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6110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6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docx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docx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

A.北极苔原B.蒙古草原C.苏北农田D.热带雨林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所以答案D。

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的个体数量和该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是第二营养级,甲次级消费者

B.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

D.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丙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甲是三级消费者,所以A错误;若乙的数量增加,则首先引起丁的数量增加,进而会引起甲的数量增加,但得丙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下降,所以B正确;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的数量增加,进而引起丙的数量下降,但甲的数量会下降,所以C错误;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进而引起乙的数量的减少,又导致并的数量的增加,所以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食物链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解的能力。

3.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遣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故选:

A.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4.以下各项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B.蜜蜂跳舞

C.昆虫的性信息素D.萤火虫发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属于物理信息;B选项属于行为信息;C选项属于化学信息;D选项属于物理信息,故选B。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5.研究发现,浮萍不但能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净化水质,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液类叶绿素昀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被遮光状态,从而减少水华的发生。

以下推论不正确的是

A.浮萍能分解有机污染,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

B.浮萍可以通过影响藻类的生理功能来抑制其生长

C.浮萍与藻类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非互利共生关系

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浮萍能分解有机污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A项正确;浮萍分泌的有关物质能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说明浮萍可以通过影响藻类的生理功能来抑制其生长,B项正确;浮萍与藻类之间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属于竞争关系而非互利共生关系,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6.关于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如狼彻底消失,则兔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B.③和④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某区域狼的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0只,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区域狼的数量估计为60只

D.狼和兔依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反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选B。

狼以兔为食,如狼彻底消失,则兔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兔的粪便中的能量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该区域狼的数量约为(20×30)÷10=60(只);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7.下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鼠全部被消灭后,理论上鹰至少要获得0.01Q1的能量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C.可通过标记重捕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当鼠全部被消灭后,要计算鹰至少获得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即:

Q1×10%×10%=0.01Q1,A正确;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牲畜的奶、肉等,牲畜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鼠的活动能力较强,因此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当此生态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一般达到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0,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够通过图解判断营养级数,并能够计算简单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的能力。

8.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太阳能照射到生产者上的能量

B.生态系统中能量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能

C.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所以答案A。

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错误的是()

A.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前要先震荡试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样方法

C.制作生态缸需要采用透明的材料如玻璃缸,并放置于散射光环境观察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最佳浓度的实验中,一般先进行预实验

【答案】B

【解析】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错误。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正确。

无色透明的玻璃,可以让光能透过,有利于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放置于散射光环境是为了避免缸内的温度过高,C错误。

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调查活动或实验的理解及运用。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需要掌握课本上的一些调查活动或实验,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

10.(2014•宜昌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化学信息的实例是某种动物用自己的尿液来标记领地

B.昆虫被蜘蛛网粘住时,蜘蛛网的振动频率是一种物理信息

C.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有害昆虫的雌雄交配,使昆虫的繁殖力下降,属于生物防治

D.孔雀开屏这种“求偶炫耀”是一种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只能在同种生物间传递信息,不能在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信息包括:

物理信息:

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

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

如动物的行为;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

A、动物用自己的尿液即气味来标记领地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蜘蛛网的振动频率是一种物理信息,B正确;

C、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有害昆虫的雌雄交配,使昆虫的繁殖力下降,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行为信息既能在同种生物间传递信息,也能在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C

【解析】“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由于人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水产养殖时,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应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的浪费,因此应多养殖植食性鱼类,C错误;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由于能量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正确。

【考点定位】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12.哪一项措施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收获中输出的氮多于补充收的氮

D.农田使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答案】C

【解析】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应是采伐量小于或等于森林的生长量,至少要做到砍多少种多少,不能光砍不种;在农业生产中,从土壤中收走多少矿质元素就必须补充多少矿质元素,否则土壤就会越来越贫脊,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人工鱼塘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高密度养鱼时生产者的能量肯定会少于消费者的能量,但可以人工补充能量来维持(如投放食物等)。

在农田中,农作物对氮肥的需要量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固定生物的固氮能力,必须施用大量的无机氮肥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不矛盾的。

13.下面所说的四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各自对应的层次是()

(1)池塘中的一个衣藻

(2)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3)池塘中的所有衣藻

(4)池塘

A.个体、群落、种群、无机环境

B.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C.个体、种群、群落、无机环境

D.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1)衣藻为单细胞植物,池塘中的一个衣藻既是细胞单位,也是个体单位;

(2)池塘中的所有生物为一个群落;(3)池塘中的所有衣藻为一个种群;(4)池塘既包括生物,也包括无机环境,故为生态系统。

所以B项正确。

A、C、D项不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命系统层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

A.二氧化碳在生物圈的循环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的循环

C.碳元素在生物圈的循环D.碳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的循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并且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方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的,故本题选C。

考点:

碳循环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循环的定义,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5.下面四个数量金字塔中的哪一个与植物→蚜虫→食蚜瓢虫的食物链相符合?

