称为(中性锢囚锋)。

(天气学原理69页有锋面的概念模型)

21、锋面附近温度场特征(选择题)

①.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远比其两侧气团大,在等压面图等温线相对密集,锋区其走向则与地面锋线基本平行。

②.等温线越密集,水平温度梯度越大,锋区越强

③.等压面上,锋区内有冷平流,地面对应是冷锋;暖平流对应暖锋

④.锢囚锋温度分布的共同特点:

暖式锢囚锋的暖舌位于地面锢囚锋的前方;冷式位于后方。

22、以密度的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面时,

①.等压线在锋面处产生折角,折角指向(高压),锋区处于(低压槽中)

②.锋前的变压代数值(小于)锋后的变压代数值

③锋面附近的锋场具有(气旋性)切变,由于地面摩擦作用,风向偏离等压线向低值区吹,一般情况下,锋面附近气流是(辐合)的。

23、锋面附近的湿度场特征:

一般来说,暖空气来自南方比较潮湿的地区或洋面上,气温高、饱和水汽压大、露点高;冷空气来自北方内陆,气温低、水汽含量小、露点温度也低,所以锋面附近(露点温度差异)常比(温度差异)显著。

24、锋面天气(简单了解)

①.锋前坏天气:

当700hP①高空槽线位于地面锋线附近或锋前时(这样的冷锋称Ⅱ型冷锋),锋前由较远处向锋线一般依次出现下列云系:

卷云→卷层云→高层云或复高积云→降水性高层云或层积云等。

高空槽和冷锋过后,偏北风加大,云层变薄,天气即转好

②.锋后坏天气:

当700hP①的高空槽线落在地面锋线的后面时(这样的冷锋称Ⅰ型冷锋),如果暖空气比较湿而稳定,则锋前的天气由晴转为多云(中高云)天气,冷锋过后,风雨交加,700hP①高空槽过后大雨即停,转为中云天气,待500hP①高空槽过后才会转为晴或高云天气。

③.暖锋降水发生在锋前还是锋后,主要视暖锋低空的辐合强度和高空槽线的位置而定。

若暖锋低层辐合明显,且700hP①槽线或气旋式曲率大的地方大致在地面暖锋上空,则暖锋前降水较大。

④.锢囚锋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及降水区多位于(锢囚锋)附近,。

降水区的宽度,一般从地面锋线至700hP①槽线。

25、冷锋后常为较强的+△P3,冷锋前常为较弱的+△P3或—△P3,暖锋前有较强的—△P3,暖锋后为较弱的—△P3或+△P3;锢囚锋后往往是+△P3,锋前为—△P3。

(经常出选择题)

26、锋生是指(密度不连续)形成的一种过程,或是指已有的一条锋面,其温度(或位温)水平梯度加大的过程;锋消是指作用相反的过程。

我国境内的锋生区集中在(华南到长江流域)和(河西走廊到东北)两个地区,常称为南方锋生带和北方锋生带。

我国的锋消区主要是在(青藏高原以东30°~40°N)一带。

27、锋面生成的条件是:

F>0,

;锋面消失的条件是F<0,

(选择题,F为锋生函数)

28、气旋:

是占有三度空间,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大尺度涡旋。

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的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相反,在气压场上气旋又称为低压。

气旋的水平尺度以最外一条闭合等压线的直径长度来表示。

气旋的平均直径在1000km,大的可达3000km,平均而言,东亚气旋一般要较欧洲和北美气旋水平尺度小。

29、①.根据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理区域,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大类;按其形成及热力结构,则可分为(无锋气旋)和(锋面气旋)。

无锋气旋有(热带气旋)和(地方性气旋)—地形低压或热低压。

②.根据反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理区域,可分为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

按热力结构则可分为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

30、在温带形成和活动的气旋和反气旋,大都是锋面气旋和冷性反气旋。

温带气旋的生命史包括(波动阶段)、(成熟阶段)、(锢囚阶段)、(消亡阶段)四个阶段。

温带气旋主要是在(锋区)上发展起来的,有很大的(斜压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温度场位相(落后)于高度场。

