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docx
《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1、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于市区濠南路19号,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创办人张謇。
早期建筑有中馆、南馆、北馆、苑事室、藤东水榭、国秀亭、相禽阁等,并有假山、兽室、鸟室、风车、水塔等园林设施及名贵花木。
解放前几经变故,遭受破坏。
建国后逐步恢复,并将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纳入博物苑管理范畴。
现为综合性地方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史和现代文明史上占有特定地位。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张謇墓
张謇墓原名啬公墓,位于市区东南啬园路。
啬公即清末状元、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853-1926)。
张謇墓前竖有铜像、墓道、墓阙,阙楣刻“南通张先生之墓阙”。
张謇墓陵台左侧有其独子张孝若的墓茔。
墓侧有青砖粉墙的飨堂、憩堂各一座,现辟为张謇生平业绩陈列室。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南通博物苑。
3、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建于1895年,创办人张謇。
现存历史建筑、设施有清花间厂房、钟楼、公事厅、纺织专科学校旧址、实业小学教学楼、仓库以及护厂河、大生码头遗址等,基本保持原有的历史面貌和格局。
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南通产业工人的摇篮,在旧中国的民族资本中,具有令人瞩目的地位,是研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活标本。
2006年作为南通博物苑的扩展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南通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南通市主城区中学堂街,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是南通地区最重要的历史遗存,曾被奉为通州九大寺之首,有“一州伟观”之誉。
天宁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光孝塔、山门、金刚殿、大雄之殿等,大雄之殿的包镶法瓜楞柱为全国罕见。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水绘园
水绘园位于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东北隅。
明万历(1573-1620)年始建,为复社名士冒襄隐居之处。
清乾隆时期,皖人汪之珩、汪春田父子为缅怀冒襄,承水绘园之构园风格,于洗钵池畔构筑水明楼。
今之水明楼为清中前期建筑群,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以水明楼为主,连接清代遗构雨香庵、隐玉斋,形成以楼带院的格局,列入《中国历代名园》。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青墩遗址
青墩遗址位于海安县南莫镇青墩村,四面环水,总面积约七万余平方米。
1977年至1979年,南通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三次在此发掘,出土大量陶、石、玉、骨角器及古尸骨骸、麋鹿、野猪等遗骨及核实、芡实等植物果实,其中带柄穿孔陶斧、刻划纹鹿角等具极高的文物考古和科研价值。
经测定,遗址距今五千年左右。
青墩遗址地处江淮之间,基本反映了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作为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代表。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4处)
1、曹顶墓
曹顶墓位于南通市区城山路中段,原为土冢,民国十年改垒为方台式,上塑跨马提刀曹顶像。
曹顶(1514-1557),通州余西人,明代抗倭英雄。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率兵击退围攻通州城的3000余倭寇。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8年)四月,曹顶与倭寇战于城北五十里,乘胜追击到单家店(今平潮镇),因天雨泥泞,战马失足摔倒,被倭寇杀害。
曹顶墓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太平兴国教寺大殿
太平兴国教寺又名东寺,位于南通城区启秀路。
始建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重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
寺内原有地藏殿、金刚殿、朝官殿等。
大殿建筑宏伟,为九檩歇山式大型建筑。
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3、南关帝庙巷明清住宅
位于南通市区的南关帝庙巷明清住宅是一处古民居群,有东、西并列的两组建筑,各五进。
东、西两宅都完好地保存了明朝后期的梁架结构,皆为七架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有廊,月梁,斗栱,替木雕饰精细繁缛。
1983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4、丁古角明代住宅
丁古角明代住宅在南通城区原丁古角巷北段西侧(现为八仙城商业区),仅存座北朝南的三间平房,是一件完整的住宅建筑艺术作品,历经数百年保存下来,尤为珍贵。
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5、南通狼山广教禅寺
狼山广教禅寺始建于唐,经历代修建,现存三大明清建筑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至今格局完整,保存完好,是明、清两代继承和发扬唐、宋佛教文化的杰作。
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庙。
6、抚台平倭碑
抚台平倭碑,全名抚台李公平倭碑,位于狼山南坡山腰。
该碑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记载了巡抚都御史李遂抗倭的功绩,反映了江北地区抗倭斗争的史实。
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7、狼山天祚崖题刻
狼山天祚崖题刻位于狼山北麓天祚岩下,又称“题名坡”。
因石坡上有五代天祚年间姚存的题字石刻及宋、清代的几方题字而得名。
它是南通市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对于考察南通的建置和狼山着陆前后的沧桑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95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8、沈寿墓
沈寿,名云芝,号雪宧,苏州人,1871年生,近代刺绣大师,擅长仿真绣,所绣耶稣像获国际金奖。
因献绣品贺慈禧寿而赐名寿。
1914年张謇在南通创立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来通主持,培养了众多人才,逐步形成通绣“细”、“薄”、“匀”、“净”的风格。
