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优秀范文.docx
《申论优秀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优秀范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优秀范文
申论优秀范文
民生之依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无后顾之忧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民生问题,是关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大问题,而社会保障则是这个大问题中的关键一环。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百姓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影响着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社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村覆盖范围小、资金来源单一化、保障制度不衔接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金融危机的冲击、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等,使得社会保障问题更为凸显。
为了践行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整个社会要形成一张更加结实、更加紧密的社会保障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好民生之依、民生之基。
完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实现全民“保基本”。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保制度体系,但新农村医疗保险不健全、城乡社保不衔接等问题依然存在,城镇非就业的老年居民、城市农民工等依然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修订实施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障制度,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实现全民人人能够“保基本”。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广覆盖”。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参保人数不断增多,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参保比例还很低,农民工、失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等还没有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
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并且已经成为社会长期发展的隐患。
针对这些空白点,要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的参保工作,通过各种政策引导、支持和激励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参保、长期参保,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广覆盖”。
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实现社保“可持续”。
资金不足是制约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
随着社保制度的逐步建立、覆盖面的迅速扩大和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资金的来源问题成为社保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我国社保体系长期存在资金不足的困境,要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加强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逐步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开辟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通过充足的资金供给和可靠的增值手段实现社保体系的“可持续”。
社会保障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百姓才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政府、企业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大力完善社保制度,扩大城乡社保覆盖范围,拓宽社保资金来源渠道,使百姓身上系着一根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带”,让人们群众生活踏实,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打赢全球智力战争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设立招贤馆,广延山东士子,最终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而清政府人才凋零,贤退愚进,终于国家颓亡、自弃天下,名士龚自珍不禁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可见,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强劲的发动机。
而我国正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匮乏、海外流失严重等问题,在国际智力竞争中处于下风。
故此,唯有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才能打赢全球智力战争。
人才强国战略是培养人才的孵化器。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结构还不甚合理,高端人才比较匮乏、一般人才又有富馀,形成结构性人才匮乏,面临着量大质劣的问题。
而现代全球人才战争,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是人才质量的博弈;量大质劣的人才结构势必削弱我国人才竞争能力。
所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就要改革教育体制,集中资源培养一批高精尖端人才,才能逐步形成高低搭配、质数均衡的人才结构。
人才强国战略是延揽人才的集结号。
当今天下,人才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规范、有序、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利于优化我国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整体质量。
而我国在大量流失人才的同时,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却乏善可陈。
因此,发现和培养人才也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统筹利用好国内与国际人才资源。
既要下大力气狠抓本土人才培养,也要大胆地走出去,扎实推进海外高端人才招聘工作,延揽天下英雄为我所用,有利于形成“中外互补,相互交流,进出有序,以我为主”的格局。
人才强国战略是激励人才的冲锋号。
要想充分发挥人才的巨大威力,仅仅培养和延揽人才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不断地激励人才。
而我国部分地区和单位还存在漠视人才、闲置人才甚至浪费人才的现象,在精神上轻视人才、在物质上亏待人才、在工作上压制人才的现象还屡见不鲜,导致大量人才外流,暴露出人才激励机制还存在软肋。
这是对人才的浪费,对知识的浪费,更是对人才强国战略的蔑视。
故此,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在体制、机制、环境、物质和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力改革,形成重视人才、呵护人才、发展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形成激励人才的长效机制。
唐太宗面对天下士子曾自豪地宣称: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遂成煌煌盛唐、名垂青史。
我们也当效法前贤,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切实推进人才培养、使用与激励工作,为人才提供宽松、自由、民主、温暖的工作氛围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就一定能够揽尽天下英雄,形成发展合力,彻底打赢全球人才战争~
加强规范执法树立公信力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现代资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涉警事件被媒体曝光。
近年来频繁见诸报端的“躲猫猫”“洗澡死”“喝开水死”等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折射出我国执法机关仍存在着对在押人员刑讯逼供、体罚虐待犯罪嫌疑人、放纵牢头狱霸等不公平、不文明执法行为。
执法人员在执法环节和执法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媒体面前被无限放大,执法机关的公信力遭到严重质疑。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执法公信力迫在眉睫。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前提。
要培养民警对法律忠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规范执法的内在力量,要把道德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范畴,结合队伍管理和执法实际,从点滴抓起,逐步形成对法律忠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平和、理性、文明、规范、公正执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转变错误执法观念:
要让执法人员认识到,在打击违法犯罪时,必须始终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保护守法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被打击对象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发生执法不公、执法扰民、执法犯法、设置法外障碍等现象。
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老百姓最担忧、难办、期盼的事放在心里,抓在手上,做在实处,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提高执法质量。
三要严格落实执法责任:
落实执法责任,是减少随意、无序执法,杜绝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一个重要执法保障。
要按照职责分工,合理划分执法人员执法权限,逐步建立起逐级负责的执法责任制。
尤其是要针对不同的执法部门和岗位,按照不同的职责权限,明确执法工作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执法责任,对工作中出现的执法过错严格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过失。
四要规范规章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是改进执法工作的关键。
要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有效防止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
要认真总结执法工作经验,建立健全执法过错举报制度、执法回告公示制度,切实按照规定公开执法依据、制度和程序,做到公开裁决、公开调解。
五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加大警务公开力度,真正赋予社会各界对公安执法工作的“知情权”,方便社会各界监督;加大内部监督力度,法制、纪检、督察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从严查处;加大外部监督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加快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网上办案系统,实行网上受案、网上审批、网上监督和网上考评,实现对民警执法办案全程监督,确保案件办理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规范执法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公安的神圣职责,不容许肆意践踏。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执法部门的努力,同样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监督。
“补牢”须在“亡羊”前
——论政府如何加强事前控制能力预防群体事件
狼吃掉羊以后,及时把羊圈补牢,固然可以减少损失。
但是对于被狼吃掉的羊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损失是必然的。
如何才能在羊被吃掉之前把羊圈补牢避免损失,贵州瓮安事件向我们政府作出了回答:
只有加强政府的事前控制能力,防范于未然,才能真正有效预防并应对群体突发事件,从而维护群众的真正利益。
风起于青萍之末。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任何放任都可能酿成难以收拾的后果。
瓮安事件震惊全国,起因却只是一起普通的溺水事件。
说明政府工作任何的忽视和不到位,都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引发矛盾和冲突,甚至会让群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和理解,并且对政府产生仇视和对抗,对社会产生严重不稳定的因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如何让政府坚持民本思想构建服务型政府,如何让一切矛盾化解为无形,控制不良的“蝴蝶效益”,关键还是加强政府的事前控制能力,“补牢”须在“亡羊”前。
加强政府的事前控制能力要实现“三突破”。
政府加强事前控制能力要在观念上进行突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我们各级政府只有在思想上筑起民本意识,真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我们才能从思想上树立忧患意识,才能在工作上防微杜渐,及时地发现群众当中一些不好的苗头和征兆并及时加以解决,才能防止大的群体事件的发生。
贵州瓮安各级官员如果能够及时处理群众的一些积怨和积案,在思想上切实树立民本意识,瓮安事件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对工作人员加强教育,树立公仆意识,强化服务观念,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干干净净做事”。
只有各级官员在思想上时刻牢记“以民为先,以人为本”,各种群体事件的隐患就会被重视并得到清除。
政府加强事前控制能力要在监督上进行突破。
邓小平说过: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一个坏的制度也可以使好人变坏”。
为了切实提高政府加强群众突发事件事前控制能力,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官员。
但是关键还在于监督查处官员漠视群众利益的事情,否则制度再好,缺乏有效约束也只会成为一纸空文。
所以我们要加大群众积案怨案的处理,通过网上征收群众意见、采取暗访手段进行调查、建立健全畅通的信访渠道,加大对各级官员的监督查处力度,对相关人和事进行严厉处罚。
我们各级官员不能够只当好“消防队员”到处去扑“火”,而应该做好优秀的“消防督察员”及时查处起“火”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试想,如果我们的监督查处到位了,贵州瓮安各级官员能够以民为本,还会出现漠视群众的事情吗,没有了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会因为简单的一起溺水事件而演变成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并且震惊全国,因此,防止群众群体性事件,我们必须要规范制度,加大监督与查处力度。
政府加强事前控制能力要在预案上进行突破。
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到了矛盾的集中爆发期。
目前,社会上各种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频率和规模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对于这些现实问题,我们不能够等闲视之。
如果我们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我们就会陷于被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大损失。
因此我们要深刻调查分析群众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根源、形式和危害,从而制定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从而化解群众与政府的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真正构建和谐社会。
问渠哪得清水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各级政府只有真正加强了事件事前控制能力,才是找到了保持社会和谐,维持社会稳定的“源头”,才能把住社会发展的“脉”,导好社会前进的“航”,才能真正关注民生,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多方并抓,促进社会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
因此,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当前,促进社会公平,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1)确保公民公平参与的机会。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财富分配等经济问题,还涉及社会成员和不同利益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竞争规则。
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实际上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机会的不平等,或者是由不平等导致的不公平。
推进机会平等,要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平等竞争的权利,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方面的起点公平。
必须研究更公平的社会保障政策,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真正做到“低水平、广覆盖、有弹性、惠及全体人民”。
(2)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当前,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农民、农民工及城市普通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彻底打破行业垄断,使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与国家利益在效率原则下实现合理分配,切实解决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完善社会体制的协调机制。
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但是,当前社会保险覆盖面仍然很低。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应着眼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尽快出台最低生活保障法,以法律形式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的运作。
建立和完善低保的“准入”机制、就业援助机制、分档救助制度、动态管理机制、违规操作的惩处机制、社会医疗救助体系、低保工作组织保障等机制,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加强教育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
政府要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并满足教育、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需求。
