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讲话稿.docx
《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讲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讲话稿.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讲话稿
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讲话稿
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讲话稿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10年环保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的讲话(环境保护部2010-08-16)
来源:
环境保护部2010-08-16
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努力开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
(根据录音整理)
(2010年7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我和机关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在内蒙古进行了两天调研,昨天上午在海拉尔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题会议。
适逢宣教司在满洲里举办环保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今天特意赶过来看看大家,向培训班的全体同志表示问候。
部党组上周五召开扩大会议,总结了上半年工作,部署了下半年重点任务。
考虑到今天在座的有不少是各地环保厅(局)的负责同志,又承担着新闻发言人工作,有必要给大家讲讲当前环保工作的一些情况,这对大家了解全局、做好工作会有所帮助。
今天我想讲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关于探索环保新道路问题,二是当前环保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三是如何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一、关于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问题
可以说,我们当前的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探索环保新道路展开的。
大力推进污染减排,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部署,正不断丰富和深化对环保新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实践也充分证明,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老路,必须坚持创新,用生态文明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去谋划和解决好我国的环境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对探索环保新道路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部署,激励和鞭策我们探索新的道路。
在刚刚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点讲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国土优化开发的格局,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探索了一条新路。
同时指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摆上优先地位,推动再上一个新台阶。
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西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要靠治理和修复,更要靠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
李克强副总理在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并努力走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
要立足基本国情,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树立绿色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等理念,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
探索新路,不走老路,环保优先,再上台阶,一声声号召,一句句话语,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批示,进一步激励和增强了我们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努力推进环保事业再上新台阶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旨在推动环保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前行,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环保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的成绩与几代环保人的努力探索、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
在新形势下,环保工作不能停滞不前,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
我们提出探索环保新道路,就是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视野下,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立足基本国情,借鉴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道路。
“代价小”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要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续”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以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世界问题复杂体”,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既是一个发展问题、民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问题,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
由于我国正处于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使生态环境更大限度、持久地变成现实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旨在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作用,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主攻方向。
环境保护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综合作用,主要体现在“先导”、“优化”、“助推”、“扩容”和“增值”等方面。
“先导”就是推动区域、流域和行业规划环评,明确生态功能区划分,对发展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加以明确,引导地区和企业搞好经济发展;“优化”就是利用金融危机和危机后赢得先机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助推”就是对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按规定标准程序加快审批,为不合规定的建设项目设置不可逾越的“防火墙”;“扩容”就是通过推进污染减排,腾出和扩大环境容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增值”就是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环保产业,形成现实生产力和创造绿色物质财富。
因此,必须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
四是旨在更好地秉持环保为民的理念,牢记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使人保持心理平衡,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和各种潜能,只有在清新、安宁、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使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健康发展,使全民族乃至全人类能够一代又一代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改善环境质量有了许多新期待。
较高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有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既要始终坚持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又要始终坚持保护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一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人变成了“瘸子”、“拐子”,那是对现代化的“讽刺”。
普通百姓讲:
宁肯骑自行车喝干净水,也不愿坐“宝马”车喝污水。
当前,适应总体工作思路的新要求,必须深化对探索环保新道路方向和原则的认识:
从时代要求看,要坚持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从核心任务看,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从价值取向看,要坚持环保为民,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从实现途径看,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从动力源泉看,要坚持创新,形成全社会的强大合力。
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六大体系”:
第一,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
发展必须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步推进。
环境保护需要与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相适应,过于超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成本加大,明显滞后,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势必难以为继。
要把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构建和谐社会,与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产业振兴等重大战略规划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同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宏观战略体系。
第二,正确处理预防与控制的关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