着有《雪宧绣谱》,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的专着,1921年沈寿病逝于通,张謇将其葬于马鞍山东。
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9、钟楼谯楼
谯楼亦称星枢楼,初建于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重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历代经多次重修。
谯楼建成后一直是南通元、明、清历代州、县署的前门,是南通古代封建政权的象征。
钟楼由我国着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倡导,着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建于1914年。
其北紧接谯楼,高六层,为当时南通城最高的建筑。
钟楼仿照西洋古典建筑式样,安装了反映新技术成就的巨型时钟。
矗立于南通城市中心的钟楼和谯楼,两座中、西体态各异的建筑紧密相连,是清末民初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标志性建筑,曾被用于南通市徽图案。
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0、濠阳小筑
濠阳小筑位于市区环城南路21号,为张謇故居之一,整体风格以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为主,辅之以西方建筑装饰手法。
该建筑由一幢二层楼主体建筑和多座小庭院组成。
2003年为纪念张謇诞辰150周年,南通市人民政府修葺了濠阳小筑,并辟为张謇纪念馆对外开放。
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1、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
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位于南通市区桃坞路西端,建于1920年,由南通籍近代着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建造。
该建筑座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楼,建筑面积4707平方米。
采用中轴对称布置,以门廊、大厅、会议厅为中轴,两边以办公楼环绕形成院落,并有回廊与前后廊相通。
这座具有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曾作为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范和近代优秀建筑,分别载入《中国建筑史》和《20世纪中国建筑》,是为二十世纪文化遗产之精粹。
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2、赵绘沈绣之楼及林溪精舍
赵绘沈绣之楼及林溪精舍位于南通狼山北麓的滴珠岩前,护山河边,建造于1917年。
赵绘沈绣之楼为三层小楼,有东西配房,是张謇修建的狼山观音院的一部分,以专门收藏、陈列各种观音造像为主要功能。
林溪精舍是张謇在狼山北麓园中构建的一幢别墅式的建筑,位于赵绘沈绣之楼西,临水营建,平面呈曲尺状,砖木结构,回廊环绕。
2006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3、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
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座落在海安县城宁海路58号,着名爱国人士韩国钧(字紫石)先生故居内。
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陈毅同志在管文蔚同志陪同下,到海安拜会曾任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钧先生,并请他出面召开了“联合抗日座谈会”,召集韩德勤(国民党江苏省长)、陈泰运(税警团团长)、李明扬(苏鲁皖游击总指挥)和新四军及苏北各界知名人士到会,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通过这次会议和以后召开的姜埝军民代表大会,团结了大批爱国人士,壮大了人民的抗日力量。
这是陈毅同志执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取得的成果,是黄桥决战胜利的因素之一。
1982年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4、苏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
苏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在海安县城中大街164号,抗日战争前为“中山纪念堂”。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为了进一步团结抗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陈毅同志在这里召开了为时七天的“苏北第一届参政会”。
与会代表包括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共二百多人。
会议听取了管文蔚同志代表苏北行政委员会所作“行政纲要”报告,讨论了团结抗战、实行二五减租、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等方针大计。
刘少奇、陈毅到会接见了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演说。
“苏北临时参政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统一战线的一种组织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对争取苏北地区民族斗争的彻底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苏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5、平倭冢记碑
平倭冢记碑位于海安县西场镇人民东路14号文化站内,建有碑亭。
碑高196厘米,宽88厘米;碑基高36厘米,宽92厘米。
碑文26行,每行45字,正书。
碑额题“刘公平倭冢记”,二行,篆书;双鹤祥云纹饰,碑四周饰忍冬连续纹。
平倭冢原在海安县西场镇东郊,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
碑文记载了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通州、如皋、淮扬等地的罪行,颂扬了浙江海道副使刘景韶率领官兵,歼灭倭寇的功绩。
清代此碑移至西场惠民寺大殿东壁,1941年寺毁于火,唯碑独存。
1985年,海安县文化局受省、市委托于现址建亭安碑。
1982年平倭冢记碑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6、高凤英烈士墓
高凤英烈士墓位于海安县南莫镇张东村。
高凤英烈士(1925—1947),女,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1月14日,在参加伏击姜堰之敌的战斗中,因叛徒告密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1947年3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军民学习苏中高凤英和晋绥刘胡兰的光辉范例。
高凤英烈士墓原在紫石县唐青乡高家垛(今海安县南莫镇高垛村)。