因此,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要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在农村,建立一种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成本运行的农村医疗体系,尽快提高乡、村两级的医疗技术水平,缓解农民看不起病和看病难的问题。
再次,完善税收征管制度。
一是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
二是个人所得税应重点调节高收入者。
三是改革财产税制。
同时,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和完善征管制度,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逃、漏税等行为,以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
(4)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
我们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看到公平应具有的历史性和相对性。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只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大力促进社会公平;又量力而行,根据实际可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从公平与效率问题想到的
2005年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经济普查资料初步预算的结果,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值为159878亿元,比去年快报核算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
我国已成为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大国。
但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的一些问题也日趋严峻,比如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医疗卫生、教育等问题日益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
GDP的持续增长,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些问题,不得不使公平与效率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长期以来,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人们总是认为,他们是一对矛盾体,即讲求公平就无效率可言,讲效率就得牺牲公平。
因此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不公平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等。
而实践同时也证明,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大、各种机会不均等,不仅不能产生理想的效率,反而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这对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共同体。
它们既有相互矛盾对立的一面,但同时又有相互统一的一面。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保障,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不能将他们对立起来。
温家宝总理说: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价值。
”没有公平就难有效率,即便出现了一时的“高效率”,那也是短暂的、靠不住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应该、也能够得以最佳结合。
以牺牲公平所换来的“高效率”,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也是很难长久维持的。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把效率与公平结合得更好,而不是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取舍。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建立完善既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公平的维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既保障效率又保证公平的最优结合点,从而使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保证公平,而保证公平又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在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统筹兼顾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就业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
其次,改革税制,强化税收调节的力度。
再次,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
最后,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及民主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健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
古人云: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但是我们说,公平与效率却可以兼得。
关键就在于制度创新。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良性循环机制,来推进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
转变理念治理内涝
最近北京、武汉、南京等城市接连遭受暴雨侵袭,多座城市内涝严重,成了“积水潭”。
一下雨就面临“汪洋大海”的状态,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顽疾。
“雨后习惯性瘫近十年来,
痪”凸显出城市下水系统的不堪重负;此外,把暴雨尽然排除城市也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部分城市的地上建设光鲜亮丽、快马加鞭,过于重视表面政绩,却忽视了地下排水系统设施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
更有甚者,在连续的内涝之灾过后,非但没有及时“补课”,却是把精力继续放在了规划摩天大楼上。
追根溯源,这些多是由不良的政绩观所致;另一方面,以北京为例,今夏北京多雨,城市频遭水涝之灾。
而在城市内涝严重之时,清河和玉泉河却仍然缺水。
一边是水患,一边是缺水,这足以说明城市过分依赖人工排洪系统,河流已不能发挥泄流作用,自然调节能力已经丧失了。
对于此,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转变理念之一,树立正确政绩观,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下水道曾经被誉为“城市的良心”,城市外表光鲜,而“良心”却大大地坏,情何以堪,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愤世嫉俗者,它控诉着世间的一切。
中国有62%的城市存在内涝问题,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重表面工程、忽视地下设施的政绩观。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改变过去只重视外表工程、不重视内质的做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本,在重视城市外表建设的同时,也同样要重视其内质的提升、发展,要同时兼顾“地上”与“地下”两个部分,切实建立起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
与此同时,中央各上级部门在对下考察时,也应着重检查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备,而决不能停留在“高楼林立,街道气派”的表象上。
转变理念之二,返璞归真,排水不如蓄水。
雨水没能流向河流,也没能流进占北京市总面积50%的绿地。
为突出城市景观,北京几乎所有的绿地都高出了地面。
可事实是,“如果绿地能比路面低20到30厘米,就可以吸收200到300毫米的降水”。
这就是我们城市让人痛心的现状。
一方面严重缺水,不惜一切代价四处调水,另一方面,却以水满为患,拼命地排洪,任由清亮的生命之水白白流失。
要认识到,暴雨不只是“洪水猛兽”,而且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需要紧盯的不仅是立交桥,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恢复萎缩的城市河流、湿地的生命力,让自然水系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如何给城市的绿地广场“减高”,发挥集雨、滞洪的效果。
应对暴雨,单纯的排水不如蓄水,在打通城市的“下水道”之外,重建城市健康的肌体功能,让城市与水和谐相处,其实更为重要。
先进的理念是促成事物发展进步的先决条件。
当内涝连连,怨声四起之际;当旧的思维不再适用于新的形势、发展受阻之时,我们着实需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源头上入手来解决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加文化软实力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提升我国软实力,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
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
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
文化凝结历史、连接未来。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