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86186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doc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doc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刘毅

食品科学技术系2010级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调查报告

姓名:

刘毅

学号:

100550102

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时间:

2012/2/10

指导老师:

刘利强

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

调查人员:

刘毅

调查时间:

2012年1月

调查地点:

高密市龙泉官庄村

调查对象:

所调查的村庄随机抽取访谈的农户,村领导

调查方式:

访谈式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希望通过对该地区的调查,了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状况,以及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探讨如何实现公平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生产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现实的差别,城乡的“二元结构”和不平等的“国民待遇”严重限制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社会保障的滞后也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瓶颈。

因此,健全和完善与之相伴随的现代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铺垫。

本文旨在探讨实现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除了传统的五保制度、救灾救济制度得以延续外,随着农村低保工作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展开和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初步具有向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接的趋势。

但总体看来,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处于缝缝补补的非规范化、非系统化阶段,仍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保障方式逐步陷入困境。

面临以下难题和挑战:

 

(一)土地保障功能弱化。

耕地减少与农业人口增多的矛盾以及小规模家庭农业经济投入产出比极低,同时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农民收入极不稳定。

 

 

(二)家庭保障功能弱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一对中年夫妇将要承担双方父母四人的生老病死和一个或两个子女的抚养责任,这将使未来家庭不堪重负。

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打工经济”造成农村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空巢家庭”增多,使农村养老问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据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

目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四)疾病问题依然是困扰农民生活的瓶颈因素。

虽然许多地方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它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仍有不少农业人口依然处于医疗无保障的境地。

农民因长期过度劳累、日晒雨淋、缺少劳动保护、往往落下一身疾病。

但在医疗费用日益高昂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不少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疾病实际上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二元社会结构下形成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缺位。

对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模式的过度依赖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二目前农村农民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状况

(以高密市龙泉官庄村为例)

在对龙泉官庄村的调查过程中,从一部分愿意透漏其收入和支出状况的的农户中可以得出:

一.平均月开销:

A.300元以下:

45%B.300员至500元:

35%C.500元以上:

20%

从被调查对象中可以看出,当地农户可分为贫困,温饱,小康三种类型。

所谓我国农村已经达到温饱水平,只不过是算平均水平,仍然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如果采用严格的指标来衡量的话,贫困户的数量将会更大。

再来看看农村的社会保障状况。

在关于对是否感到生活有压力的一项调查中,感到:

A生活压力很大30%B生活压力较大55%

C生活压力较小10%D.没有生活压力5%

在农民生活压力来源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子女教育问题,其次是生活费用上升,致富无门路,养老无保障,看病就医,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贵,缺少生产资金和技术,另外还有一些如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社会治安,环境污染等因素。

农民反应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有两个:

医疗负担和教育负担。

基本上二者各占50%。

从农民生活压力来源来看,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是三大主要问题。

目前,养老在农村仍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农民要养老,要么依靠子女,要么自己存款养老。

虽然现在农村也有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作用很小。

在本次调查中,凸现一个突出问题即是生活费用上升。

近些年来温和的通货膨胀再加上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拖动效应,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时在农业生产资料方面也有些上涨。

现在农村也明显感受到力偶啊这种压力,且未来这种压力将会继续上升。

三、近些年来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十六大以来,按照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着力加以推动。

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保障项目不断增加

2003年以前,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仅有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低水平的合作医疗,以及少数地区开展的老农保等内容。

不仅项目很少,资金来源也相当不稳定。

2003年以来,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其密集程度在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保障发展史上都是少见的。

在初步统计的城乡社会保障政策61个项目中,专门针对农村或涉及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有38个,占62%。

具体可以归纳为九个方面的政策:

一是社会保险政策,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二是社会救助政策,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危房改造;三是优抚安置政策,包括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义务兵优待;四是社会福利政策,包括残疾人事业、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五是义务教育政策,主要指农村义务教育;六是公共卫生政策,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患者救治、结核病患者救治等项目;七是就业政策,主要指农民工就业和就业后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八是扶贫政策;九是农业和农民补贴政策。

可以说,经过近8年的努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初步建立起了针对广大农村居民的从出生(生育妇女补服叶酸+住院分娩补助+儿童福利)到养老(新农保+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老年人福利),从医疗(新农合+农村医疗救助+公共卫生)到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扶贫+农民补贴+残疾人事业)到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再到就业保障(针对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保政策)在内的渐成体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近年来,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

如新农合制度,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原定到2010年实现全覆盖,仅用了5年多时间,实际上到2008年就提前实现了全覆盖的目标。

参保人数从2003年的几千万人增加到2009年底的8.33亿人,参合率达到94.2%,成为我国参保人数最多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再如农村低保制度,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8年全国所有涉农县(市、区、旗)就全部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2009年底农村低保对象达到475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4%,与城市低保占5.5%的比重相当。

又如新农保制度,按照试点工作安排,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2010年,新农保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23%的县(市、区、旗),其中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的南疆将率先实现全覆盖。

如果加上各地自费推进的试点,估计今年的覆盖面将达到40%左右,明年将有更大一些的覆盖。

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程的加快,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中,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

(三)保障标准不断提高

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短短几年内我国已多次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更好地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要。

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是每人每年20元,从2006年起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2008年又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短短7年多时间,补助标准就调整了4次,提高到原来的6倍,年均增长25.99%,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卫生总费用年均17%的增长速度。

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也由30%左右提高到55%,农民受益程度明显提高。

2009年出台的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在3年内将新农合的报销封顶线提高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农村低保制度自建立以来,各地根据物价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多次调整了保障标准。

2007年至2009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从每月39元提高到64元,年均增长28.1%,仅2008年一年,国家就三次出台调整农村低保补助水平的政策。

五保供养标准由2003年的每人每年417元,提高到2009年的2215元,年均增长37.7%。

以上几个项目标准,其年均增幅均大大高于同期CPI2.63%的涨幅,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11.92%的增幅,也高于同期财政收入22.26%的增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标准只是全国统一标准或平均标准,部分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标准还要更高一些。

(四)管理监督不断加强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的同时,有关部门和许多地方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管理和监督。

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根据多数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直接针对个人的特点,不少地方都在加快建设以个人为单位的农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如安徽省在实施惠民工程“一卡通”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惠民直达”工程,对农村社保对象的动态变化及其应享受的政策、待遇落实情况做实做细,做到实时监控。

陕西省宝鸡市推动建立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平台,将社会保障事务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均可通过这一平台上传数据,社会公众可随时上网查询有关信息。

湖北省在新农合试点初期就在试点地区实施电子记账,地市县与省级进行联网。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在省级建立了新农合信息平台,并探索进行全省联网。

二是加强各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农村社保资金的财务管理办法,将各项农村社保资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完善财政补助资金的分配和拨付办法,力求科学、公正、公开、透明,减少资金分配中的人为因素。

从2008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补助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达,以减少资金在途时间,保证财政补助资金及时到位。

与此同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对农村社保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查处。

三是逐步将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纳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从2010年开始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也将逐步纳入社会保险基金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