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和服务等各个领域,关系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和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
立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起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污染防控体系,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
第三,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施高效的环境治理,科学地修复和改善自然。
高效的环境治理,主要体现在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在经济成本可接受的范围内,追求最佳的环境治理效果。
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主动探索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少、区域适应性强、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
第四,正确处理激励与约束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改善环境质量,必须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引导与推动并重,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完备的环境法规,有利于增强环境保护的约束力,规范社会行为;经济环境一体化的政策创新,有利于保障资源有效配置,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环境标准,有利于提高污染减排效果,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当前,建立和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尤为重要。
第五,正确处理统一监管与分工负责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
应当建立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强化基层环保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第六,正确处理规范引导与自觉自律的关系,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
保护环境不仅要靠法律、制度、规则等外在的规范约束来进行,也要靠生态道德、生态意识等内在的自觉自律来开展。
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让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让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想方设法多开辟途径,方便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总之,我们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再生产全过程和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全力推进六大体系建设,用新的理念深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用新的视野把握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机遇,用新的实践推动环境保护取得更大的实际成效,用新的体制机制保障环境保护的持续推进,用新的思路谋划环境保护的未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环保新道路就会越走越宽,环保事业发展就会越来越快。
二、上半年环保重点工作进展和下半年的主要任务
今年上半年,环境保护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大局,以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主题,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保护环境与促发展相协调,污染减排与调结构相促进,环境改善与惠民生相结合,环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创造了很多亮点,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
(一)污染减排强力推进。
污染减排承受住了经济形势回升带来的巨大压力,继续取得积极进展。
各项减排措施新增二氧化硫减排量约90.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遏制了一季度二氧化硫不降反升的势头;新增化学需氧量减排量约55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保持下降趋势。
监测结果表明,上半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下降0.2毫克/升;七大水系水质总体由中度污染变为轻度污染,劣V类水质首次下降到20%以下。
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1.0%。
(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
积极开展规划环评。
以规划环评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完成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的初步成果报告和重点专题验收。
在湖南长沙的大河西先导区,组织开展第一个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环评。
不断深化项目环评,上半年共批复项目环评文件121项,总投资6422.2亿元。
坚决落实“四个不批、三个严格”的要求,对“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严格把关,着力促进结构调整。
对总投资344.6亿元的38个项目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暂缓审批或退回报告书。
大幅增强环保科技支撑能力。
在水专项方面,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占“十一五”拟启动课题的96.6%,中央财政经费32亿元已全部落实,95%以上拨付到承担单位。
继续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贸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
继续配合财税部门,修改完善了环境税方案,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三)一系列重大活动有力有效。
生物多样性年活动全面开展。
我国成立了李克强副总理任主席、25个有关部(委、局)主管领导任委员的中国国家委员会。
制定发布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方案”,编制完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由我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启动。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开展的专业技术人员比武活动,环境监测系统5万余名干部职工参与“大检阅”。
“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声势空前。
“六·五”期间,李克强副总理参观环境保护展览并接见社会各界环境友好使者。
这是近20年来世界环境日出席领导规格最高、主流媒体报道篇幅最多的纪念活动。
参与摄制的环保题材影片《河长》于6月5日在京首映,及时宣传了“河长制”这一水污染防治的创新举措。
(四)体制和机制不断创新。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这是第一个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的要求。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整体推进。
继续深化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政策举措,按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会同有关部门对2009年度重点流域23省(区、市)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全面启动。
落实李克强副总理关于推进农村“连片整治”重要批示精神,协调财政部加大“以奖促治”投入力度,确定2010—2012年共安排专项资金120亿元,确定了江苏、浙江、辽宁、福建、湖南、湖北、重庆、宁夏等八个省(区、市)作为连片整治示范省,签署了部省协议。
(五)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取得新进展。
首个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出台。
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编制发布《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水质达标的饮用水水源地比例不低于90%,到2020年达到并稳定在95%以上。
《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在7月初召开的重金属污染防治部际联席会议上原则通过。
截至6月30日,全国共排查重金属排污企业10896家,其中有960家企业被列为今年重点整治对象。
环境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
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截至6月30日,各地共出动人员62万余人次,检查企业24万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264家。
各地共挂牌督办1031件环境违法案件。
上半年,共接报并处置突发环境事件99起,比去年同期增长90.38%。
(六)环保规划财务与机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顺利推进。
重大专项资金落实达历史最高水平,预计2010年全年达85亿元以上。
“十一五”中央环保投资累计已达1322亿元,“十一五”环保规划确定的中央环保投资任务有望实现。
机构编制取得重大突破。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环境形势的复杂性,污染减排工作的艰巨性。
一是随着经济回升强劲势头,污染物产生量必然会迅速增加,巩固污染减排成果的压力有增无减。
二是由于电力需求大幅增加,全国各主要电厂均处于高负荷发电状态,使一批纳入计划的脱硫建设改造工程受到影响。
三是地区进展不平衡、相关政策不落实、执法监管不到位、基础能力不扎实以及违法超标排污屡禁不止、减排设施不能有效运行等问题,仍时有发生。
下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与落实,要抓住“一个重点”,实现“两个确保”。
“一个重点”就是把解决一批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点。
“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二是确保年初部署的十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要毫不松懈地狠抓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
认真组织开展上半年污染减排核查核算工作,公布各地污染减排完成情况,对完不成任务的地区,严格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深入推进结构减排,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国家下达的落后产能关停计划。
