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9243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docx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docx

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100问产教融合研究中心|铸梦堂科技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为什么实训基地越建越多,学生距离实践越来越远?

尽管事实上,实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们无意全面否定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但“实训基地越建越多,学生距离实践越来越远”的确在一些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这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会计专业为例,以往的专业实训分为单元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专业实习学生都要到企业去,时间或长或短,完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

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已经参观、见习过许多企业,因而毕业实习基本上可以做到“顶岗”。

反观现在的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大部分学生直到顶岗实习前还不知道“车间”、“原材料”、“半成品”、“精加工”、“粗加工”、“企业管理”等为何物?

因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是在教室和机房里进行的。

学生面对的不是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在会计工作中的反应,而是从教材到教师再到上机学习会计软件。

脱离了生产过程的会计专业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得空、学得死,也使会计专业本身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活力。

我们想提出的问题是: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校内实训基地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但无论什么专业的实训基地都应该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而不是削弱。

换言之,实训基地应该起到拉近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专业特点不同,实训基地的定位、功能、作用也应该有所不同。

但就大部分专业而言,再先进的实训基地,恐怕也不能代替学生与实践、与工作岗位的“亲密接触”。

二、实训基地是为“培养人”服务的,还是为专业教学服务的?

为“培养人”服务和为专业教学服务不是一回事吗?

从理论上说,二者是一回事,从实际上看,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职业学校里,由于现代职教理念的贯彻落实不到位,由于受现有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结构的限制,我们的专业教学为“培养人”服务还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远没有落地生根。

职业学校的课堂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依然是主宰者。

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培养人”往往体现为“管理人”,“以学会为主体”往往体现为“以教师灌输为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往往体现为“单一技能的训练”……。

鉴于这种现状,实训基地要想建成为“培养人”服务的基地,难度是相当大的。

这是因为实训基地从为“专业教学服务”到为“培养人”服务,中间需要一个媒介或者转换——教师队伍。

因而,为“专业教学服务”实际上演变为为“专业教师服务”。

这里就存在一个“条件假设”,假设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是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队伍,那么,即使实训基地的条件简陋一些,也完全可以起到“培养人”的作用。

反之,即使实训基地建设得再先进、再现代化,也只能起到辅助教师培养学生技能的作用。

更何况现有的实训基地就是由现有的职业学校教师建立起来的,这其中就必然包含着“先天”的、潜在的“危险”。

三、为什么企业的生产环境与学校的实训基地总是存在着隔膜?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实训基地建设的实用性、真实性、仿真性、生产性、辐射性,但众多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总是存在着隔膜。

这是为什么?

原因何在?

实训基地由谁来建,用什么程序立项、批准、验收,这很重要。

现存的模式是,实训基地项目是按计划进行的。

教育行政部门预先确定了建设实训基地的数量,然后由职业学校申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职业学校负责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验收。

显而易见,这样的建设机制潜伏着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既然教育行政部门预先确定了数量,就不会出现“完不成计划”的情况。

国家投资的项目,哪个职业学校不是做足了文章向里挤?

挤进去了,就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投入。

问题二,职业学校“挤进去”之后再来考虑如何建设,但由于时间紧迫,经费不用就要收回,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调研论证,校长只好催促专业系部尽快拿出建设方案,尽快完成建设任务。

问题三,在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精力有限,难以做到全程监督。

因而建得好不好,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也就完全依赖于立项的职业学校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了。

这样的机制使得实训基地建设留下了隐患。

问题四,建设项目完成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验收。

而这时大楼已经建起来了,设备已经安装完毕,一句话,经费已经花光用光,有的学校甚至还配套投入了大量经费。

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验收的结果只能是“通过”,对个别问题较多的实训基地也只能是“限期整改”。

不予通过,收回经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上述第三个问题,把实训基地交给职业学校自己去建,也就等于交给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去建。

这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除了少数职业学校和教师外,多数职业学校教师只能或者说只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做文章。

从这样的意识出发,建设出来的实训基地对教师来说肯定是好用的、能用的、会用的,对教师的教学肯定是有帮助的。

至于能否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职业素养等就要打个问号了。

比如,一些软件公司是真正为企业服务的,因为如果他们研究、开发出来的软件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公司就无法生存下去。

然而奇怪的是,受到企业欢迎的软件在职业学校里却遭遇到了阻力。

原因是,软件公司的产品是针对广大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的,而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是以教科书为依据的。

说得通俗一点,许多软件是将企业的产供销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服务的,而职业学校的学科是有着明确分工的,是细化的,也是碎片化的。

单独哪一个学科甚至哪一个专业的教师是没有能力驾驭软件的全部内容的。

所以,他们只愿意选取其中一部分跟自己教学联系较为紧密的软件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

退一步说,即使购买的是全套软件,在实际教学中所能用到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也正因为如此,看起来职业学校建立了实训基地,添置了实训设备,购买了软件,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不受企业的欢迎。

四、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一定是庞大的、豪华的吗?

