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2736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2年题组

1.(2012·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商朝农业)与史学常识(史料)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史料运用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商代”可以排除B(西周到春秋中叶)C(春秋晚期);再根据史学常识(一手材料可信度高)和关键信息“牛耕”,A项虽是一手材料,但没有体现“牛耕”,故选D项。

【答案】D

2.(2012·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形态和土地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3.(2012·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图4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图表分析能力。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53.63%,故A项错误;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53.63%,故B项正确;从材料数据无法得出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故C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加快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2·海南卷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

亲蚕”。

后来,历代

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解析】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

【答案】D

2011年题组

1.(2011·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图4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

【答案】C

2.(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答案】B

3.(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D

4.(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两宋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分布集中于江南地区,即文化中心位于江南地区。

而古代中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它开始于两晋,完成于两宋.

【答案】D

5.(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解析】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

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

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D

1.(2011·安徽文综·35)(30分)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

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8分)

【解析】本题以历史热点――三农问题切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能力。

(1)题,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

【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010题组

1.(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答案】B

2.(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图

(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

(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

、B、C三项。

【答案】D

3.(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答案】B

2009题组

1.(2009·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解析】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A、B、D答案都偷换了概念。

【答案】C

2.(2009·宁夏、辽宁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解析】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3.(2009·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芍陂C.通济渠D.邗沟

【解析】郑国渠和芍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邗沟位于淮水以北。

【答案】C

2008题组

1.(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解析】紧扣关键字“蜀相”可知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答案】A

2.(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答案】D

2007题组

1.(2007·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解析】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从稻和粟南北兼有可以说明双方出现了交流,但不能说明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答案】B

2.(2007·广东历史·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殷墟戴刑具陶俑牛耕图甲骨文铁犁

ABC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把握题中限定条件:

“商朝”和“农耕生产”。

A项是戴刑具的陶俑,与农耕生产无必然联系;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D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

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商朝时已出现的井田制的内容。

【答案】C

3.(2007·江苏历史·3)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解析】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答案】C

4.(2007·广东理基·6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解析】“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答案】A

5.(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头白不出门”体现的是安土重迁的思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012年题组

1、(2012·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解析】第(3)问,表格中涉及到的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小问,从我国人地关系、生产力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精耕细作的特点产生的原因。

第(4)问,本题旨在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能力,依据材料分析第二次革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依据:

“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

【答案】

(3)表现: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

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分)

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