从严打压“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
要全力抓好年初部署的十项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任务。
切实抓好饮水安全保障工作。
全力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大“以奖促治”实施力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应急管理,抓紧完成“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
在环境评价制度、政策法规、科技标准、环境监测、国际合作、宣传教育、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方面都要按照年初的要求和下半年的工作部署,抓紧抓实抓好。
三、如何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近几年来,环保系统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制度建设上,先后联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十一五”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了《环境保护部新闻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办法》、《环境保护部部属期刊指导办法》等,对于指导和推动工作的开展、加强宣教工作的规范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宣传内容上,注重把握大局,宣传典型,贴近实际,贴近基层,开展了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比如连续两年开展的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在宣传方式上,不断拓展传播渠道,重视与媒体广泛合作,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加强舆情研判,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与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建设性关系;在宣传手段上,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有机配合,统筹协调,打组合拳,打整体仗,形成了整体效应。
总的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有效性大为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成效得到广泛认同,有力地服务和配合了大局,为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支持,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环保系统宣传教育战线的全体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工作离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乘势而上。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对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
从外部形势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显现出来,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压力在继续加大。
从环保系统工作看,在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过程中,客观环境复杂多变,前进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还会面临种种挑战。
越是如此,越是需要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越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当今社会,信息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传媒格局和舆论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多样,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使得环境保护作为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受到高度关注,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能不能及时做好宣传,赢得舆论支持,是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
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宣传教育工作的特殊价值,清醒地看到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使环保宣教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环保宣教工作新局面。
(二)注重加强舆论引导,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
新闻宣传是环境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是服务环保工作的主战场,必须紧紧服务环保工作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
要突出做好重大部署、重点工作的宣传,尤其是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道路等重点、热点和焦点开展典型宣传。
要加强对环保工作“新闻点”的研究,加强政策解读,加强舆情收集研判,扩大报道深度,引导环保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环保的良好氛围。
要做好国内环境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对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组织有关部门、专家撰写文章,接受访谈,澄清事实,疏通民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要重视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探索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配合机制,使正面舆论聚集放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进一步凸显宣传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努力创新手段改进方法,打造环保宣教精品力作。
宣传教育要不断开阔思路,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宣传形式和风格的不断发展,推出一批紧密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精品。
要大力传播环境文化,打造主题宣传品牌,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生物多样性日等为契机,开展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环保新道路的主题宣传。
要积极扶持环境文化产业,组织有关方面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优秀剧目、优秀图书、优秀影视片、优秀音乐作品以及环保公益广告,增强宣传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渗透力。
(四)开辟传播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传播平台。
现代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成为覆盖广泛、传播快捷高效、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传媒,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与言论、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
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提高传播能力、弘扬生态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使之成为宣传环保工作、传播生态文明的有效平台。
最近,我们与新华社新华电视网合作开办了《环境》栏目,计划明年开通环境频道,这是一种创新尝试,为我们更好地对内对外宣传环保政策、传播环保理念、充分报道典型经验、展示中国政府负责任大国形象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
希望各地积极配合,及时提供资讯,举全系统之力共同办好这个频道。
(五)有效组织、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环境宣传,建立环保宣传统一战线。
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特别是一些环保组织参与环保的热情越来越高,作为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他们健康有序参与环境保护,在热情服务的同时,寓管理于服务,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加强管理,深入了解其活动情况和诉求,力所能及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信息服务。
部里准备出台《环境保护部关于引导培育环保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各地也可参照此办法,建立引导、管理和服务机制,使其健康成长,成为促进环保事业大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关联方方面面,涉及多个部门和团体,仅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是难以奏效的。
因此,要充分协调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协调配合行动,构建一个各方配合、运转顺畅、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宣教大格局,共同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七)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环保工作全局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各级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把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全局同步研究部署、同步检查落实。
在工作上要加强指导,在投入上要加大力度,在机构人员上要配强配好,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选配到宣教工作岗位上。
在宣教能力建设上,部里高度重视,经过有关工作,国家已从今年开始陆续投入经费,专门用于各地宣教能力建设。
今年已安排6500多万元,资金即将下达各地。
各地也要加大配套投入,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国宣教能力得到提升,工作条件明显改善。
同志们,环境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担负着凝结思想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