职业学校有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就急于摆脱过去“囊中羞涩,条件简陋”的尴尬局面,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把经费用在什么地方,追求什么样的“收益”,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考量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尽管政府的投入远远没有让职业学校从“囊中羞涩”瞬间变为“腰缠万贯”,但我们一些“有思想”、“有魄力”的校长,有着“大视野”,偏好“大手笔”,于是,几千平米甚至上万平米的实训大楼拔地而起,做大做强的心态暴露无遗。

在一些职业学校,现代化的实训大楼,成了学校的名片。

然而,实训基地的规模与豪华程度和它的功能的发挥是成正比的吗?

不少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训项目没变、实训内容没变、实训安排没变、实训要求以及指导教师也没变,但实训环境变了,从一般楼房变成了现代化的大楼,从水泥地面变成了花岗岩、大理石地面,从一般工作台变成了一色不锈钢的工作台,从一般电脑变成了一色的液晶电脑……

反观德国、奥地利、法国、加拿大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这些发达国家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和我们上述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相比,显然属于“欠发达”的:

楼房普通、房屋普通、面积不大、设备不多,但功能齐全实用。

例如德国有两个职业学校的实训室,一个学校的实训室是维修上下水的,也就是两间屋,但几面墙上布满了各种上下水管道,学生可以依次拆装、维修,非常实用。

教师自豪地告诉我们,经历了我们这里的实训,学生就业后,就不会遇到困难了。

另一个职业学校的实训室是专门清洗卫生间的,也是两间很普通的房屋,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马桶、有用各种地砖铺设的地面、用各种墙砖装饰的墙面。

这里的教师同样自豪地说,学生经过训练,到各个宾馆和家庭,都知道用什么方法清洗什么样的马桶、地面和墙面了。

由此可见,实训基地的根本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是否庞大、是否豪华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五、实训基地的功能仅限于“技能训练”吗?

如前所述,实训基地的根本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这里的实践能力可以理解为仅仅是“技能训练”吗?

它不应该包括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熏陶吗?

学生进入实训基地,犹如进入生产岗位,这里的一切不应该是企业生产环境的再现吗?

企业的生产环境有着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守则、文明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不应该是全方位地引进上述“企业文化”吗?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针对性的。

就考察过的一些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来看,上述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比如,在一个现代化的中餐烹饪实训室里,学生没有工作服、不戴工作帽,是学校没有规定,还是教师没有要求?

头发暴露在外面自不必说了,笔者特意检查了几个学生的手,有一半学生的手指甲不符合要求。

还有一个印刷出版学校的实训室,学生将印刷的书籍随地乱放。

笔者半开玩笑地对学生说,你们将来的工作和书籍有关,对待书籍不应该有一点敬重之心、文明之举吗?

在你们的实训室里,不应该飘散着书香的味道吗?

在一些工科类的职业学校实训车间,“安全黄线”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学生在“车间”里可以任意穿行,有的学生甚至不戴工作帽就爬到机器上看教师操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这样的实训基地里,其功能就只剩下了一个:

技能训练。

为了扭转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功能单一局面,为了更好地通过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全仿真性”、“生产性”等要求,并提倡“厂中校”和“校中厂”等校企合作方式。

这一想法无疑是为了“培养人”、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考虑的。

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

据笔者观察,对于“厂中校”企业没有积极性,有些所谓的“厂中校”无非是企业为把实习学生变成准员工而进行的培训,说到底,企业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非为了职业学校。

“校中厂”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许多学校的“校中厂”是用国家的钱建设了厂房、投入了设备,让企业来生产,学校的“利益点”就在于安排一些学生参观或见习。

这样的“校中厂”其投入和收益根本不成正比。

六、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不高,是否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浪费?

多数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只是用来正常教学的,而职业学校的正常教学一般是白天六到七节课。

这就意味着“八小时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实训基地处于闲置状态。

这种状况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

我们需要反思两个方面的问题:

(1)一方面实训基地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教师总是反映机房不够、实训场所不够,另一方面却又让基地大部分时间闲置。

不止一个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回来的教师反映:

“人家那里的实训室不仅白天排得满满的,就是晚上也是灯火通明,始终有学生在使用。

”假如是同样的投入,人家的效益是我们的两倍。

这样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借鉴。

(2)我们的实训基地有一些内容原本就不是用于教学而是用于展示的,比如会计专业中的“票据陈列室”、“货币陈列室”,再比如物流管理专业中的物流流程示意模型等。

说起来,这些“陈列室”或“模型”,都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但一届学生也只是参观一次,平时只能闲置起来,岂不是资源的浪费?

我们的实训基地为什么不能全天候开放?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个管理问题,但从实质上看,恐怕还是我们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我们重集体轻个人、重整齐划一轻个体需求、重统一管理轻个性发展的积习很深,我们习惯于早自习、白天几节课、课外活动、晚自习这样的作息制度;习惯于上课铃一响,校园里静悄悄的;习惯于固定的教室、课表;习惯于学生做什么都要有老师看着管着。

无论什么专业,用这几种“习惯”一套,学校的“教学秩序”就得到了基本保证。

教学秩序本来是用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秩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

或许笔者有些危言耸听,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建一些一年只用一两天的“陈列室”或“模型”?

教师们也许是真的从专业认知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但我们的管理人员考虑更多的恐怕是追求所谓的“门面”和“创新”等。

有了这些“陈列室”或“模型”,实训基地就显得“与众不同”,领导或同行来参观时也就有了可以宣传的“经验”和“亮点”。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反对为强化学生专业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