()

【答案】C

【解析】由植物、蚜虫、瓢虫构成的数量金字塔中,蚜虫的个体数量应多于植物。

因为一株植物上可生活很多蚜虫,同时,蚜虫的数量也会多于瓢虫,因为它们同为消费者,蚜虫的数量会多于捕食者瓢虫,而瓢虫的数量也会多于植物,因为植物体占有的能量较多,一株植物体足以养活多个蚜虫及瓢虫,所以从数量上看,蚜虫>瓢虫>植物。

由于图中金字塔的最底层也是第一营养级。

依次向上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故选C。

【考点定位】数量金字塔

【名师点睛】注意区分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能量由于逐渐递减,从金字塔上表现出由多向少的变化,而数量金字塔是根据各营养级的数量多少绘画而成,不一定随营养级逐渐递减或逐级增加。

不过,金字塔的底层都代表第一营养级。

16.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

下图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kJ/(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细胞呼吸,其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5%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地震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D.各级消费者同化量中都有一小部分能量通过粪便流入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14+2=16,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无法计算,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也无法计算,A错误。

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错误。

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地震中由于生物来源受到的影响较大,所以自身受到的影响较大,C正确。

各级消费者产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不包含在本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中,属于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某湖泊的水中以及小鱼、大鱼、鱼鹰体内的DDT含量分别为3×10-12、5×10-7、2×10-5、2.5×10-5单位。

这种现象称为:

A.富营养化B.环境污染C.生物放大D.食物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DDT有毒化学物质,在食物链流动,营养级越高的含量越多,这叫富营养化,故A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如图是某湖泊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a、b、c、d之间形成一条a到d的食物链

C.a、b、c、d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D.a、b、c、d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处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不一定位于一条食物链上,这一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能量金字塔是依据单位时间内不同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绘制而成的,A、C正确。

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取的能量越少,D正确。

营养级是指食物网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而不是一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B错误。

19.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科学家做了以下实验:

投放一定量的单细胞藻类喂养水蚤(通常全部被吃掉)。

分批移走水蚤,移走水蚤的总量即水蚤的收获量。

水蚤收获量/藻类投放量为能量转化效率。

移走比率(每批移出水蚤数占总数的比率)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曲线①②分别表示移走的是成年水蚤、幼年水蚤。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对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的

B.水蚤收获量总是小于藻类投放量,主要原因是种内斗争引起水蚤个体的死亡

C.移走成年个体的能量转化效率高,主要原因是移走成年个体使种群趋向增长型

D.该实验对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不能表明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移走成年水蚤后,使环境中幼年个体增多,种群为增长型,因此移走成年组的实验中能量转化效率高。

本实验对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是在种群的层次上进行的,水蚤收获量问题小于藻类投放量拉三扯四百水蚤因呼吸作用、粪便排出等能量损失,因此本实验能说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考点: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能量中的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属于综合应用能力层次。

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从题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0.我国制定了多部法规严格保护野生生物资源,这是因为野生生物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反映了野生生物的

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C.潜在价值D.经济价值

【答案】B

【解析】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属于野生生物的间接价值。

21.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利用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解: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利用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错误.

故选:

C.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化学信息的是()

A.昆虫发出的声音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形舞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D.昆虫的性信息素

【答案】D

【解析】

23.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和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的一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的一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由题意可知,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就是用于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该A是正确的;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该B正确的;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m4<m3<m2<m1,当m1<5m2时,说明能量传递效率高于20%,将影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该C是正确的;生态系统中d的一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不一定比c的一个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该D不正确的。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4.如图所示成分可构成

A.食物网B.捕食

C.种间关系D.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据图分析,光代表无机环境,植物代表生产者,兔和狐代表消费者,细菌代表分解者,符合生态系统的成分;故选D。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的相关知识,设计巧妙,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5.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可见,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

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A→D→E→F,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期内D的数量增加,F的数量减少,B正确;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是分解者,A是生产者,C错误;A→C过程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其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表示消费者F的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其中的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切入点在于对图中A~F所示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大气中的CO2库C和生产者A,然后观察剩余的成分,其中其他生物的箭头都指向B,所以B是分解者,剩余的D、E、F则均为消费者。

二、非选择题

26.Ⅰ.图表示某种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甲图中A代表;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2)甲图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3)乙图为鱼甲在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调查该鱼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已知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请据图乙在下面方框中画出该鱼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要求标出t1、t2对应的数值。

Ⅱ.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荒地,甲表示荒地中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乙为该荒地生态系统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

(1)甲图中虚线表示,N点时出生率(>、<、=)死亡率。

(2)当田鼠种群中有鼠疫发生时,其种群数量的变动可对应甲图中的段(用图中字母表示),鼠疫杆菌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3)若田鼠为该荒地唯一植食性动物,则田鼠的同化量为百万千焦,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营养级的能量。

【答案】Ⅰ.

(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15.6%

(3)标志重捕法如右图

Ⅱ.

(1)环境容纳量(K值)=

(2)QM寄生

(3)3.1x109第一

【解析】

试题分析:

Ⅰ.

(1)生产者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能量的去向有: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贮存未利用,所以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该生态系统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形式贮存;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

(2)甲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0.25+5.1+2.1+0.05-5=2.5,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5+9+4+0.5=16,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

(3)调查鱼类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为K。

Ⅱ.

(1)甲图中种群数量在虚线上下波动,可推测虚线表示环境容纳量,N点是种群数量变化的转折点,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死亡率。

(2)有鼠疫发生时,种群数量表现为下降,对应于甲图中的QM段;鼠疫杆菌寄生于田鼠细胞中,与田鼠表现为寄生关系。

(3)田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