31、在同一锋系上出现的气旋序列,称为(气旋族)。

32、气旋和反气旋的强度一般用其(中心气压值)来表示。

33、东亚气旋主要发生在两个地区,南面的一个位于(25°—35°N)之间,习惯上称为(南方气旋),有(江淮气旋)和(东海气旋)等,其典型的气旋为(江淮气旋);另一个位于(45°-55°N)之间,习惯上称为(北方气旋),有(蒙古气旋)、(东北气旋(又称东北低压))、(黄河气旋)、(黄海气旋)。

其典型的气旋为(蒙古气旋)。

蒙古气旋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以(春秋季)为最多,江淮气旋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以(春季和初夏)较多,江淮气旋的形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止锋上的波动),另一类是(倒槽锋生)气旋。

黄河气旋介于蒙古气旋和江淮气旋之间,形成于黄河流域,以夏季最多。

34、从(蒙古西部到我国河套地区)呈西北—东南向的狭长地带内反气旋出现频数最高,并以此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方向减少。

35、锋面气旋的移动方向均沿对流层(500hP①或700hP①)气流的方向移动。

36、当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h中心气压下降大于24hP①是称为(爆发性气旋)。

37、涡度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知识点37到39简单了解即可)

①.右端第一项为涡度倾侧项:

它表示在有涡度水平分量,即有风的垂直切变存在,同时又有垂直运动在水平方向不均匀分布时所引起的涡度变化。

②.右端第二项为散度项:

相对涡度散度和地转涡度散度。

第一部分:

相对涡度散度,当ζ>0时,水平辐散使气旋性涡度减小,水平辐合使气旋性涡度增加,当ζ<0时,水平辐散使反气旋性涡度减小,水平辐合使反气旋性涡度增加。

第二部分:

地转涡度散度:

辐散时有反气旋性相对涡度产生,辐合时则有气旋性相对涡度产生。

38、位势倾向方程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位势倾向方程可以用来判断等压面高度的变化,进一步可判断地面气旋与反气旋的发生发展。

 

①.右端第一项为地转涡度和相对涡度的地转风平流。

短波(波长<3000km)的地转涡度平流较小,地转风绝对涡度平流强弱主要决定于地转风相对涡度平流。

在等高线均匀分布的槽中,槽前脊后沿气流方向为正涡度平流,等压面高度降低;槽后脊前为负涡度平流,等压面高度升高;在槽线和脊线上,涡度平流为零,等压面高度没有变化。

槽脊没有发展,只是向前移动。

②.右端第二项为厚度平流(或温度平流)随高度的变化项:

暖平流区中,当暖平流(绝对值)随高度减弱(随气压增强)时,等压面高度升高;冷平流区中,沿气流方向温度升高,当冷平流(绝对值)随高度减弱(随气压增加)时,等压面高度降低。

③.右端第三项为非绝热加热随高度的变化项:

当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增加时(强对流潜热加热高度以下的等压面上,如台风系统的发展),等压面高度将降低,反之,当非绝热加热项随高度减小时(感热加热,如地球表面对大气的加热),等压面高度将升高

39、如何利用ω方程来定性诊断大气的垂直运动

 

①.右端第一项:

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当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时,有上升运动(ω<0);当涡度平流随高度减小时,有下沉运动(ω>0)。

②.第二项:

厚度平流(或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

在暖平流区,有上升运动ω<0,在冷平流区,有下沉运动ω>0;

③.第三项:

非绝热加热的拉普拉斯:

在非绝热加热区有上升运动ω<0,在非绝热冷却区有下沉运动ω>0

40、(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

这种大尺度运动的水平尺度在数千千米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1~2日以上。

41、冬季北半球的对流层(中部)环流的最主要特点是“三槽三脊”,三槽分别位于(亚洲东岸),(北美东部),(欧洲东部)。

与这三个槽并列的三个平均脊分别位于(阿拉斯加),(西欧沿岸)和(青藏高原的北部)。

脊的强度比槽的强度弱得多。

42、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是:

(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和(地面摩擦)

43、在赤道附近对流层中(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汇合的地带称为(赤道辐合带(IT③Z))。

44、极夜急流:

冬季极夜强烈辐射降温冷却,在平流层中产生指向极点的水平温度梯度,而且梯度相当大,相应出现一支强西风急流,中心风速达40米/秒以上,最大可达100米/秒。

(判断题的可能性大)

45、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通常为选择题)

阻塞高压:

在西风带中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脊不断北伸时,其南部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会被冷空气所切断,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叫做阻塞高压。

阻塞高压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中高纬度(一般在50ºN以北)高空有(闭合暖高压中心)存在,表明南来的强盛暖空气被孤立于北方高空;②暖高压至少维持(三天以上);③在阻塞高压区域内,西风急流主流显著减弱,同时急流自高压西侧分为南北两支,绕过高压后再会合起来,其分支点与会合点的范围一般大于40~50个经度。

切断低压:

在西风带中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槽不断向南加深时,高空冷槽与北方冷空气的联系被暖空气切断,在槽的南边形成一个孤立的闭合冷性低压中心,叫做切断低压。

46、急流:

是指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米/秒),它的风速水平切变量为(每100公里5米/秒),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公里5~10米/秒)。

急流轴的左侧具有(气旋性)切变,右侧风速具有(反气旋性)切变,如果流线曲率很小,那么急流轴的左侧相对涡度为正,右侧相对涡度为负。

对流层上部的三种急流:

极锋急流、副热带西风急流、热带东风急流。

47、槽脊移动的定性规则:

①槽线沿变压(变高)梯度方向移动,脊线沿变压(变高)升度方向移动。

②槽线的移动速度与变压(变高)梯度(升度))成正比,与槽(脊)的强度成反比,即在变压(变高)梯度(升度))相同的情况下,强槽(脊)比弱槽(脊)移动得慢。

48、当气旋中心或槽上出现负变压(正变压)时,气旋或槽将加深(填塞)。

当反气旋中心或脊上出现(正变压(负变压))时,反气旋或脊将加强(减弱)。

49、高空天气形势预报:

以平均层涡度方程作为高空形势预报的基本方程(方程略)。

平均层接近600hPa,实际应用中近似的把500hPa当作平均层,(平均层也可称为无辐散层,在此层绝对涡度守恒)。

平均层上的涡度局地变化是由该层(涡度平流)及(热成风涡度平流)所决定的。

高空形势预报的定性经验:

①.对称性的槽(脊)没有发展,疏散槽(脊)是加深(加强)的,汇合槽(脊)是填塞(减弱)的。

②.槽(脊)前疏散,槽(脊)后汇合,则槽(脊)移动迅速;槽(脊)前汇合,槽(脊)后疏散,则槽(脊)移动缓慢。

③.如果考虑热成风涡度平流,若冷舌落后于高度槽,在槽中有正热成风涡度平流,槽将发展。

脊中将有负热成风涡度平流,脊将加强。

反之,当高度槽(脊)落后于冷舌时,槽(脊)将减弱。

50、地面天气形势预报:

一般在高空形势预报的基础上,加以订正,作地面形势预报,通常用1000hPa等压面作为地面图。

根据地面形势预报方程,

地面(1000百帕)的高度变化是由四项因子所决定的。

第一项是平均层的高度变化项。

其中又包括涡度平流和热成风涡度平流两部分。

第二项是平均冷暖平流(即厚度平流)项。

冷平流(

<0)时,地面加压。

其意义就是,冷平流使温度局地降低,平均层与1000百帕间的厚度缩小,当不考虑平均层的高度变化时,1000百帕等压面必升高。

反之,暖平流时,地面减压。

第三项是垂直运动产生的温度绝热变化项。

在稳定的大气中(

),有上升运动时(

),由于绝热膨胀,使得局地温度下降,故地面加压。

反之,当有下沉(

)运动时,地面减压。

第四项是非绝热变化项。

当加热时,温度局地升高,故地面减压。

反之,当冷却时,地面加压。

51、地形造成的涡度变化:

当气流过山时,在迎风坡,有上升运动,因而气旋性涡度减弱,反气旋性涡度增强。

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因而气旋性涡度增强,反气旋性涡度减弱。

由地形造成的涡度变化,可定性地解释下面的事实:

高空槽和地面气旋移近大山脉时,在山前填塞,山后重新发展。

高空脊和地面反气旋移近大山脉时,在山前加强,山后减弱。

52、我国常见的大风有(冷锋后偏北大风),(高压后部偏南大风),(低压大风),以及(台风大风)和(雷雨冰雹大风)等。

53、降水的形成,大致有三个过程:

首先是水汽由源地水平输送到降水地区,这就是(水汽条件),其次是水汽在降水地区辐合上升,在上升中绝热膨胀冷却凝结成云,这就是(垂直运动的条件),最后是云滴增长变为雨滴而下降,这就是(云滴增长的条件)。

云滴增长的两个过程:

(冰晶效应)和(云滴的碰撞合并作用)。

54、暴雨形成的条件:

(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

55、降水率或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降落在地面单位面积上的总降水量。

56、可降水量:

将一地区上空整层大气的水汽(全部凝结)并降至地面的降水量称为该地区的可降水量。

57、在一定条件下,地形对降水有两个作用,一是(动力作用),二是(云物理作用)。

动力作用主要是地形的(强迫抬升),其次还表现在地形使系统性的风向(发生改变),从而在某些地方产生地形(辐合或辐散),因而影响(垂直运动)和(降水)。

58、中国的暴雨主要由(台风)、(锋面)和从青藏高原东移过来的(气旋性涡旋)(西南涡、西北涡)引起的。

暴雨的极值同地形有密切的关系,暴雨的极值多出现在山脉的(迎风坡),平原与山脉的(过渡地区)或(河谷地带)。

59、我国多年候平均大雨带从3月下旬至5月上旬称为江南春雨期;5月中旬到6月上旬称华南前汛期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称江淮梅雨;7月中旬至8月下旬华北和东北雨季及华南后汛期。

8月下旬大雨带迅速南撤,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称为淮河秋雨期。

60、影响我国的行星尺度天气系统主要有:

(一)西风带长波槽(巴尔喀什湖大槽、贝加尔湖大槽、太平洋中部大槽、青藏高原西部低槽);

(二)阻塞高压(乌山阻塞高压、雅库茨克—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贝加尔湖阻塞高压);(三)副热带高压;(四)热带环流

61、降水的天气尺度系统:

①低空切变线:

一般把出现在低空(850hPa和700hPa百帕面上)风场上具有(气旋式)切变的(不连续线)称为切变线。

从流场上看切变线可分为(冷锋式)切变线、(暖锋式)切变线和(准静止锋式)切变线三种。

一般江淮切变线是(准静止锋)式的,当切变线上有西南涡活动时,则在低涡前方的切变就成为(暖锋式)的,低涡后方的切变线就成为(冷锋式)的。

两高之间的切变线则是(准静止式)的。

②低空低涡:

多存在于离地面(2-3)公里的低空,如生成于四川的(西南涡),生成于青海高原的(西北涡),生成于西藏地区的(高原涡)等。

西南涡是指形成于四川西部地区,700(或850)百帕上的具有气旋性环流的闭合小低压。

其直径一般在300-400公里左右。

③.高空冷涡:

高空冷涡是大尺度的环流系统,从低空到高空都有表现,是比较深厚的系统,如东北冷涡。

东北冷涡是指在我国东北附近地区具有一定强度(闭合等高线多于两根)、能维持(3-4)天,且有深厚冷空气(厚度至少达300-400米)高空的(气旋性)涡旋。

常造成东北华北和内蒙的雷阵雨天气。

④低空急流:

是位于(600-900)hPa之间水平动量集中的气流带,风速≥(12)m/s。

一般为西南风低空急流,其两侧有较强的风速水平切变。

日常工作中常把(850hP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