1965年4月,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迁于南莫镇张东村烈士公墓内。
该墓建于1944年,埋葬了回香庵战斗中牺牲的350多名烈士。
1995年高凤英烈士墓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7、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座落在海安县海安镇宁海南路137号。
整个纪念碑占地亩,建筑面积亩。
1946年夏,蒋介石集团悍然撕毁国共两党签定的“双十”协议,把内战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
在苏中地区,国民党军队以十二万人的兵力,由南通泰州两路向我解放区大举进犯。
我华中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于7月13日至8月27日进行了着名的苏中战役。
经过宣家堡、泰兴战斗;如(皋)南战斗;海安战斗;李堡战斗;丁堰、林梓战斗;邵伯战斗以及如(皋)黄(桥)路战斗等七次作战,歼敌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
战役结束后,延安总部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赞扬苏中战役取得的伟大胜利,称之为“七战七捷”。
苏中七战七捷,壮我士气,扬我军威,它的胜利,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纪念这一战役的胜利,1986年6月在纪念苏中七战七捷四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海安建立一座永久性的纪念碑。
1995年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8、新四军联抗部队烈士墓
新四军联抗部队烈士墓位于海安县吉庆镇千步村,是1944年为纪念联抗部队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159名烈士而建。
总面积33113平方米。
主体建筑有表门、纪念碑、明理堂、烈士墓,是苏中地区唯一从抗日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
新四军联抗部队于1940年在海安县曲塘镇建立,是一支执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特殊任务的武装部队。
1944年改编为苏中军区特务五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52829部队。
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文庙大成殿
如皋市文庙大成殿是一座大型古代建筑,座落在市区东南隅,东云路巷和西云路巷之交的如皋师范附属小学院内。
如皋文庙始建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元初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明嘉靖十九年迁于现址。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上盖为九脊单檐,前有回廊、月台,绕以青石雕栏,刻工精细。
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殿有柱三十根,纵横排列成行,内柱粗壮,系楠木作成,柱下置复盆式莲花柱础,接近宋式。
梁架额坊上的彩画,为清代匠人所绘制,画面内容丰富,用笔简练,色彩斑斓,是十分珍贵的民间彩绘资料。
如皋文庙大成殿气魄宏大,用材精良,装修工巧,堪称建筑艺术上乘之作。
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旧址
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旧址位于如皋市如城镇东南隅、现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园内。
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人为翰林院编修(民国时任江苏省议长)沙元炳。
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是全国最早的公立师范学堂,一百多年来,一直保存原貌、坚持原址、继续原师范教育功能办学,在我国师范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堂旧址建筑、古碑、古木保存完好,建筑具有明清书院特色,并汲取了国外近代学院建设的优点。
1995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1、白蒲镇民居
白蒲镇民居位于千年古镇如皋白蒲镇的秀才巷、市大街的两侧,通扬运河西侧。
目前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居房屋共26户,40幢,142间,建筑面积3672平方米,占地面积为5540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顾氏住宅(2004年已列入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沈氏住宅、高大门、典当行、古戏台、葆春堂、双庆堂、二门堂、诵经楼、双堂屋,国、共、美三方军事谈判小组谈判旧址(即美国长老会)等优秀建筑。
整个建筑群小巷交错,曲折幽静,反映了白蒲的历史,见证了白蒲明清以来的教育、文化、政治、商贸等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2、如皋城东水关遗址
东水关遗址位于如城镇东北隅人民公园内,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所筑城墙遗构,至今已有450年历史。
东水关遗址现存砖砌涵洞沟通内外城河,东口有安装木栅栏的枢槽,关北连接城墙残垣长约40米。
东水关佐证了如皋古城的原始架构,保存了明代水关结构和涵洞建筑特色。
它曾经是如皋城联系东南经济供给区的水上门户,经历过地方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3、集贤里民居
集贤里民居位于如皋城内冒家巷西侧。
集贤里得名于北宋。
北宋王氏居此,王惟熙、王观、王觌、王俊乂相继中进士、状元,乡人引以为荣,名曰集贤里。
此后如皋历史上名贤大多出自于此,有“金龟压钮,代产伟人”之称。
现保存面积11690平方米。
共有房屋300余间。
其中有名人故居明清建筑计4户45间。
集贤里民居,是集古城如皋之名贤、明清建筑、文物遗存于一体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
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4、苏北抗大九分校
苏北抗大九分校位于启东市北部海复镇,现在海复镇东南中学内。
为四合院式的一组建筑,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房屋80间,三进二院,左右侧厢房。
该校前身系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1920年所创办的“垦牧乡高等小学”;1924年成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1938年日寇侵占南通,南通师范辗转迁移到此,时称“通师侨校”。
1942年粟裕将军率领的新四军一师师部进驻海复,其教导大队驻扎该校,并在此创建了“苏北抗大九分校”。
现设有“粟裕将军纪念室”、“革命前辈展示室”等,1962年郭沫若先生曾为该校题“东风永健”词。
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